三国演义的主题

 我来答
娱乐我知晓哟

2019-04-22 · 专注各种娱乐,欢迎一起探讨
娱乐我知晓哟
采纳数:1346 获赞数:1000330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的主题是人们对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对暴政的意愿,是民族思想的反映,是正统思想的反映。

《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三国演义》故事开始黄巾兵起义,结束于司马氏灭吴开晋,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汉、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展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并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演义体小说语言,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裁,这不仅使当时的读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书商们继续编写和出版同类小说的热情。

嘉靖以后,各种历史演义如雨后春笋,不断问世,从开天辟地,一直写到当代。据不完全统计,今存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约有一二百种之多。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军事政治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

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

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百度网友9ae60af94
2009-11-26 · TA获得超过548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33万
展开全部
蒋正治由于《三国演义》本身内容的丰富与复杂,研究者们所选取的不同的研究角度,以及研究者们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各方面的差异等情况,因此,《三国演义》的主题是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从大量资料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国演义》主题研究主要有如下观点:

1. 拥刘反曹说

这种观点有人也称之为“尊刘贬曹”或“尊刘抑曹”,50年代就有人论述过,如吴组缃在《关于〈三国演义〉》(见于1959年4月9日、15日、23日,5月13日《北京晚报》)中认为,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所以能够取得伟大成就,首先就在于他接受了群众口头创作原有的“拥刘反曹”观点,并加强了它,使之更加鲜明突出。他又在《谈〈三国演义〉》(收入《中国小说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版)中说:“‘拥刘反曹’的思想,就是人民群众对三国争胜的态度,就是他们的政治见解和理想愿望的表达。”80年代以后,叶维四、冒圻在《三国演义创作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版)中认为“拥刘反曹”不仅是贯穿《三国演义》的基本倾向,而且是作品反映是非、褒贬、爱憎的标准,是统帅全书的灵魂,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核心思想。持此观点的还有周兆新的《三国演义考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版),冯仲平的《论〈三国演义〉的基本主题》(《西藏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版的一些教材也持此种观点。

2. 人才说

赵庆元在《封建贤才的热情颂歌》(《安徽师大学报》1981年第3期)中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封建贤才的热情颂歌。于朝贵的《一部形象生动的人才学教科书》(《三国演义学刊》第1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版),王基《〈三国演义〉主题新探》(《三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版)等也持这一看法。

3. 悲剧说

黄钧在《我们民族的雄伟的历史悲剧》(《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通过三国近百年错综复杂,尖锐激烈的斗争故事,《三国演义》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严酷的事实,不是正义,而是邪恶,不是道德,而是权诈,你死我活,弱肉强食,兽性取代了人性,暴政强奸了仁政……这不单是三国时期的社会现实,而且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显示,这不单是蜀汉集团的历史悲剧,而且是我们民族的历史悲剧。
持此说法的还有张振钧《论〈三国演义〉的悲剧特质》(《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宋克夫的《论〈三国演义〉仁政思想的悲剧实质》(《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2期),张济帆的《中国历史悲剧的审视——〈三国演义〉主题探讨》(《唐都学刊》1998年第2期)等。

4. 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

曾学伟《试论〈三国演义〉的主题》(《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版)中提出,《三国演义》的主题是通过三国时代尖锐复杂矛盾的描绘,以及各种典型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作者对圣君贤相的风云际会,鱼水相谐的政治理想的思慕和追求。这一主题主要是通过蜀汉集团的代表人物作正面体现。刘备是圣君的典型,诸葛亮是贤相的典型,他们鱼水相谐,才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5. 兵不厌诈说

任昭坤《〈三国演义〉主题应从军事角度认识》(《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版),他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三国兴亡过程中形形色色的战争描绘,着重揭示了战争胜败的关键在于能否灵活运用“兵不厌诈”的思想。

6. 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

鲁德才在《论〈三国演义〉的情节提炼对人物刻画的意义》(《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4期)中认为,《三国演义》“描写了封建社会分裂与统一的过程,揭示了地主阶级各类人物镇压了黄巾起义以后,怎样争得统治权和丧失统治权的经验教训。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什么样的英雄人物可以争得霸权,用什么样的思想和策略争夺天下,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又会丢掉统治权”。

7. 乱世英雄的颂歌

齐裕焜《乱世英雄的颂歌》(《三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版)中认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用历史学家犀利的政治眼光和严肃态度来抒写自己“有志图王”的雄心,探索汉末三国兴衰隆替的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表现在地主阶级各个政治集团的争夺中,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图王霸业,采取什么策略才能在群雄逐鹿的时代里取得胜利。作者对曹、刘、吴三个集团是一视同仁的,谁做的对就赞扬,反之就批评,从而比较正确地总结了汉末三国的历史经验,所以说,它是一曲乱世英雄的颂歌。

8. 多层主题说

胡世厚在《论〈三国演义〉的主题》(《三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版)中提出,像《三国演义》这样一部“陈叙百年,该括万事”的鸿篇巨制,企图用三言两语概括它的主题是很困难的。它的主题是多层的,主要有三点:(1)反对分裂,歌颂统一;(2)抨击昏君,渴望明主;(3)赞美忠义,抨击奸伪。
孙一珍《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主题》(《文学遗产》1985年第1期)从人才、民心、兵法三方面分析了《三国演义》的主题,认为举贤良、恤百姓和善兵法,乃是动乱形势下获得成功的三大法宝,也是该书所要表现的主题。

9. 反思历史说

陈辽在《〈三国志通俗演义〉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三国演义学刊》第1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版)中,结合罗贯中的其它历史小说和戏曲,认为罗贯中写这些作品是对历史进行反思,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反思”长篇小说。这种反思不仅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也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

10. 市井细民写心说

刘知渐在《〈三国演义〉新论》(《〈三国演义〉新论》,重庆出版社1985版)反对提主题,主张只谈倾向。他认为《三国演义》是由说“三分”的“市井细民”先说出了“市井细民”对三国故事及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又被书会才人写进了《三分事略》,即《三国志平话》之类,后来罗贯中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接受这种思想,成为主要的思想倾向。

11. 保国安民说

黄祖良《保国安民是〈三国演义〉的基本主题》(《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认为,谁能“保国安民”,谁就能克敌制胜,统一天下,反之必然遭到失败与覆灭。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贯穿全书的线索,作为这条线索的灵魂,就是“保国安民”。

12. 天命说

潘承玉《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晋阳学刊》1994年第1期)提出,《三国演义》主题是反映天命观。全书的情节内核是对天命的理解与阐释,全书的感情基调是对天命的困惑与欣慰。在《〈三国演义〉主题再探》(《唐都学刊》1996年3期)一文中,潘承玉进一步论述了他的“天命说”的观点。

13. 皇权欲说

叶松林在《皇权欲:〈三国演义〉的主题》(《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如果仔细探究其所描写的全部战争的源动力,以及构成、制约和导向战争的动因,便会发现《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征战、成败,其终极目的,无一不是为了争夺统治天下的皇权。故可以说:皇权欲,就是《三国演义》的真正的主题”。他在《皇权欲的特质描述与价值评判——〈三国演义〉主题的本体意义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等文中,也阐述了这一观点。

14. 强者的颂歌说

王志武在《竞争中的强者——〈三国演义〉人物竞争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版)中认为:“对于《三国演义》这种表现社会竞争主题的历史小说只能从社会竞争的角度去评价。”“一部《三国演义》就是一部强者的颂歌。”在他的《〈三国演义〉——强者的颂歌》(《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03年12月31日)中进一步认为:“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至西晋统一近一百年自由竞争的历史。”“那些出身比较低微、和平时期难有出头之日的人物凭借自己的才智武勇纷纷显露头角。”“很难公正准确地对他们的道德进行优劣评价,或从政治上作进步与反动的判定。”“《三国演义》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作者从社会竞争的角度写了400多个人物,但是重点写了三个人物:曹操、诸葛亮、司马懿。他们是三国这段历史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强者,其他人物都直接间接地陪衬或烘托这三个人物。”他又在《〈三国演义〉的人物、结构和主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期)中,详细说明了这一观点。

15. 主题模糊说

欧阳健在《有关〈三国演义〉研究的两个问题的思考》(《明清小说研究》第2辑,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版)中提出,“主题”这一概念是一个迷糊的概念。罗贯中不一定事先就设计了明晰的主题,他对于自己的创作意图,无只言片语留存,要从全书八九十万字看出其主题是不容易的。由于各种原因,读者从《三国演义》中领悟到的东西是不同的,所以对于主题,真正科学的态度不是要求明确,而是要求模糊。
刘永文《论文学作品主题的模糊性》(《西藏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中也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具有模糊性。

总之,除了以上所述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15种主要观点外,加上80年代以前提出的“正统说”、“忠义说”以及“反映智慧说”等,《三国演义》的主题的说法已经多达20多种。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知识的更新,角度的转换,和研究方法的变更,我们相信对于《三国演义》主题的研究会逐步取得共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爱跳舞的君翰6V
2021-12-04
知道答主
回答量: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021
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的主题是人们对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对暴政的意愿,是民族思想的反映,是正统思想的反映。
《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三国演义》故事开始黄巾兵起义,结束于司马氏灭吴开晋,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汉、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展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并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演义体小说语言,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裁,这不仅使当时的读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书商们继续编写和出版同类小说的热情。
自嘉靖以后,各种历史演义如雨后春笋,不断问世,从开天辟地,一直写到当代。据不完全统计,今存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约有一二百种之多。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军事政治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
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
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虞杨氏邓辰
2019-07-29 · TA获得超过3.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4万
采纳率:30%
帮助的人:729万
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7fd9639
推荐于2017-11-25 · TA获得超过295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4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06万
展开全部
大型史诗电视剧《三国》是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制作中心策划立项,由数家实力影视制作机构联合出品,取材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本剧通过表现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再到司马家篡魏后天下归晋的整个过程,肯定了以“人”、以“仁”为本,治理天下首先要聚拢人心的思想;弘扬了精忠报国、顾全大局、胸襟广阔、英勇无畏、坚韧不拔、重信重义等中华民族优秀的意志品质和精神传统;展现了人文哲思、军政战略、兵法阵法等中国文化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智慧。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