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春》
教学内容:《春》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 共需三课时
教材分析:《春》是烩炙人口的颂春名篇,出自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之手。本文按作者感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盼春、绘春、迎春、赞春四个部分。课文中有个性丰富的语言,全文几乎全是对称的或排比的短语、短句。而且还大量地运用了叠词,结构匀称、音韵和谐,节奏轻盈、活泼,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是指导学生欣赏语言,感悟写法、感情朗读的上好之作。
学情分析:突出文章“细”和“美”的特点。初进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时常比较粗疏,课文中的细笔细绘可作为范例,给学生以启发。适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教师重点讲读一两段作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积累词语的意义,交流积累词句的方法,摘录本课的好词好句。
2.学会10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意思,能解释“卖弄”、“宛转”、“烘托”、“抖擞”等词语的意思。
3.从春天美景的阅读中,体会到春天的生机和希望,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通过妙词、佳句的品析,培养学生的语感。
5.通过朗读和品读方法的传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理念:
一:知识认知:
(1)识记 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2)理解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4)综合 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二:能力形成: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三:素质培养:
领略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识。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教学用具:多媒体 相关图片,视频以及音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自然地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2、屏幕显现:
(1)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3)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4)你们心目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生自由)
3、以上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二、范读、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 (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齐读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niàng) 应和(hè)
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巢(cháo)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 盼春
第二部分: 绘春
第三部分: 赞春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
四、布置作业
要求课后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第二课时)
一、齐读、自由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我们也写春,为什么未自清笔下的“春”特别美?
(2)自由读书,用○○圈出特别传神的词,用划出特别美的句子,读出喜爱,读出美来。
(3)默读课文: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绘春天的?
二、讲解课文:
1、盼春:(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拟人)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排比)
(4)轻声朗读,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绘春:(齐读,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1)总括轮廓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春草图 (草报春)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①用“我爱春草,因为春天的小草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②回忆古诗中有哪一首是专门来赞美小草的?(《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春花图 (花争春)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感官、听觉上的享受)
①用“我爱春花,因为春天的花儿____”的句式说话。
②回忆古诗中哪一首诗描写了春花。(《游园不值》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春风图 (风唱春)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①谁能说出“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前一句?(《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②用“我爱春风,因为春天的风___”的句式说话。
③你还知道有关描写春风的诗句吗?(《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春雨图(雨润春)
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先说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①春雨没有春花的艳丽,也没有春风的轻柔,但在作者笔下,它却别有一番迷人的风韵,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春雨的?(由近及远,由个体到整体)
②作者除了写出了春雨的美以外,还写出了春雨的什么?(质朴、无私)
③用“我爱春雨,因为春天的雨____”的句式说话。
④谁能说出一首描写春雨的古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6)迎春图(人迎春)
迎春图,着力写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①春天到了,花、草、风、雨都有各自的季节特点,人们有什么变化吗?(学生自由发言,如衣着、精神面貌)
②指导“一年之季在于春”是句格言,谁能说出它的下句。(一生之计在于勤)请学生说出几句珍惜时间的格言。(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三、作业:
搜索关于朱自清的《春》的评价。
(第三课时)
一、回顾、梳理前面课时。
二、讲解赞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齐读一遍)
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面对美丽的春景,你想怎样赞美它?(可以说一段话,可以诵一首诗,也可以唱一支歌)
三、《春》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朱自清研究专家吴周文)
一是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对花的描写,既绘形绘色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这样描绘盛开的野花:“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儿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二是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
三是语言朴实、隽永。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春》,没有作者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色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格调的新鲜和情绪的欢快,是一篇有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到1937年期间。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至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心灵深处的“春天”,当时作者也就无从揭示与歌唱了。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当堂做完,当堂讨论);
2.完成课后练习四;
3.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春》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 共需三课时
教材分析:《春》是烩炙人口的颂春名篇,出自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之手。本文按作者感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盼春、绘春、迎春、赞春四个部分。课文中有个性丰富的语言,全文几乎全是对称的或排比的短语、短句。而且还大量地运用了叠词,结构匀称、音韵和谐,节奏轻盈、活泼,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是指导学生欣赏语言,感悟写法、感情朗读的上好之作。
学情分析:突出文章“细”和“美”的特点。初进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时常比较粗疏,课文中的细笔细绘可作为范例,给学生以启发。适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教师重点讲读一两段作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积累词语的意义,交流积累词句的方法,摘录本课的好词好句。
2.学会10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意思,能解释“卖弄”、“宛转”、“烘托”、“抖擞”等词语的意思。
3.从春天美景的阅读中,体会到春天的生机和希望,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通过妙词、佳句的品析,培养学生的语感。
5.通过朗读和品读方法的传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理念:
一:知识认知:
(1)识记 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2)理解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4)综合 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二:能力形成: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三:素质培养:
领略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识。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教学用具:多媒体 相关图片,视频以及音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自然地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2、屏幕显现:
(1)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3)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4)你们心目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生自由)
3、以上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二、范读、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 (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齐读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niàng) 应和(hè)
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巢(cháo)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 盼春
第二部分: 绘春
第三部分: 赞春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
四、布置作业
要求课后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第二课时)
一、齐读、自由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我们也写春,为什么未自清笔下的“春”特别美?
(2)自由读书,用○○圈出特别传神的词,用划出特别美的句子,读出喜爱,读出美来。
(3)默读课文: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绘春天的?
二、讲解课文:
1、盼春:(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拟人)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排比)
(4)轻声朗读,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绘春:(齐读,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1)总括轮廓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春草图 (草报春)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①用“我爱春草,因为春天的小草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②回忆古诗中有哪一首是专门来赞美小草的?(《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春花图 (花争春)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感官、听觉上的享受)
①用“我爱春花,因为春天的花儿____”的句式说话。
②回忆古诗中哪一首诗描写了春花。(《游园不值》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春风图 (风唱春)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①谁能说出“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前一句?(《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②用“我爱春风,因为春天的风___”的句式说话。
③你还知道有关描写春风的诗句吗?(《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春雨图(雨润春)
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先说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①春雨没有春花的艳丽,也没有春风的轻柔,但在作者笔下,它却别有一番迷人的风韵,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春雨的?(由近及远,由个体到整体)
②作者除了写出了春雨的美以外,还写出了春雨的什么?(质朴、无私)
③用“我爱春雨,因为春天的雨____”的句式说话。
④谁能说出一首描写春雨的古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6)迎春图(人迎春)
迎春图,着力写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①春天到了,花、草、风、雨都有各自的季节特点,人们有什么变化吗?(学生自由发言,如衣着、精神面貌)
②指导“一年之季在于春”是句格言,谁能说出它的下句。(一生之计在于勤)请学生说出几句珍惜时间的格言。(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三、作业:
搜索关于朱自清的《春》的评价。
(第三课时)
一、回顾、梳理前面课时。
二、讲解赞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齐读一遍)
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面对美丽的春景,你想怎样赞美它?(可以说一段话,可以诵一首诗,也可以唱一支歌)
三、《春》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朱自清研究专家吴周文)
一是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对花的描写,既绘形绘色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这样描绘盛开的野花:“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儿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二是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
三是语言朴实、隽永。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春》,没有作者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色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格调的新鲜和情绪的欢快,是一篇有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到1937年期间。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至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心灵深处的“春天”,当时作者也就无从揭示与歌唱了。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当堂做完,当堂讨论);
2.完成课后练习四;
3.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展开全部
草:
嫩嫩的,绿绿的 —— 新
坐、躺、打滚、 踢球、赛跑、捉迷藏—— 带给小孩子欢乐(侧面)
花:
花色艳(红、粉、白); 花味甜; 花朵多(赶趟儿、杂样儿、散);
——正面描写
蜜蜂闹 蝴蝶飞——侧面描写
风:
温暖柔和(不寒、抚摸)(触觉)
清香扑鼻(泥草花香)(嗅觉)
色彩明丽(繁花嫩叶)(视觉)
和谐悦耳(鸟鸣、笛声、轻风流水)(听觉)
雨:
(多 细 密 柔 亮)
牛毛、花针、细丝、(正面)
薄烟 、树叶儿、小草儿灯光、行人、农民、房屋——安静和平的雨中夜雨图
(侧面)
嫩嫩的,绿绿的 —— 新
坐、躺、打滚、 踢球、赛跑、捉迷藏—— 带给小孩子欢乐(侧面)
花:
花色艳(红、粉、白); 花味甜; 花朵多(赶趟儿、杂样儿、散);
——正面描写
蜜蜂闹 蝴蝶飞——侧面描写
风:
温暖柔和(不寒、抚摸)(触觉)
清香扑鼻(泥草花香)(嗅觉)
色彩明丽(繁花嫩叶)(视觉)
和谐悦耳(鸟鸣、笛声、轻风流水)(听觉)
雨:
(多 细 密 柔 亮)
牛毛、花针、细丝、(正面)
薄烟 、树叶儿、小草儿灯光、行人、农民、房屋——安静和平的雨中夜雨图
(侧面)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花:繁多,杂,争春斗艳,美丽
草:鲜艳,软
雨:细多
草:鲜艳,软
雨:细多
参考资料: 初二学生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当我们深入到《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