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25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相互关心、互相信任、肝胆相照。亲情是一笔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这种爱,是情不自禁;这种关心,是无微不至。在你关爱孩子的同时,要让孩子学会关心你。比如: 1、孩子很小不会做些什么,你工作、家务辛苦一天,可以对孩子说你身体那里不舒服,让他给你柔会。虽然,对你身体起做不到作用,精神上是一种安慰。 2、亲切友好给孩子买来吃的,在他吃时,你要顾意说你也饿了,启发他主动给你吃,此时,你不要推辞,要吃一点点,并非你爱吃,这样既能让他学会关心,还能使孩子克服自私,不然在他心中形成你不爱吃,以后也许就不记得你。 3、与孩子的关系要相处成既是母子或父子又是知心朋友。
二、灵活多样、坚持原则、有始有终。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育不一定要郑重其事,方法要恰到好处,有时要看机会。比如:和孩子玩耍时、吃饭时、走路时、干活时,就事论事,用聊天的形式,给他们讲: 1、做人的道理和原则,必须让他们知道,自己所能做到的和所应该做到的。 2、日常生活中看到或听到的事物,根据不同年龄的承受能力,适当让他们知道一些,同时让他们分析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既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因此让他们懂得一些道理,有备无患。 3、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4、随时随地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和日常生活,习惯成自然,发现不良行为,立即纠正。
三、相互尊重、以理服人、人格平等。 家长必须以身作则、要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假如: 1、家长与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或家长误解了孩子,一定要向孩子道歉,不论孩子的年龄大小,2岁、3岁或者更大,小孩子也有自尊。不然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会感到家长不讲道理,久而久之,他对你会失去信任,因此,不复你管教。 2、如果,你曾经对他有过误解,要和他勾通,必要时,个别亲近而且是他信任的人可以参与,自我批评,便于今后教育。 3、某件事情,没有分析原因之前,千万不能认定是孩子的错。 4、孩子错了不能骂,更不能用棍棒拳脚,那样既给孩子伤了自尊,又形成以力服人,将来他到了学校、步入社会对他的成长没有好处。人无完人,如何是一个孩子。但是,也不能置之不理。 5、 孩子错了怎么办呢?—— 首先:要按照事情的经过,一分为二的分析原因,如果各持意见,可以让他换位思考,换句话说,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让他自己知道错在那里。其次:要他承认错误,赔礼道歉,今后遇到类似问题怎么办?要他自己考虑,作出决定。6、不要在公众场合责备孩子,不然会伤他的自尊。
四、树立自力、自强、自信、团结友爱、艰苦朴素的思想。 1、教育孩子对自的事情,自己去办。假如做的不理想,家长不要责怪,应该鼓励他,给他自信,同时,在教他的过程中,让他重试,熟能生巧。 2、教育孩子学会自强不息,不要怕苦怕累,勇于进取。 3、教育孩子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让他懂得钱来之不易,假如没钱的时候,什么都买不来。 4、教育孩子讲文明、讲礼貌,尊老爱幼,团结同学,相互帮助, 5、要有爱心。爱的力量无限,爱能使人自信、能使人信心百倍......相反也能摧毁一个人。
五、关爱与责任紧密联系。 1、教育孩子认识到:爱来自十二分真诚,没有丝毫虚伪。爱是给予,用身心;爱是付出,用全部;爱是奉献,默默伴随人生之旅。 2、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爱自己的同时,还要爱他人。无论在什么环境,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责任心。其实,爱就是一种责任。有责任心自然就有爱心。
六、认识与生活不可分割。 1、认识是一种思想。一位名人曾说:“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所以说心态,决定着一个人的一切,对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有直接的影响。
七、生活是什么?——观点不同,生活方式就不同。有好多人认为生活就是:“油盐酱醋,苦乐忧思”那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 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生活就是自己身上有一架天秤,在那上面衡量对与错;生活就是有正义感、有理智;就是诚实不欺,表里如一;生活就是知道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所能做到的与自己所应该做到的;生活就是用自己的理想之刀,在生命之树上刻下清晰的年轮;生活就是面对困惑黑暗时,灵魂深处燃起豆大却明亮的灯盏.....
根据我的教子方法。愿你有条不紊、恰如其分,教子更有方!愿你的孩子聪明伶俐、勤学苦练、通情达理、勇往直前、再接再厉!将来成为满腹经纶、胸有成竹、自食其力、大显身手、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材!!!
二、灵活多样、坚持原则、有始有终。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育不一定要郑重其事,方法要恰到好处,有时要看机会。比如:和孩子玩耍时、吃饭时、走路时、干活时,就事论事,用聊天的形式,给他们讲: 1、做人的道理和原则,必须让他们知道,自己所能做到的和所应该做到的。 2、日常生活中看到或听到的事物,根据不同年龄的承受能力,适当让他们知道一些,同时让他们分析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既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因此让他们懂得一些道理,有备无患。 3、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4、随时随地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和日常生活,习惯成自然,发现不良行为,立即纠正。
三、相互尊重、以理服人、人格平等。 家长必须以身作则、要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假如: 1、家长与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或家长误解了孩子,一定要向孩子道歉,不论孩子的年龄大小,2岁、3岁或者更大,小孩子也有自尊。不然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会感到家长不讲道理,久而久之,他对你会失去信任,因此,不复你管教。 2、如果,你曾经对他有过误解,要和他勾通,必要时,个别亲近而且是他信任的人可以参与,自我批评,便于今后教育。 3、某件事情,没有分析原因之前,千万不能认定是孩子的错。 4、孩子错了不能骂,更不能用棍棒拳脚,那样既给孩子伤了自尊,又形成以力服人,将来他到了学校、步入社会对他的成长没有好处。人无完人,如何是一个孩子。但是,也不能置之不理。 5、 孩子错了怎么办呢?—— 首先:要按照事情的经过,一分为二的分析原因,如果各持意见,可以让他换位思考,换句话说,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让他自己知道错在那里。其次:要他承认错误,赔礼道歉,今后遇到类似问题怎么办?要他自己考虑,作出决定。6、不要在公众场合责备孩子,不然会伤他的自尊。
四、树立自力、自强、自信、团结友爱、艰苦朴素的思想。 1、教育孩子对自的事情,自己去办。假如做的不理想,家长不要责怪,应该鼓励他,给他自信,同时,在教他的过程中,让他重试,熟能生巧。 2、教育孩子学会自强不息,不要怕苦怕累,勇于进取。 3、教育孩子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让他懂得钱来之不易,假如没钱的时候,什么都买不来。 4、教育孩子讲文明、讲礼貌,尊老爱幼,团结同学,相互帮助, 5、要有爱心。爱的力量无限,爱能使人自信、能使人信心百倍......相反也能摧毁一个人。
五、关爱与责任紧密联系。 1、教育孩子认识到:爱来自十二分真诚,没有丝毫虚伪。爱是给予,用身心;爱是付出,用全部;爱是奉献,默默伴随人生之旅。 2、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爱自己的同时,还要爱他人。无论在什么环境,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责任心。其实,爱就是一种责任。有责任心自然就有爱心。
六、认识与生活不可分割。 1、认识是一种思想。一位名人曾说:“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所以说心态,决定着一个人的一切,对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有直接的影响。
七、生活是什么?——观点不同,生活方式就不同。有好多人认为生活就是:“油盐酱醋,苦乐忧思”那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 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生活就是自己身上有一架天秤,在那上面衡量对与错;生活就是有正义感、有理智;就是诚实不欺,表里如一;生活就是知道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所能做到的与自己所应该做到的;生活就是用自己的理想之刀,在生命之树上刻下清晰的年轮;生活就是面对困惑黑暗时,灵魂深处燃起豆大却明亮的灯盏.....
根据我的教子方法。愿你有条不紊、恰如其分,教子更有方!愿你的孩子聪明伶俐、勤学苦练、通情达理、勇往直前、再接再厉!将来成为满腹经纶、胸有成竹、自食其力、大显身手、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材!!!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9-01-04 · 你负责貌美如花,我负责阿姨到家
关注
展开全部
孩子长大到一定年龄时,就要开始培养起他的独立性,因为独立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生活中慢慢培养出来的。从小养成良好的独立性,长大以后更能轻松应对一切困扰。
那么如何培养呢?
1、给宝宝独处的生活空间
个别宝宝1岁之后常常喜欢把玩具堆在一起,自己在一个角落里玩上老半天,如果随意入足他的小空间,他就会开始大哭大闹。其实,这是宝宝需要独立空间的表现。
独处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的意识和自主意识,能打造孩子独特的个性,为日后走向独立做准备。因此,别以为宝宝小就不需要独处的空间,父母应该为宝宝提供一个合适专属小空间。
2、创造孩子自我管理的空间
有的孩子长大后应对生活的能力非常强,有些孩子则不知所措,把生活过得一团糟糕。这也与小时候的独立性培养有关,比如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让宝宝从小养成收拾整理,守秩序的习惯,教育他东西从哪里哪来就要放回哪里去,比如书本要放回书架,玩具要收拾好,餐具要摆好等等。
3、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
独立思考能力是一种能让人进步的能力,只有从小就学会了独立思考,孩子才能减少依赖,将来才能走得更远。
不少家长习惯性追着孩子学习,孩子做任何事都会在旁边指手画脚。其实,任何一个依赖性很强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习惯“包办一切”的父母,这样的行为容易导致孩子懒得思考。
所以,不妨放手,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养成自我思考的能力,这样人生才会有更大的创造性。
那么如何培养呢?
1、给宝宝独处的生活空间
个别宝宝1岁之后常常喜欢把玩具堆在一起,自己在一个角落里玩上老半天,如果随意入足他的小空间,他就会开始大哭大闹。其实,这是宝宝需要独立空间的表现。
独处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的意识和自主意识,能打造孩子独特的个性,为日后走向独立做准备。因此,别以为宝宝小就不需要独处的空间,父母应该为宝宝提供一个合适专属小空间。
2、创造孩子自我管理的空间
有的孩子长大后应对生活的能力非常强,有些孩子则不知所措,把生活过得一团糟糕。这也与小时候的独立性培养有关,比如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让宝宝从小养成收拾整理,守秩序的习惯,教育他东西从哪里哪来就要放回哪里去,比如书本要放回书架,玩具要收拾好,餐具要摆好等等。
3、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
独立思考能力是一种能让人进步的能力,只有从小就学会了独立思考,孩子才能减少依赖,将来才能走得更远。
不少家长习惯性追着孩子学习,孩子做任何事都会在旁边指手画脚。其实,任何一个依赖性很强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习惯“包办一切”的父母,这样的行为容易导致孩子懒得思考。
所以,不妨放手,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养成自我思考的能力,这样人生才会有更大的创造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孩子的独立性应该从小培养。家长可参考以下几点:
(1)凡是幼儿能自己做的,就要让他们自己去做。从两三岁起孩子就事事喜欢“我自己做”,总要找机会做成人不让做的事。如果成人阻拦就要反抗,表现得很“任性”。这是孩子最初“闹独立”的表现。成人应抓住这个时机,给予适当引导和培养,不要生硬地加以禁止。如果孩子“闹独立”的积极性经常受到阻碍,就会变积极为消极,变主动为被动,事事都要等待,依赖性便由此而生。许多事实表明:成人替孩子包办的越多,禁止的越多,孩子的依赖性就越强,独立性也就越差。因此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首先成人应该转变教育方法,解放孩子的手脚,凡是孩子能自己做的,就要让他们自己做,成人不要越俎代庖。特别是对待独生子女,更要防止过分的照顾和保护。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照管自己的生活。
(2)要让孩子自己游戏,成人尽量少干涉。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重要途径。成人要创造条件,让孩子有自己玩和与小伙伴一起玩的机会。当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时,要鼓励他们自己盆配角色和使用玩具,自己解决矛盾。必要时成人可给予指导,但要尽量少干涉。当孩子没有伙伴时,也要让他学会自己独自玩,不纠缠大人。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成人也可以参加孩子的游戏,但要注意以伙伴的身份与孩子游戏,不要发号施令。游戏应以孩子为主,要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
(3)要让孩子参加成人的活动。许多人觉得:大人的事,小孩子参与会添乱,因而常常禁止孩子参加成人的活动。殊不知,儿童参加成人的活动对他们独立性的发展和各方面能力的形成有多么重要。“早当家的离子早懂事、早成熟”,这是很有道理的。当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大人的活动时,他会感到自己长大了。他会模仿大人去待人接物,去处理问题,去付出劳动。从而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教师和家长都要鼓励幼儿参加成人的活动。父母可以让孩子一起做家务事,一起采购生活用品,一起计划食谱,一起走亲访友,一起接待客人。这样做可以使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小主人,对家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还可以使孩子更多地了解成人的世界,增长社会生活经验,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
(4)提出任务,让幼儿独立去完成。为了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人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交给幼儿一些任务,让他们独自去完成。例如:让幼儿独自做一个小实验、粘贴一幅画、修补自己的书、制作小玩具、照顾小金鱼等,在安全的环境下,让幼儿独自去购买小商品、取报纸等。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困难时,要鼓励他自己去克服,让他感到“我能行”。当幼儿完成任务时,成人要欣赏并赞许他的成果,使他得到成功的感受。当然要注意,交给幼儿的任务一定是他们力所能及的,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要让幼儿经过努力能够获得成功。
(5)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能力。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太有主意不好,以后可能会不听大人的话。实际上,孩子有自己的主见是好事,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就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他自己为自己拿主意。传统的中式教育常常是注重培养孩子顺从听话,却不大注意去倾听孩子的需求,从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发展方面都由家长一手包办了,因此,我们的孩子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就很难培养孩子自我抉择能力。在全优加所倡导的芬兰探索式教育理念中,力求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引导孩子去探索,去体验,适度放手让孩子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并且懂得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6)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时候,比如让孩子穿衣服,自己穿袜子,确实会遇到困难,包括自己收拾玩具,对幼儿来讲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那么有些孩子一遇到这些困难,就不干了,家长有时候心软了,就包办代替。这样的“小小纵容”,对孩子的独立性培养是有害无益的。
当孩子独立做事遇到困难时,家长一定要从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陪伴他们坚持独立完成任务,但坚决不能直接插手帮助,特别是对那些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有了来自家长的爱的力量,孩子才拥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1)凡是幼儿能自己做的,就要让他们自己去做。从两三岁起孩子就事事喜欢“我自己做”,总要找机会做成人不让做的事。如果成人阻拦就要反抗,表现得很“任性”。这是孩子最初“闹独立”的表现。成人应抓住这个时机,给予适当引导和培养,不要生硬地加以禁止。如果孩子“闹独立”的积极性经常受到阻碍,就会变积极为消极,变主动为被动,事事都要等待,依赖性便由此而生。许多事实表明:成人替孩子包办的越多,禁止的越多,孩子的依赖性就越强,独立性也就越差。因此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首先成人应该转变教育方法,解放孩子的手脚,凡是孩子能自己做的,就要让他们自己做,成人不要越俎代庖。特别是对待独生子女,更要防止过分的照顾和保护。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照管自己的生活。
(2)要让孩子自己游戏,成人尽量少干涉。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重要途径。成人要创造条件,让孩子有自己玩和与小伙伴一起玩的机会。当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时,要鼓励他们自己盆配角色和使用玩具,自己解决矛盾。必要时成人可给予指导,但要尽量少干涉。当孩子没有伙伴时,也要让他学会自己独自玩,不纠缠大人。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成人也可以参加孩子的游戏,但要注意以伙伴的身份与孩子游戏,不要发号施令。游戏应以孩子为主,要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
(3)要让孩子参加成人的活动。许多人觉得:大人的事,小孩子参与会添乱,因而常常禁止孩子参加成人的活动。殊不知,儿童参加成人的活动对他们独立性的发展和各方面能力的形成有多么重要。“早当家的离子早懂事、早成熟”,这是很有道理的。当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大人的活动时,他会感到自己长大了。他会模仿大人去待人接物,去处理问题,去付出劳动。从而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教师和家长都要鼓励幼儿参加成人的活动。父母可以让孩子一起做家务事,一起采购生活用品,一起计划食谱,一起走亲访友,一起接待客人。这样做可以使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小主人,对家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还可以使孩子更多地了解成人的世界,增长社会生活经验,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
(4)提出任务,让幼儿独立去完成。为了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人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交给幼儿一些任务,让他们独自去完成。例如:让幼儿独自做一个小实验、粘贴一幅画、修补自己的书、制作小玩具、照顾小金鱼等,在安全的环境下,让幼儿独自去购买小商品、取报纸等。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困难时,要鼓励他自己去克服,让他感到“我能行”。当幼儿完成任务时,成人要欣赏并赞许他的成果,使他得到成功的感受。当然要注意,交给幼儿的任务一定是他们力所能及的,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要让幼儿经过努力能够获得成功。
(5)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能力。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太有主意不好,以后可能会不听大人的话。实际上,孩子有自己的主见是好事,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就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他自己为自己拿主意。传统的中式教育常常是注重培养孩子顺从听话,却不大注意去倾听孩子的需求,从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发展方面都由家长一手包办了,因此,我们的孩子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就很难培养孩子自我抉择能力。在全优加所倡导的芬兰探索式教育理念中,力求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引导孩子去探索,去体验,适度放手让孩子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并且懂得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6)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时候,比如让孩子穿衣服,自己穿袜子,确实会遇到困难,包括自己收拾玩具,对幼儿来讲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那么有些孩子一遇到这些困难,就不干了,家长有时候心软了,就包办代替。这样的“小小纵容”,对孩子的独立性培养是有害无益的。
当孩子独立做事遇到困难时,家长一定要从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陪伴他们坚持独立完成任务,但坚决不能直接插手帮助,特别是对那些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有了来自家长的爱的力量,孩子才拥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许多家长一面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不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一面又总是抱怨孩子依赖性太强,独立性太差,怕孩子长大后不能面对竞争激烈未来社会。其实家长的认识和教育行为都至关重要。 1、在思想上要明确认识,高度重视 3岁前的孩子,可塑性最强,最容易接受教育,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期。这时期的孩子,凡事都要看一看,做一做,他们对成人做的事常常表现极大的兴趣,看见大人扫地,也到处找扫把;家里来了客人,马上抢着递拖鞋;明明还不会叠衣服,却偏偏要“自己来”......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孩子独立意识发展的表现。但由于孩子的骨骼、肌肉等等发育尚不完善,动作还不协调,因此常常会弄脏了衣服,损坏了东西,对此,家长要有正确的认识,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多理解,宽容孩子的“错误”,支持孩子自己动手。否则,错过这个时机,等孩子的依赖性形成后再想补救,那就十分困难了。 2、在行动上要提供机会,大胆放手。 孩子的能力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没有锻炼的机会,孩子的独立性培养也就无从说起。因此,家长在行动上必须解放孩子的手脚,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放手让孩子去做那些应该做并且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吃饭、穿衣、洗脸洗手、收拾玩具等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同时,孩子的事应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决断。如玩具应该放在什么地方,玩什么,与谁玩等等。另外,还要有意识地创设条件,让孩子做家长的小帮手,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如摆碗筷、擦桌子、整理书柜、到邻居家借还东西,到附近商店买东西等等。只要孩子想做的,愿意做,就要大胆放手,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没关系。 3、在方法上要因势利导,正面鼓励。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能急于求成,要讲究方式方法。孩子一开始学习吃饭,洗手等等,都是当作“玩”来对待的,家长应正确把握孩子的这种游戏心理,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让孩子在生动、有趣的玩乐活动中提高独立能力。同时,家长还要通过具体、细致的启发和直观形像的示范让孩子循序渐进的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比如玩具怎么放更整齐,与同伴发生纠纷时该怎么解决矛盾等等,帮助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当孩子犯”错误“时,一定要宽容对待,正面引导,以免打击孩子尝试独立的积极性;当孩子表现出独立的愿望或做事情有一点进步时,则要及进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促使孩子进一步作业努力。比如:儿子在体操班上,有一位做”场外指导“的家长,第不发现孩子动作做得不对时(她总能随时发现),她就大声喝斥,纠正孩子的动作,有进还冲上场去调整,这样不断地打断老师的教学,令其他家长侧目,而她的儿子也就在这不断被纠正的双重教学压力下越跳越糟。我想,这样的家长是相当少见的,但从在场监督的不少家长紧张的脸上可以看出来。他们或多或少地不满孩子做错的动作。 这么要紧吗? 我问自己,是否太放任了?我只看见儿子高兴地来了,看见儿子跳得对的,跳得好的;错了有老师纠正,那不是需要我的目光停留的地方。每当儿子回头年我时,都能看见我的笑脸,我的鼓掌,我认为这是我存在的理由。果然,下课后,儿子说下次不用我陪了,他自己能跳好,她是全班跳得最棒的。我也认为她是跳得最好的,而事实上真的是不是又有什么关系呢? 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过程永远比结果更要。独立性的成长也是这样。只要孩子喜欢了,投入了,积极参与了,就不要太关注细节的好与差。只要孩子有充分的自信心和独立性,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孩子真的很棒。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