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死了叫什么?
古代大臣死亡称“卒”,即“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此句出自《礼记•曲礼》。
释义:皇帝死亡称为崩,诸侯死亡称为薨,大臣死亡称为卒,士人死亡称为不禄,平民死亡称为死。
古代大臣即士大夫,他们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之统称。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
扩展资料
古代对于死亡的称呼:
1、古代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对“死亡”各有其名称。《礼记》谓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清代,对于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
2、根据人的年龄。不满20岁死亡的谓之“殇”。此又分为三类:8~11岁死者为“下殇”;12~15岁死者为“中殇”;16~19岁死者为“上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
青壮年死者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均写“疾终”,引魂幡、《荐亡文疏》上均写“云终”、“告终”。老年死者谓之“寿终”。如系家族最高长辈,男加“正寝”,女加“内寝”字样。故后世“正寝”二字已成为死的代名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曲礼》
称作“薨(hong 一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清代皇室成员中,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等身故称“崩”,皇贵妃以下到嫔称“薨”。
扩展资料
古人对身故的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常见的就是“卒”了,早亡一般用“殇”,帝后级别用“崩”,还有就是对一些特殊地位或者特殊方式死亡的描述,比如“殉”、“没”、“自尽”、“弑”等。
王侯之死,多用“薨”。明 (朝鲜)洪翼汉《华浦先生朝天航海录》:“都督(毛文龙)言:‘皇子已于六月薨逝,而登州抚台袁可立,与俺不相能,致有科参。
新抚台武之望,已替其任云。”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八:“余己未同年,多出任封疆,内调鼎鼐者,可谓盛矣。近都薨逝,惟余以奉母故,空山独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薨
后来,皇帝皇后用“崩”,其他妃嫔用“薨”,唐代二品以上用“薨”,二品以下六品以上用“卒”,六品以下及至庶人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