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到底存不存在?有些人说地球上的生物是外星人带来的,是真的吗?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肯定存在。地球相对于宇宙来说只是一颗微不足道的微小尘埃,地球能孕育出生命,应该说是“银河系模式的生命”,其他数之不尽的星系也能够以它们特有的模式来孕育出生命。随着人类认识到宇宙的浩瀚无涯,而我们身处的这一世界,只是宇宙中极小的一部
分,思想敏锐而又富於想像的心灵,便开始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天文学的研究既告诉
我们。满天璀璨焰耀的星辰,每颗都是一个像我们的太阳一般,自行发光发热的庞大天
体;那末这些光和热,是否都是自白的浪费掉呢?宇宙之大,是否只有地球这渺小得难
以形容的角落寸孕育着生命?人类在宇宙中是孤独的吗?
十六世纪中叶,哥白尼以地动说取代了以地球为宇宙中心的地心说。其中一位地动
说的热烈支持者布鲁诺(GiordanoBruno),把这个新的宇宙观更推前一步,提出了多元
世界的观点。按照这个观点,在其他太阳的照耀下,还有许多像地球般的世界,这些世
界孕育着不同形式的生命,甚至别的人类、别的心灵。然而,正是为了这些「异端邪说
上布鲁诺於一六00年被当时的罗马教廷以火刑处死,成为科学界在神权统治下的第一
个殉道者。
但酷刑不能摧毁人们探求真理的精神。「地球只是众多世界中的一个」这一事实,
终於逐步为知识界所接受。以惟导出行星运动三大定律而知名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
在其一六三四年出版的著作《梦游记》中,即大胆地假设了月球上也有生物存在。故事
里,月球上生长着一些「朝」生「暮」死,周而复始的古怪植物(月球上的一天约等於
地球上的两星期);此外又有一些巨大的人面蛇身的动物,日间在月球表面活动,而在
慢漫的长夜里,则躲到月球表面下的洞穴中以避严寒。这篇二百多年前的作品,可说是
对外星人作出臆测和描写的首次尝试。
一七五二年,法国哲学家伏尔泰(FrancoisVoltaire)在它的一篇著作中,描写了分
别从土星和天狼慧来的两名星球人。但我们除了知道这些星球人的个子比地球人高出很
多外,其他的可说一无所知,原因是伏尔泰并非着意探讨外太空生命这一题目。他塑造
这两个外星来客,只是藉以揭示和讽喻当时社会上各种道德、伦理和政治等问题而已。
相反,在一七五五年出版的《宇宙体系论》这本严肃的学术者作里,德国的著名哲
学家康德(lmmanueiKant),则以认真的态度写了一篇《以人的性质的类比为基础对不同
行星上居民进行比较的一个尝试『他以各行星的受热程度不同出发,认为比地球离太阳
近的水星和金星,其上的居民必是较为粗笨和迟钝;相反,地球以外的行星如土星、木
星等,其居民则轻巧和灵活。虽然康德的这种推论不大符合科学,但他将事实和臆测、
推理和想像结合起来的这种尝试,实已具备了良好科幻构思的特质。可惜当时科幻小说
尚未流行,否则他可能成为一个十分出色的科幻小说作家呢!
然而,个别的学者虽有思索外太空生命这个问题,但对一般人来说,这一观念仍是
十分陌生甚至难以接受的。法国的凡尔纳虽足现代科幻小说的鼻祖,但它的作品并没有
触及这一题目。真正的突破来日一八九八年出版的《宇宙战争》(TheWar of the
Worlds)一书。在这部笔触生动、扣人心弦的小说里,英国的科幻宗师威尔斯描绘了一
幅火星人侵略地球的惊心动魄景象。看过这本著作的人,都不会忘记书中首章里的这一
段话:「… 然而,在茫茫太空的彼端,存在着另一族类,他们之比我们先进,就有如
我们比诸地球上各种生生灭灭的走兽一般;他们智慧高超、冷峻而又至无怜悯之心,此
刻正以贪婪的目光注视若地球,并慢慢地拟定出一个征服人类的计划……」
故事的内容十分简单,它叙述火星上有一个古老而又科技先进的文明。由於火星的
气候日趋乾涸,这些火星人虽然建造了规模庞大的运河系统,但仍解决不了日益严重的
水源问题。为了逃避因缺水而灭亡的厄运,他们决定移民到地球这个环境远为宜人的星
球。
一艘一艘的飞碟开始降落在伦敦的市郊,地球上的武装防卫一一被飞碟上射出来的
「死光」所摧毁。就在人类节节败退,整个地球眼看就要被征服之际,进侵的火星人却
突然离奇地死去,人类亦因此幸免於难。原来那些火星人的武器虽足所向无敌。但他们
本身却因为不适应地球的环境,对地球卜的病菌毫无防御能力几最后竟死在一些很普通
的地球病菌手上!
《宇宙战争》一出,「火星人」这个名词遂不胫而走,而「外太空生物侵略地球」
这一意念更是大行其道,成为「往后数不清的科幻小说的题材。此外,书中描绘的飞
碟、死光(原书中叫「热射线」)以及貌似八爪鱼的星球人,都成为科幻界中的样板。这
书实不愧为科幻小说的经典之作。
以《大国民》一片传颂於世的美国戏剧鬼才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在一
九三八年的万圣节而夕,以《宇宙战争》为蓝本,在电台广播中煞有介事地报导了火星
人突然侵略地球的消息.。不少人听后信以为真,纷约惶恐万状的奔走相告,有些甚至
驾车逃走,成为了广播史上一个最大的恶作剧。
一九五三年,荷里活正式将这本小说搬上银幕,令更多人对这个故事更为熟悉。
另一方面,科幻小说的不断向前发展,已大人地超越了《宇宙战争》一书的范围。
好了,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自这书出版至今的大半个世纪,以外星人为题材的-些杰
出作品吧。
《宇宙战争》出版后十四午,以塑造泰山这个传奇人物而闻名於世的作家巴勒
斯,创作了一系列有关火星的历险故事。虽然严格来说。这些作品只是一些惊险和历奇
性质的幻想小说,并不以探讨外星人这个题目为中心,但其间所描述的火星人。稀奇古
怪、多姿多采,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更开创了所谓「突眼怪」(REM, bug-eyed
monster)这一外慧人形象的潮流。
故事的主人公约翰·卡特抵达火星的方法 -凭一股神奇的精神意志 -是毫不科学
的,但在他抵达之后。巴勒斯所描绘的火星,却是尽量以当时的天文学家洛韦钢所推想
的景象为蓝本。在那儿,居住着很多不同的部族,其中的绿人族,身高达三公尺,有四
条臂胳和满嘴白森森的獠牙,眼晴则长在一对触须之上;除此之外,还有文化最高的红
人族,以劫掠为生的黑人族,以狩猎为生的黄人族,其余还有无头族、吃人族等等极尽
古怪的族类。这些部族互为水火,在火星那抑极度乾涸和空气稀薄的环境下拼个你死找
活,
自一九一二年直至一九五0年的三十多午间,巴勒斯共写了十一部以火星为背景的
小说,先后风魔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并触发了小少人阅读甚至创作科幻小说的兴趣。
一九三四年,一个寂寂无名的年青作家温鲍姆(StanleyG.Weinbarlm)发表了《火星
漫游》(A Malrtian Odyssey)这个短篇小说,转瞬间受到「热烈的欢迎和一致的赞
誉。这个短篇被公认为外星人科幻中的经典,究其原因。是温鲍姆在故事中所塑造的火
星人,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们既不是一心只顾征服地球的八爪鱼,也并非只是加
上了三头六臂,但基本上和人类无异的外星部族。他们有着与我们不同的文化、不同的
生活态度和不同的思维方式。但在这种种奇特差异的背后,这些活像驼鸟般的火星土
著,却又诚实得可爱。它们对地球人的友善和信任,最后却换来「狡诈和欺骗,千令他
们失去了历代相传的圣物,使人觉得既可笑又可怜。
可是,在那个年头。亲善可爱的外星人仍未是科幻小说中的主流。外太空是恐怖和
死亡的来源,仍是很够引人入胜的主题。一九三八年坎贝尔(John W.Campbell)所著的
短篇《谁赴那方?)(Who Goes There?),就是恐怖叫幻小说的代表作。故事描述一
群科学家住南极的冰层下,发现了二千万年前抵达地球而僵冻了的外星生物。这双形状
恐怖的怪物在解冻后逐渐苏醒,但迅即逃脱并藏匿起来。南极基地中的人员接着一个个
地离奇失踪,整个基地遂陷入了疑神疑鬼的混乱之中。原来这只逃脱了的外星生物能够
随意变形,而且只要吃掉一个生物,便能变得跟那个生物一模一样。基地里死里逃生的
科学家,跟这变形的怪物进行了惨烈的斗争,最后终於将他歼灭。一九五一年荷里活把
这故事改编后拍成一部名为《异物)(The Thing)的电影,但效果比原著可差得多了。
一九七八年,以核突和震栗效果成为卖座电影的《异形》(Alien)。其灵感基本上亦来
自这篇著作。八十年代荷里活把原著重拍。在港上映时名为《怪形》。由於特技的进
步,电影中的核突处比《异形》尤有甚之。
一九五一年,海因莱因把变形的外星侵略者这一意念继续发挥。在它的长篇小说
《傀儡主人》(ThePuppetMasters)中,一些有如巨形变形虫的外慧生物秘密地侵略地
球。他们以寄生的形式黏附在受害者的脊椎间。并渗透到他们的中央神经系统中去,从
而操纵他们的思想行为。由於作者的笔触细腻,描写真实,全书读来不禁使人毛骨栋
然。
承袭这一传统却又独树一帜的,是奥尔迪斯於一九六六年所作的《唾液树》(The
Saliva Tree)。这篇作品是奥氏特别为了纪念威尔斯诞生一百周年而为的。文中用了
半恐怖半幽默的手法,叙述一些隐形的外星人在一个农庄里捣乱:一生如猪、牛等的家
畜离奇地死去,而尸体都只是乾瘪瘪的一副皮包骨。尸体内空空如也,就像泄了气的气
球。农庄的主人最先是大惑不解,后来经过了步步追查,才发现了事实的真相:原来那
些外星人不单择肥而噬。而且能分泌出一种超级强力的唾液,可以把那些家畜体内的肌
肉和内脏先行溶化,变成糊状,然后再由他们吸吮吞食!
在电影和电视制作中,外星人侵略地球永远都是一个吃香的题材。除了方才提及的
《异物》和它的现代版《异形》和《怪形》外。另一部经典之作是一九五五年的《躯体
偷夺者的入侵》(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在电影中,一些像巨型豆莱
般的外太空植物降落到地球上。这些植物不单可以控制附近的人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在
体内复制出与某人一模一样的一副行尸走肉。由於电影的表现手法和气氛营造出色,看
来使人有不寒而栗的感觉。
在电视制作中,曾在香港播映的有较早期的《侵略者》(The Invaders)和较近期
的《天魔劫》(V)。前者叙述男主角目睹外星侵略者的飞碟秘密降落地球,但到处也无
法说服周围的人相信这一事实。后者则叙述外星人以友善的姿态来到地球。并取得了地
球人的爱戴和信任。到后来才揭示,他们原来包藏祸心,一意要劳役人类。征服地球。
在众多以外慧人为题材的科幻制作中,外星人也不尽是以恶魔或是侵略者的姿态出
现的。虽然友善的外星人确是较为难以构成戏剧性的冲突,但近年来科幻电影的一股趋
势,正是把外星人描绘成友善的使者。带动这一潮流的,是史提芬·史匹堡一部充满童
真和温情的《外星人》由於这部电影风魔全球。往后的电影大都以人类能够和外星人建
立友谊作为大前提。在一部较近期的电影《天茧》(Cocoon)之中,外星人不单跟地球人
建立友谊,并且能帮助一群老人回复青春,前往另一个世界重过新的生活。由恐惧外星
人会带来死亡和灾难,到渴望外星人能带来恩赐与奇迹。科幻电影所反映的这种奇妙的
心理转变,实在是社会心理学一项十分有趣的研究课题。
能够打破友善与敌对的框框,把人类与外慧人的关系提高到一个崭新境界的。不;
是别人,正是享誉世界的科幻作家克拉克。他於一九五三年出版的《童年的终结》
(Childhood's End),至今仍有不少读者认为是他最出色的作品。
故事的开场,是着似俗套的外星人抵达地球。庞大的太空船纷纷在世界各地的上空
出现。但跟以往的作品不同,作者极其合乎逻辑地指出,由於外星人的科技比人类的高
出很多,后者根木毫无反抗的余地即被彻底地征服。但这些外星人的目的不在於劳役或
是掠夺。他们只足以近乎神一般的威力,禁绝「地球上的一切压迫、残杀以及各种纷
争;他们以监护人的姿态,带领人类步上理性和繁荣的康庄大道。到了全书的下半部,
情节却峰回路转:原来那些外星人的智能和科技虽然都比地球人超出很多,但他们实已
到了一个进化上的死胡同,不能再有突破。相反,地球人这一较为落后的族类,却拥有
特殊的天赋和潜质。这些外星人到访地球,实在负有一个非常重大的使命。那就是引导
人类攀上一个进化上他们可望而永不可即的高峰客。书末,人类逐渐蜕变。终於脱胎换
骨,跃升至精神上的一个新境界。外星人眼看自己一手栽培的孩子童年已逝。遂黯然功
成身退……
全书意境深远,想像高超,最后外星人悄然引退一幕,更是动人,笔者初看时竟禁
不住潸然泪下。
霍尔(Ered Hoyle)是剑桥一位赫赫有名的天文学家,他在五十年代提出的恒稳态
宇宙论,曾经是近代宇宙学中一个主要的理论。虽然这理论已为科学界所扬弃。但他在
另一方面的成就,却是至今仍享有崇高的地位,那就是他在一九五七年所为的长篇科幻
小说《黑云》(The Black Cloud)。
小说上述一团庞大无比的星际气云,偶然地闯进了太阳系的范围,并把太阳与地球
相隔起来,引起了地球上空前的大灾难。后来,全凭一批科学家同心协力、坚毅不拔的
奋斗,建立起一个研究基地。在他们的努力研究「终於发现那团气云原来是一种极其特
殊的生命形式,而且具有高超的智慧。其中一名科学家以无线电波致力与这黑云建立通
讯。到最后,气云终於离开了,地球也从浩劫中复苏过来。虽然那气云极想帮助地球上
的人类,并企图把它拥有的大量知识传授给我们,但由於相互的智力水平相差太远,心
灵上的世界又相异太大,实在难以沟通。那位企图与黑云建立通讯的科学家,亦终於弄
至心力交瘁,最后陷入疯狂的境地而死去。不过,他也因此成为人类历史上的英雄。
书中那大胆的想像构思,严谨的科学推理,细腻的笔触。还有那广阔的布局和视
野,皆足以使之成为现代科幻小说中的经典而无愧。
第二节 接触! -人类历史的分水岭
自人类步上文明之路以来,先后产生了众多不同的文化体系。在这些体系之间,存
在着极其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政冶架构,更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尚、伦理规
范、宗教信仰、价值取向和文化创造等等,以至一些较悲观的文化人类学家曾经宣称:
生长於某一历史和文化体系的人,将永远无法彻底了解另一文化体系内的各种思想与行
为。
但我们不要忘记,上述的分歧,都只是源自同一族类,在同一星球表面各自发展而
成的结果。除了肤色和体形上一些微不足道的差别外,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同一大家庭
中的一分千。我们有着共同的基因结构,因此也有着共同的感官和思考能力、有若共同
的本能和欲求。有史以来最灿烂的文化、最深遽的哲学、最光辉的洞悉、最伟大的艺
术、最感人的文学……一切一切,都只是同一心灵的创造。地球上的文化尽管千差万
别,但归根究底都同属一种文化:人的文化。
作为地球上惟一的高等智慧生物,人类至今未有遇上别的文化、别的心灵。
有了这个基本的认识。我们可以开始领略:在宇宙他处。在别的太阳照耀下,基於
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化学和生理构造、不同的进化历史所衍生出来的高等智慧生
物,将会拥有多麽不同的思想和感情。产生出多麽不同的文化创造和价值取向……
中国与西方的相遇,成了中国历史的分水岭。但这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可以
想见,人类与外星文明的接触,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分水岭。至於分水岭之后是
甚麽,则仍是一片完全未知的领域。
显而易见,描述人类如何与外星文明接触。以及这种接触所带来的后果,是科幻创
作中一项最大的挑战。
科幻就是这样一个丰富多姿和没有规条的创作园地。在一方面。我们有不少创作,
其中的外星人,只是作为故事背景的一部分而存在。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仍不乏关於
「接触」亦即人类与外星人首次相遇 的作品。由於「接触」这一题材委实太过丰
富,至今未有一部作品可说能道尽个中的奥妙。 最初以较为认真和严谨的手法处理
接触这个题材的,是美国科幻作家莱因斯特(Murray Leinster)於一九四五年所写的短
篇《第一次接触》(First Contact)。在故事里,人类的太空船与一艘外星人的太空船
在星际问的太空相遇。由於双方都无法确定对方是否暗怀敌意,所以都不敢轻举妄动,
以防泄漏己方的虚实,令对方占得上风。最后,为了打破僵局,双方惟有换船,并交换
经谈判而决定均抵押品。
人类与外星人的首次接触,真的会由疑虑和猜忌所支配吗?抑或这只是人类富於猜
疑的性格在科幻创作中的反映?(故事发表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刚刚结束。)无论怎样,
这篇早期的经典是发人深思的。
外星人在科幻小说中的出现,当然远远早於一九四五年。但在严肃的学术领域之
中。外太空生命这一概念却一直被视作无稽之谈。这种情形。直到六十年代才有了突
破。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一群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云集美国西维珍尼亚州的国立射电天文
台,破天荒地讨论外太空生命这个过去只属於科幻领域的题目。与会的科学家包括了曾
获诺贝尔奖的化学家卡尔文(Melvin Calvin)、著名的天文学家斯特鲁(Otto
Struve)、德雷克(Frank Drake)、黄授书(著名美籍华裔天文学家)、萨根,还有物理
学家莫里逊(PhilipMorrison)和研究海豚均智慧而出名的生物学家利雷
(JohnC.Lilley)。会议的结果。就是著名的「绿堤方程」(The(Greenbank Formula,
因开会的地点而命名)。
分,思想敏锐而又富於想像的心灵,便开始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天文学的研究既告诉
我们。满天璀璨焰耀的星辰,每颗都是一个像我们的太阳一般,自行发光发热的庞大天
体;那末这些光和热,是否都是自白的浪费掉呢?宇宙之大,是否只有地球这渺小得难
以形容的角落寸孕育着生命?人类在宇宙中是孤独的吗?
十六世纪中叶,哥白尼以地动说取代了以地球为宇宙中心的地心说。其中一位地动
说的热烈支持者布鲁诺(GiordanoBruno),把这个新的宇宙观更推前一步,提出了多元
世界的观点。按照这个观点,在其他太阳的照耀下,还有许多像地球般的世界,这些世
界孕育着不同形式的生命,甚至别的人类、别的心灵。然而,正是为了这些「异端邪说
上布鲁诺於一六00年被当时的罗马教廷以火刑处死,成为科学界在神权统治下的第一
个殉道者。
但酷刑不能摧毁人们探求真理的精神。「地球只是众多世界中的一个」这一事实,
终於逐步为知识界所接受。以惟导出行星运动三大定律而知名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
在其一六三四年出版的著作《梦游记》中,即大胆地假设了月球上也有生物存在。故事
里,月球上生长着一些「朝」生「暮」死,周而复始的古怪植物(月球上的一天约等於
地球上的两星期);此外又有一些巨大的人面蛇身的动物,日间在月球表面活动,而在
慢漫的长夜里,则躲到月球表面下的洞穴中以避严寒。这篇二百多年前的作品,可说是
对外星人作出臆测和描写的首次尝试。
一七五二年,法国哲学家伏尔泰(FrancoisVoltaire)在它的一篇著作中,描写了分
别从土星和天狼慧来的两名星球人。但我们除了知道这些星球人的个子比地球人高出很
多外,其他的可说一无所知,原因是伏尔泰并非着意探讨外太空生命这一题目。他塑造
这两个外星来客,只是藉以揭示和讽喻当时社会上各种道德、伦理和政治等问题而已。
相反,在一七五五年出版的《宇宙体系论》这本严肃的学术者作里,德国的著名哲
学家康德(lmmanueiKant),则以认真的态度写了一篇《以人的性质的类比为基础对不同
行星上居民进行比较的一个尝试『他以各行星的受热程度不同出发,认为比地球离太阳
近的水星和金星,其上的居民必是较为粗笨和迟钝;相反,地球以外的行星如土星、木
星等,其居民则轻巧和灵活。虽然康德的这种推论不大符合科学,但他将事实和臆测、
推理和想像结合起来的这种尝试,实已具备了良好科幻构思的特质。可惜当时科幻小说
尚未流行,否则他可能成为一个十分出色的科幻小说作家呢!
然而,个别的学者虽有思索外太空生命这个问题,但对一般人来说,这一观念仍是
十分陌生甚至难以接受的。法国的凡尔纳虽足现代科幻小说的鼻祖,但它的作品并没有
触及这一题目。真正的突破来日一八九八年出版的《宇宙战争》(TheWar of the
Worlds)一书。在这部笔触生动、扣人心弦的小说里,英国的科幻宗师威尔斯描绘了一
幅火星人侵略地球的惊心动魄景象。看过这本著作的人,都不会忘记书中首章里的这一
段话:「… 然而,在茫茫太空的彼端,存在着另一族类,他们之比我们先进,就有如
我们比诸地球上各种生生灭灭的走兽一般;他们智慧高超、冷峻而又至无怜悯之心,此
刻正以贪婪的目光注视若地球,并慢慢地拟定出一个征服人类的计划……」
故事的内容十分简单,它叙述火星上有一个古老而又科技先进的文明。由於火星的
气候日趋乾涸,这些火星人虽然建造了规模庞大的运河系统,但仍解决不了日益严重的
水源问题。为了逃避因缺水而灭亡的厄运,他们决定移民到地球这个环境远为宜人的星
球。
一艘一艘的飞碟开始降落在伦敦的市郊,地球上的武装防卫一一被飞碟上射出来的
「死光」所摧毁。就在人类节节败退,整个地球眼看就要被征服之际,进侵的火星人却
突然离奇地死去,人类亦因此幸免於难。原来那些火星人的武器虽足所向无敌。但他们
本身却因为不适应地球的环境,对地球卜的病菌毫无防御能力几最后竟死在一些很普通
的地球病菌手上!
《宇宙战争》一出,「火星人」这个名词遂不胫而走,而「外太空生物侵略地球」
这一意念更是大行其道,成为「往后数不清的科幻小说的题材。此外,书中描绘的飞
碟、死光(原书中叫「热射线」)以及貌似八爪鱼的星球人,都成为科幻界中的样板。这
书实不愧为科幻小说的经典之作。
以《大国民》一片传颂於世的美国戏剧鬼才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在一
九三八年的万圣节而夕,以《宇宙战争》为蓝本,在电台广播中煞有介事地报导了火星
人突然侵略地球的消息.。不少人听后信以为真,纷约惶恐万状的奔走相告,有些甚至
驾车逃走,成为了广播史上一个最大的恶作剧。
一九五三年,荷里活正式将这本小说搬上银幕,令更多人对这个故事更为熟悉。
另一方面,科幻小说的不断向前发展,已大人地超越了《宇宙战争》一书的范围。
好了,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自这书出版至今的大半个世纪,以外星人为题材的-些杰
出作品吧。
《宇宙战争》出版后十四午,以塑造泰山这个传奇人物而闻名於世的作家巴勒
斯,创作了一系列有关火星的历险故事。虽然严格来说。这些作品只是一些惊险和历奇
性质的幻想小说,并不以探讨外星人这个题目为中心,但其间所描述的火星人。稀奇古
怪、多姿多采,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更开创了所谓「突眼怪」(REM, bug-eyed
monster)这一外慧人形象的潮流。
故事的主人公约翰·卡特抵达火星的方法 -凭一股神奇的精神意志 -是毫不科学
的,但在他抵达之后。巴勒斯所描绘的火星,却是尽量以当时的天文学家洛韦钢所推想
的景象为蓝本。在那儿,居住着很多不同的部族,其中的绿人族,身高达三公尺,有四
条臂胳和满嘴白森森的獠牙,眼晴则长在一对触须之上;除此之外,还有文化最高的红
人族,以劫掠为生的黑人族,以狩猎为生的黄人族,其余还有无头族、吃人族等等极尽
古怪的族类。这些部族互为水火,在火星那抑极度乾涸和空气稀薄的环境下拼个你死找
活,
自一九一二年直至一九五0年的三十多午间,巴勒斯共写了十一部以火星为背景的
小说,先后风魔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并触发了小少人阅读甚至创作科幻小说的兴趣。
一九三四年,一个寂寂无名的年青作家温鲍姆(StanleyG.Weinbarlm)发表了《火星
漫游》(A Malrtian Odyssey)这个短篇小说,转瞬间受到「热烈的欢迎和一致的赞
誉。这个短篇被公认为外星人科幻中的经典,究其原因。是温鲍姆在故事中所塑造的火
星人,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们既不是一心只顾征服地球的八爪鱼,也并非只是加
上了三头六臂,但基本上和人类无异的外星部族。他们有着与我们不同的文化、不同的
生活态度和不同的思维方式。但在这种种奇特差异的背后,这些活像驼鸟般的火星土
著,却又诚实得可爱。它们对地球人的友善和信任,最后却换来「狡诈和欺骗,千令他
们失去了历代相传的圣物,使人觉得既可笑又可怜。
可是,在那个年头。亲善可爱的外星人仍未是科幻小说中的主流。外太空是恐怖和
死亡的来源,仍是很够引人入胜的主题。一九三八年坎贝尔(John W.Campbell)所著的
短篇《谁赴那方?)(Who Goes There?),就是恐怖叫幻小说的代表作。故事描述一
群科学家住南极的冰层下,发现了二千万年前抵达地球而僵冻了的外星生物。这双形状
恐怖的怪物在解冻后逐渐苏醒,但迅即逃脱并藏匿起来。南极基地中的人员接着一个个
地离奇失踪,整个基地遂陷入了疑神疑鬼的混乱之中。原来这只逃脱了的外星生物能够
随意变形,而且只要吃掉一个生物,便能变得跟那个生物一模一样。基地里死里逃生的
科学家,跟这变形的怪物进行了惨烈的斗争,最后终於将他歼灭。一九五一年荷里活把
这故事改编后拍成一部名为《异物)(The Thing)的电影,但效果比原著可差得多了。
一九七八年,以核突和震栗效果成为卖座电影的《异形》(Alien)。其灵感基本上亦来
自这篇著作。八十年代荷里活把原著重拍。在港上映时名为《怪形》。由於特技的进
步,电影中的核突处比《异形》尤有甚之。
一九五一年,海因莱因把变形的外星侵略者这一意念继续发挥。在它的长篇小说
《傀儡主人》(ThePuppetMasters)中,一些有如巨形变形虫的外慧生物秘密地侵略地
球。他们以寄生的形式黏附在受害者的脊椎间。并渗透到他们的中央神经系统中去,从
而操纵他们的思想行为。由於作者的笔触细腻,描写真实,全书读来不禁使人毛骨栋
然。
承袭这一传统却又独树一帜的,是奥尔迪斯於一九六六年所作的《唾液树》(The
Saliva Tree)。这篇作品是奥氏特别为了纪念威尔斯诞生一百周年而为的。文中用了
半恐怖半幽默的手法,叙述一些隐形的外星人在一个农庄里捣乱:一生如猪、牛等的家
畜离奇地死去,而尸体都只是乾瘪瘪的一副皮包骨。尸体内空空如也,就像泄了气的气
球。农庄的主人最先是大惑不解,后来经过了步步追查,才发现了事实的真相:原来那
些外星人不单择肥而噬。而且能分泌出一种超级强力的唾液,可以把那些家畜体内的肌
肉和内脏先行溶化,变成糊状,然后再由他们吸吮吞食!
在电影和电视制作中,外星人侵略地球永远都是一个吃香的题材。除了方才提及的
《异物》和它的现代版《异形》和《怪形》外。另一部经典之作是一九五五年的《躯体
偷夺者的入侵》(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在电影中,一些像巨型豆莱
般的外太空植物降落到地球上。这些植物不单可以控制附近的人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在
体内复制出与某人一模一样的一副行尸走肉。由於电影的表现手法和气氛营造出色,看
来使人有不寒而栗的感觉。
在电视制作中,曾在香港播映的有较早期的《侵略者》(The Invaders)和较近期
的《天魔劫》(V)。前者叙述男主角目睹外星侵略者的飞碟秘密降落地球,但到处也无
法说服周围的人相信这一事实。后者则叙述外星人以友善的姿态来到地球。并取得了地
球人的爱戴和信任。到后来才揭示,他们原来包藏祸心,一意要劳役人类。征服地球。
在众多以外慧人为题材的科幻制作中,外星人也不尽是以恶魔或是侵略者的姿态出
现的。虽然友善的外星人确是较为难以构成戏剧性的冲突,但近年来科幻电影的一股趋
势,正是把外星人描绘成友善的使者。带动这一潮流的,是史提芬·史匹堡一部充满童
真和温情的《外星人》由於这部电影风魔全球。往后的电影大都以人类能够和外星人建
立友谊作为大前提。在一部较近期的电影《天茧》(Cocoon)之中,外星人不单跟地球人
建立友谊,并且能帮助一群老人回复青春,前往另一个世界重过新的生活。由恐惧外星
人会带来死亡和灾难,到渴望外星人能带来恩赐与奇迹。科幻电影所反映的这种奇妙的
心理转变,实在是社会心理学一项十分有趣的研究课题。
能够打破友善与敌对的框框,把人类与外慧人的关系提高到一个崭新境界的。不;
是别人,正是享誉世界的科幻作家克拉克。他於一九五三年出版的《童年的终结》
(Childhood's End),至今仍有不少读者认为是他最出色的作品。
故事的开场,是着似俗套的外星人抵达地球。庞大的太空船纷纷在世界各地的上空
出现。但跟以往的作品不同,作者极其合乎逻辑地指出,由於外星人的科技比人类的高
出很多,后者根木毫无反抗的余地即被彻底地征服。但这些外星人的目的不在於劳役或
是掠夺。他们只足以近乎神一般的威力,禁绝「地球上的一切压迫、残杀以及各种纷
争;他们以监护人的姿态,带领人类步上理性和繁荣的康庄大道。到了全书的下半部,
情节却峰回路转:原来那些外星人的智能和科技虽然都比地球人超出很多,但他们实已
到了一个进化上的死胡同,不能再有突破。相反,地球人这一较为落后的族类,却拥有
特殊的天赋和潜质。这些外星人到访地球,实在负有一个非常重大的使命。那就是引导
人类攀上一个进化上他们可望而永不可即的高峰客。书末,人类逐渐蜕变。终於脱胎换
骨,跃升至精神上的一个新境界。外星人眼看自己一手栽培的孩子童年已逝。遂黯然功
成身退……
全书意境深远,想像高超,最后外星人悄然引退一幕,更是动人,笔者初看时竟禁
不住潸然泪下。
霍尔(Ered Hoyle)是剑桥一位赫赫有名的天文学家,他在五十年代提出的恒稳态
宇宙论,曾经是近代宇宙学中一个主要的理论。虽然这理论已为科学界所扬弃。但他在
另一方面的成就,却是至今仍享有崇高的地位,那就是他在一九五七年所为的长篇科幻
小说《黑云》(The Black Cloud)。
小说上述一团庞大无比的星际气云,偶然地闯进了太阳系的范围,并把太阳与地球
相隔起来,引起了地球上空前的大灾难。后来,全凭一批科学家同心协力、坚毅不拔的
奋斗,建立起一个研究基地。在他们的努力研究「终於发现那团气云原来是一种极其特
殊的生命形式,而且具有高超的智慧。其中一名科学家以无线电波致力与这黑云建立通
讯。到最后,气云终於离开了,地球也从浩劫中复苏过来。虽然那气云极想帮助地球上
的人类,并企图把它拥有的大量知识传授给我们,但由於相互的智力水平相差太远,心
灵上的世界又相异太大,实在难以沟通。那位企图与黑云建立通讯的科学家,亦终於弄
至心力交瘁,最后陷入疯狂的境地而死去。不过,他也因此成为人类历史上的英雄。
书中那大胆的想像构思,严谨的科学推理,细腻的笔触。还有那广阔的布局和视
野,皆足以使之成为现代科幻小说中的经典而无愧。
第二节 接触! -人类历史的分水岭
自人类步上文明之路以来,先后产生了众多不同的文化体系。在这些体系之间,存
在着极其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政冶架构,更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尚、伦理规
范、宗教信仰、价值取向和文化创造等等,以至一些较悲观的文化人类学家曾经宣称:
生长於某一历史和文化体系的人,将永远无法彻底了解另一文化体系内的各种思想与行
为。
但我们不要忘记,上述的分歧,都只是源自同一族类,在同一星球表面各自发展而
成的结果。除了肤色和体形上一些微不足道的差别外,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同一大家庭
中的一分千。我们有着共同的基因结构,因此也有着共同的感官和思考能力、有若共同
的本能和欲求。有史以来最灿烂的文化、最深遽的哲学、最光辉的洞悉、最伟大的艺
术、最感人的文学……一切一切,都只是同一心灵的创造。地球上的文化尽管千差万
别,但归根究底都同属一种文化:人的文化。
作为地球上惟一的高等智慧生物,人类至今未有遇上别的文化、别的心灵。
有了这个基本的认识。我们可以开始领略:在宇宙他处。在别的太阳照耀下,基於
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化学和生理构造、不同的进化历史所衍生出来的高等智慧生
物,将会拥有多麽不同的思想和感情。产生出多麽不同的文化创造和价值取向……
中国与西方的相遇,成了中国历史的分水岭。但这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可以
想见,人类与外星文明的接触,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分水岭。至於分水岭之后是
甚麽,则仍是一片完全未知的领域。
显而易见,描述人类如何与外星文明接触。以及这种接触所带来的后果,是科幻创
作中一项最大的挑战。
科幻就是这样一个丰富多姿和没有规条的创作园地。在一方面。我们有不少创作,
其中的外星人,只是作为故事背景的一部分而存在。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仍不乏关於
「接触」亦即人类与外星人首次相遇 的作品。由於「接触」这一题材委实太过丰
富,至今未有一部作品可说能道尽个中的奥妙。 最初以较为认真和严谨的手法处理
接触这个题材的,是美国科幻作家莱因斯特(Murray Leinster)於一九四五年所写的短
篇《第一次接触》(First Contact)。在故事里,人类的太空船与一艘外星人的太空船
在星际问的太空相遇。由於双方都无法确定对方是否暗怀敌意,所以都不敢轻举妄动,
以防泄漏己方的虚实,令对方占得上风。最后,为了打破僵局,双方惟有换船,并交换
经谈判而决定均抵押品。
人类与外星人的首次接触,真的会由疑虑和猜忌所支配吗?抑或这只是人类富於猜
疑的性格在科幻创作中的反映?(故事发表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刚刚结束。)无论怎样,
这篇早期的经典是发人深思的。
外星人在科幻小说中的出现,当然远远早於一九四五年。但在严肃的学术领域之
中。外太空生命这一概念却一直被视作无稽之谈。这种情形。直到六十年代才有了突
破。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一群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云集美国西维珍尼亚州的国立射电天文
台,破天荒地讨论外太空生命这个过去只属於科幻领域的题目。与会的科学家包括了曾
获诺贝尔奖的化学家卡尔文(Melvin Calvin)、著名的天文学家斯特鲁(Otto
Struve)、德雷克(Frank Drake)、黄授书(著名美籍华裔天文学家)、萨根,还有物理
学家莫里逊(PhilipMorrison)和研究海豚均智慧而出名的生物学家利雷
(JohnC.Lilley)。会议的结果。就是著名的「绿堤方程」(The(Greenbank Formula,
因开会的地点而命名)。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