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因为儿童多的地方春天的气息最浓郁,春天渗入到儿童的心里,春天画在了儿童的脸上,春天就附在儿童的身上,春天是儿童的,儿童就是祖国的春天。这是作家冰心将古人曾写的诗改编的。
冰心写的是: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翻译:如果游人不了解春天在什么地方,只要跟着儿童多的地方去。
古人写的是: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明。
天荒地变吾仍在,花冷山深奈吾何。 洗竹放教风自在,隔溪看得月分明。
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 开帘一寄平生快,万顷空江着月明。
白话译文:
荷叶没有生长出来的时候,春天的恨意已经生出,荷叶枯败的时候,秋天的恨意也出现了。儿童不理解春天的意义,只是盲目的挑人走的地方游玩。然而只要存活在天地间,那么情谊是天地永存的,多少的惆怅诉不尽,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此诗出自唐代·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只拣儿童多处行》原文选段: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这情景实在有趣!我想起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反过来说也可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女孩子、男孩子,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簇,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也有些孩子,大概是跑累了,背倚着树根坐在小山坡上,聚精会神地看小人书。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沿着湖边的白石栏杆向玉澜堂走,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知春亭和园门口大概是他们集合的地方,太阳已经偏西,是他们归去的时候了。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此文出自现代·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只拣儿童多处行》(Just pick up children for)是一篇发表于《北京晚报》的散文,发表时间为1962年5月6日,后收入散文集《拾穗小札》,作者是冰心(谢婉莹)。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之前已经接触过散文了,所以理解起来应该难度不是很大,本课的重点是感悟课文的语言,感受冰心奶奶对充满活力的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
在课堂上王蕾老师引导学生沿着这篇散文的主线——冰心奶奶对孩子的爱去学习课文,联系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
作者简介: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 。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诗人 深受人民的敬仰。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谢葆璋参加了甲午战争,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
1900年10月5日,谢婉莹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谢家大宅(今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该宅院也是林觉民故居,是冰心祖父谢銮恩从林觉民家属那购得。1901年,随家移居上海。5岁随家迁居山东烟台。7岁,开始在家塾里附学。8岁开始偷偷地写小说。冰心出生后7个月,便随全家迁至上海。
4岁时迁往山东烟台,此后很长时间便生活在烟台的大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
曾经在一个夏天的黄昏,冰心随父亲在海边散步,在沙滩,面对海面夕阳下的满天红霞,冰心要父亲谈谈烟台的海,这时,父亲告诉小女儿: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比如威海卫、大连、青岛,都是很美的,但都被外国人占领了,“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只有烟台是我们的!”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幼小冰心的心灵。
在烟台,冰心开始读书,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与此同时,还读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其中就有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述》等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
在读《块肉余生述》时,当可怜的大卫,从虐待他的店主出走,去投奔他的姨婆,旅途中饥饿交迫的时候,冰心一边流泪,一边掰着手里母亲给她当点心的小面包,一块一块地往嘴里塞,以证明并体会自己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