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实词解释

 我来答
han_taoyuan
推荐于2016-10-02 · TA获得超过49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long32114
2007-10-27 · TA获得超过20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7.9万
展开全部
想知道那些词的解释,你到是说出来啊,不说出来,我们总不能把正本论语都给你解释了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我要问_问你
2012-11-17 · TA获得超过63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9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5.3万
展开全部
1、“习”。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与“习”在文言中有细微的差别。“学”的本义是认识效仿,人通过学而获得知识,如:“学,识也。——《广雅》”;“好学近乎知。——《礼记·中庸》”。
“习”本义是小鸟反复地试飞,如:“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晋· 左思《咏史》”,《说文》诠释为“习,数飞也。”
“习”的基本义是指学过后再温习反复地学,使之熟练。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认为学了以后要不断地温习使之熟练并能从中得到新的收获,这是很快乐的事,所以“习”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习”不同于“学”。
2、“朋”。例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句中的“朋”有的老师直接译为“朋友”,有的译为“志同道合的人”,这似乎也不为错,但是仔细斟酌,实有区别。“朋”本义是指古代货币单位,相传五贝为一朋,如:
“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诗·小雅·菁菁者莪》,
“朋”后引申为“同门同行之人”——“君子以朋友讲习。”——《易·兑》,孔颖达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平时有“高朋满座”“宾朋盈门”之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应译为同行同道的宾客较为恰当,而非指一般的好友或友人,因为孔子要表达的意思是远方的宾朋远道而来与自己共同探讨学问这是再高兴不过的事了,这种高兴劲与友人之间的交往探讨更胜一筹。从中透露出孔子做学问时他非常强调与同行交流的意愿和重要性。故笼而统之译为“朋友”不合孔子原意。而下句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曾子为何要把“朋”与“友”合起来说呢?因为曾子要表达的意思是待人交往要讲究诚信,而待人以诚则是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不只对宾朋也对友人亦包括所有人。
3、“罔”。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课文注释“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其实“罔”并非单一的迷惑之意,它还表现为心神恍惚, 行为举止无所依据,程度比迷惑要深得多。虽然课文注释没有问题,但若把它只等同于迷惑就有所偏差,不合孔子的原意。所以孔子不说“学而不思则惑”而说“学而不思则罔”其用意就在于这样更突出了思考的重要性。
4、“施”。例句:“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施”的解释在教参与辅导练习中都译为“给予”,但是为何孔子不说“己所不欲,勿给于人。”呢?其实“施”与“给”有质的不同。“给”是指交付,送与之意:~以。~予。送~。献~。而“施”虽也有“给予”之意,但它含有施行、实行、施加之意,有动作行为实施的强制性。如: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汉· 贾谊《过秦论上》”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立于王之朝。——《孟子·梁惠王上》”
这里的“施”有施行、实行的意思。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红楼梦》”这里的“施”有施加的意思。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在解读子贡的疑惑——“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就是孔子说的“恕”,也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即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宽厚态度。宽厚待人就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强加于人,尤其是自己所不想得到的。这就是“恕”这就是“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jzw10
2007-11-04
知道答主
回答量: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在温习就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现实‘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酒后落叶的。”
子贡问到:“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1fb41f9b1
2007-10-26
知道答主
回答量: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哪些词啊 ,写出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4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