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问各位,冯姓的满族姓氏是什么?
我听我爷爷说我们这个地方姓冯的都是从北京迁徙到东北的.后来才改姓冯的。
现在大了,想搞清楚到底是什么,而爷爷却已经不在世了..
所以才想请位各位,汉姓冯到底是哪个满姓呢?有谁能告之...
那属于哪个旗?
最好能解释的越清楚越好,若回答满意了,我还追加分哦! 展开
乌苏氏和富思库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以为氏。
冯姓起源:
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 。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居住着以白头翁为图腾的归夷氏族。归姓的一旁支迁徙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河伯族。
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首领冯夷后人在冯地(今陕西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周初,冯夷国分裂为冯、河宗、邯三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简子(归姓)被郑简公封于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为该支冯姓第一人。
出自姬姓,为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之子追随晋文公立国,封为魏武子,得封魏地。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家为诸侯,其后人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一说今河南省荥阳县,一说今陕西省大荔县)。于是这一支子孙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以邑为氏而改姓冯,史称冯氏正宗。而魏地的子孙则氏魏,故冯、魏两姓实为同一脉族。
扩展资料
分布:
最初发祥于河南省荥阳地区,族人迁移较早,先秦时期就已开始迁移。向南,先进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楚怀王时期(战国后期)冯郝官至楚大夫,是楚国的重臣。
战国中后期,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西)郡守冯亭,为人果敢而有谋,入赵国,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有的留在赵(今河北境),并发展繁衍下去。其后裔有许多为将相,如秦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御史大夫冯毋择等。
得姓始祖:
冯简子。春秋时期郑国大夫,郑简公封其于冯地,以封邑冯地为姓,始为冯氏。
冯文孙(魏长卿)。东周时期魏国长卿,系周文王姬昌之后人,以封邑冯地改姓,始为冯氏。
拓跋觏。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后裔,以先祖官爵称号“冯翌侯”为姓氏,后汉化形成一支冯氏。
推荐于2017-09-12 · 知道合伙人艺术行家

⑴.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源出金国时期东海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部、乌孙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们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自俄罗斯滨海地区南)、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在乌苏氏家族中,有一著名的乌苏·季思哈,与兄弟乌苏·吉普喀达主动率族人从乌喇(今吉林永吉)归附于佟·努尔哈赤,佟·努尔哈赤当时大喜,授为满洲镶白旗骑都尉。后来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乌苏·季思哈从征东海虎尔哈,功加世职一等轻车都尉,再征瓦尔喀,官擢吏部参政。在乌苏·季思哈的后裔子孙与族人中,有以先祖原居地瓦尔喀冯佳村为姓氏者,称冯佳氏,满语为Fenggiya Mugun,不知何故成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在清朝晚期以后,满族冯佳氏一族多冠汉姓为冯氏。
⑵.满族富思库氏,满语为Fusuku Hala,汉义“喷壶”,世居墨洛古(今河北承德),后多冠汉姓为冯氏、富氏等。
满族冯氏正确读音皆作féng(ㄈㄥˊ)。
答题不易,请及时采纳。
谢谢!
满族老姓包括:富思库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冯氏(汉族)等。
===========================================
[富思库氏] Fsuku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语“喷壶”,世居墨洛古,后改汉字姓冯。
富思库氏,并不是一个大姓,只有正蓝旗有。系康熙年间从科尔沁撤回的人员编入旗。
[冯氏] Feng Hala 本汉族(尼堪、抚顺尼堪)姓氏,见于《八旗满洲姓氏通谱》,世居沈阳,著名人物有:东阁达学士英廉。
汉族(尼堪)冯氏有两支,一支隶镶黄旗包衣籍,像英廉;另一支隶正蓝旗包衣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