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姚崇、宋璟为官各有何特点

 我来答
世界塌了帮你扛
推荐于2019-08-28 · TA获得超过1.7万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324
展开全部

姚崇出身于官僚家庭。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

姚崇不是一个高谈阔论的理论家,而是一个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实干家。纵观姚崇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一个以清除天下积弊为己任的改革家。姚崇一生不敬神,不信鬼,不以官高而凌下,不以位尊而专横。虽多次被贬斥,仍能赤胆忠心,敢言直谏,视天下为已任,深受后人敬仰。

宋璟少年博学多才,擅长文学。弱冠中进士,经武、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终于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朝,改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宋璟前后为相四年,他不畏权贵,力革前弊,奉公守法,不徇私情。

扩展资料

姚崇年轻时生性洒脱,注重气节,勤习武艺,以打猎自娱,二十岁后发奋读书,以孝敬挽郎的身份步入仕途,又考中下笔成章举,授为濮州司仓参军,累迁至夏官郎中。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作乱,攻陷河北数州。当时,军机事务繁忙,姚崇处理得当,有条有理,深受武则天赏识,被擢升为夏官侍郎。

圣历元年(698年),姚崇升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后改任凤阁侍郎,又兼任相王府长史。

长安四年(704年),姚崇因母亲年迈,请求辞去官职。武则天遂免去他的宰相之职,但保留其相王府长史一职,让他奉养老母。不久,武则天又让姚崇兼任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姚崇推辞道:“夏官执掌兵权,臣是相王府属官,兼任夏官不利于相王。”武则天深以为然,便改任他为春官尚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姚崇

超级江湖小生
推荐于2017-06-04 · TA获得超过5.9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万
采纳率:71%
帮助的人:2248万
展开全部
姚崇出身于官僚家庭。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姚崇不是一个高谈阔论的理论家,而是一个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实干家。纵观姚崇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一个以清除天下积弊为己任的改革家。姚崇一生不敬神,不信鬼,不以官高而凌下,不以位尊而专横。虽多次被贬斥,仍能赤胆忠心,敢言直谏,视天下为已任,深受后人敬仰。
宋璟少年博学多才,擅长文学。弱冠中进士,经武、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终于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朝,改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宋璟前后为相四年,他不畏权贵,力革前弊,奉公守法,不徇私情。
唐朝三百年间,素有“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之说。史书上一向姚宋并提,并有“崇善应变以成务,璟善守文以持正”的赞词。一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评论唐代宰相道:“姚(崇)宋(璟)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伇宽平,刑法清省,百姓富庶。唐代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820270783
2012-02-21
知道答主
回答量:1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6万
展开全部
姚崇、宋璟并称开元名相,是开元之治的缔造者和功臣,他们为相的时间总共不到八年②,却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讨论姚、宋与盛唐诗坛的关系,首先应当肯定的是:他们所开创的良好政治局面为盛唐诗人提供了宽松的创作环境,以及他们刚直的人格魅力对盛唐文人的影响。
姚崇在武则天朝、睿宗朝和玄宗朝三度为相,一直以刚正不阿著称。睿宗朝,姚崇和宋璟都是站在太子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一边,反对太平公主专权的,二人皆因此被罢相③。由于太子考虑自己当时的势力不及太平公主,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奏贬姚、宋,但对他们的忠心与才干,在内心深处一定深为嘉许。所以他即位当年,就将姚崇召回朝中,委以重任,姚崇则上奏十条治国方略,即著名的“姚崇十事”。吴兢《开元升平源》(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引)记姚崇上“十事”之始末云:
姚元崇初拒太平得罪,上颇德之。既诛太平,方任元崇以相,进拜同州刺史。……上方猎于渭滨,公至,拜马首。……上纵辔久之,顾曰:“卿行何后?”公曰:“臣官疏贱,不合参宰相行。”上曰:“可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公不谢,上顾讶焉。至顿,上命宰臣坐。公跪奏:“臣适奉作弼之诏而不谢者,欲以十事上献,有不可行,臣不敢奉诏。”上曰:“悉数之,朕当量力而行,然定可否。”公曰:“自垂拱已来,朝廷以刑法理天下,臣请圣政先仁义,可乎?”上曰:“朕深心有望于公也。”又曰:“圣朝自丧师青海,未有牵复之悔,臣请三数十年不求边功,可乎?”上曰:“可。”又曰:“自太后临朝以来,喉舌之任,或出于阉人之口,臣请中官不预公事,可乎?”上曰:“怀之久矣。”又曰:“自武氏诸亲猥侵清切权要之地,继以韦庶人、安乐、太平用事,班序荒杂,臣请国亲不任台省官,凡斜封、待阙、员外等官,悉请停罢,可乎?”上曰:“朕素志也。”又曰:“比来近密佞幸之徒,冒犯宪纲者,皆以宠免,臣请行法,可乎?”上曰:“朕切齿久矣。”又曰:“比因豪家戚里,贡献求媚,延及公卿、方镇亦为之,臣请除租、庸、赋税之外,悉杜塞之,可乎?”上曰:“愿行之。”又曰:“太后造福先寺,中宗造圣善寺,上皇造金仙、玉真观,皆费巨百万,耗蠹生灵。凡寺观宫殿,臣请止绝建造,可乎?”上曰:“朕每睹之,心即不安,而况敢为者哉?”又曰:“先朝亵狎大臣,或亏君臣之敬,臣请陛下接之以礼,可乎?”上曰:“事诚当然,有何不可?”又曰:“自燕钦融、韦月将献直得罪,由是谏臣沮色。臣请凡在臣子,皆得触龙鳞,犯忌讳,可乎?”上曰:“朕非唯能容之,亦能行之。”又曰:“吕氏产、禄几危西京,马、窦、阎、梁亦乱东汉,万古寒心,国朝为甚。臣请陛下书之史册,永为殷鉴,作万代法,可乎?”上乃潸然良久曰:“此事真可为刻肌刻骨者也。”公再拜曰:“此诚陛下致仁政之初,是臣千年一遇之日,臣敢当弼谐之地,天下幸甚!天下幸甚!”又再拜,舞蹈称万岁者三。从官千万皆出涕。④
姚崇所上“十事”,系统地总结了武则天、中宗以来朝廷的种种弊政,提出了改革的措施,这些建议的核心,就是要推行开明政治,形成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十事”既是姚、宋的施政纲领,也为开元诗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司马光对“姚崇十事”的真实性与可信度提出怀疑:“似好事者为之,依托兢名,难以尽信。”⑤ 我们认为,司马光的说法未免武断。吴兢(670—749)是唐代著名史学家,居史职近三十载,所撰史书叙事简核,直言不讳,号为良史,其历史著作见于著录的就有十六种之多,最著名的当数流传至今的《贞观政要》十卷,《开元升平源》亦为其著作之一,此书在唐人文献中罕有记录,但我们在唐诗中发现了一条非常有价值的材料,晚唐诗人顾云(?—约894)有《池阳醉歌赠匡庐处士姚岩杰》,姚岩杰是姚崇的后裔。诗云:“时时说及开元理,家风飒飒吹人耳。吴兢纂出《升平源》,十事分明铺在纸。裔孙才业今如此,谁人为奏明天子。……”(《全唐诗》卷六三七)诗中既指出吴兢纂写了《升平源》,又明确地说其中记有姚崇的“十事”。顾云与杜荀鹤、殷文圭同在九华山读书,大中(847—859)、咸通(860—873)中,谋试于长安,为令狐绹赏识,乾符元年(874)进士及第,他能诗能文,大顺(890—891)中,曾参与撰写《宣懿僖三朝实录》。这条材料有力地证明了吴兢所记“十事”绝非虚构⑥,我们不能根据司马光的猜测来否定“十事”的真实性。“十事”是姚宋的施政纲领,在唐玄宗的全力支持下,加上姚崇的果断和宋璟的刚正,这一纲领大部分都得以实现。“开元之治”的形成,和“十事”的提出与实施是分不开的。
唐玄宗给姚、宋以极高的礼遇和信任,《次柳氏旧闻》曰:“玄宗初即位,体貌大臣,宾礼故老,尤注意于姚崇、宋璟,引见便殿,皆为之兴,去则临轩以送。其他宰臣,优宠莫及。”该书又记载姚崇入相后,向玄宗请示郎吏等低级官员的任用问题,玄宗故意不回答,姚崇恐惧。高力士认为玄宗这样做不妥,玄宗曰:“朕既任崇以庶政,事之大者当白奏,朕与共决之。如郎署吏秩甚卑,崇独不能决,而重烦吾耶?”高力士将此意告诉姚崇,姚崇“且解且喜”。“朝廷闻者,皆以上有人君之大度,得任人之道焉。”⑦《旧唐书·姚崇传》说:“是时,上初即位,务修德政,军国庶务,多访于崇,同时宰相卢怀慎、源乾曜等,但唯诺而已。崇独当重任,明于吏道,断割不滞。”《旧唐书·姚崇传》记载他所做的两件大事,一是“令有司隐括僧徒,以伪滥还俗者万二千余人”。唐中宗时,公主外戚等皆度人为僧尼,或出私财造寺。富户强丁,皆以此为借口,躲避徭役,寺庙人满为患。姚崇认为信佛并不能安邦定国,不宜妄度奸人。姚崇此举,对抑制当时的佞佛之风、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繁衍具有积极的作用,是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好事,是其所上“十事”中“止绝”建造寺观宫殿一事的具体行动。二是开元三、四年主张捕杀蝗虫事。当时山东等地蝗虫大起,姚崇力主灭蝗,并提出了具体的灭蝗方法,遣御史分道捕蝗。但此举引起朝野一片反对声,时人认为蝗虫是天灾,应当向天祈祷,而不能扑灭之。如宰相卢怀慎以为杀虫太多,恐伤和气;汴州刺史倪若水反对捕蝗,“仍拒御史,不肯应命”。唐玄宗就此事询问姚崇,姚崇则以不畏天命的精神,力主捕蝗。在姚崇的坚持下,捕蝗得以继续,“蝗因此亦渐止息”。我们仅从这两件事即可见姚崇的魄力与才干。此外,据《资治通鉴》卷二一一记载,姚崇为相时,曾惩治不法外戚薛王业之舅王仙童,“由是贵戚束手”。宋王成义请将其亲信由流外官变为流内官,也在姚崇的反对下失败,“由是请谒不行”。他还成功地取消了诸王贵戚的政治军事实权,实现了他与宋璟在睿宗时提出而又未能完成的目标。他执政虽仅四年,却对唐玄宗政权的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开元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处事公允而干练,与他同时为相的卢怀慎、源乾曜诸事皆推让之。宋人范祖禹认为唐玄宗如此信任姚崇,是“开元之治”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⑧。
开元四年姚崇辞去宰相职务,荐宋璟自代。宋璟(663—737)是姚崇政治路线的积极执行者。他“少耿介有大节”(《旧唐书·宋璟传》),调露二年(680)举进士,在武则天和中宗时即以刚正不阿著称,睿宗朝与姚崇同任宰相。玄宗开元初,任京兆府尹,进御史大夫,出为睦州刺史,徙广州都督。在广州期间,宋璟安抚了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教育当地百姓变茅屋为瓦房,发展了内地与岭南的贸易,安定了边疆的政治局面,改良了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⑨。开元四年末,宋璟被召回朝,途中即显示其刚正与威严,“宋璟为广州都督,玄宗思之,使内侍杨思勖驰马往追。璟拜恩就马,在路竟不与思勖交一言。思勖以将军贵幸殿庭,因诉于玄宗。上嗟叹良久,即拜刑部尚书”⑩。宋璟此举,对抑制宦官专权起到示范的作用,而抑制宦官,便是姚崇的“十事”之一。宋璟要将姚崇的治国方略继续推行下去,首先也是要告诫唐玄宗励精图治,他将记载周公劝成王勿耽于享乐的《尚书·无逸》手写一过,并绘成图献给唐玄宗,唐人崔植《对穆宗疏》对此事评价甚高,认为其关系到唐玄宗政权的兴衰:“明皇守文继体,尝经天后朝艰危,开元初,得姚崇、宋璟,委之为政。此二人者,天生俊杰,动必推公,夙夜孜孜,致君于道。璟尝手写《尚书·无逸》一篇,为图以献。明皇置之内殿,出入观省,咸记在心,每叹古人至言,后代莫及,故任贤戒欲,心归冲漠。开元之末,因《无逸图》朽坏,始以山水图代之。自后既无座右箴规,又信奸臣用事,天宝之世,稍倦于勤,王道于斯缺矣。”(11) 宋璟禁恶钱,是其执政期间的重大举措,这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且对唐朝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宋璟力主此事,无可厚非,但由于用人不当,操之过急,引起民怨沸腾。宋璟为相,坚持姚崇“十事”中提出的基本国策,不赏边功也是一例。《新唐书·宋璟传》曰:“璟为宰相,务清政刑,使官人皆任职。圣历后,突厥默啜负其强,数窥边,侵九姓拔曳固,负胜轻出,为其狙击斩之,入蕃使郝灵佺传其首京师。灵佺自谓还必厚见赏。璟顾天子方少,恐后干宠蹈利者夸威武,为国生事,故抑之,逾年,才授右武卫郎将,灵佺恚愤不食死。”(12) 此即“十事”中“臣请三数十年不求边功”的具体表现。所以姚、宋执政期间,虽然唐军力量强大,但从未轻启边衅。宋璟立身刚正,名闻朝野,其刚正与才干,深得时人推许(13)。同时为相的苏颋既对宋璟十分尊敬,又与之配合默契,这对“开元之治”的形成也有一定帮助(14)。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