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因果缘定佛法的句子 越多越好

 我来答
YG秋的天空
2012-02-23 · 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55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767万
展开全部
十二因缘
依佛陀说,这是人生轮回流转的历史阶段,每前一阶段都是生起后一阶段的因(缘),所以当前一阶段完成,后一阶段亦随之而起,这十二阶段处理了人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两重因果关系。无明、行是过去世的二因,识、名色、六处、触、受是现在世五果(以上为一重因果);爱、取、有,是现在世三因,生、老死是未来世二果(以上又为一重因果)。现将各各阶段略解如下:
1.无明------是现实人生与生俱来的愚昧无知(这种“与生俱来”的意思并非生理上的先天意义,而是现实人生存在的本质意义),不明白缘起法则,不明白真理,不得如实现,妄认有独立自我的存在而追求满足,因此引起不如实的行为。
2.行------由无明的牵引,人在蒙昧中作出种种错误的决定和行为,申之言,包括身语意之业。
3.识------错误的决定和行为,自然会带来恶报。因此有第二期生命主体“识”的形成。
4.名色------有主体既有客体,名色是对对象世界的描述。若加分析,共有六境,即色、声、香、味、触五类物质对象和名(概念世界),后者亦称之为法。
5.六处------亦名六眼,即眼、耳、鼻、舌、身、意。这是人收摄六境的通路,所以亦称为“六入”。
6.触------是指根、境、识三者的和合。因为六根只是主体的生理构造,真正的活动主体其实是识。识通过六根分别摄取六境,这三者发生关系,变是触。
7.受------这是由触而产生的心理感受或反映。受分为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若进一步说,这种反映亦并非全由外物(名色)决定,因为生命主体在过去世所作的行为,会左右今世所生的认知主体的构造。因此,面对同一的东西,有贪欲者会觉得是乐,有嗔恚者却会觉得是苦,感受是因人而异。
8.爱------由苦乐等感受,便会起“爱”、“憎”的欲望。对给苦受者憎厌的,对给乐受者贪恋的,这是使人产生行为的心理动机。
9.取------前面的“爱”,只是心中的欲念。“取”则是作出选择性的取舍实际行动。例如对所爱,便会产生占有行为;对所憎厌的,就会产生舍弃举动。
10.有------“有”原来是存在的意思。就是指由前一阶段的实际行动而引致决定后果产生的力量或因素出现,即业力的存在。所以“有”是联结今世与下世之间的中介阶段,必须通过业的理论才能明白。
11.生------由于业力的牵引,便会引致生命的再生,并进而决定下期生命的具体生存形态。
12.老死------是老、死、愁、悲、苦、忧、恼的总称。这是现实人生所不能拒绝的命运。人生存,便面对老死。如此循环,人不能主宰,即为人生的大苦。
小竹林的木屋
推荐于2018-04-13 · TA获得超过15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9.3万
展开全部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

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

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

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

持黄金为珍贵,知安乐方值千金,

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

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

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安乐任逍遥。

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

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择善人而交, 择善书而读, 择善言而听, 择善行而从。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akcccak
2012-02-23 · TA获得超过100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13
采纳率:75%
帮助的人:140万
展开全部
讲因缘法的经文很多的。这里有三部经文的名称,可以自己去看。

佛说旧城喻经
缘起圣道经
贝多树下思维十二因缘经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虛無僧團
2012-02-23 · TA获得超过357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53
采纳率:85%
帮助的人:303万
展开全部
建议您查阅龙树菩萨所著的 <中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