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阅读

luoyun123y
2013-01-03 · TA获得超过98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4.9万
展开全部
一 夸父逐日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 (2)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注释   
⑴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⑵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⑶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   ⑷河、渭:即黄河,渭水。  ⑸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⑹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⑺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⑻未至:没有赶到。   ⑼渴:感到口渴。   
⑽弃:丢弃。   ⑾为:成为。   (12)逐日:追逐太阳。
古今异义:
① 夸父与日逐走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②饮于河,渭 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所有河流
一词多义:
  饮 ①欲得饮 饮:名词,饮食,食物和水   ②饮于河、渭 饮:动词,喝
古文翻译:
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口渴了,想要喝水,到黄河、渭水去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了,夸父又向北去喝大湖里的水。他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丢弃的手杖,顿时化为一片桃林。

二 齿亡舌存
常枞“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枞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常枞曰:‘噫,是已!天下之事尽矣,何以复语子哉!’
翻译:
常枞又张开嘴给老子看了看,问道:“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当然还在。”常枞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早就没有了。”常枞又问老子: “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老子回答说:“那舌头所以存在,岂不是因为它是柔软的吗?牙齿的不存在,岂不是因为它是刚硬的吗?”
常枞说:“好啊!是这样的。世界上的事情都已包容尽了我还有什么可以再告诉你的呢?”

【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的时候要柔,有的时候要刚,有的时候则要刚柔结合,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能说只有柔才好,刚都不行,反之亦然。

三 指鹿为马
八月己亥,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解答问题:
1.“赵高欲为乱”中“为”的意思________
2.“谓鹿为马”中“为”的意思________
3.“或言马以阿顺赵高”中“以”的意思________
4.“高因阴中诸言鹿以法”中“以”的意思________
5.请揣摩“高因阴中诸言鹿以法”中“因”的意思,请从下列句中双引号词语中选出与它不同的一项_____
A未若柳絮“因”风起 B蒙“乃”始就学 C肃“遂”拜孟母 D屠“乃”奔倚其下
6.有这则故事可以看出赵高是一个怎样的人?
7.赵高指鹿为马的目的是(用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1、作 2、是 3、有的人 4、假借 5、A
6、一个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人、同时心狠手辣不择手段。
7、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
翻译:八月己亥日,赵高想作乱,恐怕群臣不听他的,于是他先做试探,牵着一头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叫鹿作马。”赵高就问左右大臣,大臣们有的沉默着不表态,有的说是马来迎合赵高,有的说是鹿。赵高(后来)就暗中借法律手段,陷害了那些说是鹿的人。此后,大臣们都害怕赵高。

四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 其 上多柘木,有鸟 焉 ,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姣。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 溺 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 堙于东海。漳水出漹,东流注于河 。
1.翻译: 北( )其( )焉( )溺( )以( )河( )
2.精卫是一只什么样的鸟?(用原文回答)
3.精卫以前叫什么?为什么变成了鸟?(简要回答)
4.翻译: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5.此神话,表达了远古人名怎样的精神?
答案:
1.翻译: 北(向北 )其(代发鸠之山 )焉(不译,补充音节 )溺(被淹死 )以(用 )河(海 )
2.精卫是一只什么样的鸟?(用原文回答) 答: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
3.精卫以前叫什么?为什么变成了鸟?(简要回答)
答: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 溺 而不返,故为精卫
4.翻译: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答:状像鸟一样,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字叫“精卫”。
5.此神话,表达了远古人名怎样的精神? 答:表达了古人坚持不懈,勇敢的精神。
译文:发鸠山上有许多柘木。那里有一种鸟,其形状如乌鸦,头有花纹、白嘴、红脚,名叫精卫。它本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日她到东海游水,淹死再也没回来,变作了精卫鸟。它长年累月地以嘴含著西山的树枝、石头丢入海里,想将东海给填平。

五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五》)
翻译:
叶公子高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延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魂飞魄散,一脸惊惶 。由此看来,这个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拼音:yè gōng hào lóng,古音读作shè gōng hào lóng,作姓氏。
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钩:衣服上的带钩。 写:画。
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屋室雕纹:房屋上雕刻的彩绘、花纹。"文"通"纹"
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yǒu):窗户。 施:延伸。
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旋”,走:跑。 五色无主:神色不定,形容仓皇失措。
夫:指示代词,那个。 好:喜欢,喜好,爱好。 闻:听说。
下之:下,下降。之,代词,代叶公住所。 是:代词,这个 。

六 学弈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在听,可心里却想着有天鹅飞来,拿弓箭去射它。即使两个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第一个人。难道他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
(01)弈:围棋,下围棋。 (0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03)通国:全国。 (04)之:的。 (05)善:善于,擅长。 (06)使:让。
(07)诲:教导。 (08)其:其中。 (0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10)虽:即使。 (11)之:指弈秋的教导。 (12)鸿鹄:天鹅。 (13)援:引拉。
(14)缴:本课指有丝绳的箭。“缴”字的另一个读音jiǎo,是交纳、交付的意思。
(15)之:他,指前一个人。 (16)俱:一起。 (17)弗若:不如。 (18)矣:了。
(19)为:因为。 (20)其:他,指后一个人。 (21)与:吗。 (22)曰:说。
(23)非:不是。 (24)然:这样。 (25)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
(27)通国:全国. (28)与: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29)本文选自《孟子·告子》。
(30)故:原因。 (31)以:认为。 (32) 智:智力

感悟:学习不可一心二用,必须专心致志,做事要一心一意,方可成功!或(若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

七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古宋国有个人担忧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八 劝学
1.劝学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翻译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
2.劝学原文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翻译
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3.劝学原文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如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翻译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劝学原文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翻译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5.劝学原文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翻译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九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韩非子》
译文: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注释: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④冀——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译文:
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
提示: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兔子自己撞死在树墩子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一无所获。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十 弓与矢
《唐太宗论弓矣》原文与译文
贞观初,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
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注释 :①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②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
③务:事务。⑩数延见:经常召见。数(shuò),屡次。
译文:贞观初年,皇上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朕小时侯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觉得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朕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朕才想到熟悉的却东西也不能达到分辨出好坏.朕靠着弓骑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更何况天下大事了,哪能够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在中书省,多次召见,问他们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十一 滥竽充数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①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②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③廪:粮食仓库。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十二 买椟还珠
【原文】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注释:1.椟:木匣;2.珠:珍珠。
译文: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十三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苏教版为: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 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远,而正午(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一样,到了正午(中午)时太阳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是离人近的大,而远的小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让人感觉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正午(中午)时就感觉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温暖,这不是距离人近时得热,而距离人远时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十四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注 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5.是--这。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落。 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像。
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2.求--寻找。 13.止--停下。 14.入--跳下。 15.行--行走。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岂不是很糊涂吗?像这样治理国家,和这个人一样。时间已经变迁,但是办法不变,如此治理国家,不是麻烦了吗!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刻舟求剑的近义词是墨守成规 ,反义词有见机行事。

十五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1]祠(cí):春祭。 [2]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具。
[3]相谓:互相商量。 [4]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5]固:本来。
[6]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 [7]遂:就。 [8]亡:失去。
译文:
  楚国有祭祀的人,赏给来帮忙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一起喝不够喝,一个人喝足够喝。要求大家在地上画一条蛇,先画好的人就能喝酒。”
有一个人先画好蛇,拿起酒准备喝酒,他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给蛇画上脚。”他还没有画好脚,另一个人画好蛇了,夺走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蛇画上脚呢?”于是那个人就把酒喝了。给蛇画脚的人,最终都会失去他的酒。

十六 狐假虎威
荆宣王[1]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2]百兽而食[3]之,得狐。狐曰:‘子[4]无敢[5]食我也!天帝[6]使[7]我长[8]百兽,今子食我,是逆[9]天帝命也。子以[10]我为不信[11],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12]乎?’虎以为[13]然[14],故[15]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畏[16]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注释
[1]荆宣王:楚宣王。  [2] 求 :寻求,寻找。  [3] 食:吃。   [4] 子:你。   [5] 无敢:不敢。   [6] 天帝:上天。    [7] 使:派遣。   [8] 长(zhǎng):长官,首领。这里作动词,意为“做……首领”。 [9] 逆,违抗。  [10] 以……为……:认为……是……。   [11] 不信:不真实,不可靠。   [12] 走:逃跑。  [13] 以为:认为。  [14] 然:真的,正确的。  [15] 故:所以。 [16] 畏:害怕。
译文
  楚宣王问群臣,说:“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5000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十七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译文:
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马上有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这里就会有一个死河蚌了。”蚌也对鹬鸟道:“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这里就会有一个死鹬。”两个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把他们俩都捉住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0809jenny
2012-06-26
知道答主
回答量:3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4万
展开全部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一、《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孔君平诣其父( ), “诣”的意思是 ;为设果( ),是 为 设果;儿应( )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 ),“甚聪惠 ”是说杨氏子 从文中 这一句话可以看出。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1、成语 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 是 是知音,从 这两句可以看出。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3、高山流水比喻 人们把知音比作 的人。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三、《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理解词语意思诲: 惟: 援: 俱: “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我知道在“之” 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 ,惟弈秋之为听是指 :思援弓缴而射之是指 ;是虽与之俱学是指 。2、理解句子的意思。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回答问题那你知道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去人近 及日中 孰 为汝 多知 乎“为”是多音字,文中的“为”如:此不为读( )孰为读(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孩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3、科学知识。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 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的 造成的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 射大地中午太阳 射大地五、精卫填海《山海经》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1、填空。“精卫”的样子是 它是 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 的精神。六、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楚人刻舟求剑的结果 原因是(文中原话)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七、夸父追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1、理解词句意思。夸父与日逐走, 渴,欲得饮, 邓林是指 2、夸父追日象征着 八、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理解词句意思。履: 度: 遂: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无自信也。 2、这是一则 故事,告诫我们做事 九、晏子使楚(原文)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1、理解词句意思。短: 更读音( ): 不肖读音( ):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成语运用了 修辞手法,我知道成语( )的意思是 这三个成语运用了 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2、这两个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晏子(用三个以上成语或四字词) 的人。十、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1、填空,理解词句意思。鬻( ): 誉: 其矛: 其人: 其人弗能应也。 2、这个寓言告诉我们 十一、揠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注释: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 2.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3.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4.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5.趋:快走。往——去,到……去。6.槁(gǎo):草木干枯。1、根据注释把全文写成白话文。 2、“予”在文中指“我”读音( )。这个寓言故事教育我们做事要 十二、《为学》彭端淑(1699—1779),清代四川人。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理解词句意思。本文第一段使用了 、 修辞手法。“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句子的意思是 2、作者讲述了 的故事,告诉人们做事、求学问只要 就 的道理。十三、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燚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1、读故事我知道女娲以 补天,我觉得女娲是 的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jiayuan201
2012-02-24 · TA获得超过675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06
采纳率:92%
帮助的人:247万
展开全部
不知道你所指的文言文阅读是一篇呢,还是小学阶段的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我先说说小学文言文阅读的一般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的一般用法,不是让学生生硬地记古汉语词典、背语法条条,而是要通过阅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

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到那种语言环境中,每天说,每天听,就能很容易地学会。说文言的时代已经距我们很远很远了,我们学文言文已经找不到那种语言环境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古人的文章和古人晤对一堂,在一个小的天地里创造出一个学文言的语言环境。诵读时,口耳眼心都能用得上,记得快,能培养文言的语感。诵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阅读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现代文是从现代汉语写的,所用的词汇和句式在口头上就很熟悉,并且理解了,只要把文章念出来,体会体会,就能明白意思。文言文是用古汉语写的,我们虽然通过汉字,用现代的语音读出声音来,但不明白这些声音的意义,也不明白这些声音是如何组合起来的,当然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叶圣陶先生曾举“弃甲曳兵而走”为例,很好地说明了这种现象,“弃甲曳兵而走”,六个字中,除了“曳”字外,其余五个字都在2500常用字表中,小学毕业生都会认会写,但会认会写并不等于能够理解它们在文言中的意思。“弃”只在“放弃”这个词儿里学过;“甲”呢,只知道甲乙丙丁的“甲”;“曳”字没学过,当然不明白是“拖”的意思;“兵”字认识,但只知道是“水兵”“士兵”的“兵”;“走”字认识,也只明白是“行走”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纵使高声朗读,甚至死记到能“背诵”的程度,纵使悟性很高的学生,也很难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如果读一篇文言作品,对其中词语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没有逐字逐句的弄懂,当这些词语和句式在另一篇作品中出现时还是不懂。这样的读法,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就没有多大帮助。只有在懂得词义,了解句式特点,像朱熹所说的那样“一字一句,分晓真切”的前提下,让学生反复诵读一篇篇文言作品,才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意义。因此,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有一个“重新识字”的问题,所谓“重新识字”,是指要让学生明白那些虽然能读出声音,但不懂得它们在文言中的意义,即字的词义。教师的讲解、注释、工具书,都为这种“重新 识字”提供了方便。我之所以强调在诵读前要理解词义、了解句式,是因为过去文言文教学中,有一种过分强调熟读,不管懂不懂,背了再说的教法,效果并不好。现在这种作法没有了,但它的影响不能说一点也没有,比如说,只串讲课文大意而不落实字词句,甚至只对照教参的译文讲一通,讲完之后就是读,就是背,至于文章中字词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一点也不知道。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一直到熟,熟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一篇课文,提出其中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如果能背诵那就更好。

(二)词语和句式的对比练习,可以训练学生注意古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因为对象或场合的不同,同样一个意思,所用的词语和句式有细微的不同。或色彩不同,或语气不同。区分这些不同之处,有助于加深理解。词语和句式的归纳练习,可以训练学生在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结合自己课内所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使之达到理性的认识,并且使知识逐渐系统化、条理化。这种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对比、归纳练习,可以在一篇之内进行,也可以不限于一篇的范围之内。

(三)练习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可以检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积累是否落实。

如果是不懂,或者是半懂,那么,只要一翻译原文,问题就会暴露出来。问题暴露出来了,或是词义没弄清楚,或是句式不了解,就可以对症下药,及时纠正。荀子曰:“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阻碍,出现疑惑,经过思考,经过教师的指点,得到了解决,记忆也就更深了。练习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还可以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有些句子,我们可能已经理解了它们的意思,但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出来,除了因为自己对原文的理解还不够准确、清晰之外,现代汉语的语汇不够丰富、文字表达能力不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搞点文言文的翻译练习对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是有帮助的。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可以是口头翻译,也可以笔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都应该以准确、规范为标准。准确,指词语要翻译得准确,要牢牢落实;规范,指译文的句子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那种只写出句子大意的翻译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大帮助。翻译要以直译为主,译文要准确规范,对中学生来说,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开始训练时,总是不够准确、不够规范,但是,如果教师每次都指出那些不准确、不规范的地方,并予以纠正,要求又很严格,那么,准确规范的翻译是能够逐步做到的。

(四)要适当增加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巩固和补充。目前,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现代文尤其放在散文的阅读上,忽视了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文言文的课外阅读训练,如果仅仅只在课堂上进行,课外不去阅读文言作品,是很难形成能力的;即使在课堂上把某一文言材料学懂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也容易退步,结果是劳而无功。因此,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如果我们规定学生的文言文课外阅读量占整个课外阅读量的10%至20%,用这个数量标准选择一批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注重积累阅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龙之战深
2012-02-26 · TA获得超过37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7万
展开全部
你要说出来是哪一篇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