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从前有—个小和尚,他离开家乡到处寻找名师,想得到一些真正的修为。 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位高僧;并恳求师父收他为弟子。 高僧见他一片诚心,又天资聪慧,便收下了他。 两年后,小和尚自以为学到了很多东西,得到了师父的真传,便不想再继续跟着师父参禅拜佛了,于是就向他的师父辞行,要下山去。 高僧明白小和尚的心思,他并没有阻拦小和尚下山,而是让小和尚拿来一个钵子,然后让他往里面装一些石头,装满为止。 高僧问小和尚:“钵子装满了吗?” 小和尚答:“满了,再也装不下什么东西了。” 高僧便抓了一把芝麻撒进去,然后晃了晃钵子,芝麻一会儿就不见了,接着高僧又抓起一把芝麻撒进去,晃了晃钵子,芝麻又不见了。 “钵子装满了吗?”高僧再次问小和尚。 小和尚惭愧地告诉师父:“看上去满了,可是还能装下很多东西。” 这时,高僧又取来一只杯子,让小和尚往里面倒水。 小和尚看杯子满了,就想停止倒水。 高僧却说:“不要停,继续倒。” 结果钵子倒满了水后,多余的水都溢了出来。 高僧这时候才让小和尚停止倒水,然后问他:“满了还装得下别的东西吗?” 小和尚明白了师父的一片苦心,请求师父原谅他的无知。
展开全部
唐时,有一年长安地区好久没有下雨,田里庄稼尽枯、旱灾严重。唐德宗下令祈雨,按时风俗惯例,举办了歌舞杂戏竞技的盛会。在长安天门街中心的二侧,各搭了一座彩楼,举行表演艺术竞赛。轮到音乐比赛时,东街推出了琵琶名手康昆仑上台表演。康那时已是国工,自以为是天下第一名手,必然无敌。在台上悠然自得,弹了一曲《新翻羽调绿腰》。这是一首有技巧的生动活泼的乐曲。果然名不虚传,奏得娓娓动听。当东街市民正在啧啧称道一片赞扬之声的时候,西街彩楼后台走出一名妙龄女郎,盛妆艳服,怀抱琵琶,在台前施礼后,对着台下观众说,“我也弹《新翻羽调绿腰》”。只见她轻捻重拨,感情生动细腻,移调弹奏,音响宏亮铿锵,激昂处宛如雷声隆隆,妙绝入神。显示了高超的演技和非凡的功力。不但博得台下观众赞叹,连康昆仑也惊奇不已。他想,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高手女郎,应该向她拜师学艺。这时,那女郎已从后台更衣而出,原来并非是女子,而是西街士绅送了厚礼,请来化妆上台表演的段师和尚。第二天皇帝召见了他们,旨命段师把技艺传授给康昆仑。段师奏请昆仑弹演一曲,作技术考查。听毕。段师问昆仑:“你的演奏手法为什么很杂?发音有时还不够清晰正确。”康昆仑十分敬佩段师的洞察力,回答说:“师父真是神仙。我幼年受教在邻居一个巫婆处,学了几首入门乐曲,后来又先后向几个不同派别的老师学习,师父指出的缺点,击中要害,很中肯”。段师认为康昆仑的基本演奏方法不对,路子不正,主张从头学起,提出“十年不弄乐器”,忘了过去的方法再学,才能成功,康昆仑立志上进,求学心切,拜了师父。他决心不留恋过去,彻底丢掉原来的不正确的基础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在段师悉心指授下,用功练习,终于学成了高明的本领,成为一代国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宋朝的苏东坡,年轻的时候就小有名气,于是,他在自己的书屋门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他的父亲见了,想把对联撕下来,但怕伤了儿子的尊准心,就在对联前面各加两个字:发奋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苏东坡见了,明白了父亲的用心,从此寒窗苦读。到最后,他终于功成名就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不错不错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哈哈哈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