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解释: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扩展资料:
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上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
逝者如斯夫,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出自于《老子》,指道德高尚的人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奉献于万物但不讨求功利。
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
上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意思: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扩展资料: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一书。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老子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善若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上善若水出自于《老子》,指道德高尚的人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奉献于万物但不讨求功利。
【意思】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读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出处】老子《道德经》
【节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翻译】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