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快乐的作文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越能放下自己你就越快乐
文 梁文道
想悦己,你得先弄清楚究竟“谁”是你自己:
也许你和我一样有过这种经验:一件起初看来会让自己开心的事,最后却反而让自己痛苦。比方现在大家都在热议ipad和iphone4,假设我想我也可以拥有一件,必定会很快乐。于是我高高兴兴地跑去排队购买,结果排队时被人插队,踩到脚,日晒雨淋,终于轮到我了,却说卖完了。我可能因此变得好生气。好愤怒,原本想要悦己的事,结果变成虐己。
“我还认识有些人,一辈子都活得很难过,总是记得十年前某某人欺骗他伤害他,或是某些童年阴影让他很不快乐。其实他仇恨的那些人,有的说不定早就不在人间了,剩下的也早就不再来往,发生的事早都变成历史。真正让这些事过不去的,其实是这个人自己放不下。这时这个”自己“就变成封锁自己的牢笼。他被关在那些难过的记忆里面,太在乎自己要求的正义没有获得,补偿没有实现。他想用怨恨来补偿快乐,却离快乐越来越远。
”你看,我们变得和追求快乐的目的背道而驰,往往是因为没搞清楚,那个想要取悦的“自己,究竟是谁?他是哪些部分构成?或是糊里糊涂把父母、老师、朋友,甚至大众传媒告诉你的需要,不假思索的当成自己的需要;或是固执地认为应该坚守一个理论上不应该改变的自我,把自己变成”自我“的囚徒。
“所以我常觉得,放弃自己这个概念时,说不定会快乐很多,轻松得多。
和”自己“保持距离,才能找到你自己
我们常常要透过别人这面镜子,才能了解自己。但既然是镜子,就有可能变形或扭曲。这时,我们要靠自己敏锐感觉看清楚自己。每当你觉得快乐或不快乐,满足或不满足时,你都清楚地跳出来看一下自己,这时被刺激被满足的究竟是什么?我需要这样的满足吗?人的确很难认清自己。唯有常常问自己问题,离自己有点距离,你才能清楚看到那个状态下的自己是什么。
拿最近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来说吧。上个月,我倒北京工作,刚到第一天,正在准备第二天一场千人的盛大活动,家人忽然来电话告诉我,我从上大学起养了17年的猫,小吉,忽然死了。那一刻,我脑中一片空白,毫无意识的猛然站起来。小吉像我的女儿一样,跟我很亲,从小就会爬到我的毯子上来睡,我一直看着他长大。
我连着好几天都摆脱不了那种空白,不可抑制的想象他最后倒在地上的那一刻。他可能拼尽力气的发出最后的哀鸣?抑或疲惫已极的沉沉睡去?生命究竟是什么?那具躺卧的躯体分明就有小吉的样子,但它比起之前还爬得起来的活物到底少了些什么,或者多了什么呢?
我很难过,就像失去一位亲人,慢慢,我开始思考,我究竟在为什么难过?也许我难过的只是从此失去某种习惯:比方我以后再也不能回到家的时候,用一种特有的声调呼唤她的名字,期待他的出现;晚上睡觉时,也再不能期待她跳到我的枕头上,用它的小脑袋顶我的头;没办法再在我的衣服上找到她的毛……这些东西我知道以后不会再有了。
我发现,难过的其实并不是失去这个伴侣,而是失去了我自己身上的某种习惯。为有什么事情你从此不会在做了而难过,就是一种很强烈的执着会让你不快乐。
快乐不快乐都是背后有一只手在推你
我们常常会为失去的东西难过,但最好玩的是,东西还没到手,我们往往就已经开始担心会失去它。其实你没得到的东西,本来就不是你的;失去的东西也不是你的。用佛语讲就是”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像我的猫它离开了,它就不再是我的了;我未来会得到什么,它也还不是我的,我干嘛那么揪心他?
人最痛苦,好像都在为”已失去“和”未得到“纠结。
越能放下自己你就越快乐
对现代人来说,爱情也常常是喜忧参半。我们听过太多女人为男人而心碎的故事,也听过太多男人为什么会花心、好色的理由,甚至有人对此提出生物学理论,但我想说的是:人并不是自然的囚徒,人有能力摆脱本能的束缚。我们今天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来自对自然本能的约束和否定。
我承认,在花心这个问题上,男人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甚至有客观理论支持,但这些都不表示可以成为一个借口或必须发生的事。在爱情世界里,男人对女人的误解,女人对男人迷思,也许的确有很多客观事实依据,但我相信,都是有能力去改变这些东西的。
在爱情中,往往越没有自己,越快乐。太强调对自己的满足,是欲,不是爱。欲望这个东西可怕在,它永远满足不了。好比买车,有了劳斯莱斯,还希望有布加迪,还需要纯个人订造;搭飞机,搭头等舱,不如买私人飞机……你会发现,这个过程永远无法满足。在爱情里也是这样,如果你总想满足自己,你就永远不会得到终极满足。当你越能放下自己,投入象冒险一样的过程里面,你才开始快乐。
越不期待目的,越能得到意外惊喜
我们常说:生有涯而知无涯。于是常常有人要我开书单,希望能在有限时间里多读有用的书。可我总觉得,读书到底有用没用我没办法帮别人回答。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一些起初看来很没用的书,有时却会变得很有用,这个有用是超出你原先想象设定范围的。
我这辈子到现在,拥有的或者获得的最巧妙的想法,恰恰都来自读之前没想到它会给我带来这种用处的书。
我们总希望做的每件事、度过的每一颗都要有用,于是不再留时间散步了,不愿意坐在窗下发呆了,换句话说我们不闲了,这样其实少了很多孕育灵感的机会。当我们失去这些机会,人就不太会有大变化,很难挑出原有的格局。
为什么?你看“用”是什么意思?它就是你已设想好的目的。当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既定目标,你就没办法发现在这个目标范围外,更广阔的可能性是什么。所以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美文欣赏:快乐的方法
快乐的方法
也许,快乐对人类真的太重要了,所以有许多热心人在帮助我们得到快乐。澳大利亚的Edeiman博士就是这样一个热心人,她专门写了本名为《思维改变生活》的书,为我们推荐了一种快乐的方法。
这种方法叫做CBT——认知行为疗法。所谓疗法其实是一种保健类的魔法,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即使我们不是忧郁症患者,只要你渴望快乐,都可以试一试。
据ED博士介绍,CBT的最重要的观点是:我们之所以不快乐,问题就出在我们的思维上——就像哈姆雷特说的那样“世事并无好坏,全看我们怎么想”。你为什么被误解要愤怒?为什么做错事要内疚?为什么没有加薪要沮丧?为什么要焦虑?为什么要恐惧?……所有这一切,并不是事情本身有多么可怕,而是因为你想错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想错呢?心理学家说了,不是某一个人会想错,只要是人类都会想错。因为,人类的大脑不是一个完美的东西,我们的思维有先天的缺陷。要说这些缺陷可真不少:非黑即白(他不喜欢我一定就是恨我),以偏概全(她从来都没有对我温柔过),贴标签(那家伙一定是一个弱智),还有自找罪受,自怨自艾,自我挫败……这些缺陷,有些我们知道,有些我们不知道。
所有这些都是不合理的信条,是不快乐的罪魁祸首。这里面最可恶的就是“应该情结”。朋友应该对我好!儿子应该考上大学!老板应该公平!火车应该准时!我应该每次都做正确的事!我的生活应该无忧无虑!
但事实上,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应该不应该。老子很早就提醒过我们:天地以万物为刍狗。一点不错,世界不是无情,它是冷漠,它根本不在乎你怎么想。但我们总是一相情愿地以为,有些事应该发生,有些事不应该发生。凭什么他聪明我愚蠢?凭什么他富有我贫穷?凭什么他升官我失业?凭什么他撞大运我撞汽车?——不凭什么!确实,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很不应该,但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应该情结”还有一个可恶的帮凶是“恐惧定式”。我们喜欢夸大事情的消极后果,自己吓唬自己。如果我们觉得“应该”的事没有如愿发生,我们就会觉得很恐怖。我应该把事情干得完美无缺——出错真是太可怕了!我必须保持苗条——肥胖简直太恐怖了!我应该考上名牌大学——落榜那就不堪设想了!
其实不太聪明,有点肥胖,偶尔出错,没有考上大学,甚至遭遇车祸,被心爱的人抛弃……这些事每天都在发生,都不是世界末日。EB博士在书中对此提出了两条规则,我们真的应该(哈,我也有“应该情结”)记住:1,我们担心的事情90%最终都没有发生。不信你可以自己做个统计。2,即使发生了,后果也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严重。我曾经以为如果十年之内还不能搞个一把手干干,我就活不下去了!其实呢?二十年都过去了,我不是活得还挺滋润的吗?坏事很可怕,但绝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更何况有时候还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那样的意外惊喜呢!
除了“应该”“恐惧”这两个雌雄大盗,我还要加上一个书上没有提到的恶棍:“比较心态”。我们最喜欢比较。不管我们已经多么好,只要看到有人比我们好,我们就受不了!不仅喜欢比,而且还喜欢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我们总是和阔佬比钱财,和美女比容貌,和天才比智慧,和权贵比运气,和寿星比谁活得长……听上去,这很可笑,但我们就是这么干的!你敢赌咒你不是?
为什么我们会干这样的蠢事?因为我们不喜欢自己。表面上,我们自尊自爱又自强,其实不然。如果我们真喜欢自己,那就不会那么讨厌自己那条短短的腿,那么肥肥的腰身。我们忘记了,再短的腿也比别人的长腿好,再肥的腰身也比别人的纤腰好。我们觉得自己是一个空袋子,如果没有证书,没有职务,没有存折,没有金卡……没有这些身外之物把袋子撑的鼓鼓的,我们就什么都不是。我们已经拥有的所有东西都是狗屎,只有我们得不到的东西才价值连城。
停一停,请务必扪心自问一下,你是不是也曾这么想过?如果你也曾如此,那么你应该相信,确实是不合理的想法导致了你的不快乐!心理学家研究证实:上述这三种错误思维造成了80%以上的不快乐。剩下的20%要怪只好怪老天爷没眼。毕竟,你不能要求一个得绝症的人强作欢颜啊。
病症查出来了,药方是什么?CBT认为,既然是我们的想法决定了我们的情绪,那么我们快乐的第一步就是要端正想法。这本书英文原名就叫做《Change Your Thinking》——改变你的思维。我们不能改变别人,也不能改变境遇,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这种药方,乍听上去让人觉得可疑,似乎有点江湖郎中的味道,这也太唯心了吧?
且慢下结论,让我们看看CBT开出的是什么灵丹妙药?药有两味,一味叫做“认知”——质疑那些不合理的认知;一味叫做“行为”——改变那些不适当的行为。据我判断,这两味药和那些励志宝典兜售的“我能,我最棒”之类十全大补丸还是有些区别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CBT并不声称包治百病,药到病除。它提倡的是这样一种策略:如果有办法,就采取行为把问题解决掉;如果没有办法,就依靠认知想开点。
如果要想开一点,自欺欺人肯定不是好办法,闭着眼睛说我不在乎没有用。心理学家说,错误的思维往往是无意识的假定。对自己、对别人、对世界,我们自然而然就那么想,很少进行审查。只要略加怀疑,就会发现这些假定漏洞百出,但我们一般都不去怀疑。因此,第一步就是要辩驳,重新审查那些貌似正确的假定,找出其中的错误。其中一种辩驳的方式就是假装自己是苏格拉底,不断拷问自己。当你为别人不喜欢你而愤愤不平的时候,你要这样反问自己:哪里有明文规定别人一定要喜欢你?有什么理由证明你必须讨人喜欢?别人不喜欢你真的这么重要吗?
当然,想开点不是要你做圣人,不是要四大皆空,无嗔无喜,而是要把情绪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如果有人当众诋毁你,你当然应该愤怒;但不要保持愤怒——我们愤怒的时候往往本能地喜欢保持愤怒,不愿善罢甘休。CTB的忠告是:情绪适度。自尊并没有错,当我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喜欢我,就错了;完美也没有错,当我们认为每件事都必须做对的时候,就错了。快乐更没有错,当我们认为世界上不能有任何不幸,就错了。
不管我们怎么想,我们总有想不开的时候,这时候我们还需要按时吞下第二付药:行为。之所以叫做“认知行为疗法”,它不仅仅光要你做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倡修正自己的行为来获得快乐。有的错误思维我们确实不知道,但我们也知道很多,麻烦在于,我们知道做不到。知道是一回事,做到是另一回事。我知道健康最重要,可我宁愿抽烟。我写这篇东西至少抽了一包烟。在这本厚厚的书中,作者热心推荐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冥想一分钟,在愤怒的时候从一数到十……都是好办法,有兴趣的人可以买一本书,慢慢研习。
但我觉得,如果你还不是忧郁症患者,不需要那么麻烦,记住这一点就够了:我们不快乐,确实有时候是我们自己想错了。这也是这本书的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忠告。我以自己为例:以前我总是这么想,当我发财的时候,我一定开心一些;当我升官的时候,我一定高兴一些;当我搬家的时候,我一定愉快一点……等到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之后,我一定会幸福;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想错了,我这一生永远也等不到问题完全解决的那一天,即使到了临死的时候可能还有很多问题比我更长寿。生活不是彩排,它是演出,而且是现场直播,没有延时装置,不许从头再来。你想快乐,你就从这一秒开始!
最后,我还想提醒那些寻找快乐的人们,CBT确实是一个妙办法,但也是一个老办法了。最新的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我们的思维与生俱来,难以改变。而且最和行为学家看法不一样的还是,认知不一定能控制情绪,在很多情况下,倒是情绪在主宰一切。当然,究竟是谁说的对,谁也不知道。科学就是在这种吵吵闹闹中向前发展的。不过,至少有一种看法科学家们是一致的,那就是:人追求快乐是天经地义的事,每个人都有义务让自己更加快乐起来!
文 梁文道
想悦己,你得先弄清楚究竟“谁”是你自己:
也许你和我一样有过这种经验:一件起初看来会让自己开心的事,最后却反而让自己痛苦。比方现在大家都在热议ipad和iphone4,假设我想我也可以拥有一件,必定会很快乐。于是我高高兴兴地跑去排队购买,结果排队时被人插队,踩到脚,日晒雨淋,终于轮到我了,却说卖完了。我可能因此变得好生气。好愤怒,原本想要悦己的事,结果变成虐己。
“我还认识有些人,一辈子都活得很难过,总是记得十年前某某人欺骗他伤害他,或是某些童年阴影让他很不快乐。其实他仇恨的那些人,有的说不定早就不在人间了,剩下的也早就不再来往,发生的事早都变成历史。真正让这些事过不去的,其实是这个人自己放不下。这时这个”自己“就变成封锁自己的牢笼。他被关在那些难过的记忆里面,太在乎自己要求的正义没有获得,补偿没有实现。他想用怨恨来补偿快乐,却离快乐越来越远。
”你看,我们变得和追求快乐的目的背道而驰,往往是因为没搞清楚,那个想要取悦的“自己,究竟是谁?他是哪些部分构成?或是糊里糊涂把父母、老师、朋友,甚至大众传媒告诉你的需要,不假思索的当成自己的需要;或是固执地认为应该坚守一个理论上不应该改变的自我,把自己变成”自我“的囚徒。
“所以我常觉得,放弃自己这个概念时,说不定会快乐很多,轻松得多。
和”自己“保持距离,才能找到你自己
我们常常要透过别人这面镜子,才能了解自己。但既然是镜子,就有可能变形或扭曲。这时,我们要靠自己敏锐感觉看清楚自己。每当你觉得快乐或不快乐,满足或不满足时,你都清楚地跳出来看一下自己,这时被刺激被满足的究竟是什么?我需要这样的满足吗?人的确很难认清自己。唯有常常问自己问题,离自己有点距离,你才能清楚看到那个状态下的自己是什么。
拿最近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来说吧。上个月,我倒北京工作,刚到第一天,正在准备第二天一场千人的盛大活动,家人忽然来电话告诉我,我从上大学起养了17年的猫,小吉,忽然死了。那一刻,我脑中一片空白,毫无意识的猛然站起来。小吉像我的女儿一样,跟我很亲,从小就会爬到我的毯子上来睡,我一直看着他长大。
我连着好几天都摆脱不了那种空白,不可抑制的想象他最后倒在地上的那一刻。他可能拼尽力气的发出最后的哀鸣?抑或疲惫已极的沉沉睡去?生命究竟是什么?那具躺卧的躯体分明就有小吉的样子,但它比起之前还爬得起来的活物到底少了些什么,或者多了什么呢?
我很难过,就像失去一位亲人,慢慢,我开始思考,我究竟在为什么难过?也许我难过的只是从此失去某种习惯:比方我以后再也不能回到家的时候,用一种特有的声调呼唤她的名字,期待他的出现;晚上睡觉时,也再不能期待她跳到我的枕头上,用它的小脑袋顶我的头;没办法再在我的衣服上找到她的毛……这些东西我知道以后不会再有了。
我发现,难过的其实并不是失去这个伴侣,而是失去了我自己身上的某种习惯。为有什么事情你从此不会在做了而难过,就是一种很强烈的执着会让你不快乐。
快乐不快乐都是背后有一只手在推你
我们常常会为失去的东西难过,但最好玩的是,东西还没到手,我们往往就已经开始担心会失去它。其实你没得到的东西,本来就不是你的;失去的东西也不是你的。用佛语讲就是”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像我的猫它离开了,它就不再是我的了;我未来会得到什么,它也还不是我的,我干嘛那么揪心他?
人最痛苦,好像都在为”已失去“和”未得到“纠结。
越能放下自己你就越快乐
对现代人来说,爱情也常常是喜忧参半。我们听过太多女人为男人而心碎的故事,也听过太多男人为什么会花心、好色的理由,甚至有人对此提出生物学理论,但我想说的是:人并不是自然的囚徒,人有能力摆脱本能的束缚。我们今天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来自对自然本能的约束和否定。
我承认,在花心这个问题上,男人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甚至有客观理论支持,但这些都不表示可以成为一个借口或必须发生的事。在爱情世界里,男人对女人的误解,女人对男人迷思,也许的确有很多客观事实依据,但我相信,都是有能力去改变这些东西的。
在爱情中,往往越没有自己,越快乐。太强调对自己的满足,是欲,不是爱。欲望这个东西可怕在,它永远满足不了。好比买车,有了劳斯莱斯,还希望有布加迪,还需要纯个人订造;搭飞机,搭头等舱,不如买私人飞机……你会发现,这个过程永远无法满足。在爱情里也是这样,如果你总想满足自己,你就永远不会得到终极满足。当你越能放下自己,投入象冒险一样的过程里面,你才开始快乐。
越不期待目的,越能得到意外惊喜
我们常说:生有涯而知无涯。于是常常有人要我开书单,希望能在有限时间里多读有用的书。可我总觉得,读书到底有用没用我没办法帮别人回答。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一些起初看来很没用的书,有时却会变得很有用,这个有用是超出你原先想象设定范围的。
我这辈子到现在,拥有的或者获得的最巧妙的想法,恰恰都来自读之前没想到它会给我带来这种用处的书。
我们总希望做的每件事、度过的每一颗都要有用,于是不再留时间散步了,不愿意坐在窗下发呆了,换句话说我们不闲了,这样其实少了很多孕育灵感的机会。当我们失去这些机会,人就不太会有大变化,很难挑出原有的格局。
为什么?你看“用”是什么意思?它就是你已设想好的目的。当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既定目标,你就没办法发现在这个目标范围外,更广阔的可能性是什么。所以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美文欣赏:快乐的方法
快乐的方法
也许,快乐对人类真的太重要了,所以有许多热心人在帮助我们得到快乐。澳大利亚的Edeiman博士就是这样一个热心人,她专门写了本名为《思维改变生活》的书,为我们推荐了一种快乐的方法。
这种方法叫做CBT——认知行为疗法。所谓疗法其实是一种保健类的魔法,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即使我们不是忧郁症患者,只要你渴望快乐,都可以试一试。
据ED博士介绍,CBT的最重要的观点是:我们之所以不快乐,问题就出在我们的思维上——就像哈姆雷特说的那样“世事并无好坏,全看我们怎么想”。你为什么被误解要愤怒?为什么做错事要内疚?为什么没有加薪要沮丧?为什么要焦虑?为什么要恐惧?……所有这一切,并不是事情本身有多么可怕,而是因为你想错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想错呢?心理学家说了,不是某一个人会想错,只要是人类都会想错。因为,人类的大脑不是一个完美的东西,我们的思维有先天的缺陷。要说这些缺陷可真不少:非黑即白(他不喜欢我一定就是恨我),以偏概全(她从来都没有对我温柔过),贴标签(那家伙一定是一个弱智),还有自找罪受,自怨自艾,自我挫败……这些缺陷,有些我们知道,有些我们不知道。
所有这些都是不合理的信条,是不快乐的罪魁祸首。这里面最可恶的就是“应该情结”。朋友应该对我好!儿子应该考上大学!老板应该公平!火车应该准时!我应该每次都做正确的事!我的生活应该无忧无虑!
但事实上,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应该不应该。老子很早就提醒过我们:天地以万物为刍狗。一点不错,世界不是无情,它是冷漠,它根本不在乎你怎么想。但我们总是一相情愿地以为,有些事应该发生,有些事不应该发生。凭什么他聪明我愚蠢?凭什么他富有我贫穷?凭什么他升官我失业?凭什么他撞大运我撞汽车?——不凭什么!确实,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很不应该,但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应该情结”还有一个可恶的帮凶是“恐惧定式”。我们喜欢夸大事情的消极后果,自己吓唬自己。如果我们觉得“应该”的事没有如愿发生,我们就会觉得很恐怖。我应该把事情干得完美无缺——出错真是太可怕了!我必须保持苗条——肥胖简直太恐怖了!我应该考上名牌大学——落榜那就不堪设想了!
其实不太聪明,有点肥胖,偶尔出错,没有考上大学,甚至遭遇车祸,被心爱的人抛弃……这些事每天都在发生,都不是世界末日。EB博士在书中对此提出了两条规则,我们真的应该(哈,我也有“应该情结”)记住:1,我们担心的事情90%最终都没有发生。不信你可以自己做个统计。2,即使发生了,后果也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严重。我曾经以为如果十年之内还不能搞个一把手干干,我就活不下去了!其实呢?二十年都过去了,我不是活得还挺滋润的吗?坏事很可怕,但绝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更何况有时候还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那样的意外惊喜呢!
除了“应该”“恐惧”这两个雌雄大盗,我还要加上一个书上没有提到的恶棍:“比较心态”。我们最喜欢比较。不管我们已经多么好,只要看到有人比我们好,我们就受不了!不仅喜欢比,而且还喜欢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我们总是和阔佬比钱财,和美女比容貌,和天才比智慧,和权贵比运气,和寿星比谁活得长……听上去,这很可笑,但我们就是这么干的!你敢赌咒你不是?
为什么我们会干这样的蠢事?因为我们不喜欢自己。表面上,我们自尊自爱又自强,其实不然。如果我们真喜欢自己,那就不会那么讨厌自己那条短短的腿,那么肥肥的腰身。我们忘记了,再短的腿也比别人的长腿好,再肥的腰身也比别人的纤腰好。我们觉得自己是一个空袋子,如果没有证书,没有职务,没有存折,没有金卡……没有这些身外之物把袋子撑的鼓鼓的,我们就什么都不是。我们已经拥有的所有东西都是狗屎,只有我们得不到的东西才价值连城。
停一停,请务必扪心自问一下,你是不是也曾这么想过?如果你也曾如此,那么你应该相信,确实是不合理的想法导致了你的不快乐!心理学家研究证实:上述这三种错误思维造成了80%以上的不快乐。剩下的20%要怪只好怪老天爷没眼。毕竟,你不能要求一个得绝症的人强作欢颜啊。
病症查出来了,药方是什么?CBT认为,既然是我们的想法决定了我们的情绪,那么我们快乐的第一步就是要端正想法。这本书英文原名就叫做《Change Your Thinking》——改变你的思维。我们不能改变别人,也不能改变境遇,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这种药方,乍听上去让人觉得可疑,似乎有点江湖郎中的味道,这也太唯心了吧?
且慢下结论,让我们看看CBT开出的是什么灵丹妙药?药有两味,一味叫做“认知”——质疑那些不合理的认知;一味叫做“行为”——改变那些不适当的行为。据我判断,这两味药和那些励志宝典兜售的“我能,我最棒”之类十全大补丸还是有些区别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CBT并不声称包治百病,药到病除。它提倡的是这样一种策略:如果有办法,就采取行为把问题解决掉;如果没有办法,就依靠认知想开点。
如果要想开一点,自欺欺人肯定不是好办法,闭着眼睛说我不在乎没有用。心理学家说,错误的思维往往是无意识的假定。对自己、对别人、对世界,我们自然而然就那么想,很少进行审查。只要略加怀疑,就会发现这些假定漏洞百出,但我们一般都不去怀疑。因此,第一步就是要辩驳,重新审查那些貌似正确的假定,找出其中的错误。其中一种辩驳的方式就是假装自己是苏格拉底,不断拷问自己。当你为别人不喜欢你而愤愤不平的时候,你要这样反问自己:哪里有明文规定别人一定要喜欢你?有什么理由证明你必须讨人喜欢?别人不喜欢你真的这么重要吗?
当然,想开点不是要你做圣人,不是要四大皆空,无嗔无喜,而是要把情绪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如果有人当众诋毁你,你当然应该愤怒;但不要保持愤怒——我们愤怒的时候往往本能地喜欢保持愤怒,不愿善罢甘休。CTB的忠告是:情绪适度。自尊并没有错,当我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喜欢我,就错了;完美也没有错,当我们认为每件事都必须做对的时候,就错了。快乐更没有错,当我们认为世界上不能有任何不幸,就错了。
不管我们怎么想,我们总有想不开的时候,这时候我们还需要按时吞下第二付药:行为。之所以叫做“认知行为疗法”,它不仅仅光要你做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倡修正自己的行为来获得快乐。有的错误思维我们确实不知道,但我们也知道很多,麻烦在于,我们知道做不到。知道是一回事,做到是另一回事。我知道健康最重要,可我宁愿抽烟。我写这篇东西至少抽了一包烟。在这本厚厚的书中,作者热心推荐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冥想一分钟,在愤怒的时候从一数到十……都是好办法,有兴趣的人可以买一本书,慢慢研习。
但我觉得,如果你还不是忧郁症患者,不需要那么麻烦,记住这一点就够了:我们不快乐,确实有时候是我们自己想错了。这也是这本书的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忠告。我以自己为例:以前我总是这么想,当我发财的时候,我一定开心一些;当我升官的时候,我一定高兴一些;当我搬家的时候,我一定愉快一点……等到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之后,我一定会幸福;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想错了,我这一生永远也等不到问题完全解决的那一天,即使到了临死的时候可能还有很多问题比我更长寿。生活不是彩排,它是演出,而且是现场直播,没有延时装置,不许从头再来。你想快乐,你就从这一秒开始!
最后,我还想提醒那些寻找快乐的人们,CBT确实是一个妙办法,但也是一个老办法了。最新的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我们的思维与生俱来,难以改变。而且最和行为学家看法不一样的还是,认知不一定能控制情绪,在很多情况下,倒是情绪在主宰一切。当然,究竟是谁说的对,谁也不知道。科学就是在这种吵吵闹闹中向前发展的。不过,至少有一种看法科学家们是一致的,那就是:人追求快乐是天经地义的事,每个人都有义务让自己更加快乐起来!
展开全部
记一次魔术表演
“哦,原来是这样啊!”这是在干什么呢?原来是我们班的老师在变魔术啊!
只见老师拿出三个杯子和一枚5角的硬币。老师叫了两三个同学证明了杯子和硬币都没问题。老师叫了一个同学当她的助手,接着就叫助手和她出去说“悄悄话”了。魔术开始表演了,老师说她有透视眼,我们谁也不相信。我想:世界上哪里有透视眼的啊!除非她不是人类!心想是,魔术已经开始表演了,老师转过身子,叫助手把硬币随意放在杯子里。助手想了想,就把硬币放在了第三个杯子里。老师问助手:“好了吗?”“真的好了。”助手说完后,老师“叽里呱啦”说了一通咒语后,就开始“透视了。”老师把手放在三个杯子的上空,转了转,突然把第三个杯子打开,里面的硬币露了出来。
我们都想:老师刚刚把助手叫出去肯定是叫助手把硬币放在第三个杯子里。有些同学还把心里想的说了出来。老师为了证明助手不是她的“托儿”。就在变了一次给同学们看。老师叫同学们指定助手把硬币放在第几个杯子里,就转过身去了同学们都指着第二个杯子,助手就把硬币放在了第二个杯子里。老师问助手:“好了吗?”“好了。”助手回答道。老师又像第一次变魔术那样,“叽里呱啦”说咒语把手在杯子上方晃了晃,就果断的把第二个杯子打开 。这时候,我想:难道这个老师真的会“透视”?
同学们正在疑惑不解时,老师让助手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助手把硬币放在第一个杯子里时,老师问她好了吗,助手就会回答:“好”,如果硬币在第二个杯子里时,老师问:“好了吗?”助手就回答:“好了。”当硬币在第三个杯子里,老师问助手,助手就会回答真的好了。
看完这次魔术表演,我明白了:世界上处处都有奥秘,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有所发现。
“哦,原来是这样啊!”这是在干什么呢?原来是我们班的老师在变魔术啊!
只见老师拿出三个杯子和一枚5角的硬币。老师叫了两三个同学证明了杯子和硬币都没问题。老师叫了一个同学当她的助手,接着就叫助手和她出去说“悄悄话”了。魔术开始表演了,老师说她有透视眼,我们谁也不相信。我想:世界上哪里有透视眼的啊!除非她不是人类!心想是,魔术已经开始表演了,老师转过身子,叫助手把硬币随意放在杯子里。助手想了想,就把硬币放在了第三个杯子里。老师问助手:“好了吗?”“真的好了。”助手说完后,老师“叽里呱啦”说了一通咒语后,就开始“透视了。”老师把手放在三个杯子的上空,转了转,突然把第三个杯子打开,里面的硬币露了出来。
我们都想:老师刚刚把助手叫出去肯定是叫助手把硬币放在第三个杯子里。有些同学还把心里想的说了出来。老师为了证明助手不是她的“托儿”。就在变了一次给同学们看。老师叫同学们指定助手把硬币放在第几个杯子里,就转过身去了同学们都指着第二个杯子,助手就把硬币放在了第二个杯子里。老师问助手:“好了吗?”“好了。”助手回答道。老师又像第一次变魔术那样,“叽里呱啦”说咒语把手在杯子上方晃了晃,就果断的把第二个杯子打开 。这时候,我想:难道这个老师真的会“透视”?
同学们正在疑惑不解时,老师让助手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助手把硬币放在第一个杯子里时,老师问她好了吗,助手就会回答:“好”,如果硬币在第二个杯子里时,老师问:“好了吗?”助手就回答:“好了。”当硬币在第三个杯子里,老师问助手,助手就会回答真的好了。
看完这次魔术表演,我明白了:世界上处处都有奥秘,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有所发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又见到你了,你忘记我了吗?我还记得你呢!你和我共度了多少春夏秋冬呀。哦!你想起来了呀!让我们共有回忆我们的故事……
初次见面:你由妈妈领着进了家门,我抱着你高兴的叫着,从此你便融入了我的生活。睡觉时,你悄悄来到我的梦中,向我招手,给我讲故事。有时,你穿着公主裙翩翩起舞;你拿着麦克放声歌唱。一早起来,你甜甜的看着我,仍然是那个天真的小姑娘,我搂着你,亲了又亲,开始了新的一天,这些。你都忘了吗?我还记得呢!
伤心了:泪流满面,回到房间,第一眼见到的便是你,搂着你,把满腹委屈告诉你。你温柔的看着我,一句话也不说,只是用眼睛告诉我,别灰心,乐观点!我便不哭了,擦干眼泪,傲然面对世界!你默默的注视着我,给我力量,让我重拾信心。
生气时:怒气冲冲,重回房间,第一眼见到的又是你,无辜的你,此刻却成了我的“出气筒”。我把你狠狠摔在地上,你委屈又担心的看着我,我心软了,把你抱回去,给你揉揉这,揉揉那,愤怒也跑到九霄云外去了。
高兴时:兴高采烈,重回房间,第一个见到的还是你,我搂着你,亲了又亲,高兴的给你讲我的故事,我的快乐。你洗耳恭听,也露出愉快的笑容,童稚的我对你充满了感激。
可我总得长大,永远逃避不了青春的到来,我渐渐远离了你,淡忘了你。无意中在某个角落看到你,看到你依旧温柔的眼神,便忆起我美好的童年……每每这时,我都会再次亲切的抱着你,给你讲我的喜怒哀乐,成长的烦恼。童年永远不会回来了,但你将永远陪伴在我身边……
初次见面:你由妈妈领着进了家门,我抱着你高兴的叫着,从此你便融入了我的生活。睡觉时,你悄悄来到我的梦中,向我招手,给我讲故事。有时,你穿着公主裙翩翩起舞;你拿着麦克放声歌唱。一早起来,你甜甜的看着我,仍然是那个天真的小姑娘,我搂着你,亲了又亲,开始了新的一天,这些。你都忘了吗?我还记得呢!
伤心了:泪流满面,回到房间,第一眼见到的便是你,搂着你,把满腹委屈告诉你。你温柔的看着我,一句话也不说,只是用眼睛告诉我,别灰心,乐观点!我便不哭了,擦干眼泪,傲然面对世界!你默默的注视着我,给我力量,让我重拾信心。
生气时:怒气冲冲,重回房间,第一眼见到的又是你,无辜的你,此刻却成了我的“出气筒”。我把你狠狠摔在地上,你委屈又担心的看着我,我心软了,把你抱回去,给你揉揉这,揉揉那,愤怒也跑到九霄云外去了。
高兴时:兴高采烈,重回房间,第一个见到的还是你,我搂着你,亲了又亲,高兴的给你讲我的故事,我的快乐。你洗耳恭听,也露出愉快的笑容,童稚的我对你充满了感激。
可我总得长大,永远逃避不了青春的到来,我渐渐远离了你,淡忘了你。无意中在某个角落看到你,看到你依旧温柔的眼神,便忆起我美好的童年……每每这时,我都会再次亲切的抱着你,给你讲我的喜怒哀乐,成长的烦恼。童年永远不会回来了,但你将永远陪伴在我身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