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白话版)
第一篇 东汉的衰败
单纯从年号上看,名正言顺的三国时代开始于魏文帝曹丕废汉献帝刘协,三国各自称帝称王。然而,硬说三国开始于曹丕,谁都不会同意。原因就是那个时候的东汉,早就名存实亡了。因此,谈到三国时不能不先谈一谈东汉的衰败。
东汉的几个皇帝,除光武帝刘秀外几乎都是“少年得志”。后汉书中记载,自孝和皇帝以来即位时最年长的少帝不过17岁(注1),最“年轻”的孝殇帝刘隆不过100多天!乳臭未干的小孩焉能君临天下?权力自然就落到了亲朋(外戚)好友(宦官)的手里。后宫干预朝政,天下从来没有太平过,更何况东汉几十年如一日地贯彻这一基本国策?
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时任太常的江夏人刘焉看到天下大乱盗贼四起(黄巾起义已经爆发),建议:“四方兵寇,由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以致离叛。宜改置牧伯,选清名重臣以居其任。”简单地说,就是要从中央选派要员加强对地方的领导,并扩大地方官的权力使其能够更加有力地镇压各地的叛乱。这一建议被采纳,刘焉也亲自出任益州牧。这一三国演义中并未提及的政策却大大影响了后世几十年的风云。(注2)
公平地讲,东汉末年是个腐败透顶的时代。桓灵时公开卖官,连公卿这样的官职也一千万八百万地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一时拿不出钱甚至可以赊欠!这样的官员上了台,除了拼命“赚钱”外还能干什么?这样的朝代不灭亡才是奇迹。但仔细地分析一下,它的灭亡却不是“秦朝方式”,即亡于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连黄巾大起义也未能将其颠覆;而是“周朝方式”,即亡于地方官(诸侯)的反叛不臣。董卓后有谁对朝廷真正忠诚过?究其原因,刘焉的政策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央要员下派地方,手中有了相当的权力,对付黄巾当然更加灵活有力,那么反过来对付中央呢?所谓的朝廷不过是一群妇女儿童残疾人(嘿嘿,这么称呼宦官够客气了吧),太常刘焉(益州牧)太仆黄琬(豫州牧)宗正刘虞(幽州牧)本来就不会把他们放在眼里,更何况现在已经山高皇帝远?这个政策的实行,实际上把东汉由中央集权变成了分封。这就是东汉末年诸侯林立,群雄并起的原因。
这个时候,外戚宦官之间的狗咬狗愈演愈烈。中平六年,灵帝崩,少帝刘辩以17岁的“高龄”继位。外戚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等人计议诛杀宦官,却又不听陈琳曹操的劝告执意召董卓勒兵进京。董卓是当时的悍将,“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因战功拜前将军。因为疑虑他拥兵自重朝廷屡次要升迁他为少府(财政部长,九卿之一),并州牧,来个明升暗降,他都推辞掉了。这次是个苦差事,他能高高兴兴地来吗?一旦来了,又会是为什么呢?
董卓真的来了,但何进却没看到。这个大将军实在太废物,还没等到董卓的兵马就因为事情泄漏引火烧身,自己反被“残疾人”骗进宫中作掉了。袁绍袁术等人一看,哪里肯甘休当即放火烧宫门进攻要完成何大将军“遗志”。宦官们见势不妙,连忙劫持了少帝及陈留王刘协(就是后来的汉献帝,当时只有9岁)逃跑。董卓在路上看到城中火起,匆忙赶来,正和逃难的少帝献帝撞上。17岁的少帝看到董卓的大军,吓得只是哭,倒是9岁的刘协侃侃而谈,提及城中的祸乱。17岁的大哥哥还不如9岁的小弟弟,也难怪被人看不起后来倒霉。
外戚宦官两败俱伤,董卓这样的野心家当然要混水摸鱼。然而,他来得匆忙,随身的兵马只有三千,于是他在大家的眼皮底下演出了一幕瞒天过海的妙戏。他先在洛阳城扎了一个大军营,夜里把自己的人马偷偷调出洛阳,白天在堂而皇之地调进洛阳。就这样,这个把戏重复了四五天而没有被人戳穿。大家看到董卓的援军源源不断,洛阳城中哪个肉长的还敢抗拒董卓的铁骑?何进的部将群龙无首只好投靠了董卓。吕布杀掉执金吾丁原后也归降了董卓。于是,董卓大权独揽,官职也蹭蹭蹭往上涨,太尉,相国,还来个"入朝不趋,剑履上
育星教育网----Ht88.com 未经授权,本站资源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殿",自比萧何。看着少帝窝囊,更欺负少帝窝囊,废为弘农王,另立9岁的陈留王刘协为献帝。后来大概是因为大老粗看窝囊废,越看越别扭,杀掉了事。
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标志着汉朝的权威彻底被摧毁。这样看来,三国演义以何进董卓开头是很有道理的。从此,各地诸侯对东汉的中央政权不再有任何实质上的尊敬。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也好,叫嚷着安汉兴刘的刘备也罢,都是在利用巧妙的口号来获取实际的利益。挟天子令诸侯,挟天子是手段,令诸侯是目的;安汉兴刘,安的是哪里的汉,兴的又是谁家的刘?
董卓是个粗人,到了天子脚下也干不了细活。看到洛阳城中富庶,就放纵士兵抢劫强奸,当上了强盗头子。抢完活人抢死人,何太后下葬不久,董卓连陪葬的宝贝也席卷一空。“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虐刑滥罚,睚眦必死”,搞得人人自危。看着洛阳及长安铜人不顺眼,就没收了两京全部的铜人铜马,并拿他们当原料粗制滥造铜钱。一来引发了通货膨胀,一石
第一篇 东汉的衰败
单纯从年号上看,名正言顺的三国时代开始于魏文帝曹丕废汉献帝刘协,三国各自称帝称王。然而,硬说三国开始于曹丕,谁都不会同意。原因就是那个时候的东汉,早就名存实亡了。因此,谈到三国时不能不先谈一谈东汉的衰败。
东汉的几个皇帝,除光武帝刘秀外几乎都是“少年得志”。后汉书中记载,自孝和皇帝以来即位时最年长的少帝不过17岁(注1),最“年轻”的孝殇帝刘隆不过100多天!乳臭未干的小孩焉能君临天下?权力自然就落到了亲朋(外戚)好友(宦官)的手里。后宫干预朝政,天下从来没有太平过,更何况东汉几十年如一日地贯彻这一基本国策?
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时任太常的江夏人刘焉看到天下大乱盗贼四起(黄巾起义已经爆发),建议:“四方兵寇,由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以致离叛。宜改置牧伯,选清名重臣以居其任。”简单地说,就是要从中央选派要员加强对地方的领导,并扩大地方官的权力使其能够更加有力地镇压各地的叛乱。这一建议被采纳,刘焉也亲自出任益州牧。这一三国演义中并未提及的政策却大大影响了后世几十年的风云。(注2)
公平地讲,东汉末年是个腐败透顶的时代。桓灵时公开卖官,连公卿这样的官职也一千万八百万地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一时拿不出钱甚至可以赊欠!这样的官员上了台,除了拼命“赚钱”外还能干什么?这样的朝代不灭亡才是奇迹。但仔细地分析一下,它的灭亡却不是“秦朝方式”,即亡于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连黄巾大起义也未能将其颠覆;而是“周朝方式”,即亡于地方官(诸侯)的反叛不臣。董卓后有谁对朝廷真正忠诚过?究其原因,刘焉的政策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央要员下派地方,手中有了相当的权力,对付黄巾当然更加灵活有力,那么反过来对付中央呢?所谓的朝廷不过是一群妇女儿童残疾人(嘿嘿,这么称呼宦官够客气了吧),太常刘焉(益州牧)太仆黄琬(豫州牧)宗正刘虞(幽州牧)本来就不会把他们放在眼里,更何况现在已经山高皇帝远?这个政策的实行,实际上把东汉由中央集权变成了分封。这就是东汉末年诸侯林立,群雄并起的原因。
这个时候,外戚宦官之间的狗咬狗愈演愈烈。中平六年,灵帝崩,少帝刘辩以17岁的“高龄”继位。外戚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等人计议诛杀宦官,却又不听陈琳曹操的劝告执意召董卓勒兵进京。董卓是当时的悍将,“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因战功拜前将军。因为疑虑他拥兵自重朝廷屡次要升迁他为少府(财政部长,九卿之一),并州牧,来个明升暗降,他都推辞掉了。这次是个苦差事,他能高高兴兴地来吗?一旦来了,又会是为什么呢?
董卓真的来了,但何进却没看到。这个大将军实在太废物,还没等到董卓的兵马就因为事情泄漏引火烧身,自己反被“残疾人”骗进宫中作掉了。袁绍袁术等人一看,哪里肯甘休当即放火烧宫门进攻要完成何大将军“遗志”。宦官们见势不妙,连忙劫持了少帝及陈留王刘协(就是后来的汉献帝,当时只有9岁)逃跑。董卓在路上看到城中火起,匆忙赶来,正和逃难的少帝献帝撞上。17岁的少帝看到董卓的大军,吓得只是哭,倒是9岁的刘协侃侃而谈,提及城中的祸乱。17岁的大哥哥还不如9岁的小弟弟,也难怪被人看不起后来倒霉。
外戚宦官两败俱伤,董卓这样的野心家当然要混水摸鱼。然而,他来得匆忙,随身的兵马只有三千,于是他在大家的眼皮底下演出了一幕瞒天过海的妙戏。他先在洛阳城扎了一个大军营,夜里把自己的人马偷偷调出洛阳,白天在堂而皇之地调进洛阳。就这样,这个把戏重复了四五天而没有被人戳穿。大家看到董卓的援军源源不断,洛阳城中哪个肉长的还敢抗拒董卓的铁骑?何进的部将群龙无首只好投靠了董卓。吕布杀掉执金吾丁原后也归降了董卓。于是,董卓大权独揽,官职也蹭蹭蹭往上涨,太尉,相国,还来个"入朝不趋,剑履上
育星教育网----Ht88.com 未经授权,本站资源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殿",自比萧何。看着少帝窝囊,更欺负少帝窝囊,废为弘农王,另立9岁的陈留王刘协为献帝。后来大概是因为大老粗看窝囊废,越看越别扭,杀掉了事。
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标志着汉朝的权威彻底被摧毁。这样看来,三国演义以何进董卓开头是很有道理的。从此,各地诸侯对东汉的中央政权不再有任何实质上的尊敬。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也好,叫嚷着安汉兴刘的刘备也罢,都是在利用巧妙的口号来获取实际的利益。挟天子令诸侯,挟天子是手段,令诸侯是目的;安汉兴刘,安的是哪里的汉,兴的又是谁家的刘?
董卓是个粗人,到了天子脚下也干不了细活。看到洛阳城中富庶,就放纵士兵抢劫强奸,当上了强盗头子。抢完活人抢死人,何太后下葬不久,董卓连陪葬的宝贝也席卷一空。“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虐刑滥罚,睚眦必死”,搞得人人自危。看着洛阳及长安铜人不顺眼,就没收了两京全部的铜人铜马,并拿他们当原料粗制滥造铜钱。一来引发了通货膨胀,一石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