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变音色
1、采用“关闭唱法”换音 :
例如:“妈”字是<a母音>,在正常的中声区唱a音,在 换声区加O音变<mao>,过了换声区再加<ou>音,就变成<mou>的母音。经过这样的 变化后,由换声所带来的虚音,逐渐出现了明亮的声音。在解决换声时,一定要掌握提 前做换声的准备工作。
当从一个声区马上要转换到下一个声区时,立即需要利用共鸣在 不同声区变化的混合共鸣的方法,避免出现声区不统一,造成喉音和鼻音等不良现象。
用弱音控制唱,以头腔共鸣为主来调节去歌唱,唱到F2时声音自然会突破 换声点,逐渐出现明亮的声音进入高声区,促使整个声区统一了<其它声部类推>。 关闭唱法是中声区用较亮的a,再进一步带入o使声音圆润,到换声区开始用y。
2、用“中东辙”字音解决换声的新方法
重点选用“空、通、松、浓”四个字为主要训练用。这几个字属于鼻音类,此类字本身 就带有自然的鼻腔共鸣的因素,例如:“通”字,它是由“t和ong”拼成的,当唱“通 ”字时,一开始由咬“t”很快进入“ong”音并有延长得到头空的感觉,声音自然进入 头腔共鸣中去。因为“ong”音本身带有头腔的自然共鸣因素,这样,在头腔里,ong产 生眲共鸣振响。
二、用喉咙不同部位发生方法
1、从生理构造上,可分为头腔共鸣、鼻腔共鸣及口腔共鸣。 头腔共鸣产生的生理结构位置是在鼻腔上方。窦部各空间有额窦、筛窦等。它们属于固 定空间,声波共振是无气息的共鸣。体积小,位置高,这种共鸣色彩明亮,集中而柔和 。演唱时要注意打开颌关节,减轻下颌重量,感觉骨室有轻微振动感,眉心处也有微振 感,这样歌声就集中明亮了。
2、头腔共鸣依靠鼻咽腔的咽壁力量与软腭,控制进入鼻腔的声音方向,使声音进入头腔,
形成共鸣。这种控制要细心体会,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还要注意的是,当运用民族唱法唱抒情高音的曲目时,声波只在鼻梁上端的鼻骨处振动 即可。
3、 鼻腔共鸣不是鼻音。是声波进入鼻腔后经过控制产生的共鸣效果。从生理结构上看,鼻
咽腔的上部是颅骨,下部是软腭,由鼻腔和鼻咽腔组成共鸣空间,体积大,共鸣振动在
鼻腔内而产生,是由无气息的固定空间形成共振的。
4、要获得良好的鼻腔共鸣 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软腭的运用:软腭即平时称为的小舌头。软腭是鼻咽腔的底,形成了穹形,有利于用咽
壁对声音推送。通过软腭的运用,促使鼻咽腔形状的变化及音色的变化。用哼唱练习,
便于使软腭中部产生振动,扩大鼻咽腔,同时还能使鼻咽腔下部也打开。
(2)打开并控制颌关节:上下颌关节活动应张开小半寸,对于取得共鸣有好处。下颌轻轻下
移,感觉好像没有重量,声音就轻松自如了。还要记住,鼻咽腔既可以使声波进入鼻腔
共鸣的较大空间里去,又能不让气息进入这个空间中来。它起着声气离析的作用,能够
促使共鸣的色彩变化。
(3)口腔共鸣及作用 :口腔共鸣是可变共鸣腔。又是高音和低音的中间衔接区,是咬字清楚的部位。它的共鸣 区包括口腔、喉腔。通俗唱法多采用口腔共鸣。 根据共鸣结构可调节与否,共鸣也可划分为固定不变共鸣和可变共鸣 、
5、固定不变共鸣腔:它包括鼻腔和额窦、喋窦、筛窦、及窝音等。鼻包括外鼻和鼻腔。鼻
腔的容积比外鼻大,它的上壁是筛骨,下壁是硬腭,后面同鼻咽腔相通,鼻腔通向周围
的骨顶空腔有筛窦、頟窦、蝶窦。
6、鼻咽腔,它的前壁同鼻腔相通。下方以软腭为界,通向口咽。 口咽腔,上与鼻咽为界,同口腔相通。下通喉咽。 声道,在声带以上,同口、鼻、喉、咽腔相连,形成类似管状的口咽喇叭管。它的出口 在鼻腔、口腔。喇叭嘴是喉室。声带、声道是主要的共鸣腔体之一。
7、人体的固定共鸣腔、可变共鸣腔,经训练都会引起美好的共鸣反应。咽腔和口腔、胸腔
相连,它是重要的共鸣腔。胸腔在共鸣中也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除了人体歌唱发声系
统的全部空腔为歌唱共鸣发挥作用之外,共鸣在人体的骨骼中也会发生作用。
8、人的声音 共鸣主要是腔体共鸣。人的上咽管的大小和容量是可以变化的。经过共鸣的作用可以增
大音量,变化音色。使声音发出泛音,得到美化,从而发出动听的声音来。
扩展资料:
1、音色的类型,是由振源的特性和共振峰的形状共同决定的。就振源来说,谐波强度衰减快,音色就很柔和,声音的融合性和穿透力好,例如人声和弦乐器;谐波强度衰减慢,音色就很坚硬,声音的融合性和穿透力差。
2、不同的发声体由于其材料、结构不同,则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不同,每一个人的声音也会不一样。音色是声音的特点,和全世界人们的相貌一样总是与众不同。根据不同的音色,即使在同一音高和同一声音强度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区分出是不同乐器或人发出的。如同千变万化的调色盘是的颜色一样,‘音色’也会千变万化而容易理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音色
音色是天生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但从一般角度来说,人声是可以适当自己调节的。
首先应该明确区分尖音和团音。尖音指声母z、c、s与i、ü或i、ü起头的韵母相拼发出的读音,团音指声母j、q、x与i、ü或i、ü起头的韵母相拼的读音。
尖团不分,错误也就出现了。比如“尖、千、先”本应读作“jian、qian、xian”,却被读作“zian、cian、sian”,这就是很明显的尖音错误发音。纠正尖音,要从根本入手,根本之处在于正确地掌握j、 q、 x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接下来我们来看z、c、s与j、q、x的发音方法。如果本身发音方法错误,那么尖音就会很明显的被发出。z、c、s都是舌尖前音,发音时舌尖前部顶住或接近上齿背,气流在这一部位受阻后气流从窄缝中挤出,发出的一种辅音。
而j、q、x的发音部位是舌面而不是舌尖,它是舌面与硬腭前部形成靠近硬腭阻碍或前部,而舌尖是绝不能有阻碍的,如果此时舌尖受阻的话,那就会发出十分明显的尖音。
在发j时,舌面前部抵住硬腭前部,软腭上升,气流因通路被完全封闭而积蓄起来,然后舌面前部微离硬腭,形成一个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泄出,摩擦成声,声带不振动。发q的阻碍部位和发音方式与发j同,只是在发q时,冲出的气流比发j时要强许多。
在发x时,舌面前部靠近硬腭前部,形成一个窄缝,软腭上升,气流从舌面与硬腭间的窄缝里挤出,摩擦成声,声带不振动。
发生能力训练方法:
1、声带训练:
声带的好坏,既有先天因素,也*后天的训练和保护。注意恰当的训练与运用声带,改变声带条件,保护声带,都是提高语音素质的重要方面。 声带训练。最基本的方法是,清晨在空气清新处“吊嗓子”:
吸足一口气,身体放松,张开或闭合嘴,由自己的最低音向最高音发出“啊”或“咿”的连续声响,。还可以做高低音连续变化起伏的练习。 声带运用。声带运用要科学,得当。
这主要是指:
第一:在长时间计划之前,声带要做准备活动,犹如赛跑前韧带要做准备活动一样。方法是:将声带放松,用均匀的气流轻轻的拂动它,使之发出细小的抖动声,仿佛小孩子撒娇时喉咙里发出后的那种声音。可以逐渐加大到一定分量,使声带启动,以适应即将到来的长时间运动。
第二:在人数较多或场合较大的地方讲话时,发音要轻松自然,处理还节奏,停顿,特别是起音要高低适度,控制好音量,充分利用共鸣器的共鸣作用,要运用“中气”的助力来说话,不能直着嗓子叫喊,否则,声带负担过重,会导致声带很快不堪重负,变得嘶哑,影响效果。
2、共鸣训练:
声带所产生的音量很小,只占人们讲话时音量的5%左右,其他95%左右的音量,需要通过共鸣腔放大得来,。共鸣腔是决定音色的重要发音器官,直接引起语音共鸣的是声带上方的喉、咽、口、鼻四腔,此外,胸腔和头腔也有共鸣作用。
说话用声是以口腔共鸣为主,以胸腔共鸣为基础。共鸣器以咽腔为主又可分为高、中、低三区共鸣。
高音共鸣区,即头腔,鼻腔共鸣,音流通过该区共鸣,可以获得高亢响亮的声音。中音共鸣区就是咽腔、口腔共鸣,这里是语音的制造场,是人体中最灵活的共鸣区,音流在这里通过,可以获得丰满圆润的声音。低音共鸣区,主要的胸腔共鸣,音流通过该区共鸣,可以获得浑厚低沉的声音。
扩展资料:
音色(Timbre)是指不同的声音的频率表现在波形方面总是有与众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物体振动都有不同的特点。如同天下的树叶各有不同一样。
不同的发声体由于其材料、结构不同,则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不同,例如钢琴和小提琴和人的声音不一样;每一个人的声音也会不一样。
如何改变自己的音色?
进行听力的训练.一开始可以是浅显的,音调不太复杂的,然后自己跟着音乐哼唱出大致的音调,逐渐注重音准的程度. 你要掌握正确的发音姿势.抬头挺胸是没错的了,关键是要把所有的共鸣打开.
眉额之间的一个共鸣,胸间的一个共鸣,小腹(丹田)的一个共鸣,三者合一后还加上一个脸部的微笑,打开鼻腔,这就标准了.不够气,不够力度。不是叫你全身用力,而是轻松运用丹田及身上的音腔,有四个,胸腔,鼻腔,喉腔及头腔。太紧绷会造成唱不到高音,因为你已锁紧喉咙。 丹田唱歌其实是发声和"气"的运用
当你用丹田提劲发出的声音会叫"厚"叫"饱"!!这是因为发声源较深的因素
丹田就好像是引擎一样!你得藉由它把气力经由声带送到共鸣点....
所以唱歌时有点像是用"腹肌"唱歌!但并不是用真的肚子用力就好了。
是肚子的"深处"----即所谓丹田
但是去感觉那种使力的方式去熟悉它运用它!唱唱高音的东西就可以听
得出来是否有用到丹田,有用到的话声音会很扎实。
拓展资料:
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物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声音作为一种波,频率在20 Hz~20 kHz之间的声音是可以被人耳识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