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好像是汉朝,具体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当时应该是远征西域还是什么的,有一支部队在那边遭到埋伏,然后败了,孤军在西域,但是一直没有投降,还在想突出重围回国,人越来越少。这个时...
好像是汉朝,具体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当时应该是远征西域还是什么的,有一支部队在那边遭到埋伏,然后败了,孤军在西域,但是一直没有投降,还在想突出重围回国,人越来越少。这个时候朝廷对于是否支援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觉得去了这么久也不知道这支部队是否存在,再派遣军队也可能没什么结果,另外一种意见是觉得一定得救援。最后还是去救援了,等接到这支部队的时候就剩下十几个人。这个是什么的一个故事?
展开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既然不是李陵,
那么就是耿恭
东汉,章帝元年,驻扎柳中城的汉西域都护府戊己校尉关宠的紧急求援文书送到了刚刚继任皇位的汉章帝手里。 情况是紧急的:在这年的三月,匈奴单于派左鹿蠡王(蠡音离)带领二万军队与汉帝国争夺西域,匈奴军队势如破竹,攻破了归附汉帝国的车师后国,招降了西域北部焉耆等小国,汉帝国刚上任的西域都护陈睦战死,驻扎柳中城的关宠部、驻扎金蒲城的耿恭部被合围,而这两支部队都不过才几百人而已!!一旦这两支部队被消灭,匈奴军队长驱直入山南,整个西域将落入匈奴之手。 (古代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和今天美国要控制海洋交通线一样,因为当时的丝绸之路,也就相当于今天的石油运输路线.) 然而,路途遥远,交通阻隔,收到这封求救信的时候,已经是十月份的事情了!!半年多了,谁也不知道西域现在是什么情况,千余军队对两万,这些帝国的军队还存在吗?冒然派军队增援,没有城堡的依托,很容易被风驰电掣的匈奴骑兵消灭,更何况已经是冬天了,恶劣的气候、遥远的路途、后勤的艰难~~~ 大臣们摇摇头,看来,西域的失去已经不可避免了,只有等以后再寻找机会,而那些战士们,已经注定要为国牺牲了! (今天我们的庙堂之上,恐怕也少不了这样的精英!!真是可恶!!) 然而,以司徒鲍昱为代表的大臣还是坚决主张救援,他的话深深打动了年轻皇帝的心:汉帝国从来不冷却英雄的热血,即使这次救援注定失败,也要向世人宣告汉帝国从来不会放弃为他战斗的勇士! 汉军在风雪中西出玉门关,去找寻那已不足百分之一的希望! (汉帝国之所以强大,和历来有一批热血男儿是分不开的!) 我们再来看看西域的情况:耿恭所部在金蒲城被围困后,耿恭乘大雨,率部队向敌人发起突击,大雨中敌人看不出我方兵力究竟有多少,因此退走,但仍形成远距离包围之势,耿恭所部成绩逃出重围。到了五月,耿恭因为水源问题引兵转移到疏勒城。疏勒城有涧水流过,可以保证夏季的饮水;同时,疏勒城正当山南山北之间的要道,可以防止匈奴攻略山南各西域小国。 匈奴人很快发现了耿恭部的意图,再次将耿恭部合围在疏勒城, 山南各国派来援军不战自溃。 残酷的围城战开始了!! (由于匈奴没有文字,很多历史无法考证了,可以想见当时的危险.) 匈奴人把涧水的上游壅塞住,要渴死汉军。这一带的气候干旱,地势又高,耿恭一面布置汉军守城,一面命令挖井。可是一直挖了十五丈(约等于现在的四十米)不见水!这是十分严重的大事,若无饮水,便只有死或降两条道路。渴极了的将士,用布榨出马粪的汁来喝!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老天不保佑,那么就算你是如何的英雄也无济于事。耿恭便整衣拜天,而奇迹般的,先前掘的井里涌出了甘泉。汉军上下呼唤雀跃,感谢天助,高呼万岁。(究其原因,大致是河流被堵而改道之后,地下水仍然存在,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受地底压力作用而渐渐流入井中,古人不知道科学原理,便以为得了神助。)耿恭故意以军士在城上泼水,以示水源充足。匈奴人见了,大惊,也以为汉军是有老天爷护着的,于是退兵。但还是不死心,继续一边放牧,一边远距离包围,想要把汉军困死。 (实际情况是泼水和泥,用来加固城墙,耿恭有勇有谋,不愧名将之后!!) 当时附近的国家都已经投降匈奴,形势十分险恶。幸好车师后王的夫人是汉人,见汉军久久被围,心底着急,想尽办法派人给他们偷偷地送粮食,又多次将匈奴兵的动向告诉耿恭。汉军因此得以多支撑了一些日子. (现在知道汉帝国和亲的好处了吧!)。 就这样再过了几个月,城中汉军因为不断有人战死、病死、饿死,结果只剩下了数十人,也没有人想要投降匈奴。 被困日久,艰难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将士们饿得要死,只得把身上的皮制铠甲放进锅里,煮软一些,然后切成一块块地分下去,吞嚼充饥。再后来,连皮甲都吃完了,迫不得已,将弩也拆了,把上面绷着的皮条和用作弓弦的兽筋同样煮了吃。护具和武器无疑是战士的第二生命,为了稍填肚子,都顾不得了。 这时匈奴单于亲临城下,知道城里的汉军已经疲痹得不得了,却还不投降。匈奴人虽凶残,但是心肠直,敬重英雄,于是他心生敬意,便招降耿恭,并答应封他为王。 (相比那个前朝的李陵,耿恭真的更值得敬佩啊!) 这时一幕令人震骇的事便发生了——耿恭答应投降,并将匈奴使者放进城里,亲手击杀,然后就在城上,对着匈奴的大军,将尸体的肉割来烤着吃!耿恭用这样的行动,把投降这一条后路给完全断绝掉了。与其说是饿极了骗个“食物”进来,不如说是横下一条心,誓死无二。 (这就是岳飞千古名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来历!!) 第二年的正月,汉帝国的救援军终于到达了柳中城,关宠部队已经全军覆没了,在这么严寒的天气下,救援军认为更加艰难的耿恭部更不可能存在了,于是统兵的秦彭、王蒙、皇甫援等将领都决定返回,毕竟他们不能冒险把全军置于危险之地。但是,范羌泣血要求一定要去去疏勒城看看,虽然大家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但还是分给他两千部队。 范羌领兵冒雪前进,沿山北而行,历尽艰辛终于到达城下。城中汉军已经所剩无几,还活着的都没有什么战斗能力了,半夜察觉有军队开来,还以为是匈奴军趁雪来打,大惊绝望。 范羌远远喊道:“我是范羌啊!不是敌人,是汉朝派兵来迎接耿校尉,救你们回国! 再没有比这样的一声呼喊更激动人心的事了!! 这时候,城内只有二十六人了!!! 两军见面,相拥而泣! (还有什么比苦苦坚持了两年,终于等到援兵更让人激动的事情? 是什么样的意志在支撑着他们?是什么样的国家值得他们如此坚持? 古往今来,可还曾有任何另外一支军队,具备这样的精神?! 铁骨铮铮的汉家男儿,此刻的眼泪,百感交集啊,读到此处令人动容!) 在回去的路途上,受到了匈奴骑兵的追击,且战且走,到了三月份,军队退至玉门,耿恭部已经只有十三个不成人样的幸存者了。 这些人获得了战友们的无上敬意,玉门关的将军们亲自为幸存者们沐浴更衣,他们是当之无愧的! (英雄,绝对的英雄!再高规格的礼仪都当之无愧!) 这就是汉家军魂! 为汉帝国献身的勇士,汉帝国绝不会遗忘,绝对不会! 这和今天热门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钢七连经典台词一样, 不抛弃,不放弃!! 个人对于国家该如此,国家对于个人更是该如此! 唯有如此,这个帝国才有资格说: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也唯有如此,说到就能做到!! 我初次读《汉书·苏武传》,被他在蛮荒之地坚持过艰苦生活,没有让大汉王朝蒙羞的精神所感动。后来披阅耿恭坚守疏勒城的事迹,不知不觉长叹着,眼泪不知从哪里流了下来。哎!追求正义比求生还重要,才使他达到这样的境界吗!从前曹刿在柯地盟会时劫持齐桓公,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大长赵国威风,不过是在短时间内逞其英豪,与耿恭处百死之地而不懈斗争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诚如后世史学家所谓:“自永平十八年三月金蒲城被围,至建初元年三月入玉门关,前后历时两年整。耿恭兵不满百,孤悬塞外,抱必死之心,坐困穷城。前有数万之敌,屡挫其锋;后无匹马之援,终无异志。士卒至死而不离不弃,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之。时人赞其“节过苏武”,诚哉斯言!”
那么就是耿恭
东汉,章帝元年,驻扎柳中城的汉西域都护府戊己校尉关宠的紧急求援文书送到了刚刚继任皇位的汉章帝手里。 情况是紧急的:在这年的三月,匈奴单于派左鹿蠡王(蠡音离)带领二万军队与汉帝国争夺西域,匈奴军队势如破竹,攻破了归附汉帝国的车师后国,招降了西域北部焉耆等小国,汉帝国刚上任的西域都护陈睦战死,驻扎柳中城的关宠部、驻扎金蒲城的耿恭部被合围,而这两支部队都不过才几百人而已!!一旦这两支部队被消灭,匈奴军队长驱直入山南,整个西域将落入匈奴之手。 (古代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和今天美国要控制海洋交通线一样,因为当时的丝绸之路,也就相当于今天的石油运输路线.) 然而,路途遥远,交通阻隔,收到这封求救信的时候,已经是十月份的事情了!!半年多了,谁也不知道西域现在是什么情况,千余军队对两万,这些帝国的军队还存在吗?冒然派军队增援,没有城堡的依托,很容易被风驰电掣的匈奴骑兵消灭,更何况已经是冬天了,恶劣的气候、遥远的路途、后勤的艰难~~~ 大臣们摇摇头,看来,西域的失去已经不可避免了,只有等以后再寻找机会,而那些战士们,已经注定要为国牺牲了! (今天我们的庙堂之上,恐怕也少不了这样的精英!!真是可恶!!) 然而,以司徒鲍昱为代表的大臣还是坚决主张救援,他的话深深打动了年轻皇帝的心:汉帝国从来不冷却英雄的热血,即使这次救援注定失败,也要向世人宣告汉帝国从来不会放弃为他战斗的勇士! 汉军在风雪中西出玉门关,去找寻那已不足百分之一的希望! (汉帝国之所以强大,和历来有一批热血男儿是分不开的!) 我们再来看看西域的情况:耿恭所部在金蒲城被围困后,耿恭乘大雨,率部队向敌人发起突击,大雨中敌人看不出我方兵力究竟有多少,因此退走,但仍形成远距离包围之势,耿恭所部成绩逃出重围。到了五月,耿恭因为水源问题引兵转移到疏勒城。疏勒城有涧水流过,可以保证夏季的饮水;同时,疏勒城正当山南山北之间的要道,可以防止匈奴攻略山南各西域小国。 匈奴人很快发现了耿恭部的意图,再次将耿恭部合围在疏勒城, 山南各国派来援军不战自溃。 残酷的围城战开始了!! (由于匈奴没有文字,很多历史无法考证了,可以想见当时的危险.) 匈奴人把涧水的上游壅塞住,要渴死汉军。这一带的气候干旱,地势又高,耿恭一面布置汉军守城,一面命令挖井。可是一直挖了十五丈(约等于现在的四十米)不见水!这是十分严重的大事,若无饮水,便只有死或降两条道路。渴极了的将士,用布榨出马粪的汁来喝!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老天不保佑,那么就算你是如何的英雄也无济于事。耿恭便整衣拜天,而奇迹般的,先前掘的井里涌出了甘泉。汉军上下呼唤雀跃,感谢天助,高呼万岁。(究其原因,大致是河流被堵而改道之后,地下水仍然存在,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受地底压力作用而渐渐流入井中,古人不知道科学原理,便以为得了神助。)耿恭故意以军士在城上泼水,以示水源充足。匈奴人见了,大惊,也以为汉军是有老天爷护着的,于是退兵。但还是不死心,继续一边放牧,一边远距离包围,想要把汉军困死。 (实际情况是泼水和泥,用来加固城墙,耿恭有勇有谋,不愧名将之后!!) 当时附近的国家都已经投降匈奴,形势十分险恶。幸好车师后王的夫人是汉人,见汉军久久被围,心底着急,想尽办法派人给他们偷偷地送粮食,又多次将匈奴兵的动向告诉耿恭。汉军因此得以多支撑了一些日子. (现在知道汉帝国和亲的好处了吧!)。 就这样再过了几个月,城中汉军因为不断有人战死、病死、饿死,结果只剩下了数十人,也没有人想要投降匈奴。 被困日久,艰难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将士们饿得要死,只得把身上的皮制铠甲放进锅里,煮软一些,然后切成一块块地分下去,吞嚼充饥。再后来,连皮甲都吃完了,迫不得已,将弩也拆了,把上面绷着的皮条和用作弓弦的兽筋同样煮了吃。护具和武器无疑是战士的第二生命,为了稍填肚子,都顾不得了。 这时匈奴单于亲临城下,知道城里的汉军已经疲痹得不得了,却还不投降。匈奴人虽凶残,但是心肠直,敬重英雄,于是他心生敬意,便招降耿恭,并答应封他为王。 (相比那个前朝的李陵,耿恭真的更值得敬佩啊!) 这时一幕令人震骇的事便发生了——耿恭答应投降,并将匈奴使者放进城里,亲手击杀,然后就在城上,对着匈奴的大军,将尸体的肉割来烤着吃!耿恭用这样的行动,把投降这一条后路给完全断绝掉了。与其说是饿极了骗个“食物”进来,不如说是横下一条心,誓死无二。 (这就是岳飞千古名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来历!!) 第二年的正月,汉帝国的救援军终于到达了柳中城,关宠部队已经全军覆没了,在这么严寒的天气下,救援军认为更加艰难的耿恭部更不可能存在了,于是统兵的秦彭、王蒙、皇甫援等将领都决定返回,毕竟他们不能冒险把全军置于危险之地。但是,范羌泣血要求一定要去去疏勒城看看,虽然大家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但还是分给他两千部队。 范羌领兵冒雪前进,沿山北而行,历尽艰辛终于到达城下。城中汉军已经所剩无几,还活着的都没有什么战斗能力了,半夜察觉有军队开来,还以为是匈奴军趁雪来打,大惊绝望。 范羌远远喊道:“我是范羌啊!不是敌人,是汉朝派兵来迎接耿校尉,救你们回国! 再没有比这样的一声呼喊更激动人心的事了!! 这时候,城内只有二十六人了!!! 两军见面,相拥而泣! (还有什么比苦苦坚持了两年,终于等到援兵更让人激动的事情? 是什么样的意志在支撑着他们?是什么样的国家值得他们如此坚持? 古往今来,可还曾有任何另外一支军队,具备这样的精神?! 铁骨铮铮的汉家男儿,此刻的眼泪,百感交集啊,读到此处令人动容!) 在回去的路途上,受到了匈奴骑兵的追击,且战且走,到了三月份,军队退至玉门,耿恭部已经只有十三个不成人样的幸存者了。 这些人获得了战友们的无上敬意,玉门关的将军们亲自为幸存者们沐浴更衣,他们是当之无愧的! (英雄,绝对的英雄!再高规格的礼仪都当之无愧!) 这就是汉家军魂! 为汉帝国献身的勇士,汉帝国绝不会遗忘,绝对不会! 这和今天热门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钢七连经典台词一样, 不抛弃,不放弃!! 个人对于国家该如此,国家对于个人更是该如此! 唯有如此,这个帝国才有资格说: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也唯有如此,说到就能做到!! 我初次读《汉书·苏武传》,被他在蛮荒之地坚持过艰苦生活,没有让大汉王朝蒙羞的精神所感动。后来披阅耿恭坚守疏勒城的事迹,不知不觉长叹着,眼泪不知从哪里流了下来。哎!追求正义比求生还重要,才使他达到这样的境界吗!从前曹刿在柯地盟会时劫持齐桓公,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大长赵国威风,不过是在短时间内逞其英豪,与耿恭处百死之地而不懈斗争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诚如后世史学家所谓:“自永平十八年三月金蒲城被围,至建初元年三月入玉门关,前后历时两年整。耿恭兵不满百,孤悬塞外,抱必死之心,坐困穷城。前有数万之敌,屡挫其锋;后无匹马之援,终无异志。士卒至死而不离不弃,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之。时人赞其“节过苏武”,诚哉斯言!”
展开全部
呵呵 这讲的是汉武帝时期李广的孙子李陵北击匈奴的故事,当时李陵带领着大汉的先锋部队跟随当时的大将军李广利远征匈奴,结果李广利贪生怕死,大部队一直驻守不前,李陵的先锋部队是只有1万步兵,一下子陷入10万匈奴骑兵的包围中,后来被俘虏了,汉武帝当时并不知道实情,因此犹豫不决,满朝议论,有的说李陵轻敌冒进该死,有的力主救援,后来武帝思考很久让李广利发兵,等大军到达的时候,只有几个人了
追问
不是的,讲的主要是一个不投降很悲壮的故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2-02-27
展开全部
李广利将军得益于匈奴右贤王分兵救车师(当时正被匈奴叛王介和王成娩率领已降服的楼兰兵进攻),斩杀一万人,凯旋而归。途中遇到了数倍兵力的单于主力救援部队,代理司马赵充国率敢死队作为箭头,李广利率兵随后冲击,汉军损失达二万人,赵充国受伤二十处几乎丧命,敢死队伤亡殆尽,残兵败将终于突出重围。(是这个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2-02-27
展开全部
李陵的,后来去救的时候李陵被迫投降了,司马迁还因为这事儿跟刘彻闹掰了被宫刑成了太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看描述像是李广孙子李凌的故事,但是后面说有救回来又不是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