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及建筑特色是什么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四周环以城墙,外围有护城河保护。有四门:正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神武门)。现神武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城墙高9.9米厚8.26米。
建筑特色中国古代房屋的榫卯结构,颜色采用黄、紫等,结构庄严肃穆,体现皇家气派。
扩展资料:
故宫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型建筑。
北京故宫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198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故宫现为故宫博物院,藏品主要以明、清两代宫廷收藏为基础;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与俄罗斯埃米塔什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并称为世界五大博物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故宫
展开全部
北京,是我国历史上辽、金、元、明、清王朝古都,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也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公元938年作为辽代的都城起,历以辽、金、元、明、清各朝代,至今已具有1000多年的建都历史。在作为都城的漫长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帝王及其谋臣们为了维护帝王统治,使帝王江山永固、国运长久,对古都北京进行了精心规划和设计,建设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建筑,力图通过完善的都城建设,达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目的。特别在明清两代,古都北京的城市建设更加完善,更加威严,同时也更加具有神秘色彩,使古都北京具有强烈的首都特点。如今,历史上那些朝代已经过去了,但却给后人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物建筑和古迹,为后人研究古人的都城规划设计思想,提供了实物依据。
那么,古都北京是按什么原理规划和设计的呢?那些设计格局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其含意是什么,其作用和用途又是什么?笔者经过对古都北京进行多年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古都北京是按照中国古代最高传统文化――《周易》原理进行规划和设计的,是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建造的,古都北京的每一处古老的建筑,都蕴含着《周易》古哲的不朽光辉。
《周易》是中国历史上上古时期的一大奇书,其寓意博大精深,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之渊源,是中国乃至世界公认的古代最高水平的哲学著作和最具权威的历史文化典籍。《周易》在中国历史上被尊称为“众经之首,大道之源”,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只有沿着《周易》这条脉络去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和文明,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一 古都北京、天坛、地坛、日坛、月坛 是按《周易》先天八卦原理设计和建造的
北京古城分为内城外城两部分,今人称为凸字形城。凸字城的北边部分称为内城,建城较早,它是在明朝初年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参照明初都城南京城和明朝中都(安徽凤阳)的设计方案建设起来的。凸字形南边部分叫外城,建城较晚,它是在明朝后期嘉靖年间建设起来的。打开古都北京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古都北京内城之外的南北东西四个方位上,分别建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个古祭坛建筑。
天坛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一座古代皇家祭天建筑,它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南方,公元1420年明朝永乐18年由朱棣皇帝下令修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于每年“冬至”祭天、“孟春”祈谷、“夏至”祭雨的地方。地坛是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北方。因祭坛拜台周围设计有方形泽渠,故原名方泽坛,明朝嘉靖13年改名为地坛。地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祖“皇地祗神”即地神的地方,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祭地建筑。日坛、月坛均为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日坛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东方,又叫朝日坛,是明清两朝皇帝在每年“春分”之日祭祖“太阳神”的地方。月坛又叫夕月坛,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西方,是明清两朝皇帝于每年“秋分”之日祭祖“夜明之神”即“月神”和天上诸星宿神的地方。
祭祀天、地、日、月是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代,祭祖天、地、日、月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战国时期秦始皇曾在威山(山东荣城成山角)祭日,在莱山(山东掖县)祭月。西汉成帝年间在当时的都城长安城南郊曾修建“天地之祖”以祭天地,修建“东君祀”以祭日。魏晋南北朝时有春分东郊朝日,祭祖天地神,至今遗名尚存。明朝两代皇帝修建大型专用建筑祭祖天、地、日、月。至今我国有些地方的民间仍保留在春节祭祖“天地之神”的习俗,可见我国祭祖天地日月的习俗渊远流长。祭祖天地日月是我国古代国家的盛大典礼之一,是帝王统治生涯中的一件大事,历代皇帝都极为重视。
1.古代皇帝和臣民崇拜天地日月的观念是从周易而来
《周易·说卦》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意思是说,八卦中的乾卦代表天,被尊称为父亲。坤卦代表地,大地被尊称为母亲。周易《系辞》曰:“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就是说“天地间阴阳二气交融,万物才能变化而完美,阴阳雌雄两性交合,万物才能产生变化”。《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这就是说,天地间阴阳二气交合才能化生万物,有万物才能产生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仪,万物离开天地就无法生存,天地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古人非常尊崇天地,敬重礼拜天地,形成了按节气定期祭祖天地的礼仪制度。
《周易·系辞》又曰:“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霍,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古人认为,宇宙中日来月往,月来日往,日月相推,才产生白天和夜晚,光明和黑暗。正是日月的运行,才产生寒冬和夏暑,寒往暑来,暑往寒来,寒暑相推才产生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岁月变化,才产生一年又一年。古人认为,日月是岁月形成离不开的天象,因而就产生了祭祖日月的习俗。
2.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是按《周易》先天八卦方位建造起来的
古代的帝王为什么将天坛建在北京内城的正南方、将地坛建在正北方、日坛建在正东方、月坛建在正西方?其理论根据就是《周易》先天八卦图。
《周易·说卦》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乾,阳物也,坤,阴物也。”古人依据这一段话,提出先天八卦论,按照先天八卦方位,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艮西北、震东北、巽西南。
《周易·说卦》曰:“乾为天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离为火为日……坎为水为月……”这就是说乾为天在正南,坤为地在正北,离为日在正东方,坎为月在正西方。古人认为,先天八卦方位才是天地日月的本来方位。古人为了将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与先天八卦方位对应起来,于是就按照先天八卦方位将天坛建在北京古内城的南方,将地坛建在北方,将日坛建在东方,将月坛建在西方。而四坛中间就是皇帝的都城,由此可见,天、地、日、月坛所代表的卦位,与故都北京内城构成了先天八卦城。
3.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也是根据周易而来
天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圆形,地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方形,日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亦以圆形为主,月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方形,为什么天坛建成圆形,地坛建成方形,日坛亦建成圆形,月坛亦建成方形?原来这也是根据周易而来。
《周易·说卦》曰:“乾为天为圆……坤为地……《周易·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这就是说,乾卦代表天象征圆形,坤卦代表地象征方形。据此古市人认为天是圆形的,大地是方形的,天看起来像一口大锅一样扣在大地之上,这就是古人“天圆地方”说的由来。按照周易这一原理,古代帝王为了更好的与天地感应,获取天地之神的佑护,于是就将天坛建成圆形,将地坛建成方形。天坛内的主要建筑祭天用的祭坛圜丘是三层圆形平台,台面中心为一圆形太极石,太极石外面为9块扇圆形石头圈圈相围,圜丘下面的围墙亦为圆形。存放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宗牌位的皇穹宇也是圆形的,皇穹宇殿内地面亦为圆形,其中心为圆形石面,其外第一圈按八卦方位围列着火块扇圆形石头地面,皇弯宇外面的围墙为圆形,这就是有名的回音壁。皇帝祈谷用的大殿祈年殿顶部为三层圆形建筑,祈年殿内的地面亦为圆形地面,中心为一圆形石块,其周围按八卦方位的规律排列扇形石头;祈年殿的基座也是三层圆形平台,祈年殿外面的围墙也是圆形,天坛整个外围围墙北部亦为圆形。因此圆形是天坛建筑的突出特点。
地坛内祭坛拜台为二层方形建筑,其坛面石头为方形,舞台周围的泽渠的形状亦为方形,拜台周围的两层围墙亦为方形。可见方形是地坛建筑形状的突出特点。
《周易·说卦》曰:“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离为火为日……为乾卦……”。按照后天八卦方位,离卦为南,坎卦为北,分别与先天八卦的乾坤二卦位相重,因此,日坛与天坛一样建成圆形,月坛与地坛一样建成方形,现在日坛月坛的形状已不是原来的形象,据现存的明朝初年设计的明中京(安徽凤阳)的设计方案,日坛的祭坛是方形的,但紧紧围绕祭坛的围墙是圆形的,月坛的祭坛是方形的,围墙也是方形的,明朝修建天地日月坛时就是参照明初南京和明初中京的设计方案建造的。
4.天坛、地坛内涵的“数”符合周易原理
《周易·系辞》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王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按照这一论述,一、三、五、七、九为奇数为阳数,二、四、六、八、十为偶数为阴数,阳数中最大的数为9,阴数中最大的数为10其次为8。天坛为天为阳,故其内涵的数为阳数单数,比如,祭天之坛圈丘建为三层,最上一层圈丘直径9丈,第二层直径15丈,第三层直径21丈,最上层坛面为圆形其中心为一圆形石头称太极石,太极石周围第一圈有9块扇形圆形石头相包围,第二圈为18块,第三圈为27块,按fn=9n的数学规律排列。圈丘最上层为9圈,第二层为9圈,第三层亦为9圈,三层圜丘之间的台阶均为9级。祈年殿的底座为三层,祈年殿顶又为三层,祈年殿从基座到顶部共9层,寓意9重天,祈年殿内地面为圆形,其中心为一圆形石头称中心石,其周围第一圈按八卦方位由8块石头组成,第二圈16块,按fn=8n的数学规律排列,共9圈。皇穹宇殿内地面亦为圆形,其中心为一圆形石头,其周围第一圈按大势方位排列着8块扇形石头,向外依次按fn=8n的数学规律排列共9圈。地坛为地为阴,地坛建筑的数为偶数阴数。如:地坛中心建筑祭坛拜台为正方形二层,上层坛面尺寸为6x6丈,下层为l0x10丈,两层之间的台阶为偶数8阶。地坛祭坛坛面由方形石组成,上层坛面中心为6x6=36块大方石,其外接八卦方位排列为(8x8)x8=512块较小型方石,下层为(8x8)x16=1024块小方石,地坛祭台外围墙2重。日坛内的建筑的数为奇数阳数,如,一层祭台尺寸5x5丈,高5尺9寸,9级台阶,外面一层圆形围墙。月坛内的建筑的数多为偶数阴数,如,祭坛坛面尺寸4x4丈,高4尺6寸,台阶为6级。由上面可以看出,天、地、日、月坛建筑中运用的“数”符合周易原理。
5.按《周易》“元、亨、利、贞”命名坛门
天坛内主要建筑圆丘周围围墙有4个门,东门曰泰元门,南门曰昭亨门,西门日广利门,北门曰成贞门,这4个门名称的第二个字组成元、亨、利、贞四个字。元亨利贞是《周易》中乾卦之四德,《周易·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天坛祭坛圜丘周围4个门用“元亨利贞”四字命名,更加说明天坛是按《周易》原理设计和建造的。
天坛的占地面积273公顷,地坛占地面积37公顷,天坛比地坛大8倍,也就是说天坛面积大,地坛面积小,《周易·泰卦》卦辞:“小往大来,吉、亨”,否卦卦辞:“大往小来”。周易认为,泰卦上卦为坤,下卦为乾,否卦上卦为乾,下卦为坤。乾为阳为天为大,坤为阴为地为小。所以天坛的面积比地坛大。
二 古都北京的内城、皇城、皇宫是按《周易》原理设计和修建的
1.按《周易》“天地人三才”设计都城
《周易·系辞》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意思是说《周易》这部书,广大而全备,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兼备天地人三材而两两与之相对应,故一卦含有六画。六画不是别的,就是“天地人三材”之道。根据这段话,古人认为,宇宙有“天地人三才”,天在上,地在下,人是天地交合之产物故在天地之间,具体到中国神州大地,则天在南,地在北,人在南北之间。
据此,明朝皇帝在古都北京内城之南建有天坛,北有地坛,北京内域位于天地二坛中间。又如古都北京的皇城南有天安门,北有地安门,皇域位居天安门与地安门中间。再如,皇宫内南边第一道大门明朝初年原名奉天门,清朝中期改为太和门,皇宫内北边第一道门叫顺贞门,按周易讲,坤为顺为地,所以顺贞门象征地门,皇宫内的宫殿都处在奉天门(天门)和顺贞门(地问)之间。再如皇宫后宫三殿,南为乾清门,北为坤宁门,中间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依据周易乾为天,坤为地,后宫三大殿仍居天(乾清)、地(坤宁)之间。
由此可见,古代人们从《周易》那里已经深谙“天地人三才”之道,并将其运用在都城建设中。古人用天地人三才之道设计和命名建筑,目的就是达到“天地人”合一,使人得到“天地”的保佑,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2.按《周易》“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图设计都城
古人认为,在先天八卦方位中,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叫四正方位,其他四方位叫四隅方位。古人认为先天八卦是一种和谐稳定的平衡状态,顺则吉,逆则凶。古都北京的一些建筑就是按先天八卦方位设计的。如,北京内城,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有日坛,西有月坛,这是非常明显的先天八卦四正方位。又如,皇城四个门,南为天安门,北为地安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如前所述,按先天八卦方位,离为东为日,坎为西为月,故从天安门、地安门这种排列可以判断,这种排列仍为先天八卦方位。再如,皇宫内廷后宫,南为乾清门,北为坤宁门,东为日精门,西为月华门,中间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这又是非常典型的先天八卦四正方位。上述几种情况有力说明,古都北京内城是按先天八卦方位建造的,皇城也是按先天八卦方位建造的。
皇宫中除按先天八卦方位建筑外,有些建筑是按《周易》后天八卦方位设计和建造的。
后天八卦方位为:坎北、离南、震东、兑西、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
古都北京内城按《周易》后天八卦方位设计和命名的建筑有皇宫四宫门:南门午门,午为离为火,北为神武门,原名玄武门,清朝康熙年间为避康熙皇帝的名字玄烨之讳改为神武门,玄即黑,水为黑,玄武即北方坎水之位;东门东华门,东为震为木,西为西华门,西为兑为金。从皇宫的南门午火,北门玄武可看出皇宫四宫门是按后天八卦方位排列和命名的。
元代元大都有11门,东门三门曰光熙门、崇仁门、齐化门。震为东为木为仁,巽为“齐”为木;南门三门曰文明门、丽正门、顺承门,离为南为丽为文明、故“丽”、“明”象征南方离火;西门三门曰平则门,和义问、肃清门,兑为西为义为肃杀,故“义”、“肃”象征西方兑金;北门二门曰健德门、安贞门。《周易??说卦》曰:“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意思是说,北方坎卦之位为万物劳倦需归而休息之处,故为“安”,“安”象征坎水,所以安贞门即北方坎位。由上可见,元大都城门名称基本上也是按后天八卦命名的。
3.《周易》的“中”“正”思想与皇城皇宫的“居中得正”
《周易》特别崇尚“中”“正”。《周易·文言》曰:“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意思是说,伟大啊乾阳,刚劲强健,“居中得正”,可谓至纯粹至精美。《文言》又曰:“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意思是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是什么意思?孔子曰:龙,有德而行道“既正且中”之大人也。
古代的皇帝认为,乾为阳为天为君王,刚健中正,皇帝做为“皇天之子”而受命于天,亦应和天一样,中正刚劲强健,皇帝是一国之主,都城是国家的统治中心,皇宫是皇帝坐朝理政的地方,皇帝要“居中正坐”,这样才能显示出皇帝的尊严,为此,皇帝把皇城皇宫建在古都北京的中轴线上,中正威严,危襟正坐,虎视天下。
我们知道,古都北京有一条南北中轴线,这就是永定门、正阴门、天安门、午门、神武门、鼓楼、钟楼一线,北京古城以中轴线为轴线,东西域对称,这设计也是基于《周易》。周易历来强调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则万物和谐。古代皇帝在都城南面而坐,在皇帝看来,左为东为阳,右为西为阴,只有东城西域对称才能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则万物和谐。所以,古都城池形状对称,城门对称,一些地名也对称。如东单、西单、东四、西四、东直门、西直门、东便门、西便门、左安门、右安门等。
4.从皇宫三大殿三大宫的名称看《周易》在古都设计中的主导作用
在皇宫中轴线的正中位置上,是皇宫内最大最重要的前朝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在太和殿的前边,南为太和门,东为协和门,西为熙和门。在三大殿之后是皇宫内廷后三宫,即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在三大宫南为乾清门,北为坤宁门。太和殿是明清两朝新皇帝即位登基之地,是皇帝册立皇后,派将出征以及每年元旦、冬至、皇帝生日三大节日及国家其他重大庆典时,皇帝举行仪式和百官朝贺的地方,中和殿在太和殿之后,是皇帝在举行大典之前暂坐休息等候上朝时辰的地方,在接受百官祝贺后再去太和殿。保和殿在中和殿之后,是皇帝册立皇后,册立太子、大臣上表时举行仪式受贺之地。内廷后宫的乾清宫是后宫正殿,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寝宫,也是皇帝日常活动和平时处理政务的地方,每年元旦、灯节、端午、中秋、冬至、皇帝生日等节日,皇帝在此举行皇族家宴。交泰殿在乾清宫之后,是皇后每逢大典及生日接受祝贺的地方。坤宁宫在交泰殿之后,是皇后的寝宫和皇帝大婚洞房之处。
从皇宫前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用途、活动和建筑规模可以看出,前朝三大殿和内廷三大宫是皇宫内最重要的宫殿,是皇帝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也是皇宫内的中心建筑。如此重要的宫殿及其门阙用“太和”、“中和”、“保和”、“太和”、“协和”、“熙和”与“乾清”、“坤宁”命名,足见“和”、“乾”、“坤”几字在皇帝心目中的重要。“太和”两字取自周易的《象·乾》,“乾”、“坤”两个字是周易经文中前两卦卦名。《象?乾》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意思是说,乾道即天的法则时刻都在变化,在此变化中孕育生成的万物各按其本质规律被正确确定其生命和本性,保全合住宇宙“太和”之气,保持自然界的大和谐,万物方可沿着既定的生命轨道正常发展变化。“和”即和合、和谐、和睦,“合”即同心合力、协同合作,“中和”即阴阳中和平衡,只有“和”才能上下合一,万众一心,只和“和”才能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只有“和”才能使帝王江山永续不断。
乾清宫的“乾”为天为轻清为动,坤宁宫的“坤”为地为静,乾为君,“乾清”即君主永远“清正英明”之意;坤为地为母,“坤宁”即皇后永葆“宁静贞正”之意,“交泰”即乾坤相交,天地相交吉利平安地化生万物之意。
5.北京城建筑形象特点符合《周易》
在古都北京除一些象征性的祭坛外,古都北京三重城池全部都为方形。比如金代金中都城池是方形,元代元大都是长方形,明代内城、外城、皇城均为方形。总之,方形是古都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亦是古代北方城池建设的特点。为什么古都建成方形呢?按照周易河图和后天八卦原理,东为木,南为火,西为金,北为水,土居中央。皇帝居中正坐,五行属中央土。前面谈过,坤为土地为母为方,为了使中央土与坤为地为方的特点相一致,所以都城皇城,皇宫都建成方形。皇宫内前朝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皇帝处理朝政大事的地方,这前朝三大殿均建在三层基座之上,且三大殿的三层基座连成一体。特别有意义的是,这三层基座由北向南和从上向下看来,正好组成一个“土”字型,而且“土”字“居中得正”。这正说明,皇家自认为是“中央土”,“土”要永远“居中得正”。
6.《周易》与皇宫建筑颜色装饰
古都北京的皇家建筑具有特定的颜色。比如,宫殿顶用黄色硫璃瓦,宫墙用红色,社稷坛中的土为五色土。
前面谈到,皇家属中央土,按照周易五行原理,土为黄色,古人认为黄色为正色,为尊贵之色,所以皇家建筑都用黄色,黄色是皇家建筑的专用颜色。从高处看皇宫简直是一片金碧辉煌的世界。
皇宫的墙用红色有两种解释。一是红色为火,火生中央土,皇宫用红色饰墙是为了火生土,便皇家天下有稳固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持。二是,明朝的“明”字为光明为火,红色宫墙意和“明”火之红色相一致。再加上明朝皇帝姓朱,朱者,赤也,赤为火。红墙又表示明朝天下姓朱。
明清两朝社稷中用五色土完全依据周易。周易认为,南为火其土为红色,北为水其土为黑色,东为木其土为青色,西为金其土为白色,中央土为黄色,皇帝把神州大地东南西北中不同颜色的土收集在一起,表明中华大地都属于皇家,通过祭祖五色土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综上所述,《周易》原理是古都北京城,皇城,后宫在设计和命名中所遵循的重要思想,只有沿着《周易》这条脉络去研究中国古都,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那么,古都北京是按什么原理规划和设计的呢?那些设计格局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其含意是什么,其作用和用途又是什么?笔者经过对古都北京进行多年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古都北京是按照中国古代最高传统文化――《周易》原理进行规划和设计的,是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建造的,古都北京的每一处古老的建筑,都蕴含着《周易》古哲的不朽光辉。
《周易》是中国历史上上古时期的一大奇书,其寓意博大精深,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之渊源,是中国乃至世界公认的古代最高水平的哲学著作和最具权威的历史文化典籍。《周易》在中国历史上被尊称为“众经之首,大道之源”,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只有沿着《周易》这条脉络去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和文明,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一 古都北京、天坛、地坛、日坛、月坛 是按《周易》先天八卦原理设计和建造的
北京古城分为内城外城两部分,今人称为凸字形城。凸字城的北边部分称为内城,建城较早,它是在明朝初年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参照明初都城南京城和明朝中都(安徽凤阳)的设计方案建设起来的。凸字形南边部分叫外城,建城较晚,它是在明朝后期嘉靖年间建设起来的。打开古都北京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古都北京内城之外的南北东西四个方位上,分别建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个古祭坛建筑。
天坛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一座古代皇家祭天建筑,它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南方,公元1420年明朝永乐18年由朱棣皇帝下令修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于每年“冬至”祭天、“孟春”祈谷、“夏至”祭雨的地方。地坛是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北方。因祭坛拜台周围设计有方形泽渠,故原名方泽坛,明朝嘉靖13年改名为地坛。地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祖“皇地祗神”即地神的地方,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祭地建筑。日坛、月坛均为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日坛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东方,又叫朝日坛,是明清两朝皇帝在每年“春分”之日祭祖“太阳神”的地方。月坛又叫夕月坛,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西方,是明清两朝皇帝于每年“秋分”之日祭祖“夜明之神”即“月神”和天上诸星宿神的地方。
祭祀天、地、日、月是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代,祭祖天、地、日、月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战国时期秦始皇曾在威山(山东荣城成山角)祭日,在莱山(山东掖县)祭月。西汉成帝年间在当时的都城长安城南郊曾修建“天地之祖”以祭天地,修建“东君祀”以祭日。魏晋南北朝时有春分东郊朝日,祭祖天地神,至今遗名尚存。明朝两代皇帝修建大型专用建筑祭祖天、地、日、月。至今我国有些地方的民间仍保留在春节祭祖“天地之神”的习俗,可见我国祭祖天地日月的习俗渊远流长。祭祖天地日月是我国古代国家的盛大典礼之一,是帝王统治生涯中的一件大事,历代皇帝都极为重视。
1.古代皇帝和臣民崇拜天地日月的观念是从周易而来
《周易·说卦》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意思是说,八卦中的乾卦代表天,被尊称为父亲。坤卦代表地,大地被尊称为母亲。周易《系辞》曰:“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就是说“天地间阴阳二气交融,万物才能变化而完美,阴阳雌雄两性交合,万物才能产生变化”。《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这就是说,天地间阴阳二气交合才能化生万物,有万物才能产生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仪,万物离开天地就无法生存,天地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古人非常尊崇天地,敬重礼拜天地,形成了按节气定期祭祖天地的礼仪制度。
《周易·系辞》又曰:“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霍,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古人认为,宇宙中日来月往,月来日往,日月相推,才产生白天和夜晚,光明和黑暗。正是日月的运行,才产生寒冬和夏暑,寒往暑来,暑往寒来,寒暑相推才产生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岁月变化,才产生一年又一年。古人认为,日月是岁月形成离不开的天象,因而就产生了祭祖日月的习俗。
2.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是按《周易》先天八卦方位建造起来的
古代的帝王为什么将天坛建在北京内城的正南方、将地坛建在正北方、日坛建在正东方、月坛建在正西方?其理论根据就是《周易》先天八卦图。
《周易·说卦》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乾,阳物也,坤,阴物也。”古人依据这一段话,提出先天八卦论,按照先天八卦方位,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艮西北、震东北、巽西南。
《周易·说卦》曰:“乾为天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离为火为日……坎为水为月……”这就是说乾为天在正南,坤为地在正北,离为日在正东方,坎为月在正西方。古人认为,先天八卦方位才是天地日月的本来方位。古人为了将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与先天八卦方位对应起来,于是就按照先天八卦方位将天坛建在北京古内城的南方,将地坛建在北方,将日坛建在东方,将月坛建在西方。而四坛中间就是皇帝的都城,由此可见,天、地、日、月坛所代表的卦位,与故都北京内城构成了先天八卦城。
3.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也是根据周易而来
天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圆形,地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方形,日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亦以圆形为主,月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方形,为什么天坛建成圆形,地坛建成方形,日坛亦建成圆形,月坛亦建成方形?原来这也是根据周易而来。
《周易·说卦》曰:“乾为天为圆……坤为地……《周易·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这就是说,乾卦代表天象征圆形,坤卦代表地象征方形。据此古市人认为天是圆形的,大地是方形的,天看起来像一口大锅一样扣在大地之上,这就是古人“天圆地方”说的由来。按照周易这一原理,古代帝王为了更好的与天地感应,获取天地之神的佑护,于是就将天坛建成圆形,将地坛建成方形。天坛内的主要建筑祭天用的祭坛圜丘是三层圆形平台,台面中心为一圆形太极石,太极石外面为9块扇圆形石头圈圈相围,圜丘下面的围墙亦为圆形。存放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宗牌位的皇穹宇也是圆形的,皇穹宇殿内地面亦为圆形,其中心为圆形石面,其外第一圈按八卦方位围列着火块扇圆形石头地面,皇弯宇外面的围墙为圆形,这就是有名的回音壁。皇帝祈谷用的大殿祈年殿顶部为三层圆形建筑,祈年殿内的地面亦为圆形地面,中心为一圆形石块,其周围按八卦方位的规律排列扇形石头;祈年殿的基座也是三层圆形平台,祈年殿外面的围墙也是圆形,天坛整个外围围墙北部亦为圆形。因此圆形是天坛建筑的突出特点。
地坛内祭坛拜台为二层方形建筑,其坛面石头为方形,舞台周围的泽渠的形状亦为方形,拜台周围的两层围墙亦为方形。可见方形是地坛建筑形状的突出特点。
《周易·说卦》曰:“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离为火为日……为乾卦……”。按照后天八卦方位,离卦为南,坎卦为北,分别与先天八卦的乾坤二卦位相重,因此,日坛与天坛一样建成圆形,月坛与地坛一样建成方形,现在日坛月坛的形状已不是原来的形象,据现存的明朝初年设计的明中京(安徽凤阳)的设计方案,日坛的祭坛是方形的,但紧紧围绕祭坛的围墙是圆形的,月坛的祭坛是方形的,围墙也是方形的,明朝修建天地日月坛时就是参照明初南京和明初中京的设计方案建造的。
4.天坛、地坛内涵的“数”符合周易原理
《周易·系辞》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王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按照这一论述,一、三、五、七、九为奇数为阳数,二、四、六、八、十为偶数为阴数,阳数中最大的数为9,阴数中最大的数为10其次为8。天坛为天为阳,故其内涵的数为阳数单数,比如,祭天之坛圈丘建为三层,最上一层圈丘直径9丈,第二层直径15丈,第三层直径21丈,最上层坛面为圆形其中心为一圆形石头称太极石,太极石周围第一圈有9块扇形圆形石头相包围,第二圈为18块,第三圈为27块,按fn=9n的数学规律排列。圈丘最上层为9圈,第二层为9圈,第三层亦为9圈,三层圜丘之间的台阶均为9级。祈年殿的底座为三层,祈年殿顶又为三层,祈年殿从基座到顶部共9层,寓意9重天,祈年殿内地面为圆形,其中心为一圆形石头称中心石,其周围第一圈按八卦方位由8块石头组成,第二圈16块,按fn=8n的数学规律排列,共9圈。皇穹宇殿内地面亦为圆形,其中心为一圆形石头,其周围第一圈按大势方位排列着8块扇形石头,向外依次按fn=8n的数学规律排列共9圈。地坛为地为阴,地坛建筑的数为偶数阴数。如:地坛中心建筑祭坛拜台为正方形二层,上层坛面尺寸为6x6丈,下层为l0x10丈,两层之间的台阶为偶数8阶。地坛祭坛坛面由方形石组成,上层坛面中心为6x6=36块大方石,其外接八卦方位排列为(8x8)x8=512块较小型方石,下层为(8x8)x16=1024块小方石,地坛祭台外围墙2重。日坛内的建筑的数为奇数阳数,如,一层祭台尺寸5x5丈,高5尺9寸,9级台阶,外面一层圆形围墙。月坛内的建筑的数多为偶数阴数,如,祭坛坛面尺寸4x4丈,高4尺6寸,台阶为6级。由上面可以看出,天、地、日、月坛建筑中运用的“数”符合周易原理。
5.按《周易》“元、亨、利、贞”命名坛门
天坛内主要建筑圆丘周围围墙有4个门,东门曰泰元门,南门曰昭亨门,西门日广利门,北门曰成贞门,这4个门名称的第二个字组成元、亨、利、贞四个字。元亨利贞是《周易》中乾卦之四德,《周易·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天坛祭坛圜丘周围4个门用“元亨利贞”四字命名,更加说明天坛是按《周易》原理设计和建造的。
天坛的占地面积273公顷,地坛占地面积37公顷,天坛比地坛大8倍,也就是说天坛面积大,地坛面积小,《周易·泰卦》卦辞:“小往大来,吉、亨”,否卦卦辞:“大往小来”。周易认为,泰卦上卦为坤,下卦为乾,否卦上卦为乾,下卦为坤。乾为阳为天为大,坤为阴为地为小。所以天坛的面积比地坛大。
二 古都北京的内城、皇城、皇宫是按《周易》原理设计和修建的
1.按《周易》“天地人三才”设计都城
《周易·系辞》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意思是说《周易》这部书,广大而全备,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兼备天地人三材而两两与之相对应,故一卦含有六画。六画不是别的,就是“天地人三材”之道。根据这段话,古人认为,宇宙有“天地人三才”,天在上,地在下,人是天地交合之产物故在天地之间,具体到中国神州大地,则天在南,地在北,人在南北之间。
据此,明朝皇帝在古都北京内城之南建有天坛,北有地坛,北京内域位于天地二坛中间。又如古都北京的皇城南有天安门,北有地安门,皇域位居天安门与地安门中间。再如,皇宫内南边第一道大门明朝初年原名奉天门,清朝中期改为太和门,皇宫内北边第一道门叫顺贞门,按周易讲,坤为顺为地,所以顺贞门象征地门,皇宫内的宫殿都处在奉天门(天门)和顺贞门(地问)之间。再如皇宫后宫三殿,南为乾清门,北为坤宁门,中间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依据周易乾为天,坤为地,后宫三大殿仍居天(乾清)、地(坤宁)之间。
由此可见,古代人们从《周易》那里已经深谙“天地人三才”之道,并将其运用在都城建设中。古人用天地人三才之道设计和命名建筑,目的就是达到“天地人”合一,使人得到“天地”的保佑,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2.按《周易》“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图设计都城
古人认为,在先天八卦方位中,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叫四正方位,其他四方位叫四隅方位。古人认为先天八卦是一种和谐稳定的平衡状态,顺则吉,逆则凶。古都北京的一些建筑就是按先天八卦方位设计的。如,北京内城,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有日坛,西有月坛,这是非常明显的先天八卦四正方位。又如,皇城四个门,南为天安门,北为地安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如前所述,按先天八卦方位,离为东为日,坎为西为月,故从天安门、地安门这种排列可以判断,这种排列仍为先天八卦方位。再如,皇宫内廷后宫,南为乾清门,北为坤宁门,东为日精门,西为月华门,中间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这又是非常典型的先天八卦四正方位。上述几种情况有力说明,古都北京内城是按先天八卦方位建造的,皇城也是按先天八卦方位建造的。
皇宫中除按先天八卦方位建筑外,有些建筑是按《周易》后天八卦方位设计和建造的。
后天八卦方位为:坎北、离南、震东、兑西、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
古都北京内城按《周易》后天八卦方位设计和命名的建筑有皇宫四宫门:南门午门,午为离为火,北为神武门,原名玄武门,清朝康熙年间为避康熙皇帝的名字玄烨之讳改为神武门,玄即黑,水为黑,玄武即北方坎水之位;东门东华门,东为震为木,西为西华门,西为兑为金。从皇宫的南门午火,北门玄武可看出皇宫四宫门是按后天八卦方位排列和命名的。
元代元大都有11门,东门三门曰光熙门、崇仁门、齐化门。震为东为木为仁,巽为“齐”为木;南门三门曰文明门、丽正门、顺承门,离为南为丽为文明、故“丽”、“明”象征南方离火;西门三门曰平则门,和义问、肃清门,兑为西为义为肃杀,故“义”、“肃”象征西方兑金;北门二门曰健德门、安贞门。《周易??说卦》曰:“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意思是说,北方坎卦之位为万物劳倦需归而休息之处,故为“安”,“安”象征坎水,所以安贞门即北方坎位。由上可见,元大都城门名称基本上也是按后天八卦命名的。
3.《周易》的“中”“正”思想与皇城皇宫的“居中得正”
《周易》特别崇尚“中”“正”。《周易·文言》曰:“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意思是说,伟大啊乾阳,刚劲强健,“居中得正”,可谓至纯粹至精美。《文言》又曰:“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意思是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是什么意思?孔子曰:龙,有德而行道“既正且中”之大人也。
古代的皇帝认为,乾为阳为天为君王,刚健中正,皇帝做为“皇天之子”而受命于天,亦应和天一样,中正刚劲强健,皇帝是一国之主,都城是国家的统治中心,皇宫是皇帝坐朝理政的地方,皇帝要“居中正坐”,这样才能显示出皇帝的尊严,为此,皇帝把皇城皇宫建在古都北京的中轴线上,中正威严,危襟正坐,虎视天下。
我们知道,古都北京有一条南北中轴线,这就是永定门、正阴门、天安门、午门、神武门、鼓楼、钟楼一线,北京古城以中轴线为轴线,东西域对称,这设计也是基于《周易》。周易历来强调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则万物和谐。古代皇帝在都城南面而坐,在皇帝看来,左为东为阳,右为西为阴,只有东城西域对称才能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则万物和谐。所以,古都城池形状对称,城门对称,一些地名也对称。如东单、西单、东四、西四、东直门、西直门、东便门、西便门、左安门、右安门等。
4.从皇宫三大殿三大宫的名称看《周易》在古都设计中的主导作用
在皇宫中轴线的正中位置上,是皇宫内最大最重要的前朝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在太和殿的前边,南为太和门,东为协和门,西为熙和门。在三大殿之后是皇宫内廷后三宫,即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在三大宫南为乾清门,北为坤宁门。太和殿是明清两朝新皇帝即位登基之地,是皇帝册立皇后,派将出征以及每年元旦、冬至、皇帝生日三大节日及国家其他重大庆典时,皇帝举行仪式和百官朝贺的地方,中和殿在太和殿之后,是皇帝在举行大典之前暂坐休息等候上朝时辰的地方,在接受百官祝贺后再去太和殿。保和殿在中和殿之后,是皇帝册立皇后,册立太子、大臣上表时举行仪式受贺之地。内廷后宫的乾清宫是后宫正殿,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寝宫,也是皇帝日常活动和平时处理政务的地方,每年元旦、灯节、端午、中秋、冬至、皇帝生日等节日,皇帝在此举行皇族家宴。交泰殿在乾清宫之后,是皇后每逢大典及生日接受祝贺的地方。坤宁宫在交泰殿之后,是皇后的寝宫和皇帝大婚洞房之处。
从皇宫前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用途、活动和建筑规模可以看出,前朝三大殿和内廷三大宫是皇宫内最重要的宫殿,是皇帝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也是皇宫内的中心建筑。如此重要的宫殿及其门阙用“太和”、“中和”、“保和”、“太和”、“协和”、“熙和”与“乾清”、“坤宁”命名,足见“和”、“乾”、“坤”几字在皇帝心目中的重要。“太和”两字取自周易的《象·乾》,“乾”、“坤”两个字是周易经文中前两卦卦名。《象?乾》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意思是说,乾道即天的法则时刻都在变化,在此变化中孕育生成的万物各按其本质规律被正确确定其生命和本性,保全合住宇宙“太和”之气,保持自然界的大和谐,万物方可沿着既定的生命轨道正常发展变化。“和”即和合、和谐、和睦,“合”即同心合力、协同合作,“中和”即阴阳中和平衡,只有“和”才能上下合一,万众一心,只和“和”才能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只有“和”才能使帝王江山永续不断。
乾清宫的“乾”为天为轻清为动,坤宁宫的“坤”为地为静,乾为君,“乾清”即君主永远“清正英明”之意;坤为地为母,“坤宁”即皇后永葆“宁静贞正”之意,“交泰”即乾坤相交,天地相交吉利平安地化生万物之意。
5.北京城建筑形象特点符合《周易》
在古都北京除一些象征性的祭坛外,古都北京三重城池全部都为方形。比如金代金中都城池是方形,元代元大都是长方形,明代内城、外城、皇城均为方形。总之,方形是古都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亦是古代北方城池建设的特点。为什么古都建成方形呢?按照周易河图和后天八卦原理,东为木,南为火,西为金,北为水,土居中央。皇帝居中正坐,五行属中央土。前面谈过,坤为土地为母为方,为了使中央土与坤为地为方的特点相一致,所以都城皇城,皇宫都建成方形。皇宫内前朝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皇帝处理朝政大事的地方,这前朝三大殿均建在三层基座之上,且三大殿的三层基座连成一体。特别有意义的是,这三层基座由北向南和从上向下看来,正好组成一个“土”字型,而且“土”字“居中得正”。这正说明,皇家自认为是“中央土”,“土”要永远“居中得正”。
6.《周易》与皇宫建筑颜色装饰
古都北京的皇家建筑具有特定的颜色。比如,宫殿顶用黄色硫璃瓦,宫墙用红色,社稷坛中的土为五色土。
前面谈到,皇家属中央土,按照周易五行原理,土为黄色,古人认为黄色为正色,为尊贵之色,所以皇家建筑都用黄色,黄色是皇家建筑的专用颜色。从高处看皇宫简直是一片金碧辉煌的世界。
皇宫的墙用红色有两种解释。一是红色为火,火生中央土,皇宫用红色饰墙是为了火生土,便皇家天下有稳固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持。二是,明朝的“明”字为光明为火,红色宫墙意和“明”火之红色相一致。再加上明朝皇帝姓朱,朱者,赤也,赤为火。红墙又表示明朝天下姓朱。
明清两朝社稷中用五色土完全依据周易。周易认为,南为火其土为红色,北为水其土为黑色,东为木其土为青色,西为金其土为白色,中央土为黄色,皇帝把神州大地东南西北中不同颜色的土收集在一起,表明中华大地都属于皇家,通过祭祖五色土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综上所述,《周易》原理是古都北京城,皇城,后宫在设计和命名中所遵循的重要思想,只有沿着《周易》这条脉络去研究中国古都,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