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昆虫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得读后感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读《童年》有感 苏联的高尔基一生有许多著名作品。其中《童年》是他自传体小说三步曲中的第一部。 翻开书的第一页,他这样写道“给我的儿子”我想这也许是他想让儿子知道自己苦难的童年吧。 在沉痛的氛围中外祖母出现了,虽然阿廖沙(即高尔基)的父亲死了,但她的到来却使他重见光明,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带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在与外祖母接触的这一小段时间里,阿廖沙就下此断言,可见她的人格魅力之高。 但是,幸福相处的日子并不是很多,“一种浓厚的,色彩班驳的,离奇得难以形容的生活,以惊人的速度开始奔流了。”那是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普通俄罗斯人的生活。在弥漫着人与人之间的炽热的仇恨之雾中,阿廖沙的童年生活也真正拉开了帷幕。 这“一家子蠢货”外祖父卡什林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俩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连小孩也与他们一起热烈地参加了一份。只有善良、和蔼,富有感情的外祖母让他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丝丝的安慰。 我喜欢文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种特殊的亲和力,她有讲不完的故事。而且她是那么爱她的子女。即使是米哈伊尔和雅科夫这两个大坏蛋,她也并没有请求外祖父怎样严厉得处罚他们。一个善良的人,又怎会喜欢在家里发生战争呢?面对外祖父毫无人情的打骂,她也是一忍再忍。 她可以说是为自己而活,也可以说是为别人而活。在无数个日日夜夜之中,她让我觉得是在为和平争取点什么,也许是宁静,也许是快乐,总让人捉摸不透。这大概就是因为她的善良,在为别人付出时,她已忘怀了自己。就像冰心《观舞记》所写的那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外祖母就像这个舞蹈者,在自我付出时,她忘怀了所有。 在《童年》整部作品中,高尔基对外祖母的外貌描写生动而形象,惟妙惟肖,如“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的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儿给弄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外祖母的形象马上出现在眼前,特别是她那件神秘的黑衣服,似乎在里面藏有鲜为人知的秘密。 导读中说外祖母的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同时也是最富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那献身科学事业的进步分子“好事情”就是最理性,但永远被人讨厌,熬到孤独尽头,直到人们心中醒悟,才能得到关爱的极富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在喜欢外祖母这个人物的同时我也喜欢“好事情”。虽然他叫好事情,但他一点也不好,为了他热衷的科学事业,他把房东的地板烧坏了,墙纸弄脏了,撕破了。 他一个人孤独得可怕。连快乐女房客的那只可爱的猫也不往他的膝盖上爬。原因就是他身上有股酸味(我想可能是他在研究某化学物发出的酸味留在了身上)。最可悲的是“最有人性”的外祖母也不去接近他,还叫阿廖沙不要老在他身边转。 是的,“好事情”他真的是可怜极了。由于贫穷,他只穿一些破衣服;为了事业,他几乎没有朋友。他知道没有人会喜欢他,还故意不让阿廖沙接近自己,他明知道阿廖沙可能会是他在这儿的好朋友,但为了阿廖沙的家人不骂他,“好事情”也只能自己承受孤独的折磨。因为他是外地人,一个亲人也没有。他总是憋着、憋着,“哪怕对一块石头,对一棵树,也想谈谈心”这是常人所无法想像的。不禁让我想到一些创造事业的人们,虽然他们挣了许多钱。但是由于繁忙,他们放弃了其它的一切,也失去了其它的一切。可每个人所追求的人生都是不同的。当有些人在追求生活美,欣赏日出日落,享受丝丝凉风,品味月下美酒时,而有些人却一心追求着自己的事业梦。对于“好事情”更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与心灵共同追求的梦。物质生活只是人生的小小点缀,而因事业所取得的成就更被他所喜爱。 读完书的最后一页,阿廖沙的童年也结束了,等待他的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在欢乐中,在悲伤中,在爱与恨的交织中,他的童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在阅读中,我发现他的爱,寻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读《童年》有感 《童年》是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丧父,随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这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苦命运的开始。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 而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悲惨的一幕又一幕,让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们生活俄国沙皇时期又会怎么样?会认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吗? 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却越发变得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
那些爱虫子的人,都有最鲜活的生命<读昆虫记》
你们要有信心,要相信本能从未违背过自己的诺言。
---------《催眠及自杀》
在这个满大街夸夸其谈,动不动就学术压死你的社会,我无比怀念象法布尔这样的学者,能够忍受饥饿拿一个月的工资去买一本动物图鉴,会用十二个小时将金龟子进食粪块后排泄的粪线长度精确测量为二点八八米,会将鼹鼠尸体与食尸虫一起关进笼中,以忍受观察尸体腐坏全过程的代价来纪录食尸虫为未来子孙的备食过程。在他眼里,这些卑微的动物全都是鲜活的,他们有伦理,有感情,有婚俗,有自我生存的形态,不给人添麻烦,做好事也从不刻意,而不是所谓学究手术台的一具具冰冷的尸体,他从来只悉心观察生命,而不倾心关注死亡。
原原本本,实实在在的东西,公式无法驾驭的。理性主义发展到一个阶段更容易陷入虚无。就像用科学理论去指导爱情,往往不得善终。或有些白丁之人喜用理性装点自己,写一篇文章不读起来味如嚼蜡,就好像无法表达真理的功能。解决重大问题,用的都是天真对策。
有时候,倒是无知为佳,尽信权威不如自由思考,那样就不会误入权威提供的某些绝无出路的歧途。最远的路不一定是最慢的路,反而最近的路不一定最快。
如果学问能够放低架子让求学者感到亲切,如果我们大学军营的官僚们放松对教学大纲偏执的喜欢,减少套索有志者的首创精神,那么该有多少善良美好的知识能够印在求学者的心里。
“成熟的人”永远是在告诉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变的。只有天真的人才在追求真理。
‘这一厚摞水彩画是付出那么多劳动才换来的成果,他们将来会变成什么呢?可以想见,最初一段时间,家人将虔诚地保存我这份遗物。然而它们总要成为累赘,从一个壁橱换到另一个壁橱,从一个阁楼到另一个阁楼,耗子不断光顾纸页污迹斑斑,迟早有天会落到某位远房的小孙子手里,被撕成,被撕成正方形,用来折纸鸟纸鸟,这是必然的事。’
我们怀着自己的心愿特别珍惜的过的东西,到头来会凄惨地毁在现实的利爪之下。
《骆驼祥子》读后感
二十年代末期,北平,战乱,压迫,金钱,人力车夫……
这所有的词融合在一起就是就是两个字——祥子。骆驼祥子。
一个来自农村的青年农民——祥子,抛开除了自己就空无一人的家,到城里来,天天省吃俭用,拼命拉着凭来的车,没日没夜,为的只是能攒出钱来买上一辆自己的车。三年在祥子的努力中一晃而过,他有了自己的车,他可以不再受车场主的气,他可以想怎么拉就怎么拉了!可痛快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战乱中的北平危机四伏,正在拉车的祥子莫名其妙的就被军阀的乱兵抓了回去打杂,这一切的困苦祥子都能忍受,但最让他痛苦和愤怒的,是他这辈子唯一的寄托——用三年的心血与汗水换来的新车,被抢走了。祥子历尽艰辛逃回了北平,在“仁和车厂”,压抑着满腔的悲怆和痛苦,继续拉着凭来的车。千辛万苦,当他终于在一个平和善良的人家找到了一份相对稳定的拉包月车的工作后,又因为雇主被特务盯上而被反动政府的侦探以“买命”的名义榨取了他仅有的一点点积蓄,同时也丢了那份安定的工作。面对这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沉重打击,他依然骄傲的抬着头。他是年轻气盛,高大健壮的祥子阿!怎么能这么轻易的被困难打倒?他不肯屈服。他要用自己的力气、自己的血、自己的汗来挣出自己和妻子虎妞的饭钱!虎妞以低价为祥子买了一辆车,可本以为又回到从前的祥子却又不得不因为虎妞的丧事而再把车卖掉。
祥子是个善良正直但很要强、肯奋斗的人,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场主刘四爷的六十辆车,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因为他认为 “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他不喝酒,不吸烟,没有沾染上一点点地恶习,可上天对这个可怜的老实人还是没有半点的怜悯。无数的打击、挫折,终于把祥子这个“铁打的”人的“铁打的”精神给碾压得粉身碎骨。他不再那么拼命的拉车,不再烟酒不沾,以前善良正直的祥子不见了,只剩下学会了吃喝嫖赌,可以为金钱出卖朋友的行尸走肉。可就像作品中写的那样:“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祥子的堕落不是祥子的错,而是整个社会中的乌烟瘴气使原本善良正直的祥子变了质。
祥子是一个悲剧,他尽了所有的力,也吃了所有的痛苦,但却依然落了个两手空空。如果祥子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也许他就不会变成那样的“刺儿头”了。因为他是那样的要强、那样的善良、那样的正直,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放下一切!我们也应当学习祥子的那种“吃得苦中苦”的精神,虽然未必“方为人上人”,但只要努力了,奋斗过了,便能问心无愧。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本书究竟借给他几年了,我自己都不记得,在书橱边闲看无意间翻出来,发现已经卷了边、折了页脚,磨损而落尘,我一时气不过,便要拿回来,我对他说的是:“我要重温保尔和冬妮娅的爱情。”
也许你和我一样,从父母师长的叨念里熟知保尔的故事,能灵活得在舌尖蹦出“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个名字,能一气呵成气壮山河得背诵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那段名言,却是从未完整得读过这本书。
我们离那个年代太过遥远,以至于苏联的暴风雪成了火炉旁温暖依偎时窗外的风景。那些革命、政治、战争、阶级……当时或是不懂,或是不感兴趣,都只粗粗得略过。在迅疾翻过的哗哗书页中,我只去寻找那个永远的少女的名字——冬妮娅。
书一翻开,恰是保尔与冬妮娅的初见,那一张细腻的铅笔素描式的插画:少女冬妮娅从一棵弯曲的柳树上面探过身去,看到那个黝黑的打着赤脚的钓鱼少年。他在这一页折了书角,我知道,这一段在我们在心里,已是念念了千百次了。
“她穿着领子上有蓝条的白色水手服和浅灰色短裙。一双带花边的短袜紧紧裹住了晒黑了的匀称的小腿,脚上穿着棕色的便鞋。栗色的头发梳成了粗大的辫子。”
小时候读冬妮娅的这段描写,心里大为惊异,原来在遥远的寒冷国度里,女孩子是这样的打扮,文雅干净,温和有礼,带着贵族的气息,低头看自己皱巴巴的红领巾和不洁净的白色胶鞋,心里惆怅而向往,阶级算什么,只有美是我们认可的。
小说里一个色迷迷的坏小子形容冬妮娅“这个姑娘像葡萄干一样香甜,别有风味。”说来也怪,这个比喻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上,像葡萄干一样香甜的女孩子,是晒在阳光下的浓缩了的甜蜜,我想起冬妮娅在阳光下跑得像风一样皮鞋嗒嗒作响的样子。
"两个人都气喘吁吁地站着,心怦怦直跳。冬妮娅因为疯狂的奔跑,累得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她仿佛无意地悄悄倚在保尔身上,保尔感到她是那么亲近。这虽然只是一瞬间的事,但是却深深留在记忆里了。”
初恋时的悸动,就是这样倏忽而至的,这一瞬间的美好,纯粹透明,仿佛初绽的未经风霜的花儿一样。
我亦怀着同样的悸动读他们的爱情,酸甜味道。我还记得:保尔为了冬妮娅,去理发店剪掉纠结的头发,辛劳做工买下蓝衬衫和黑裤子;在悬崖边冬妮娅骄傲而突兀的考验和保尔倔强的纵身跳跃;还有他们的误会,他们的忧虑,他们的别离。
最后一夜,在静悄悄的房间里,时钟提醒着六个小时后的分别。他们紧挨着度过,炽热得接吻,火焰一般得明亮。保尔的手指无意间触到冬妮娅的胸脯,惊慌而颤抖,急速离开。
“不敢拥抱着睡觉,怕这样睡着了,让母亲看见引起猜疑,就分开了。天已经渐渐透亮,他们才入睡。临睡前他们再三约定,谁也不忘记谁。”
看到这里,我已经哭得不能自已,我知他们的爱恋就在这相惜中结束了,如一朵花在风中无声地吹落了。
我的耳边还回荡着保尔的承诺:“冬妮娅,等时局平定后,我一定能当上电工,要是你不嫌弃我,要是你真心爱我,不是闹着玩,我一定做你的好丈夫,我永远也不会打你,要是我欺负你,就叫我不得好死。”我流着泪知道不会了,永不会有那一天了,年少时有多少诺言是这样深深地许下又飘然而逝了呢?
很多年后,他们相逢在暴雪肆虐的铁轨旁,人事全非。但我的冬妮娅,她依旧留在那个分离的夜里,和身畔的少年许下永不相忘的誓言。
冬妮娅,永远的少女,永远的初恋,永远的不能再见。我所记住的她,明朗热切,和气真挚,她说的每一个“您”字都让我觉得深情款款。而这纯洁而不可触碰,火一般明亮的爱情,也将深埋在我的记忆里。
有如初恋,难忘冬妮娅。
口口
朝花夕拾
鲁迅的作品里,这本只有十篇文章组成的散文集是我很喜欢读的。从本书的小序中得知,一开始书名定为旧事重提,后又改为朝花夕拾,内容隐而不露,给人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书里面并没有高深难懂的字眼,而是向读者娓娓道来童年那些难忘的事,语言简炼优美,非常自然。也可想象得出他在写这些回忆时的轻松的心情,是同创作那些嬉笑怒骂的杂文时的心情迥异的。自然在读者心中也是颇为惬意的,虽然那淡淡的忧愁总会萦绕左右、挥之不去。
鲁迅对保姆阿长的回忆充满了温情,由一开始在夏日凉席上被挤得难以入睡对阿长颇多微词,而后因其设法买来《山海经》而大为感动,既不隐恶,也不匿善,让我们看到一个原原本本的长妈妈来。而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对狗和猫的精辟见解,还有对藤野先生和范爱农的或敬或哀的追忆等等,则让我们窥见了一个伟大的作家的成长经历以及在许多个人生阶段遇到的对他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的人。
阿长使他的想象力插上了一双翅膀,在山海经的神话传说中自在地遨游;百草园的泥墙根是很容易引起人的兴趣的,但细想来那其实就是一个败落的不起眼的墙角而已,要想有更大的游乐场地也不可能,由此生发的童年的欢乐可以说是十分珍贵且记忆深刻;而对父亲的回忆在我看来只有事实的记录,大多是单方的情感臆测,很少有父子间如朱自清背影中那般动人的场景,父爱对于他是不完整甚至是有些隔膜的,小小年纪便要为父亲的病来往于当铺和药店,使得他过早地就看到人世悲凉的一面。
可以说,这本集子就是怀念阿长、父亲、老师和朋友的回忆录,是尽量用一种快乐的笔调去写那并不大幸福的童年。
那些爱虫子的人,都有最鲜活的生命<读昆虫记》
你们要有信心,要相信本能从未违背过自己的诺言。
---------《催眠及自杀》
在这个满大街夸夸其谈,动不动就学术压死你的社会,我无比怀念象法布尔这样的学者,能够忍受饥饿拿一个月的工资去买一本动物图鉴,会用十二个小时将金龟子进食粪块后排泄的粪线长度精确测量为二点八八米,会将鼹鼠尸体与食尸虫一起关进笼中,以忍受观察尸体腐坏全过程的代价来纪录食尸虫为未来子孙的备食过程。在他眼里,这些卑微的动物全都是鲜活的,他们有伦理,有感情,有婚俗,有自我生存的形态,不给人添麻烦,做好事也从不刻意,而不是所谓学究手术台的一具具冰冷的尸体,他从来只悉心观察生命,而不倾心关注死亡。
原原本本,实实在在的东西,公式无法驾驭的。理性主义发展到一个阶段更容易陷入虚无。就像用科学理论去指导爱情,往往不得善终。或有些白丁之人喜用理性装点自己,写一篇文章不读起来味如嚼蜡,就好像无法表达真理的功能。解决重大问题,用的都是天真对策。
有时候,倒是无知为佳,尽信权威不如自由思考,那样就不会误入权威提供的某些绝无出路的歧途。最远的路不一定是最慢的路,反而最近的路不一定最快。
如果学问能够放低架子让求学者感到亲切,如果我们大学军营的官僚们放松对教学大纲偏执的喜欢,减少套索有志者的首创精神,那么该有多少善良美好的知识能够印在求学者的心里。
“成熟的人”永远是在告诉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变的。只有天真的人才在追求真理。
‘这一厚摞水彩画是付出那么多劳动才换来的成果,他们将来会变成什么呢?可以想见,最初一段时间,家人将虔诚地保存我这份遗物。然而它们总要成为累赘,从一个壁橱换到另一个壁橱,从一个阁楼到另一个阁楼,耗子不断光顾纸页污迹斑斑,迟早有天会落到某位远房的小孙子手里,被撕成,被撕成正方形,用来折纸鸟纸鸟,这是必然的事。’
我们怀着自己的心愿特别珍惜的过的东西,到头来会凄惨地毁在现实的利爪之下。
《骆驼祥子》读后感
二十年代末期,北平,战乱,压迫,金钱,人力车夫……
这所有的词融合在一起就是就是两个字——祥子。骆驼祥子。
一个来自农村的青年农民——祥子,抛开除了自己就空无一人的家,到城里来,天天省吃俭用,拼命拉着凭来的车,没日没夜,为的只是能攒出钱来买上一辆自己的车。三年在祥子的努力中一晃而过,他有了自己的车,他可以不再受车场主的气,他可以想怎么拉就怎么拉了!可痛快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战乱中的北平危机四伏,正在拉车的祥子莫名其妙的就被军阀的乱兵抓了回去打杂,这一切的困苦祥子都能忍受,但最让他痛苦和愤怒的,是他这辈子唯一的寄托——用三年的心血与汗水换来的新车,被抢走了。祥子历尽艰辛逃回了北平,在“仁和车厂”,压抑着满腔的悲怆和痛苦,继续拉着凭来的车。千辛万苦,当他终于在一个平和善良的人家找到了一份相对稳定的拉包月车的工作后,又因为雇主被特务盯上而被反动政府的侦探以“买命”的名义榨取了他仅有的一点点积蓄,同时也丢了那份安定的工作。面对这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沉重打击,他依然骄傲的抬着头。他是年轻气盛,高大健壮的祥子阿!怎么能这么轻易的被困难打倒?他不肯屈服。他要用自己的力气、自己的血、自己的汗来挣出自己和妻子虎妞的饭钱!虎妞以低价为祥子买了一辆车,可本以为又回到从前的祥子却又不得不因为虎妞的丧事而再把车卖掉。
祥子是个善良正直但很要强、肯奋斗的人,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场主刘四爷的六十辆车,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因为他认为 “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他不喝酒,不吸烟,没有沾染上一点点地恶习,可上天对这个可怜的老实人还是没有半点的怜悯。无数的打击、挫折,终于把祥子这个“铁打的”人的“铁打的”精神给碾压得粉身碎骨。他不再那么拼命的拉车,不再烟酒不沾,以前善良正直的祥子不见了,只剩下学会了吃喝嫖赌,可以为金钱出卖朋友的行尸走肉。可就像作品中写的那样:“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祥子的堕落不是祥子的错,而是整个社会中的乌烟瘴气使原本善良正直的祥子变了质。
祥子是一个悲剧,他尽了所有的力,也吃了所有的痛苦,但却依然落了个两手空空。如果祥子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也许他就不会变成那样的“刺儿头”了。因为他是那样的要强、那样的善良、那样的正直,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放下一切!我们也应当学习祥子的那种“吃得苦中苦”的精神,虽然未必“方为人上人”,但只要努力了,奋斗过了,便能问心无愧。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本书究竟借给他几年了,我自己都不记得,在书橱边闲看无意间翻出来,发现已经卷了边、折了页脚,磨损而落尘,我一时气不过,便要拿回来,我对他说的是:“我要重温保尔和冬妮娅的爱情。”
也许你和我一样,从父母师长的叨念里熟知保尔的故事,能灵活得在舌尖蹦出“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个名字,能一气呵成气壮山河得背诵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那段名言,却是从未完整得读过这本书。
我们离那个年代太过遥远,以至于苏联的暴风雪成了火炉旁温暖依偎时窗外的风景。那些革命、政治、战争、阶级……当时或是不懂,或是不感兴趣,都只粗粗得略过。在迅疾翻过的哗哗书页中,我只去寻找那个永远的少女的名字——冬妮娅。
书一翻开,恰是保尔与冬妮娅的初见,那一张细腻的铅笔素描式的插画:少女冬妮娅从一棵弯曲的柳树上面探过身去,看到那个黝黑的打着赤脚的钓鱼少年。他在这一页折了书角,我知道,这一段在我们在心里,已是念念了千百次了。
“她穿着领子上有蓝条的白色水手服和浅灰色短裙。一双带花边的短袜紧紧裹住了晒黑了的匀称的小腿,脚上穿着棕色的便鞋。栗色的头发梳成了粗大的辫子。”
小时候读冬妮娅的这段描写,心里大为惊异,原来在遥远的寒冷国度里,女孩子是这样的打扮,文雅干净,温和有礼,带着贵族的气息,低头看自己皱巴巴的红领巾和不洁净的白色胶鞋,心里惆怅而向往,阶级算什么,只有美是我们认可的。
小说里一个色迷迷的坏小子形容冬妮娅“这个姑娘像葡萄干一样香甜,别有风味。”说来也怪,这个比喻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上,像葡萄干一样香甜的女孩子,是晒在阳光下的浓缩了的甜蜜,我想起冬妮娅在阳光下跑得像风一样皮鞋嗒嗒作响的样子。
"两个人都气喘吁吁地站着,心怦怦直跳。冬妮娅因为疯狂的奔跑,累得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她仿佛无意地悄悄倚在保尔身上,保尔感到她是那么亲近。这虽然只是一瞬间的事,但是却深深留在记忆里了。”
初恋时的悸动,就是这样倏忽而至的,这一瞬间的美好,纯粹透明,仿佛初绽的未经风霜的花儿一样。
我亦怀着同样的悸动读他们的爱情,酸甜味道。我还记得:保尔为了冬妮娅,去理发店剪掉纠结的头发,辛劳做工买下蓝衬衫和黑裤子;在悬崖边冬妮娅骄傲而突兀的考验和保尔倔强的纵身跳跃;还有他们的误会,他们的忧虑,他们的别离。
最后一夜,在静悄悄的房间里,时钟提醒着六个小时后的分别。他们紧挨着度过,炽热得接吻,火焰一般得明亮。保尔的手指无意间触到冬妮娅的胸脯,惊慌而颤抖,急速离开。
“不敢拥抱着睡觉,怕这样睡着了,让母亲看见引起猜疑,就分开了。天已经渐渐透亮,他们才入睡。临睡前他们再三约定,谁也不忘记谁。”
看到这里,我已经哭得不能自已,我知他们的爱恋就在这相惜中结束了,如一朵花在风中无声地吹落了。
我的耳边还回荡着保尔的承诺:“冬妮娅,等时局平定后,我一定能当上电工,要是你不嫌弃我,要是你真心爱我,不是闹着玩,我一定做你的好丈夫,我永远也不会打你,要是我欺负你,就叫我不得好死。”我流着泪知道不会了,永不会有那一天了,年少时有多少诺言是这样深深地许下又飘然而逝了呢?
很多年后,他们相逢在暴雪肆虐的铁轨旁,人事全非。但我的冬妮娅,她依旧留在那个分离的夜里,和身畔的少年许下永不相忘的誓言。
冬妮娅,永远的少女,永远的初恋,永远的不能再见。我所记住的她,明朗热切,和气真挚,她说的每一个“您”字都让我觉得深情款款。而这纯洁而不可触碰,火一般明亮的爱情,也将深埋在我的记忆里。
有如初恋,难忘冬妮娅。
口口
朝花夕拾
鲁迅的作品里,这本只有十篇文章组成的散文集是我很喜欢读的。从本书的小序中得知,一开始书名定为旧事重提,后又改为朝花夕拾,内容隐而不露,给人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书里面并没有高深难懂的字眼,而是向读者娓娓道来童年那些难忘的事,语言简炼优美,非常自然。也可想象得出他在写这些回忆时的轻松的心情,是同创作那些嬉笑怒骂的杂文时的心情迥异的。自然在读者心中也是颇为惬意的,虽然那淡淡的忧愁总会萦绕左右、挥之不去。
鲁迅对保姆阿长的回忆充满了温情,由一开始在夏日凉席上被挤得难以入睡对阿长颇多微词,而后因其设法买来《山海经》而大为感动,既不隐恶,也不匿善,让我们看到一个原原本本的长妈妈来。而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对狗和猫的精辟见解,还有对藤野先生和范爱农的或敬或哀的追忆等等,则让我们窥见了一个伟大的作家的成长经历以及在许多个人生阶段遇到的对他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的人。
阿长使他的想象力插上了一双翅膀,在山海经的神话传说中自在地遨游;百草园的泥墙根是很容易引起人的兴趣的,但细想来那其实就是一个败落的不起眼的墙角而已,要想有更大的游乐场地也不可能,由此生发的童年的欢乐可以说是十分珍贵且记忆深刻;而对父亲的回忆在我看来只有事实的记录,大多是单方的情感臆测,很少有父子间如朱自清背影中那般动人的场景,父爱对于他是不完整甚至是有些隔膜的,小小年纪便要为父亲的病来往于当铺和药店,使得他过早地就看到人世悲凉的一面。
可以说,这本集子就是怀念阿长、父亲、老师和朋友的回忆录,是尽量用一种快乐的笔调去写那并不大幸福的童年。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