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经济
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6-05 ·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到来时,德国受到沉重打击。1923—1928年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德国工业生产上升的趋势是以美国提供的短期贷款为基础的。此时,这笔约200亿马克的贷款被美国收回,由此触发了德国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经济危机。
危机期间,工业生产直线下降。1929—1932年,煤产量下降32.7%,生铁产量下降70.3%,钢产量下降64.9%,机器制造业产值下降62.1%,发电量下降23.4%。工业生产总值下降约40%,生产资料生产减少53%,消费品生产下降25.3%,出口总额减少69.1%,进口总额减少70.8%,国库黄金储备锐减4/5。10 与此同时,劳动时间平均削减约47%,在建筑业中劳动时数减少约66%。各行业职工人数大大减少,其中钢铁、机械和电力工业的职工减少约64%,硬煤开采业职工减少约47%。
经济危机对工人阶级的生活带来灾难性影响。失业人数迅速增加。1929年9月,失业人数为130万,一年后达到300万,1931年9月上升为435万12,1932年2月除几百万人临时做短工外,失业人数达800万。失业救济金波动于每周16.44马克(大城市)和13.14马克(小城市)之间。只有82%的失业登记者能够领取失业金。
经济危机对城乡小资产阶级的打击也相当沉重。在经济危机期间,城市小工商业者、小企业主和手工业者的经济地位动荡不定。许多工厂倒闭,中小企业大量破产。据德国官方统计,1928—1931年工厂年倒闭总数由10595家上升到19254家,几乎增长一倍。同时期内,工厂年合并总数由3147家上升到8628家,几乎增长2倍。其中,个体商贩的处境十分窘迫,1931年有6664家商店倒闭,3581家被迫合并。正当小资产阶级经济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对共和制感到失望,并逐渐脱离传统资产阶级政党寻找出路,对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充满憧憬时,希特勒的纳粹党抓住了时机。它有针对性地对小资产阶级展开了蛊惑性煽动,把他们拉到纳粹运动中来,成为纳粹运动的主要的社会基础。
希特勒上台时有八百万失业者,他许诺"工作,工作,再工作",为此进行巨额贷款,开展各种事业,特别是军工,扩军备战,战前可说达到了充分就业。纳粹深刻理解大抓民生的意义,首创性地提出"休假",使休息日增加了一倍,并开始发展大众旅游,十四天的德国全境游只要四十至八十帝国马克。希特勒甚至还提出"全民汽车化",于是"大众汽车"应运而生。面对世界市场和气候的不确定性,确立和采取了许多保护农民的制度和措施。今天欧盟的农业制度、道路交通规则、强制保险制度、儿童补助制度、税率等级制亦即自然保护的基础都来自那个时代。纳粹确立了养老金计划,让年老和贫穷不再是同义语,"使老年工人的生活水平和其他职业的同胞没有明显的差别",联邦德国持续并发展了这一制度。
更加有人做过计算希特勒上台的前三年,全国的经济实现了每年以%100的增涨速度增加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此时,德国政~府的赤字仍然高得吓人,失业人数超过600万,莱茵河西岸地区虽然已被盟军在1930年6月归还,但却百废待兴;而且法国还占领着萨尔州,并企图用培植当地分裂势力和亲法分子的做法,通过全民公决,把这个州正式吞并掉。只要德国的经济形势不好转,法国人的这个阴谋就随时可能得逞。而且,纳粹party的执政还有些先天不足,因为它并不拥有议会中的绝对多数席位,这些都困扰着魏玛共和国的新任总理希特勒。
在执政的第一年里,希特勒政~府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做得相当成功。反对party被不违反民~主的程序和手段取缔了,莱茵河西岸重工业区的工厂相继恢复了正常运转,德国摆脱了战败国的地位,收回了大量主权。除了被取缔的那些政party的忠实追随者外,大部分德国人民对反对party和工会的消失都并不反对,甚至很赞成。魏玛共和国的14年统治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一场丧权辱国的灾难,人民生活水准比一战前的帝国时期大大下降,所以他们对这个民~主政体及其政party并无好感;旧工会连起码的就业率和工人最低生活保障都争取不到,更遑论其它。1933年,希特勒除了把少数反对party成员打入监狱以外,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他的亲手设计和主持下,人类历史上不仅空前,而且很有可能绝后的伟大经济奇迹开始了。
自1928年起,各种高速公路的修建计划就已经纷纷出台了,但总是因为政~府财政困难而作罢。希特勒对这个计划非常感兴趣,但也有很多反对意见,因为德国人当时穷得叮当响,连能否保住饭碗都有问题,根本没钱买汽车。但希特勒还是决定拉紧裤腰带来加以支持,因为按照他的逻辑,必须先有路,然后才能有汽车,不然汽车就是造出来也没地方开。何况高速公路可以创造大批就业机会,而高失业率又使得当时德国人的工资低廉,降低了建筑成本。所以他力排众议,跑遍全国各地,喊了许多口号,四处为工程剪彩、奠基。有的时候,口号比钱还管用,德国人民真的不计报酬,不讲待遇地跟着他们的领~袖,以军事化的纪律,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Fuehrer(领~袖):这个词一直被错误地翻译成"元首"。这是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身的希特勒给自己取的新称呼,目的就是贴近群众,不要像"主席"或"总统"那样,显得太贵族化。在上任后的前四年里,他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内政建设方面。谁也不能否认,他的政~府在经济方面表现得实在出色:1933、1934、1935,仅仅三年,希特勒就把德国-这个之前全世界赤字和失业率最高的、实际上已经破产的国家改造成了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而且这完全不是靠外国投资和援助取得的。
在这三年内,德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无疑远远超过了100%-当然这也得益于大量旧工厂重新开工,世界经济复苏等客观因素,而德国国民的失业率从30%以上降到零-除了蹲监狱的那些犹太人和反对派以外。更加惊人的是,希特勒实际上兑现了他竞选时的诺言,为德国人民实现了共同富裕-决不是让少数人率先富起来,而是让广大工薪阶层和管理阶层一起富起来。工资上涨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管理阶层不久就找不到什么东西,是他们买得起,而工人们买不起的了。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德国工人,三年前还在下岗,为了每小时工资只够买一块面包的临时工岗位,你和你的左邻右舍争得头破血流。而三年之后,你却坐着豪华游艇去非洲或美洲享受阳光假日去了。工薪阶级有权并有钱出国度假,这之前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英国没有,美国没有,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工人直到现在还没有(甚至想都不敢想),而在1935年的纳粹德国就有。
随着长达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它至今还叫做"希特勒路"-建成,各种造车厂、修车店、加油站如雨后春笋般相继破土而出,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1938年建立的"大众汽车"公司。不仅如此,希特勒还在比较飞机和飞艇之间的优劣,以决定他下一个支持建立的交通公司到底是应该叫做"大众飞机",还是"大众飞艇"呢。当然,希特勒热衷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即将到来的大战积累实力。他曾经说过:"人民需要度假,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坚定的精神状态。"
危机期间,工业生产直线下降。1929—1932年,煤产量下降32.7%,生铁产量下降70.3%,钢产量下降64.9%,机器制造业产值下降62.1%,发电量下降23.4%。工业生产总值下降约40%,生产资料生产减少53%,消费品生产下降25.3%,出口总额减少69.1%,进口总额减少70.8%,国库黄金储备锐减4/5。10 与此同时,劳动时间平均削减约47%,在建筑业中劳动时数减少约66%。各行业职工人数大大减少,其中钢铁、机械和电力工业的职工减少约64%,硬煤开采业职工减少约47%。
经济危机对工人阶级的生活带来灾难性影响。失业人数迅速增加。1929年9月,失业人数为130万,一年后达到300万,1931年9月上升为435万12,1932年2月除几百万人临时做短工外,失业人数达800万。失业救济金波动于每周16.44马克(大城市)和13.14马克(小城市)之间。只有82%的失业登记者能够领取失业金。
经济危机对城乡小资产阶级的打击也相当沉重。在经济危机期间,城市小工商业者、小企业主和手工业者的经济地位动荡不定。许多工厂倒闭,中小企业大量破产。据德国官方统计,1928—1931年工厂年倒闭总数由10595家上升到19254家,几乎增长一倍。同时期内,工厂年合并总数由3147家上升到8628家,几乎增长2倍。其中,个体商贩的处境十分窘迫,1931年有6664家商店倒闭,3581家被迫合并。正当小资产阶级经济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对共和制感到失望,并逐渐脱离传统资产阶级政党寻找出路,对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充满憧憬时,希特勒的纳粹党抓住了时机。它有针对性地对小资产阶级展开了蛊惑性煽动,把他们拉到纳粹运动中来,成为纳粹运动的主要的社会基础。
希特勒上台时有八百万失业者,他许诺"工作,工作,再工作",为此进行巨额贷款,开展各种事业,特别是军工,扩军备战,战前可说达到了充分就业。纳粹深刻理解大抓民生的意义,首创性地提出"休假",使休息日增加了一倍,并开始发展大众旅游,十四天的德国全境游只要四十至八十帝国马克。希特勒甚至还提出"全民汽车化",于是"大众汽车"应运而生。面对世界市场和气候的不确定性,确立和采取了许多保护农民的制度和措施。今天欧盟的农业制度、道路交通规则、强制保险制度、儿童补助制度、税率等级制亦即自然保护的基础都来自那个时代。纳粹确立了养老金计划,让年老和贫穷不再是同义语,"使老年工人的生活水平和其他职业的同胞没有明显的差别",联邦德国持续并发展了这一制度。
更加有人做过计算希特勒上台的前三年,全国的经济实现了每年以%100的增涨速度增加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此时,德国政~府的赤字仍然高得吓人,失业人数超过600万,莱茵河西岸地区虽然已被盟军在1930年6月归还,但却百废待兴;而且法国还占领着萨尔州,并企图用培植当地分裂势力和亲法分子的做法,通过全民公决,把这个州正式吞并掉。只要德国的经济形势不好转,法国人的这个阴谋就随时可能得逞。而且,纳粹party的执政还有些先天不足,因为它并不拥有议会中的绝对多数席位,这些都困扰着魏玛共和国的新任总理希特勒。
在执政的第一年里,希特勒政~府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做得相当成功。反对party被不违反民~主的程序和手段取缔了,莱茵河西岸重工业区的工厂相继恢复了正常运转,德国摆脱了战败国的地位,收回了大量主权。除了被取缔的那些政party的忠实追随者外,大部分德国人民对反对party和工会的消失都并不反对,甚至很赞成。魏玛共和国的14年统治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一场丧权辱国的灾难,人民生活水准比一战前的帝国时期大大下降,所以他们对这个民~主政体及其政party并无好感;旧工会连起码的就业率和工人最低生活保障都争取不到,更遑论其它。1933年,希特勒除了把少数反对party成员打入监狱以外,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他的亲手设计和主持下,人类历史上不仅空前,而且很有可能绝后的伟大经济奇迹开始了。
自1928年起,各种高速公路的修建计划就已经纷纷出台了,但总是因为政~府财政困难而作罢。希特勒对这个计划非常感兴趣,但也有很多反对意见,因为德国人当时穷得叮当响,连能否保住饭碗都有问题,根本没钱买汽车。但希特勒还是决定拉紧裤腰带来加以支持,因为按照他的逻辑,必须先有路,然后才能有汽车,不然汽车就是造出来也没地方开。何况高速公路可以创造大批就业机会,而高失业率又使得当时德国人的工资低廉,降低了建筑成本。所以他力排众议,跑遍全国各地,喊了许多口号,四处为工程剪彩、奠基。有的时候,口号比钱还管用,德国人民真的不计报酬,不讲待遇地跟着他们的领~袖,以军事化的纪律,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Fuehrer(领~袖):这个词一直被错误地翻译成"元首"。这是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身的希特勒给自己取的新称呼,目的就是贴近群众,不要像"主席"或"总统"那样,显得太贵族化。在上任后的前四年里,他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内政建设方面。谁也不能否认,他的政~府在经济方面表现得实在出色:1933、1934、1935,仅仅三年,希特勒就把德国-这个之前全世界赤字和失业率最高的、实际上已经破产的国家改造成了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而且这完全不是靠外国投资和援助取得的。
在这三年内,德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无疑远远超过了100%-当然这也得益于大量旧工厂重新开工,世界经济复苏等客观因素,而德国国民的失业率从30%以上降到零-除了蹲监狱的那些犹太人和反对派以外。更加惊人的是,希特勒实际上兑现了他竞选时的诺言,为德国人民实现了共同富裕-决不是让少数人率先富起来,而是让广大工薪阶层和管理阶层一起富起来。工资上涨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管理阶层不久就找不到什么东西,是他们买得起,而工人们买不起的了。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德国工人,三年前还在下岗,为了每小时工资只够买一块面包的临时工岗位,你和你的左邻右舍争得头破血流。而三年之后,你却坐着豪华游艇去非洲或美洲享受阳光假日去了。工薪阶级有权并有钱出国度假,这之前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英国没有,美国没有,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工人直到现在还没有(甚至想都不敢想),而在1935年的纳粹德国就有。
随着长达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它至今还叫做"希特勒路"-建成,各种造车厂、修车店、加油站如雨后春笋般相继破土而出,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1938年建立的"大众汽车"公司。不仅如此,希特勒还在比较飞机和飞艇之间的优劣,以决定他下一个支持建立的交通公司到底是应该叫做"大众飞机",还是"大众飞艇"呢。当然,希特勒热衷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即将到来的大战积累实力。他曾经说过:"人民需要度假,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坚定的精神状态。"
展开全部
当时世界的生产总值是美国37%,德国14%,英国12%,法国10%,德国是个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尤其是战争必须的煤和铁,储量是非常丰富的,品质也很好。
德国地处中欧平原,土地平坦,适合发展农业。
德国的人口基数还是相当不错的,由于工业时代经济发展比较快,人口增长也快,二战前它的人口比法国和英国这些传统欧洲强国都要多。而且由于德国很早以前就强调了教育,它的全民教育水平相当高,因此其劳动力的素质也是欧洲最高的。
德国在欧洲工业国里,起步最晚,因此拥有了后发优势,它使用的技术一般都是最先进的,尤其在二战前,德国靠大量外国贷款兴建的工厂,技术水平都是当时最先进的,效率很高。
德国处在欧洲中心,连接东欧,南欧和西欧,而且由于长期面对两面作战威胁,它的国内交通体系极其发达,再加上德国二战前兴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国内还有水运可利用,因此它的运输条件非常好。
德国是欧洲最早实行总体战的国家,其国家建设在平时就考虑到了战时需求,对全民动员和战时经济的把握也是欧洲最好的,当然,它还是不如社会主义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在动员效率和动员速度上的优势无可比拟,尽管德国的战时经济和社会主义在某些程度上有一致性。
最后,由于以上的一些原因,德国的工业底子很好,它当时是欧洲第二大工业国(第一还是苏联,但是优势不大,如果算人均那还是德国厉害些),世界第三大工业国(第一当然是美国,优势极大),而工业能力才是决定一国战争潜力的主要因素。
首先德国是欧洲的后起之秀,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雄厚,国力军力和法国基本相当。虽然一战后衰弱的很厉害,但是底子好,如果底子差的话就是有钱想在短短二十年起来也难。
再就是德国的经济是欧洲国家里恢复最快的。中国人因为ZF导向的原因一提经济就是GDP,甚至连清朝GDP世界第几都喊出来了。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近几十年才搞出来的东西。当时类似的概念是GNP(国民生产总值),德国超过了英法,排在美国之后。衡量经济的指标还有很多,比如失业率,对外贸易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德国的资源算是比较缺乏的,对外贸易,工业产值的增长是物资的重要保证。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德国的经济虽然强劲增长,但由于经济政策是为了侵略扩张服务的,德国的经济是畸形的经济,ZF拉动经济的最大需求就是军工。到了战争爆发时,德国的军费支出是财政收入的一半,非常惊人。当然牺牲就是面包了。同样经济实力档次的国家,军费的多少对于军事实力也可以有较显著的影响。再看法国人,军费花的少还有一半修了马奇诺。
此外,发动战争扩大领土和人口,可以掠夺资源(包括人口)以战养战。德国的人口约7千万,这个数字不小。 但中欧西欧的资源比较有限,北欧也就是铁矿。德国的资源和人口经不起长期大规模战争的消耗,这确实是个弱点。
德国地处中欧平原,土地平坦,适合发展农业。
德国的人口基数还是相当不错的,由于工业时代经济发展比较快,人口增长也快,二战前它的人口比法国和英国这些传统欧洲强国都要多。而且由于德国很早以前就强调了教育,它的全民教育水平相当高,因此其劳动力的素质也是欧洲最高的。
德国在欧洲工业国里,起步最晚,因此拥有了后发优势,它使用的技术一般都是最先进的,尤其在二战前,德国靠大量外国贷款兴建的工厂,技术水平都是当时最先进的,效率很高。
德国处在欧洲中心,连接东欧,南欧和西欧,而且由于长期面对两面作战威胁,它的国内交通体系极其发达,再加上德国二战前兴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国内还有水运可利用,因此它的运输条件非常好。
德国是欧洲最早实行总体战的国家,其国家建设在平时就考虑到了战时需求,对全民动员和战时经济的把握也是欧洲最好的,当然,它还是不如社会主义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在动员效率和动员速度上的优势无可比拟,尽管德国的战时经济和社会主义在某些程度上有一致性。
最后,由于以上的一些原因,德国的工业底子很好,它当时是欧洲第二大工业国(第一还是苏联,但是优势不大,如果算人均那还是德国厉害些),世界第三大工业国(第一当然是美国,优势极大),而工业能力才是决定一国战争潜力的主要因素。
首先德国是欧洲的后起之秀,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雄厚,国力军力和法国基本相当。虽然一战后衰弱的很厉害,但是底子好,如果底子差的话就是有钱想在短短二十年起来也难。
再就是德国的经济是欧洲国家里恢复最快的。中国人因为ZF导向的原因一提经济就是GDP,甚至连清朝GDP世界第几都喊出来了。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近几十年才搞出来的东西。当时类似的概念是GNP(国民生产总值),德国超过了英法,排在美国之后。衡量经济的指标还有很多,比如失业率,对外贸易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德国的资源算是比较缺乏的,对外贸易,工业产值的增长是物资的重要保证。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德国的经济虽然强劲增长,但由于经济政策是为了侵略扩张服务的,德国的经济是畸形的经济,ZF拉动经济的最大需求就是军工。到了战争爆发时,德国的军费支出是财政收入的一半,非常惊人。当然牺牲就是面包了。同样经济实力档次的国家,军费的多少对于军事实力也可以有较显著的影响。再看法国人,军费花的少还有一半修了马奇诺。
此外,发动战争扩大领土和人口,可以掠夺资源(包括人口)以战养战。德国的人口约7千万,这个数字不小。 但中欧西欧的资源比较有限,北欧也就是铁矿。德国的资源和人口经不起长期大规模战争的消耗,这确实是个弱点。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德国经济名义上世界第三(其实当时苏联所谓GDP是有很大水份的),当时德国主要以工业为主,其中机械制造、汽车业、化学及军工业世界领先、
追问
不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