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和曹操的关系?
既是同僚,又是死敌。
曹操和袁绍起初全是汉朝的官员,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受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所召,率军进京讨伐十常侍,结果却引狼入室导致董卓霍乱汉室。
之后袁绍组建18路诸侯联军讨伐董卓,这时曹操是袁绍手下的18路诸侯之一。击败董卓之后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袭尘火拼。联合军至此解散。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于官渡击败袁绍,史称官渡之战。袁绍就此一蹶不振,于两年后病死。至此曹操和袁绍这两个人的交集走到了终点。
扩展资料:
官渡之战:
汉建安五年(200),曹操统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区击败袁绍军队进攻的一次决战。东汉末年,豪强拥兵割据,逐鹿中原。时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粮足,图谋相机消灭仅据兖、豫二州的曹操。
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敬滚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
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亮禅余间的兼并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操
袁绍有可能从老磨小和曹操相脊含纤识,但是《三国志》也好,裴注也罢,都没有对此的记载;“曹操和袁绍小时候认识”这种说法,最早是出自日本作家、翻译家吉川英治以演义为主体译作的小说《三国志》(日本人通常说的“三国志”“三国演义”就是指这部作品,中文版本名曰《三国英雄传》);而且提及二人幼时交情,即出自陈琳手笔、曹操给袁绍上坟时的祭文也是吉川先生的创作。
曹操(155-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樱仿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