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而上学”什么意思,不知为什么叫做形而上学?搞不明白
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
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
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形而上学也用来指和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由日本人(明治时期)井上哲次郎由"metaphysic"翻译而来。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
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
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
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
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扩展资料
在西方,形而上学共有三个传统分支:
一、本体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二、神学——研究神或众神及关于神的问题。
三、普遍科学——研究第一原则,当中引发其他的询问。例如:非矛盾定律。在特定的范畴下,一个客体不能同时存在又不存在。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形而上学-百度百科
形而上学的本意是研究世界本质的哲学。即:现象背后的本源存在是什么?怎样运作,有没有上帝,世界是物质还是精神等等。形而上学是谈论感官经验背后的超验本质的哲学。这里的形而上学指的就是对世界实在本性,或者说那种最根本的东西的追问和探求。通俗的说可以理解为各种抽象的大追问。
形而上学列举如下:
1、凡是探讨唯物唯心,实在非实在问题的哲学,都是形而上学。这些都是这些都是关于世界本质是什么的探讨。
2、黑格尔和恩格斯的辩证法。在西方哲学下,黑格尔哲学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都归入形而上学。因为他们都是关于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探讨。
「形而上」出自《易传·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道」和「器」的区别非常类似哲学问题和技术问题的区别,所以用「形而上」翻译 metaphysics 还是蛮贴切的。 (这还是日本人井上哲次郎 (1856–1944) 的翻译。)
扩展资料:
「形而上学」是被用来翻译 metaphysics 这个词的。 metaphysics 这个词的来源大致是这样的:
亚里士多德留下了很多著作,物理学的、政治学的、生物学……其中有一本没有命名(亚里士多德本人把这部分称为第一哲学,后世编者把这本书放在《物理学》的后面,就写了 metaphysics(原文是 τὰ μετὰ τὰ φυσικὰ βιβλία (ta meta ta physika biblia) 即 “the books that come after the [books on] physics”,,也就是「物理学之后」这样的意思。
有人(比如古代阿拉伯的一些学者)认为这是指探索物理学背后的哲学问题之类的意思,其实也有可能编者只是在标明顺序(比如阅读或学习的顺序),表示这本书在物理学那本书的后面。当然,说形而上学是比物理学更深一层的追问也没什么问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形而上学
总而言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中形而上学指代哲学;马哲中形而上学则指代那部分“静止。。。”的哲学
在此尽量简化直白的解释一下,至少让大家一下就明白,就从中西角度去解释。
中:原出处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出自《周易·系辞上》。
形而上:无形无影是为道(理);
形而下:有情有状是为器(物);
学:是学科的意思。
形而上学,表示一切非唯物学科(哲学、神学等),形而下学,表示一切物理等唯物学科。
西:无此词
我国的翻译家们当时在翻译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后》或者《后物理学》著作时,因没有合适的名称来描述这种物理学之后或之外的学科,从而借用了易经中的“形而上”当书名,后加“学”字,意思是学科,译名而已,所以翻译后就变成了《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著]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因此“形而上学”只在中国有,是中国思想和智慧领域的精华。
形而上学的正确理解,应为所有哲学和神学的统称。
至于其贬义的说法,源自思想家认为其对立与辩证法。最初由黑格尔对其的理解认为其是对本源的具体研究和理解,黑格尔认为本源之类的东西不一定是固定不变的,需要用辩证法去看待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将辩证法发扬光大,既唯物主义辩证法。
目前仍有解释不了或不能直观表达的事物和道理,即为“道”。我们老祖宗们从很早之前就已经有一套理论去支撑和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