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1、7、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羧酸盐、磺酸盐、硫酸酯盐、磷酸酯盐。8、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长链胺盐类、烷基吡啶盐、多烯多胺型。9、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Krafft温度:初始随温度升高溶解度缓慢增加。达到Krafft温度后急剧增大。10、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浊点:随温度升高溶解度下降。达到一定温度后,出现两相分离,溶液浑浊。此温度称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浊点。12、临界胶束浓度(CMC值):形成“胶束”时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最小浓度。13、表面活性剂称为“缔合胶体溶液”。14、CMC值:表面活性剂的效率。15、σCMC:表面活性剂的有效值(能力)。16、聚集数:组成一个胶束的平均分子个数。17、润湿作用:活性剂分子在固液界面上定向吸附,改变固液界面张力。18、加溶作用:表面活性剂使不溶或微溶的有机物在水中溶解度增加的作用。19、非离子(聚集数大) > 阳离子(疏松) > 阴离子。20、泡沫是气相分散在液相中的分散体系。21、分散:使固体粉末均匀分散于液体中的现象。22、絮凝:破坏固体颗粒在液相中的稳定性。23、石蜡HLB=0 油酸HLB=1 油酸钠HLB=20。24、自憎现象:液体不能在自身形成的单分子膜上铺展的现象。25、表面压π:对单位长度浮物所施加的力。26、气态膜、二维空间的气液平衡、液态扩张膜、转变膜、液态凝聚膜、固态膜。27、崩坍压力:分子间形成紧密排列,不可压缩。进一步缩小面积会造成膜“崩坍”,此压力称为“崩坍压力”。28、L-B膜:利用膜转移技术,将单分子层膜一层一层地叠加在固体基片上形成层积膜。 【五】1、乳状液:一种或几种液体以液滴形式分散在另一种与之不相溶的液体中构成的多相分散体系。2、特点:多相粗分散体系,液滴大于10-7 m;高分散度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要有乳化剂:为三组分体系:油、水、乳化剂。3、乳状液的稳定因素:乳化剂界面吸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形成稳定的界面吸附膜;界面电荷的作用。4、分层:在重力作用下乳滴的上浮或下沉,使一相中分散相得到浓集。5、微乳:自发形成的高分散多相热力学平衡体系。6、形成条件:含有大量表面活性剂:5—30%上下;组分比例要匹配,分为三元系和四元系两种。自动分散;组分结构要匹配。助剂:一定种类及数量的醇、电解质。
中科雷鸣
2024-11-08 广告
2024-11-08 广告
纳米磁性液体材料,简称磁液,是亚铁磁性或铁磁性物质的纳米颗粒,在表面吸附一层表面活性剂后,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某种基液中形成的弥散溶液。它兼具磁性与流动性,是液态体系、纳米材料和现代磁学技术的有机结合。纳米磁性液体材料在航空航天、电子技术、机械...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中科雷鸣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