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急需!!!~~~~~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孙武被誉为“兵学鼻祖”,受到后世推崇,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军事指挥才能,而是因为他为后人留下的那部惊世骇俗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它言简意赅,内容博大精深,可以说字字玑珠,是国内外公认的“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孙子兵法》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从战争的实际出发,总结和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同时在于它具有着深刻的谋略内涵、道德内涵和哲学内涵,具有超越所处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
孙子的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一些主要观点:
(一)重战慎战——孙子的慎战论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首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把战争与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指出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明确指出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把战争推到了国家大事的首要位置。“兵者,国之大事”,道理非常浅显,但并不见得为所有的治国者所深知。在这方面,《孙子》的基本思想就是要重战、慎战、备战,以确保“安国全军之道”。不仅在《始计篇》从生死存亡的战争后果论述了重战的思想,在《作战篇》又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上进一步阐述了战争后果的严重性,反复指出:“带甲十万”要“日费千金”,“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兵外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同样,出于战争后果的考虑,《火攻篇》则告诫人们:“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由此可以看出,以利为动,是孙子重战慎战思想的核心,是《孙子》对待战 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二)“胜兵先胜”——孙子的先胜论
孙子认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这里的“先胜”是指在战争之前就使自己具备取得战争胜利的条件。一是要知彼知己。孙子高度重视彼己双方优劣强弱这一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基础,深刻指出在战争指导上,关键是“知彼知己”,才能“百 战不殆”。知彼知己不仅要从战略高度上了解和把握“五事”、“七计” ,而且要了解了掌握作战全过程中敌对双方不断变化着的各种具体情况。这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基本思想,也是这部兵书的精髓所在。《孙子》所以强调知彼知己,目的是为了先胜。
二是进行“庙算”。 所谓“庙算”就是中国古时候凡国家遇及战事,都要告于祖庙,设于明堂,是一种分析形势,制定战略的仪式。《孙子兵法:计篇》中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庙 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战略概念。孙子认识到,是不是很好地进行战前的战略分析,直接影响到战争胜负。因此,要根据掌握的敌我双方的情况,立足于已有的物质条件和战争潜力,从道、天、地、将、法 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分析形势,对军事行动产生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充分估计,制定预案,作出决策。
(三)“五事七计”——孙子的战力论
以“五事七计”为中心内容的战略预测思想和运筹理论,是《孙子兵法》全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全面地揭示了军事斗争的内在规律,是孙武用兵规律的高度概括。
所谓“五事七计”,五事即“道、天、地、将、法”,分别指政治、天时、地利、将帅素质、军事体制等五个方面。而“七计”是由“五事”演绎而来,是指从七个方面即从双方政治清明、将帅高明、天时地利、法纪严明、武器优良、士卒训练有素、赏罚公正来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
以五事七计为中心的战略预测思想和运筹理论揭示了军事斗争的内在规律。通过对以上因素的综合分析和权衡比较,看清双方战斗力的强弱,了解彼己胜负的情状,才能得出“吾以此知胜负”的结论。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的全胜论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是孙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内容和主导思想。他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就是用不流血的斗争方法,迫使敌方、屈从于我方的意志,以不损已方兵力财力不破坏对方的兵力物力和将被屈者的兵力财力转化为已力的方式,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做到这样,就会使“用兵之害”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而“用兵之利”则“可全”。指导战争如果能这样取胜,比起流血战斗 取胜来,即使是那些百战百胜者,也要高出一筹。因而这是用兵取胜的最上策。
《孙子》“全胜”思想的本义,绝不是说不要武力、放弃武力或不要战争、反对战争,而是指以武力为后盾,通过施展谋略和巧妙用兵,造成强大的威势,力争不直接战斗而迫敌投降,达到“屈人之兵”、“拔 人之城”、“毁人之国”的目的。《孙子》全书言战,总结战争经验和规律,正是在这个前提和体系中讲“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当这一目标不能实现时,“破国”、“破军”、“伐兵”、“攻城”等手段则无所不用;“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就是说必要时也要攻城。
那么如何达到“全胜”呢?“伐谋”、“伐交”、“伐兵”、“攻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四种手段和途径。概括起来说就是综合运用政治、外交、经济、武力威慑等手段,制止战争的爆发。这种谋攻之法,不仅 和平时期对制止和推迟战争有重要作用,即使在战争进程中也可以广泛使用,以削弱敌人的实力,打击敌人的气焰,配合军事斗争的胜利。
(五)“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的制胜论
孙子讲兵法,但他是一个真正的和平主义者。他厌恶战争,但他又认识到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他所论述的只是面对不可避免的战争,如何去取得胜利。所以,尽管《孙子兵法》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但此书仍然是以主要篇幅论述“百战之法,而不是不战而胜”之术。孙子论述的是战争指导艺术,是一本“战争论”,而不是一本“不战论”。这就决定了此书内容是以论述战胜理论为主,其最精彩的理论正在于此。关于如何取得指导作战的胜利,孙子在《虚实篇》中提出了“致人 而不致于人”的著名论断,阐明了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夺取克敌制胜主动权的战争指导思想。孙子的这一思想贯穿于全部十三篇之中,体现在战前准备、战略指导和作战指挥等各个方面。《孙子》十三篇每篇都体现了“致人而不致于人”,处处争取主动权的思想。孙子达到争取战略主动权,最后制胜敌人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因利制权的任势论
孙子认为:“善战人之势,如转园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势论是孙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意思是说,根据利益大小而确定的有效 战法,是凭藉有利于己的条件,灵活应变,掌握作战的主动权。所谓任势,就是运用力量,因势施谋,借势成事。 要任势,首先是要充分发挥主观的力量,这就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坚持谋胜,以巧成事,不硬拼实力,集中力量,渐蓄乍 用,快速出击等。其次是正确分析形势,充分利用客观矛盾之间互相作用的力量以达到我之目的。
2、奇正相生的制胜法则
《孙子兵法》认为,“战势不过奇正”,要求“以正合,以奇胜”, 即以正兵迎战,以奇兵取胜,强调:“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不可胜穷(《势篇》)。率先完整地提出了奇正范畴。
一般地说, 符合常规的为正,超出常规的为奇。从军事心理上看,合乎常情的、人们预料之内的为正, 出乎常情的、人们预料之外的为奇等。奇正理论的精髓是“奇正相生”, 即以奇为正,以正为奇,变化无穷,使敌莫测。出奇制胜的要义是“攻 其无备,出其不意”。奇胜原则的主要特征是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与敌变化而取胜”。
3、“兵以诈立”的作战指导
孙子说:“兵者,诡道”;“兵以 诈立”。并且在《始计篇》中,对孙子以论诈奇谲为特色的“诡道十二法”进行了论述。孙子“兵者诡道这一重要命题的提出,在军事思想史上是一次观念上的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孙子的“诡道”战法,集中体现了孙子指导战争活动的主要原则, 如“示形动敌”、“量敌用兵”等。无论是“示形动敌”,还是“量敌用兵”,其根本宗旨都是为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夺取战争主动权。这就是孙子“诡道十二法”的上乘境界,也是孙子整个 兵法体系的主要价值。孙子讲“诡道”,同时也讲“人道”。《孙子兵 法》处处闪耀着民本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光辉。“慎战”和“唯民是保”, 体现了“仁”,表现了尊重和顺应民心,关怀百姓的进步思想。
孙子的“诡诈”战术,由于其内容丰富多采,行之有效,因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因敌制胜的应变原则
“因敌制胜”,这是《虚实篇》中的一句名言,即“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句话的实质,就是根据不同敌人的不同特点及其不同变化,要灵活机动地用兵,临机制变,“应形于无穷”,切忌墨守陈规和囿于经验。孙子“因敌而制胜”的名言,永远是作战指挥的真理,时代愈是发展,情况愈加复杂,这一真理也就显得愈为重要。
(六)“舍事而言理”——孙子的哲学意义和文学价值
《孙子兵法》的重要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它是一部系统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还在于它丰富的哲学思想内涵。它处处闪耀着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光辉。尊重客观规律,着重对对方情势的分析,强调事物的条件和变化,表现了鲜明的唯物主义观点。著名的中国当代哲学家李泽原认为,老子的思想来源与兵家有关。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先秦兵家,以长期繁复剧烈的战争经验为基础,发展出一种弁证思维方式,具有把握整体而具体实用,能动 活动而冷静理智的根本特征,这正是中国弁证思维的独特灵魂,使它不 同于印度或希腊,构成中国实用理情的一个重要方面。
《孙子兵法》具有丰富的系统论思想。他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把握战争、 战略问题的全局,从整体上分析与战争拉开的一切条件,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兵学理论体系。
孙子的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一些主要观点:
(一)重战慎战——孙子的慎战论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首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把战争与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指出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明确指出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把战争推到了国家大事的首要位置。“兵者,国之大事”,道理非常浅显,但并不见得为所有的治国者所深知。在这方面,《孙子》的基本思想就是要重战、慎战、备战,以确保“安国全军之道”。不仅在《始计篇》从生死存亡的战争后果论述了重战的思想,在《作战篇》又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上进一步阐述了战争后果的严重性,反复指出:“带甲十万”要“日费千金”,“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兵外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同样,出于战争后果的考虑,《火攻篇》则告诫人们:“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由此可以看出,以利为动,是孙子重战慎战思想的核心,是《孙子》对待战 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二)“胜兵先胜”——孙子的先胜论
孙子认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这里的“先胜”是指在战争之前就使自己具备取得战争胜利的条件。一是要知彼知己。孙子高度重视彼己双方优劣强弱这一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基础,深刻指出在战争指导上,关键是“知彼知己”,才能“百 战不殆”。知彼知己不仅要从战略高度上了解和把握“五事”、“七计” ,而且要了解了掌握作战全过程中敌对双方不断变化着的各种具体情况。这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基本思想,也是这部兵书的精髓所在。《孙子》所以强调知彼知己,目的是为了先胜。
二是进行“庙算”。 所谓“庙算”就是中国古时候凡国家遇及战事,都要告于祖庙,设于明堂,是一种分析形势,制定战略的仪式。《孙子兵法:计篇》中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庙 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战略概念。孙子认识到,是不是很好地进行战前的战略分析,直接影响到战争胜负。因此,要根据掌握的敌我双方的情况,立足于已有的物质条件和战争潜力,从道、天、地、将、法 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分析形势,对军事行动产生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充分估计,制定预案,作出决策。
(三)“五事七计”——孙子的战力论
以“五事七计”为中心内容的战略预测思想和运筹理论,是《孙子兵法》全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全面地揭示了军事斗争的内在规律,是孙武用兵规律的高度概括。
所谓“五事七计”,五事即“道、天、地、将、法”,分别指政治、天时、地利、将帅素质、军事体制等五个方面。而“七计”是由“五事”演绎而来,是指从七个方面即从双方政治清明、将帅高明、天时地利、法纪严明、武器优良、士卒训练有素、赏罚公正来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
以五事七计为中心的战略预测思想和运筹理论揭示了军事斗争的内在规律。通过对以上因素的综合分析和权衡比较,看清双方战斗力的强弱,了解彼己胜负的情状,才能得出“吾以此知胜负”的结论。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的全胜论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是孙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内容和主导思想。他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就是用不流血的斗争方法,迫使敌方、屈从于我方的意志,以不损已方兵力财力不破坏对方的兵力物力和将被屈者的兵力财力转化为已力的方式,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做到这样,就会使“用兵之害”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而“用兵之利”则“可全”。指导战争如果能这样取胜,比起流血战斗 取胜来,即使是那些百战百胜者,也要高出一筹。因而这是用兵取胜的最上策。
《孙子》“全胜”思想的本义,绝不是说不要武力、放弃武力或不要战争、反对战争,而是指以武力为后盾,通过施展谋略和巧妙用兵,造成强大的威势,力争不直接战斗而迫敌投降,达到“屈人之兵”、“拔 人之城”、“毁人之国”的目的。《孙子》全书言战,总结战争经验和规律,正是在这个前提和体系中讲“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当这一目标不能实现时,“破国”、“破军”、“伐兵”、“攻城”等手段则无所不用;“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就是说必要时也要攻城。
那么如何达到“全胜”呢?“伐谋”、“伐交”、“伐兵”、“攻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四种手段和途径。概括起来说就是综合运用政治、外交、经济、武力威慑等手段,制止战争的爆发。这种谋攻之法,不仅 和平时期对制止和推迟战争有重要作用,即使在战争进程中也可以广泛使用,以削弱敌人的实力,打击敌人的气焰,配合军事斗争的胜利。
(五)“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的制胜论
孙子讲兵法,但他是一个真正的和平主义者。他厌恶战争,但他又认识到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他所论述的只是面对不可避免的战争,如何去取得胜利。所以,尽管《孙子兵法》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但此书仍然是以主要篇幅论述“百战之法,而不是不战而胜”之术。孙子论述的是战争指导艺术,是一本“战争论”,而不是一本“不战论”。这就决定了此书内容是以论述战胜理论为主,其最精彩的理论正在于此。关于如何取得指导作战的胜利,孙子在《虚实篇》中提出了“致人 而不致于人”的著名论断,阐明了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夺取克敌制胜主动权的战争指导思想。孙子的这一思想贯穿于全部十三篇之中,体现在战前准备、战略指导和作战指挥等各个方面。《孙子》十三篇每篇都体现了“致人而不致于人”,处处争取主动权的思想。孙子达到争取战略主动权,最后制胜敌人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因利制权的任势论
孙子认为:“善战人之势,如转园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势论是孙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意思是说,根据利益大小而确定的有效 战法,是凭藉有利于己的条件,灵活应变,掌握作战的主动权。所谓任势,就是运用力量,因势施谋,借势成事。 要任势,首先是要充分发挥主观的力量,这就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坚持谋胜,以巧成事,不硬拼实力,集中力量,渐蓄乍 用,快速出击等。其次是正确分析形势,充分利用客观矛盾之间互相作用的力量以达到我之目的。
2、奇正相生的制胜法则
《孙子兵法》认为,“战势不过奇正”,要求“以正合,以奇胜”, 即以正兵迎战,以奇兵取胜,强调:“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不可胜穷(《势篇》)。率先完整地提出了奇正范畴。
一般地说, 符合常规的为正,超出常规的为奇。从军事心理上看,合乎常情的、人们预料之内的为正, 出乎常情的、人们预料之外的为奇等。奇正理论的精髓是“奇正相生”, 即以奇为正,以正为奇,变化无穷,使敌莫测。出奇制胜的要义是“攻 其无备,出其不意”。奇胜原则的主要特征是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与敌变化而取胜”。
3、“兵以诈立”的作战指导
孙子说:“兵者,诡道”;“兵以 诈立”。并且在《始计篇》中,对孙子以论诈奇谲为特色的“诡道十二法”进行了论述。孙子“兵者诡道这一重要命题的提出,在军事思想史上是一次观念上的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孙子的“诡道”战法,集中体现了孙子指导战争活动的主要原则, 如“示形动敌”、“量敌用兵”等。无论是“示形动敌”,还是“量敌用兵”,其根本宗旨都是为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夺取战争主动权。这就是孙子“诡道十二法”的上乘境界,也是孙子整个 兵法体系的主要价值。孙子讲“诡道”,同时也讲“人道”。《孙子兵 法》处处闪耀着民本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光辉。“慎战”和“唯民是保”, 体现了“仁”,表现了尊重和顺应民心,关怀百姓的进步思想。
孙子的“诡诈”战术,由于其内容丰富多采,行之有效,因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因敌制胜的应变原则
“因敌制胜”,这是《虚实篇》中的一句名言,即“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句话的实质,就是根据不同敌人的不同特点及其不同变化,要灵活机动地用兵,临机制变,“应形于无穷”,切忌墨守陈规和囿于经验。孙子“因敌而制胜”的名言,永远是作战指挥的真理,时代愈是发展,情况愈加复杂,这一真理也就显得愈为重要。
(六)“舍事而言理”——孙子的哲学意义和文学价值
《孙子兵法》的重要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它是一部系统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还在于它丰富的哲学思想内涵。它处处闪耀着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光辉。尊重客观规律,着重对对方情势的分析,强调事物的条件和变化,表现了鲜明的唯物主义观点。著名的中国当代哲学家李泽原认为,老子的思想来源与兵家有关。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先秦兵家,以长期繁复剧烈的战争经验为基础,发展出一种弁证思维方式,具有把握整体而具体实用,能动 活动而冷静理智的根本特征,这正是中国弁证思维的独特灵魂,使它不 同于印度或希腊,构成中国实用理情的一个重要方面。
《孙子兵法》具有丰富的系统论思想。他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把握战争、 战略问题的全局,从整体上分析与战争拉开的一切条件,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兵学理论体系。
展开全部
孙武的军事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他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以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这就体现了他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表明孙武掌握了生动活泼的辩证法。正是因为孙武在军事科学这门具体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多方面的哲
学道理,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的星体。
学道理,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的星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其实
在他的《孙子兵法》中的第一篇就说过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他就是认为,战争,是一个国家的重大事情,关乎生死存亡,不能草率决议。所以后面的那些文字,主要就是对战争的详细说明。他认为,要先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才能想办法取得胜利
他又写道“兵者,诡道也”,这句话很短,然而后世对这句话的研究却从未停止
战争,原本就是拼生死的大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赢了,就是你的本事,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不计较个人荣辱,哪怕敌人把你骂到无地自容,对待敌人,你始终是不能留情,不能心存侥幸,说什么赢得光明正大,那是鬼话。因为万一你输了,你就可能搭上全军将士的姓名,甚至是亡国的代价
不像电视上的那些傻子主角,老是在关键时刻心软,种下了祸根,到头来连后悔都没有机会。。。。
在他的《孙子兵法》中的第一篇就说过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他就是认为,战争,是一个国家的重大事情,关乎生死存亡,不能草率决议。所以后面的那些文字,主要就是对战争的详细说明。他认为,要先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才能想办法取得胜利
他又写道“兵者,诡道也”,这句话很短,然而后世对这句话的研究却从未停止
战争,原本就是拼生死的大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赢了,就是你的本事,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不计较个人荣辱,哪怕敌人把你骂到无地自容,对待敌人,你始终是不能留情,不能心存侥幸,说什么赢得光明正大,那是鬼话。因为万一你输了,你就可能搭上全军将士的姓名,甚至是亡国的代价
不像电视上的那些傻子主角,老是在关键时刻心软,种下了祸根,到头来连后悔都没有机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上善伐谋,次善伐交,下善伐城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谋攻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