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
展开全部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普法战争时期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阿尔萨斯、洛林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失去的国土与语言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和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和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的形象栩栩如生。本文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刚结束的第二年(1873),以沦陷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描写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1871年,阿尔萨斯有人口150万。其中也的确夹杂着说法语的5万人口。法国战败后,那5万人后来多数迁移到了法国。人教版语文
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普法战争时期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阿尔萨斯、洛林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失去的国土与语言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和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和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的形象栩栩如生。本文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刚结束的第二年(1873),以沦陷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描写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1871年,阿尔萨斯有人口150万。其中也的确夹杂着说法语的5万人口。法国战败后,那5万人后来多数迁移到了法国。人教版语文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