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动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积极性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十几年来,对学生数学课堂的气氛问题深有感触。寒假中静下心来前思后想,写下自己的一点拙见。课堂教学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宗旨。而实现这一宗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在课堂上针对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状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传播信息的重要场所,但我们发现:现在许多学生上课都没有很大的积极性,上课时死气沉沉的。所以课堂气氛的调动,对于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由于好学生和差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上课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有的学生不敢举手是对自己没信心,怕自己回答错,有的是不想举手,看别人不举自己也没有什么必要举手,这样就造成了课堂上的冷场。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生也就越来越没有学习的兴趣。所以要调动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有时想组织讨论来活跃课堂的气氛,但许多学生根本没有头绪,不知从何讨论起,而在那里进行着其他话题的讨论。这样一来,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就渐渐淡化,使得更多的学生不想学。所以课堂上要有效地组织出讨论,才能使学生更加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第三、学生都有着竞争意识,总是想自己比别人强,不愿落在最后。如果能够适当的引导,激发出学生自己的竞争意识,课堂上利用学生这种力争上游的劲道,来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就活跃了,这样让学生能轻松地学到知识。无形中,也让他们自己给了自己一种动力。
因为素质教育提要倡创新教育,实际上是说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创新,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创新。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最根本要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同时,创新教学还要立足于学习本身,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认为,数学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在这一立足点上研究探索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学教做合一”思想认为: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是统一的,都是以“做”为中心的,那么,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是可以“做”的。结合课堂教学,可以从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发两个方面去创新,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探究的能力。在教师方面,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如创设情境,用充满童趣的故事带学生进入学习。在学生方面,采用新的学习方式------主动提问,质疑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从教师的“教”着手,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在情境教学中应强调为学生创设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的认知需要,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体验学习,完整的经历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认知全过程。因此,情境设计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投入学习,教师设置有效的情境尤为重要。
一.要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寓学于乐。
教育学家说:“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解决为线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诱导学生把学生新知的压力变为探索的能力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可以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帮自己设计一个圆柱体的纸箱用来存放物品,他又想把东西反复多一些,又想节省些用料,班级里的几个学生听说后,都为自己设计了一个方案,到底谁的方案比较理想呢?是否表面积大,能放的东西就多呢?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圆柱的体积”
。通过这样一个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新课的内容上。通过新课的学习,最后共同选择了最佳方案。以生活情境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学习了更多的知识,你就会有更大的本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要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枯燥的概念,法则总是让学生头痛不已,背不出,记不住是最大的问题,往往教师的教总是有些给学生“灌”的感受。要避免这种“背诵式”教法,最好的方法是先提出学生的兴致,激发他们的热情。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老师先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3X-2X-5=0”
,问学生这个方程有几个实数解,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有两个。”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任意准备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先自己计算一下有几个实数解,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有两个实数解,哪些只有一个实数解,哪些没有实数解。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一元二次方程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有怎样的实数根,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和羡慕。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解方程,能准确地判断出一元二次方程实数解的情况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在教学中老师利用各种各样的情境,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主思考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展了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不断提高。在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其次、从学生的“学”入手,鼓励“质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
,主动学习的核心是探究,探究活动始于提出问题,让学生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突破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尝试提出一些问题,具体操作如下:一、新知识的提问
在一节课中,出现了一些概念,一些新知识。同时,学生的头脑中总会有一些疑问,而这些疑问正是他们求知的目标和方向。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把新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或许他们头脑中的这些问题也正是新课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提出对新概念,新知识的疑问。如:在教学“用尺规作图时”时,在认识了圆规后,请学生对圆规这样新物品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学生提出了:“圆规只能画圆,怎样来作图?”“圆规怎样量长度?”“圆规怎样画一个相同的角?”等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新课所要解决的知识点。然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开展学习,讨论,从而完成了新课的教学。又如教学“分解因式”
二、操作提问在课堂中的操作并非是机械地动手,而是要在操作中通过动脑,思考,指导操作,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必然有问题产生,操作时产生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解决,共同提高。如:在教学“几何添辅助线证明时”时,出示一题需要添辅助线的证明题,学生问:“这题该怎么证明?”让大家共同讨论这一问题,在大家的七嘴八舌中,得出了“如果这有一条平行线”或“那有一条垂线就好了。”通过这样的问题就可引出怎样添辅助线。在图形里添上需要的“辅助线”这样就能证明了。通过操作,提出问题,共同解决,学生对学习的自信油然而生,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了提高。
综合以上所提两点是实际操作时培养学生提问的良好习惯,但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不仅限于此。在一堂课的任何时候,学生有问题都可以提问,甚至鼓励他们提出一些书本上没有给出答案的问题,从而养成良好的质疑能力,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我们集体已经学会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这时生甲提问:“为什么要把二元先转化为一元?”生乙提出:“为什么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可以相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了疑问并且大胆的提出来,这时全班的同学都积极动起脑筋。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共同研究探讨,最后通过大量的例子验证了规律地正确性,学生也更喜于接受自己研究的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学”是互相配合,相辅相成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发挥教学设计中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服务,要通过巧妙的设计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学生的学则一定要基于主动的基础上思考。质疑是学习永恒的动力,培养质疑能力,也就是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才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沭阳县外国语实验学校初三年级刘学亮
第一、由于好学生和差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上课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有的学生不敢举手是对自己没信心,怕自己回答错,有的是不想举手,看别人不举自己也没有什么必要举手,这样就造成了课堂上的冷场。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生也就越来越没有学习的兴趣。所以要调动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有时想组织讨论来活跃课堂的气氛,但许多学生根本没有头绪,不知从何讨论起,而在那里进行着其他话题的讨论。这样一来,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就渐渐淡化,使得更多的学生不想学。所以课堂上要有效地组织出讨论,才能使学生更加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第三、学生都有着竞争意识,总是想自己比别人强,不愿落在最后。如果能够适当的引导,激发出学生自己的竞争意识,课堂上利用学生这种力争上游的劲道,来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就活跃了,这样让学生能轻松地学到知识。无形中,也让他们自己给了自己一种动力。
因为素质教育提要倡创新教育,实际上是说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创新,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创新。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最根本要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同时,创新教学还要立足于学习本身,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认为,数学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在这一立足点上研究探索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学教做合一”思想认为: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是统一的,都是以“做”为中心的,那么,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是可以“做”的。结合课堂教学,可以从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发两个方面去创新,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探究的能力。在教师方面,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如创设情境,用充满童趣的故事带学生进入学习。在学生方面,采用新的学习方式------主动提问,质疑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从教师的“教”着手,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在情境教学中应强调为学生创设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的认知需要,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体验学习,完整的经历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认知全过程。因此,情境设计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投入学习,教师设置有效的情境尤为重要。
一.要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寓学于乐。
教育学家说:“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解决为线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诱导学生把学生新知的压力变为探索的能力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可以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帮自己设计一个圆柱体的纸箱用来存放物品,他又想把东西反复多一些,又想节省些用料,班级里的几个学生听说后,都为自己设计了一个方案,到底谁的方案比较理想呢?是否表面积大,能放的东西就多呢?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圆柱的体积”
。通过这样一个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新课的内容上。通过新课的学习,最后共同选择了最佳方案。以生活情境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学习了更多的知识,你就会有更大的本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要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枯燥的概念,法则总是让学生头痛不已,背不出,记不住是最大的问题,往往教师的教总是有些给学生“灌”的感受。要避免这种“背诵式”教法,最好的方法是先提出学生的兴致,激发他们的热情。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老师先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3X-2X-5=0”
,问学生这个方程有几个实数解,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有两个。”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任意准备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先自己计算一下有几个实数解,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有两个实数解,哪些只有一个实数解,哪些没有实数解。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一元二次方程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有怎样的实数根,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和羡慕。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解方程,能准确地判断出一元二次方程实数解的情况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在教学中老师利用各种各样的情境,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主思考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展了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不断提高。在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其次、从学生的“学”入手,鼓励“质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
,主动学习的核心是探究,探究活动始于提出问题,让学生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突破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尝试提出一些问题,具体操作如下:一、新知识的提问
在一节课中,出现了一些概念,一些新知识。同时,学生的头脑中总会有一些疑问,而这些疑问正是他们求知的目标和方向。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把新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或许他们头脑中的这些问题也正是新课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提出对新概念,新知识的疑问。如:在教学“用尺规作图时”时,在认识了圆规后,请学生对圆规这样新物品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学生提出了:“圆规只能画圆,怎样来作图?”“圆规怎样量长度?”“圆规怎样画一个相同的角?”等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新课所要解决的知识点。然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开展学习,讨论,从而完成了新课的教学。又如教学“分解因式”
二、操作提问在课堂中的操作并非是机械地动手,而是要在操作中通过动脑,思考,指导操作,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必然有问题产生,操作时产生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解决,共同提高。如:在教学“几何添辅助线证明时”时,出示一题需要添辅助线的证明题,学生问:“这题该怎么证明?”让大家共同讨论这一问题,在大家的七嘴八舌中,得出了“如果这有一条平行线”或“那有一条垂线就好了。”通过这样的问题就可引出怎样添辅助线。在图形里添上需要的“辅助线”这样就能证明了。通过操作,提出问题,共同解决,学生对学习的自信油然而生,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了提高。
综合以上所提两点是实际操作时培养学生提问的良好习惯,但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不仅限于此。在一堂课的任何时候,学生有问题都可以提问,甚至鼓励他们提出一些书本上没有给出答案的问题,从而养成良好的质疑能力,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我们集体已经学会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这时生甲提问:“为什么要把二元先转化为一元?”生乙提出:“为什么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可以相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了疑问并且大胆的提出来,这时全班的同学都积极动起脑筋。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共同研究探讨,最后通过大量的例子验证了规律地正确性,学生也更喜于接受自己研究的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学”是互相配合,相辅相成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发挥教学设计中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服务,要通过巧妙的设计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学生的学则一定要基于主动的基础上思考。质疑是学习永恒的动力,培养质疑能力,也就是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才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沭阳县外国语实验学校初三年级刘学亮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