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的色彩特点是什么
民间美术的色彩特点:
1、程序化
民间美术不仅仅是民间世代相传的艺术习俗,还是民间沿袭的一种永恒的信念,在传承中形成了一种具有惯性的民族观念性的心理特征。色彩作为民间美术灵魂与观感的基础形式,担负展现思想、信仰与美感的责任。
色彩承载的思想与信仰在历史发展与演变中,逐步形成了民族艺术特有的模型,固定了一个民族的审美标准与情节,并沉淀在民族的心理意识中,这其中最原始的核心观念,是不会被时代变迁或文明盛衰所改变。
即便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民间艺术的宗教与神性淡化,其所具有的民族化的审美标准是不会改变的。这种标准是在悠久的历史生活中由无数民众经过不断的审美探索形成的。
与此同时,这些审美标准也运用其自身的美学认知和艺术经典规范民间后世的艺术追求与探索,不断浸染和启迪着后来的民间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由此形成了永恒美学规律与经典美学特征的色彩使用法则。艺术是一种有规律的哲学,民间艺术也不例外,这很早就被哲学界所认可。
民间美术通过对色彩的不断感悟,在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了色彩真正的赋色诀窍。经验的总结和赋色诀窍的出现使得民间美术的色彩发展在相对恒定中不断提升与进步,也呈现出类型化和程序化的审美特征。这种程序化的赋色法则通用于所有的民间艺术作品。
只有以时空的视角去审视民间美术的色彩,这样才能解析民间美术创新的程序化的赋色法则。才能让程序化的美学特征在无限时空中拥有的持久生命力。
民间美术的色彩赋色法则大多以歌诀、口诀或是顺口溜的形式传承,例如云锦的配色口诀:两晕玉白深浅红,三晕水银配大红;又如无锡泥人的上色歌诀:红得艳,绿要娇,白需净,纯色如纸映心魂等。
2、地域性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具有地域性,但与此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在民俗文化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民间美术色彩的地域文化特征十分显著。不同的地域文化是形成不同的美术色彩审美和喜好的关键因素。
中国国土面积宽广,加之地形丰富,由此导致了各地区的气候、环境、地形以及产物的差异明显,生活在北方与生活在南方的人民的生活习惯与文化差异是巨大的,由此也造成了民间美术色彩存在很大差异,这表现在民间美术色彩具有一定的地域划分。
下面通过不同地域年画的分析,来探视民间美术色彩的地域性。年画是我国民间最流行的美术形式之一,我国不同地域所粘贴的年画,在色彩构成上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例如四川绵竹地区的年画,具有造型简单、色彩填充明度高,用色艳丽,亮度高以及颜色之间的鲜对比鲜明的特点,这样更加能够达到吸引目光的效果,起到凸显过年欢乐明快气氛的作用。
又如兴起于明代的山东杨家埠水版年画,运用古老的手工操作方式制作而成,年画的题材十分丰富,特别是在色彩的运用上,主要以原色来搭配,利用粗放的色彩载体线展现出淳朴的造型风格。
其中经典的杨家埠门神年画,将大红色、黄色和青色作为原色使用,这样的赋色法则,将北方年画以及此地区的年画风格和色彩运用风格展现淋漓尽致。
相对于北方年画的风格,南方年画具有很大的差别,首先是构图比北方饱满,色彩也不像北方那样单一,呈现出多且杂的特点,特别喜欢运用紫红色来展现年的喜气,题材以地方生活和民间故事为主。例如桃花坞的木版年画,主要体现江南水乡的美术色彩运用特点。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同为年画,不同的地区所展现出来的美术色彩是十分多样的,具有浓重的地域特征,简言之,民间美术色彩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美学特征,这种特征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民间美术色彩的多样化发展。
3、象征性
从色彩学的角度来说,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符号意义,简单说,就是我们通常谈及的冷色系和暖色系带来的感觉。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同样也有象征性,是将色彩看作一种符号,借以表达观念或事物。我国民间的美术色彩不仅只是感知与表现元素,而且还具有观念与象征的作用。
例如西藏地区的藏戏面具,其色彩丰富多样,不同的色彩面具代表着人物不同的社会地位,红色是权力的象征,用于位高权重的角色的面具设计;白色代表善良,多用于老者面具;绿色具有生命特点,被用于母亲的面具设计;蓝色是天空的颜色,所以天神的面具用蓝色。
又如陕西地区的社火脸谱,其色彩的运用同样具有象征意义,还形成了一定的用色口诀:红色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青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绿是侠野粉老年;金银二色色泽亮,专画妖魔鬼神判。这一口诀充分展现了脸谱的用色象征性。
综上所述可知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具有明显的象征性美学特征,也正因为这一特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4、装饰性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带有典型的东方文化特征,中国民间美术赋色不仅考虑视觉效果,更注重情感与精神的融入。中国民间美术色彩虽然不是一种艺术行为,但却表现了中国民间布衣的心愿所向的一种与商业和功利无关的追求。
它是一种纯手工的、依据人民意愿的个性创造,它是一种不与机械复制相同,并且独具个性化的色彩展现。
如大胆的运用大红、大绿等色彩的阳泉面花,这样看似随意和无规则的色彩,却能运用其感性十足的特点,表达出明亮、欢乐的心境,这样的用色略显犀利,搭配的巧妙,使得色彩宛如天成,展现出一种和谐、淳朴的色彩美。
民间美术色彩具有取材随意的特性,自然的物品随手拈来,这样自然的动作形成了质朴的美术作品,运用泥巴、草、花叶等为载体制作出来的美术毫无矫揉造作的意味。材料合理的搭配,使得色彩之美淋漓尽致,这样的随意搭配,也造就了民间美术的粗犷的装饰性美学特征。
这一随意的、自然的创作理念融集了民间的美术智慧,将中国民间美术装饰性美学特征推向了极高的艺术品质。
5、我国有56个民族组成,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很大,所以也产生了不同的民间艺术样式,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有年画,有泥塑,剪纸,服饰等等。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化,题材广泛。并以期热烈,质朴自由的特征显示其魅力。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是赋色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所展现的程序性、地域性、象征性以及装饰性,为中国美术色彩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赋色道路,也是民间美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的基础与保障。
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中国战国秦汉的石雕、陶俑、画像砖石,其造型、风格均具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大量的版画、年画、雕塑、壁画以民间匠师为主,而流行于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纸、农民画、刺绣、印染、服装缝制、风筝等更是直接来源于群众之手,并装饰、美化、丰富了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富于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特征 民间美术是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远在距今6000年前新石
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就闪耀着民间艺术的光辉,中国在魏
晋以前的美术创作者主要是工匠,战国秦汉之际的石雕、
陶俑及画像砖石,虽为统治阶级生前或死后享用,但在
造型及艺术风格上都带有朴质活泼的鲜明民间特色,魏
晋以迄近代,士大夫贵族成为画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
版画、年画、雕塑、壁画及各种工艺创作中,民间匠师
仍占绝对优势,至于在广大城乡群众中流行的剪纸、刺
绣、印染、服装缝制等直接装饰人民生活的工艺美术创
作,更有着极为广泛的社会基础。他们世代相沿,在延
续继承中不断丰富和创新,创造了富有民族和乡土特色
的优美艺术形式。但由于过去的阶级偏见使民间美术的
成就常常被贬低或忽视;又由于劳动人民在经济、政治
及文化上遭受重压,以致他们在艺术上的智慧才能,也
不免受到压抑而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民间美术的作者是人民群众和民间匠师,其中绝大
多数是在劳动生产的业余时间制作的,或作为副业生产,
又主要为自己使用、欣赏,因此表现了他们的心理、愿
望、信仰和道德观念。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有极为密切
的关系,是伴随民俗活动而发展的。在民间的节日庆典、
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民间美术创
作也最为活跃。如中国春节前后用年画、剪纸、春联装
饰环境,为孩子赶制服装,社火花会的戏具,庆贺元宵节
的花灯纸扎;端午节悬挂的天师符,钟馗像、五毒服装
饰件及龙舟彩船;中元节的荷花灯、中秋节的月饼花模、
泥塑兔儿爷;结婚用的嫁衣、喜花、喜帐;祝贺幼儿百
天和生日用的虎头帽、虎头鞋、长命锁、长命衣。少数
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歌舞集会中的服饰布置也用丰富的美
术品点缀。藏族供神的酥油花,傣族泼水节男女互赠的
花荷包等。民间美术分布于全国各地区,由于中国地域
广阔,民族众多,在地理条件、风俗、感情、气质等互
有差异,又在民间美术中形成了丰富的品类和多采的风
格,这些美术品有的供生活使用(如灯具、食器、家具),
有的用于装饰和美化环境(如年画、窗花),具有实用价
值和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民间美术的制作材料大都是
普通的木、布、纸、竹、泥土,然而制作技巧高超、构
思奇巧、很少自然主义的模拟物象,而是善于大胆想像
和夸张表现强烈的感情,又常用于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
的手法通过优美的形象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具
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艺术上刚健清新活泼淳朴,带有鲜
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分类 民间美术品种极为丰富,既有供玩赏用的造
型艺术,又有衣食住行中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又与民
俗、宗教及其他民间文艺存在密切关系,形成多种分类
法:①绘画。包括版画、年画、建筑彩画、壁画、漆画、
灯笼画、扇面画等。②雕塑。包括彩塑(寺观彩塑、小
型泥人)、建筑石雕、金属铸雕、 木雕、砖刻、面塑、
琉璃建筑饰件等。③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
玩具、竹制玩具、铁制玩具、纸玩具、蜡玩具及综合材
料所制玩具等。④染织刺绣。包括蜡染、印花布、土布、
织锦、刺绣、 挑花、补花等。⑤服饰。包括民族服装、
儿童服装、嫁衣、绣花荷包、鞋垫、首饰、绒花绢花等。
⑥家具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 木器、竹器、
漆器、铜器及革制品、车马具等带有装饰及艺术价值者
等。⑦戏具。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会造型等。⑧
剪纸。包括窗花、礼花、刺绣、刺绣花样、挂笺等。⑨
纸扎灯彩。包括各种花灯、各种纸扎。⑩编织。包括草
编、竹编、柳条编、秫秸编、麦秆编、 棕编、纸编等。
□食品。面花面点造型、糕点模、糖果造型等。
中国民间美术研究状况 民间美术的收集和研究是
继承发扬民间美术遗产的重要环节。中国在长期的封建
社会中,由于统治阶级对民间美术的偏见,不能得到应
有的重视,仅在一些民俗著作中有点滴记载。辛亥革命
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随着对民俗学研究的重视,
对民间文艺也开展了征集工作,鲁迅先生充分肯定民间
花纸及小说插图的价值,并亲自从事年画的搜集,北京大
学风俗调查会也专题搜集调查实物。其后郑振铎、钟敬
文、张光宇等人在搜集研究上也各有建树,1937年在浙
江杭州还举办了民间图画展览会,一些杂志刊物亦陆续
有文章问世。40年代以后,在延安等革命根据地美术工
作者对皮影、年画、洋片、泥玩具的调查、搜集和革新,
使民间美术的研究引进现代革命美术创作之中。1949年
以后,对民间美术的研究得到充分重视,鉴于不少品类
已处于艺绝人亡的危境,因而文化机构组织专人搜集抢
救,特别对年画、剪纸方面的搜集研究更为活跃,曾先
后有《中国年画发展史略》(阿英,1954)、《中国年
画史》(薄松年,1985)、《华东民间年画》(陈烟桥,
1955)、《杨柳青木版年画资料集》(王树村,1959)、
《桃花坞木版年画》(刘汝醴、罗叔子,1961)、《山
东民间年画》(谢昌一,1978)、《中国美术全集·民间
年画卷》(王树村主编,1985)等重要论著陆续问世。包
括不同地区风格的剪纸艺术集的编辑出版数量更多,民
间剪纸艺术家王老赏、张永寿、王子淦等人的剪纸都编
成专册。江苏出版社编印的《民间美术》和中国民间工
艺学会编印的《中国民间工艺》还发表了大量文章和资
料。为了推动民间美术的研究,民间美术博物馆正在筹
备,各地方性的民俗美术陈列馆纷纷建立,各地方群众
艺术馆也把搜集保护民间美术作为重点工作,民间美术
的专题展览多次在国外举行受到各国艺术界的重视和赞
扬。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年画研究会、中国剪纸学
会等机构的成立和队伍的扩大,寓示民间美术的研究整
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运用最乡土、最自发的艺术语言,完美的体现了民间意识中最美好的愿望。中国是一个有着“最古老和最丰富的有生气的文明”和“安定而有深度的精神”的国度。中国文化中深刻的思想和高雅的艺术充分彰显着中国文化的历史内蕴及厚度。中国的民间艺术同其他中国艺术一样,植根于中国文化之沃土。中国文化的精深博大培育了中国艺术的枝繁叶茂,中国民间美术就是其中的一枝奇葩。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基地中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审美需求,对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研究得很全面、很透彻。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呈现着中国文化之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人们祈福迎祥、求吉避凶、驱邪禳灾的民俗心理。色彩对比的本质特征是激活人的视觉鲜明度。近现代色彩研究总结出各种性质不同的七种色彩对比,它们是色相对比、明度对比、冷暖对比、补色对比、纯度对比、面积对比和同时对比。色相对比是最直截了当表明人类色彩生命本质的色彩对比,它的用色是依人对色彩相貌的审视而产生的联想和心理感受。约翰内斯·伊顿在《色彩艺术》一书中认为:“色相对比是七种对比中最简单的一种。它对色彩视觉要求不高,因为它是由未经掺合的色彩以其最强烈的明亮度来显示的。”由于色相对比鲜明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被许多都市里的专业艺术家视为色彩粗俗和缺乏高雅,即而他们对民间美术中大量的色相对比的应用持贬低的态度。但事实上,驾驭色相对比比其它那些相对柔弱的色彩对比要困难得多,全面把握这种色彩结构的本质也是难度很大的。色相对比是在人类绘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色彩对比。它最直接地表明人类原始时期本质的色彩需要。中国传统的赤、青、黄、白、黑这些最基本的原色,以其鲜明饱满的色彩性格傲然矗立,它们并列时所形成的充满生命张力的色彩效果使其它所有的色彩结构黯然失色。而在绘画色彩结构中,最基本的色相对比是红、黄、蓝,或者红、绿、蓝。这些高纯度的颜色,经过不同面积的调和,便组成了稳定的色彩结构。
“从远古走来”的民间美术本能地使用色相对比构筑了其绚丽、丰富的色彩乐章。最具典型特征的是民间年画、民间彩塑、戏曲人物造型。陕西年画中的门神最为出名,大红、桃红、黄、绿、黑五色为最常使用的颜色。其绘制粗犷、风格豪爽、明快、洒脱。山东潍县年画色彩表现手法独特,一是所使用的基本色都是对比色,红和绿、黄和紫、墨色和空白底色,造成鲜艳强烈的对比色。二是极少使用中间色,造成色度上的对比。三是用品色水印出来的颜色,透明不浑浊,色彩鲜艳。四是色块较大,不琐碎。五是色彩布满全局,互相呼应,不孤立。色相对比、冷暖对比、补色对比、明度对比的应用都在山东潍县年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另外在华美的刺绣、服饰和民间泥玩具上都可以证明自古便有对色相对比效果的喜爱。我们熟知的民间泥玩具一般采用黑底上绘制红、黄、白、绿等纯度较高,面积较小,又极其饱满的色彩与底色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使红色更艳,绿色更鲜,白色更亮。正如民间画诀云:“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既肯定色相对比的运用,色彩搭配又体现着朦胧、神秘的原始美,具有现代装饰色彩效果。在建筑、织绣图案和其他民间艺术的配色中,更是积累了使用高纯度的色相对比经验。由于色相对比在绘制中颜料之间很少混合发生化学作用,故人类历史上保存年代最久远的绘画作品基本都是色相对比结构。如我国一千五百年前绘制的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其鲜明饱满的色彩和视觉心理效果,不得不令所有驻足于前的观者对色相对比所产生的永恒的色彩魅力叹为观止。
民间美术讲究色彩的色相对比的同时也讲究色彩的冷暖对比、补色对比、纯度对比、面积对比。冷暖对比是对人的感情产生最大影响力的色彩对比。伊顿认为它是所有色彩对比中最为响亮的。由于民间大众对热闹、红火、喜庆气氛的积极追求,冷暖对比所产生的丰富色调风格恰好满足了百姓的情感需求。“青紫不并列,黄白不随肩。”,“红搭绿,一块玉。”,“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这些民间口诀中既有红与绿的冷暖对比,也有红与黄的邻近色对比。其中紫绿为冷色,具有沉静和后退感,而红黄为暖色,具有跳跃和前进感。在一副固定的画面中,不同面积的冷暖对比的使用,使得画面即充分表达了红火热烈又不失稳重协调。补色对比为最鲜明的色彩结构。由于民间美术的整个情调是开朗乐观的,特别表现在色彩上更是鲜明,响亮,火辣辣的,为了夸张地突出其美艳、艳丽、鲜明、丰满,补色对比常常为老百姓的首选。有诀曰:“黄马紫鞍配”,“红马绿鞍配”, “黄身紫花,绿眉红嘴,显得鲜明。”俗语说亦有“红花要靠绿叶扶”,“红离了绿不显,紫离了黄不显”的说法。这些平易、朴实,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设色口诀,虽然不来自于高深的色彩理论和色彩实验,却恰当地表达了民间审美思想和传统文化观念。在追求丰富的色彩的同时,又极其讲究色彩的冷暖对比、补色对比所表达的色彩心理情感效应。河北杨柳青年画则是善于处理色调和谐中的多种对比关系,而不是以色彩的冷暖调子的配置来作为处理色彩关系的重要手段,更不是依靠单纯的原色对比,取得色彩的强烈效果。如软色和硬色的对比,薄色与浆色的对比;水色与石色的对比等,组成和谐明快的色调。
在各种表现绘画的色彩秩序中,纯度对比是最为明显的色彩秩序,它表现出单色性色彩本质的秩序感。这在民间绘画、服饰、刺绣,建筑中尤为突出。其中敦煌石窟的顶部藻井图案上创造性的对纯度对比的使用最具特色。如我们常见藻井图案以蓝色不同纯度构成的纯度对比,色彩清淡简洁,配合以红色及白色不同纯度构成的纯度对比,建立起严谨而自然的色彩秩序感。
色彩面积的对比起到最直接的作用是控制色彩的视觉平衡。在一副具体的艺术作品中由于色彩面积的大小,集中与分散,形成了色彩面积的节奏。大多数的色彩面积的对比是使用一块占主体地位的色彩确定画面的基调,以小面积的色块形成对抗、反衬、呼应的色彩面积关系。红色在中国民间与吉祥,热闹、喜庆是分不开的,大面积的红色与其它色彩的配合在不同场合的应用为老百姓所熟悉。一张红底色的纸配以黑色方正遒劲的毛笔字,就是过年的对联。占主体地位的红底色透出的喜气配合字体的黑色疏密有致的穿插构成了独具中华特色的黑红色系经典搭配。
以色彩对比为主要特征的民间美术必然会在新的时代里创造出更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极具视觉审美效果的色彩语言。特别是在今天绘画艺术处在如此多元化的时代,各门艺术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极其普遍,借鉴民间美术的色彩语言对现代艺术家来讲无疑是打开了一扇色彩斑斓的新窗户。
1、程序化
民间美术不仅仅是民间世代相传的艺术习俗,还是民间沿袭的一种永恒的信念,在传承中形成了一种具有惯性的民族观念性的心理特征。色彩作为民间美术灵魂与观感的基础形式,担负展现思想、信仰与美感的责任。
色彩承载的思想与信仰在历史发展与演变中,逐步形成了民族艺术特有的模型,固定了一个民族的审美标准与情节,并沉淀在民族的心理意识中,这其中最原始的核心观念,是不会被时代变迁或文明盛衰所改变。
即便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民间艺术的宗教与神性淡化,其所具有的民族化的审美标准是不会改变的。这种标准是在悠久的历史生活中由无数民众经过不断的审美探索形成的。
与此同时,这些审美标准也运用其自身的美学认知和艺术经典规范民间后世的艺术追求与探索,不断浸染和启迪着后来的民间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由此形成了永恒美学规律与经典美学特征的色彩使用法则。艺术是一种有规律的哲学,民间艺术也不例外,这很早就被哲学界所认可。
民间美术通过对色彩的不断感悟,在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了色彩真正的赋色诀窍。经验的总结和赋色诀窍的出现使得民间美术的色彩发展在相对恒定中不断提升与进步,也呈现出类型化和程序化的审美特征。这种程序化的赋色法则通用于所有的民间艺术作品。
只有以时空的视角去审视民间美术的色彩,这样才能解析民间美术创新的程序化的赋色法则。才能让程序化的美学特征在无限时空中拥有的持久生命力。
民间美术的色彩赋色法则大多以歌诀、口诀或是顺口溜的形式传承,例如云锦的配色口诀:两晕玉白深浅红,三晕水银配大红;又如无锡泥人的上色歌诀:红得艳,绿要娇,白需净,纯色如纸映心魂等。
2、地域性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具有地域性,但与此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在民俗文化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民间美术色彩的地域文化特征十分显著。不同的地域文化是形成不同的美术色彩审美和喜好的关键因素。
中国国土面积宽广,加之地形丰富,由此导致了各地区的气候、环境、地形以及产物的差异明显,生活在北方与生活在南方的人民的生活习惯与文化差异是巨大的,由此也造成了民间美术色彩存在很大差异,这表现在民间美术色彩具有一定的地域划分。
下面通过不同地域年画的分析,来探视民间美术色彩的地域性。年画是我国民间最流行的美术形式之一,我国不同地域所粘贴的年画,在色彩构成上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例如四川绵竹地区的年画,具有造型简单、色彩填充明度高,用色艳丽,亮度高以及颜色之间的鲜对比鲜明的特点,这样更加能够达到吸引目光的效果,起到凸显过年欢乐明快气氛的作用。
又如兴起于明代的山东杨家埠水版年画,运用古老的手工操作方式制作而成,年画的题材十分丰富,特别是在色彩的运用上,主要以原色来搭配,利用粗放的色彩载体线展现出淳朴的造型风格。
其中经典的杨家埠门神年画,将大红色、黄色和青色作为原色使用,这样的赋色法则,将北方年画以及此地区的年画风格和色彩运用风格展现淋漓尽致。
相对于北方年画的风格,南方年画具有很大的差别,首先是构图比北方饱满,色彩也不像北方那样单一,呈现出多且杂的特点,特别喜欢运用紫红色来展现年的喜气,题材以地方生活和民间故事为主。例如桃花坞的木版年画,主要体现江南水乡的美术色彩运用特点。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同为年画,不同的地区所展现出来的美术色彩是十分多样的,具有浓重的地域特征,简言之,民间美术色彩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美学特征,这种特征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民间美术色彩的多样化发展。
3、象征性
从色彩学的角度来说,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符号意义,简单说,就是我们通常谈及的冷色系和暖色系带来的感觉。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同样也有象征性,是将色彩看作一种符号,借以表达观念或事物。我国民间的美术色彩不仅只是感知与表现元素,而且还具有观念与象征的作用。
例如西藏地区的藏戏面具,其色彩丰富多样,不同的色彩面具代表着人物不同的社会地位,红色是权力的象征,用于位高权重的角色的面具设计;白色代表善良,多用于老者面具;绿色具有生命特点,被用于母亲的面具设计;蓝色是天空的颜色,所以天神的面具用蓝色。
又如陕西地区的社火脸谱,其色彩的运用同样具有象征意义,还形成了一定的用色口诀:红色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青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绿是侠野粉老年;金银二色色泽亮,专画妖魔鬼神判。这一口诀充分展现了脸谱的用色象征性。
综上所述可知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具有明显的象征性美学特征,也正因为这一特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4、装饰性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带有典型的东方文化特征,中国民间美术赋色不仅考虑视觉效果,更注重情感与精神的融入。中国民间美术色彩虽然不是一种艺术行为,但却表现了中国民间布衣的心愿所向的一种与商业和功利无关的追求。
它是一种纯手工的、依据人民意愿的个性创造,它是一种不与机械复制相同,并且独具个性化的色彩展现。
如大胆的运用大红、大绿等色彩的阳泉面花,这样看似随意和无规则的色彩,却能运用其感性十足的特点,表达出明亮、欢乐的心境,这样的用色略显犀利,搭配的巧妙,使得色彩宛如天成,展现出一种和谐、淳朴的色彩美。
民间美术色彩具有取材随意的特性,自然的物品随手拈来,这样自然的动作形成了质朴的美术作品,运用泥巴、草、花叶等为载体制作出来的美术毫无矫揉造作的意味。材料合理的搭配,使得色彩之美淋漓尽致,这样的随意搭配,也造就了民间美术的粗犷的装饰性美学特征。
这一随意的、自然的创作理念融集了民间的美术智慧,将中国民间美术装饰性美学特征推向了极高的艺术品质。
5、我国有56个民族组成,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很大,所以也产生了不同的民间艺术样式,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有年画,有泥塑,剪纸,服饰等等。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化,题材广泛。并以期热烈,质朴自由的特征显示其魅力。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是赋色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所展现的程序性、地域性、象征性以及装饰性,为中国美术色彩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赋色道路,也是民间美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的基础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