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是怎么形成的

 我来答
OK1685OK
2010-02-04 · TA获得超过512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8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00万
展开全部
  粪便俗称大便,人或动物的食物残渣排泄物.粪便的四分之三是水分,其余大多是蛋白质、无机物、脂肪、未消化的食物纤维、脱了水的消化液残余、以及从肠道脱落的细胞和死掉的细菌,还有维生素K、维生素B。
  粪便是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部分。

  对于未被吸收的残渣部分,消化道则通过大肠,从肛门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
  食物在胃和小肠内进行消化、主要是各种消化酶的作用。结肠不产生酶,只有细菌起消化作用。结肠内有多种细菌,大肠杆菌70%,厌氧杆菌20%,还有链球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乳杆菌、芽胞和酵母。另有极少原生动物和螺旋体。肠细菌的重要作用是能产生生理需要的物质,如食物缺乏维生素时可在肠内合成维生素K、维生素B1、B2、维生素H、维生素B12、B6、蔚酸,叶酸和消旋泛酸。也能产生吲哚、粪臭素、硫化氢使粪有臭味。如长期用抗生素则不易合成维生素而不能吸收,引起维生素缺乏症。食糜通过回盲瓣到盲肠每24小时约500~1000毫升。主要在右半结肠吸收,主要吸收水和钠,每日能吸收460毫当量的钠和350~2000毫升水。也吸收少量钾、氯、尿素、葡萄糖、氨基酸、胆酸和药物。直肠也能吸收水、少量葡萄糖、氨基酸、牛奶和药物。肠功能障碍、肠炎和感染时可影响吸收。腹泻时肠蠕动增强,吸收减少,严重时可丢失大量维生素、水和电解质。如果正常则在乙状结肠内形成粪便,等待排出。
  粪便的形成与食物无重要关系,禁食和正常喂养的动物粪便无显著区别,只是粪量减少。粪便组成都一样。含有食物中不消化的纤维素、结缔组织、上消化道的分泌物,如粘液、胆色素、粘蛋白、消化液、消化道粘膜脱落的残片,上皮细胞和细菌。如不吃蔬菜和粗糙谷类粪便组成常是一致的,即65%水分,35%固体。固体部分细菌最多可达50%,但大半细菌排出时己死亡。另外2~30%是含氮物质,10~20%是无机盐(钙、铁、镁)。脂肪占10~20%,有2种,分解的脂肪是食物未被吸收的,中性脂肪由细菌和上皮残片而来的。另有胆固醇、嘌呤基和少量维生素。正常粪便是圆柱形,长10~20厘米,直径2~4厘米,重100~200克。食用蛋白质的粪便为棕黄色或黄色,有臭味,硬而成块,含有很多革兰氏阳性细菌。食用碳水化物的粪便为棕绿色、恶臭味、软或半液体状、酸性、含有很多革兰氏阴性细菌。正常粪便稍有棕色,这是因有粪胆素和尿胆素,粪便颜色因食物而不同,某些药物可改变颜色。正常便为碱性,其高低与在结肠存留时间长短成正比。稀便是酸性可刺激肛门周围皮肤而疼痛。食用辣椒或饮酒可引起肛门直肠反应性充血使痔疮急性发作。

  结肠内气体约100毫升,60%氮、10%二氧化碳、25%甲烷、5%硫化氢和少量氧气。气味因食物和气体组成而不同,如硫化氢过多可引起硫血红蛋白血症,出现紫绀为肠源性紫绀。这些气体的来源,主要是随饮食和呼吸吞入的空气,占70%。另外是细菌对碳水化物发酵而产生的,豆类、白菜、葱头产气较多。细菌发酵产生的气体,有的能燃烧,氢高达20.9%、甲烷7.2%,电灼时可引起爆炸应注意。肠内气体可使结肠轻度膨胀,帮助蠕动,气体越多肠越活动,腹内有微细的噼啪肠鸣。气体过多使肠壁扩张,牵拉神经从而致疼痛。继续扩张可使肠壁血管受压妨碍吸收进一步胀气,形成恶性循环。肠气向上打嗝由食管排出,向下由肛门排出,在肠内吸收到血循环内而感结直肠粘膜内有杯状细胞,分泌碱性粘液保护粘膜,滑润粪便,帮助排便。越是远段分泌越多,直肠分泌量就更多。化学和机械性刺激可增加粘液分泌,如直肠绒毛乳头状瘤,常排出大量粘液。肛腺也分泌腺液潴留于肛窦内,当排便时被挤出滑润粪便以利排出。有的细胞分泌激素如血管活性肠肽,能刺激肠液分泌,松弛肠肌。

  正常排出粪便是圆柱形,长10~20cm,直径2~4cm,重量100~200g。正常粪便为碱性,其碱度高低与在结肠存留的时间长短有关,存留越长,碱度越高;相反稀粪便存留时间短,常呈酸性, 可刺激肛门周围皮肤。一般正常粪便呈棕色,这是由于粪内含有粪胆色素和尿胆素。因吃食物不同,粪便亦有改变,如吃含蛋白质丰富食物的粪便,有臭味、稍硬、成块,色稍淡呈棕黄或浅黄色,含细菌以革兰氏阳性为多;吃碳水化合物丰富食物的粪便,呈棕绿色,恶臭味,软或半液体状,酸性,细菌以革兰氏阴性居多。某些药物也可改变粪便颜色。
  粪便形成后,由于结肠蠕动使各部结肠收缩,将粪便推向远段结肠,这种蠕动常由肝曲开始,每日2~3次,以每分钟1~2厘米的速度向前推进到左半结肠,到乙状结肠贮留。但在进食后或早晨起床后由于胃结肠反射或体位反射而引起结肠总蠕动,以每小时10厘米的速度推进,如乙状结肠内存有粪便可使粪便进入直肠内,蓄积足够数量时(约300克左右)对肠壁产生一定压力时则引起排便反射。

  排便反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动作,它包括不随意的低级反射和随意的高级反射活动。通常直肠是空虚的。当粪便充满直肠刺激肠壁感受器,发出冲动传入腰骶部脊髓内的低级排便中枢,同时上传至大脑皮层而产生便意。如环境许可,大脑皮层即发出冲动使排便中枢兴奋增强,产生排使反射,使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括约肌舒张,同时还须有意识地先行深吸气,声门关闭,增加胸腔压力,隔肌下降、腹肌收缩,增加腹内压力,促进粪便排出体外。如环境不允许,则由腹下神经和阴部神经传出冲动,随意收缩肛管外括约肌,制止粪便排出。外括约肌的紧缩力比内括约肌大30%一60%,因而能制止粪便由肛门排出,这可拮抗排便反射,经过一段时间,直肠内粪便又返回乙状结肠或降结肠,这种结肠逆蠕动是一种保护性抑制。但若经常抑制便意,则可使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逐渐失去其敏感性,对排粪感失灵,加之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被过多的吸收而变干硬,产生排便困难,这是引起便秘的原因之一。排便是可以随意志而延滞的,所以应当而且能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当人们早晨起床产生的起立反射,和早饭后产生的胃结肠反射,都可促进结肠集团蠕动,产生排便反射。因此,早上或早饭后定时排便符合生理要求,这对预防肛管直肠疾患是有很大的意义。应该形成起床后或饭后排便的正常反射,除非环境不允许,就不应当有意识地抑制排便。当排便反射弧的某个环节被破坏,如切除齿线上4~5厘米肠段,腰骶段脊髓或阴部神经受损伤,肛管直肠环断裂等,就会导致排便反射障碍,产生大便失禁。

  正常人的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阈值,达到此阈值时,即产生便意。当100ml粪便将直肠充盈25%时,或者直肠内压力达到约2.4kPa时,就可产生便意。要达到非排便不可的程度,直肠内容物和压力须增加3倍。但是否排便最后还取决于排便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作用是抑制还是增强。

  排便次数和习惯因人不同,一般每日1次,早饭后排便。也有的3~5日或更长排1次,却不感排便困难。排便后有舒适愉快的感觉。因此,不能只按排便次数多少确定便秘、腹泻或排便的规律改变,应按各人的排便习惯来确定。
裸嗨QC54Z
推荐于2017-11-25 · TA获得超过155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5万
展开全部
消化系统是一条从口到肛门的管道,可以分成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部分。 小肠又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小肠是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成人小肠约有5~6米长。大肠可分为盲肠、结肠(包括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直肠三部分。直肠是大肠的末段,终止于肛门。成人大肠长度约为1.5米。 食物从口腔进入人体后,经消化系统的消化作用,一部分作为营养物质被机体吸收和利用。没有被吸收、利用的食物残渣和废物从小肠进入大肠。食物残渣和废物在大肠被吸收掉一部分水分、盐类等物质以后逐渐变稠,最后在大肠分泌的黏液和肠内细菌的作用下形成粪便,贮存于结肠的下部。 当结肠内的粪便聚集到一定量时,或者再次进餐后食物又进入小肠时,结肠就会发生强有力的蠕动把粪便推进直肠。粪便进入直肠后对直肠产生一种压力。直肠对压力非常敏感。当直肠内粪便聚集到一定数量,或粪便对直肠造成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刺激和兴奋直肠壁上的压力感受器,产生有效的神经冲动。冲动信号由神经传到脊髓腰骶段的“初级排便中枢”和大脑皮层的“排便反射高级中枢”,引起要排便的感觉。大脑通过腰骶髓的低级排便中枢、盆神经、阴部神经使结肠和直肠收缩,使肛门内、外括约肌舒张,同时还会产生腹肌收缩、屏气用力等协同动作,将粪便排出体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假如爱随人愿cV
2014-05-01 · 超过58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04万
展开全部
人体的消化道包括口腔、咽喉、食道、胃,以及十二指肠、小肠(包括空肠和回肠全长约3-4米)、结肠(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全长约1.3米)。附图: 人们通常认为消化吸收只在小肠内进行。事实上这是一个从口腔开始、到直肠才最终完成的连续生理过程。食物在口腔内咀嚼和搅拌的时候,口腔内三大唾液腺分泌大量的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此时开始对食物中的淀粉进行消化;食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不显著;胃内分泌多种消化酶,如胃淀粉酶、胃蛋白酶等,并将食物和消化酶充分混合,形成食糜送入十二指肠;胃内食物由游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一般在食物入胃后5分钟即有食糜被排入十二指肠。一般情况下,食糜的理化性状和化学组成不同,胃的排空速度也就不一样。青菜、水果、谷物、海洋植物等含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以及水等的胃排空速度就比较快,其次是糖类,第三是蛋白质,最后才是脂肪。前两种一般是4—6个小时就可形成粪便排泄到体外;蛋白质和脂肪的胃排空速度一般是12—36个小时;而混合食物则需要4—6个小时。排空速度过慢容易诱发各种慢性疾病,最容易形成便秘。 小肠是最重要的消化场所,肝脏和胰腺分泌的消化液如胆汁和胰液通过总胆管排入小肠,与食糜混合,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大面积的小肠粘膜是主要吸收场所。由于胆汁中所含有的胆红素在回肠末段或结肠经细菌的作用,被还原成为胆素原,而胆素原又会被细菌氧化为胆素。胆素是棕黄色的,所以正常的粪便的颜色一般呈现棕黄色。 当食物的绝大部分营养成分在小肠内被吸收后进入大肠,经大肠内的细菌分解发酵,在大肠内合成人体必须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K,碘、钾等微量元素,同时还产生丙氨酸、缬氨酸、天冬氨酸和苏氨酸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经肠壁吸收。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一些无机盐,大肠每日吸收水分多达2500毫升。大肠的吸收功能主要于右半结肠,因其内容物是液体、半液体和软块状。水分的逐渐减少,食物的残渣如未消化的纤维素,夹杂大量的细菌和代谢产物就形成大便,其中细菌约占大便固体体积总量的25%。随大肠的蠕动,大肠被循结肠腔推动经直肠排出体外。大肠粘膜内的杯状细菌等分泌少量的粘液即大肠液就是推动大便的润滑剂。 当肠道发生病变,人体缺乏水分和膳食纤维,人的机体衰退时就容易发生便秘。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sdmaqiang
2014-05-01 · TA获得超过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033
采纳率:60%
帮助的人:5318万
展开全部
  消化系统是一条从口到肛门的管道,可以分成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部分。

  小肠又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小肠是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成人小肠约有5~6米长。大肠可分为盲肠、结肠(包括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直肠三部分。直肠是大肠的末段,终止于肛门。成人大肠长度约为1.5米。

  食物从口腔进入人体后,经消化系统的消化作用,一部分作为营养物质被机体吸收和利用。没有被吸收、利用的食物残渣和废物从小肠进入大肠。食物残渣和废物在大肠被吸收掉一部分水分、盐类等物质以后逐渐变稠,最后在大肠分泌的黏液和肠内细菌的作用下形成粪便,贮存于结肠的下部。

  当结肠内的粪便聚集到一定量时,或者再次进餐后食物又进入小肠时,结肠就会发生强有力的蠕动把粪便推进直肠。粪便进入直肠后对直肠产生一种压力。直肠对压力非常敏感。当直肠内粪便聚集到一定数量,或粪便对直肠造成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刺激和兴奋直肠壁上的压力感受器,产生有效的神经冲动。冲动信号由神经传到脊髓腰骶段的“初级排便中枢”和大脑皮层的“排便反射高级中枢”,引起要排便的感觉。大脑通过腰骶髓的低级排便中枢、盆神经、阴部神经使结肠和直肠收缩,使肛门内、外括约肌舒张,同时还会产生腹肌收缩、屏气用力等协同动作,将粪便排出体外。

  排便是人体一个神经反射性生理功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排便习惯有利于建立人工条件反射,促进正常排便。排便活动需要人体腹肌、膈肌等很多组肌群参与完成。因此,加强体育锻炼,使肌肉力量增强也有助于正常排便。每天都要吃进适量的食物,使产生的粪便达到一定体积,也能防止便秘现象出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阴叡多寻芹
2020-02-13 · TA获得超过4060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245
采纳率:25%
帮助的人:443万
展开全部
所吃食物消化后的残渣,以大便的形式排泄出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