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大附中总的来说怎么样?
2013-12-29
展开全部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创建于 1954 年,其前身是西宁高级中学, 1959 年更名为青海师院附中, 1984 年更名为青海师大附中。学校坐落在西宁市五四西路西端,前瞻南山,背依湟水,北邻文化公园,东接青海师大,西邻海湖路。
学校占地 6.87 万 M2 ,建筑面积 2.88 万 M2 ,校园开阔舒展,环境清新典雅,拥有 400 米跑道标准运动场 1 个,篮球场 6 个、排球场 3 个。学校设有高中部、初中部和小学部,有 46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 3000 余名。现有教职工 189 名,其中特级教师 1 名,高级教师 56 名,中级教师 75 名,国家级骨干教师、省级教学能手、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国家和省级 “ 优秀教师 ” 、 “ 优秀班主任 ” 数十名,许多教师在全国及省市教学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一大批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有效确立了学校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同时积聚了学校自我生成和不断发展的能量。
学校拥有设施先进齐全的理化生实验室、多功能教室、计算机室、语音室、科学展室、天文观测台等;网络中心配有卫星接收系统、数字采编系统,建有教学资源库和校园数字图书馆,校园网外接中国教育科研网,主干交换能力为千兆,百兆到桌面,内部实现 “ 班班通 ” ,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丰富的信息资源。
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英语特色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长期聘请外籍教师承担英语特色课程教学,积极承担全省英语教学改革实验,探索英语特色教育模式;不断培养和提高全体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为教学改革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逐步形成了 “ 年年有课题,群体搞科研 ” 和 “ 以研促教、以研促学、以研促改 ” 的教研氛围,多次承担国家级课题研究,开展校级课题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教学领域的改革创新,推进了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探索和研究,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理论修养不断提高,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得到巩固和完善,先进和开放的教学理念得以最大限度的容纳和体现。教研工作硕果累累,由本校教师编著的《青海地理》、《青海历史》被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和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评定为全国优秀乡土教材,各学科教师在《青海师大学报》、《中学语文教学通讯》、《数学通报》、《化学教学》、《物理教师》、《青海教育》等刊物上发表优秀论文数百篇。 1999 年秋,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青海师大附中学术论文专集《教研撷华》。
优秀的教师,完备的设施为学生打好知识基础,提高创造能力和发挥个性特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活跃的第二课堂,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一片沃土,学生的心智和潜质在学科竞赛、知识讲座、文体比赛等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启迪和发挥。 80 年代以来,在全国数理化(青海赛区)竞赛中,上千人(次)获奖,多人代表青海省参加全国决赛;学生计算机比赛连续五年获奖;地学小组八次蝉联省(市) “ 地震知识智力竞赛 ” 第一名;体育代表队多次代表青海省参加全国中学生田径及球类运动会 ……
学校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模式,开办高中 “ 宏志班 ” ,承担藏区教育项目,与青海珠穆朗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创办民营性质的青海师大附中分校,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50 年的艰苦创业, 50 年的艰辛探索,青海师大附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确立了 “ 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 ” 的办学理念,遵循 “ 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 ” 的办学方针和 “ 德育为首,教学为主,素质为重,育人为本 ” 的育人方针,为社会培养了 2 万余名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大批学生考入北大、清华、复旦、科技大等全国重点大学,学校高考成绩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茅,为青海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学校先后被确定为省属重点中学、青海省电化教育实验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青海省标准化学校、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海省英语高级实验中学,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验学校。
学校占地 6.87 万 M2 ,建筑面积 2.88 万 M2 ,校园开阔舒展,环境清新典雅,拥有 400 米跑道标准运动场 1 个,篮球场 6 个、排球场 3 个。学校设有高中部、初中部和小学部,有 46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 3000 余名。现有教职工 189 名,其中特级教师 1 名,高级教师 56 名,中级教师 75 名,国家级骨干教师、省级教学能手、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国家和省级 “ 优秀教师 ” 、 “ 优秀班主任 ” 数十名,许多教师在全国及省市教学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一大批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有效确立了学校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同时积聚了学校自我生成和不断发展的能量。
学校拥有设施先进齐全的理化生实验室、多功能教室、计算机室、语音室、科学展室、天文观测台等;网络中心配有卫星接收系统、数字采编系统,建有教学资源库和校园数字图书馆,校园网外接中国教育科研网,主干交换能力为千兆,百兆到桌面,内部实现 “ 班班通 ” ,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丰富的信息资源。
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英语特色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长期聘请外籍教师承担英语特色课程教学,积极承担全省英语教学改革实验,探索英语特色教育模式;不断培养和提高全体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为教学改革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逐步形成了 “ 年年有课题,群体搞科研 ” 和 “ 以研促教、以研促学、以研促改 ” 的教研氛围,多次承担国家级课题研究,开展校级课题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教学领域的改革创新,推进了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探索和研究,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理论修养不断提高,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得到巩固和完善,先进和开放的教学理念得以最大限度的容纳和体现。教研工作硕果累累,由本校教师编著的《青海地理》、《青海历史》被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和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评定为全国优秀乡土教材,各学科教师在《青海师大学报》、《中学语文教学通讯》、《数学通报》、《化学教学》、《物理教师》、《青海教育》等刊物上发表优秀论文数百篇。 1999 年秋,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青海师大附中学术论文专集《教研撷华》。
优秀的教师,完备的设施为学生打好知识基础,提高创造能力和发挥个性特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活跃的第二课堂,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一片沃土,学生的心智和潜质在学科竞赛、知识讲座、文体比赛等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启迪和发挥。 80 年代以来,在全国数理化(青海赛区)竞赛中,上千人(次)获奖,多人代表青海省参加全国决赛;学生计算机比赛连续五年获奖;地学小组八次蝉联省(市) “ 地震知识智力竞赛 ” 第一名;体育代表队多次代表青海省参加全国中学生田径及球类运动会 ……
学校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模式,开办高中 “ 宏志班 ” ,承担藏区教育项目,与青海珠穆朗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创办民营性质的青海师大附中分校,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50 年的艰苦创业, 50 年的艰辛探索,青海师大附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确立了 “ 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 ” 的办学理念,遵循 “ 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 ” 的办学方针和 “ 德育为首,教学为主,素质为重,育人为本 ” 的育人方针,为社会培养了 2 万余名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大批学生考入北大、清华、复旦、科技大等全国重点大学,学校高考成绩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茅,为青海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学校先后被确定为省属重点中学、青海省电化教育实验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青海省标准化学校、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海省英语高级实验中学,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验学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