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物物交换的事例或故事
古代物物交换的故事如下:
1、以城池换和氏璧:秦昭王得知赵惠王得到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假装愿接受以15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赵惠王派蔺相如前去交易,秦王拿到和氏璧后而不谈城池交换事宜。蔺相如设计骗回和氏璧,并派人连夜将它送回邯郸城。
2、以红纱换炭: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3、交换子女:指春秋时宋国被楚国围困,城内粮尽,百姓不忍心吃自己饿死的孩子,但是为了生存,俩家交换子女,作为自己的食物。
4、一般等价物:公元前500多年雅典的梭伦法典中,以占有大麦的多少划分居民富裕的等级,1个女奴隶换4头公牛,一个铜制的三角架换12头公牛。可见,在古希腊,公牛和谷物都曾是交易的中介和财富的代表,曾起过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5、中国古代货币没有出现之前,羊、布、海贝、铜器、玉璧等都曾充当过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的这种时间上的不稳定性和地域上的局限性,不能适应商品交换广泛发展的需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价值连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卖炭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子而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般等价物
释义:日中:太阳当头,指正午;市:做买卖。中午进行交易做生意。原指古代物物交换的集市方式。后也形容偏僻地区的商业活动情形。
出处:《易经·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传说炎帝神农教人们种田和养殖后,人民生活逐渐好起来,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社会分工,有的种五谷,有的狩猎,有的捕鱼,有的制陶。有一天,炎帝问大家,还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位长者说,现在生活好多了,就是有些单调,有肉没鱼,有饭缺菜,要是能互相交换些东西就好了。于是炎帝让大家把多余的东西拿出来交易,时间定在每天太阳当顶时,由此形成集市。
不用自己生产某种东西,而是通过交换各取所需,生活从此变得丰富多彩,这就是市场交易一个伟大发明的神奇力量!“日中为市”影响深远。直到今天,随州北部一些乡镇还保留着日中为市的传统:太阳当顶时,人们聚集到一起买卖货物,交易完后回家,称之为白午集。
2.“丝绸之路”并不只是一条简单的直线,而是一条以主干道为依托而形成的具有辐射性的四通八达的商道。“丝绸之路”被认同并投入使用的最初动因是人们需要利用它进行物物交换,然而同时信息的传播也随着物质的交换在相同的时空产生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信息遵循了一种自高级文明部落向次高级文明部落流动的秩序。
2012-03-07
2,三国时名医董奉,开馆治病,不收穷人钱,让人植杏树。次年杏树结果后,不卖钱,谁想吃杏就拿粮食来换,积下的粮食用来接济穷人。
3,荒年时节,经常“易子而食”。
还有三国里孙策用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兵。由于打下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奠定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