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吟诵?因为这是中华古典诗词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最好的理由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教研室 汪秀梅
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小学古典诗文教学的研究。理由很简单,因为我喜欢古典诗文。而喜欢的理由则要追溯到我的童年时代。小的时候我常和姑婆在一起,姑婆慈祥可亲,只读过两年私塾的她在我的心中却是知识渊博。因为她会讲历史故事,会唱《木兰辞》、《孔雀东南飞》、《满江红》、《长恨歌》……我似懂非懂,却常常因她那凄婉悲切的唱诵而感伤得泪流满面。现在想来,那大概是我最早接触的吟诵。而正是这种朴素的甚至带有乡村土气的唱诵,为我播下了爱好古典文学的种子。后来,读了中学,老师给我们讲古诗文,一字一词地解释,我虽然学得很认真,背诵也是班上最快的一个,但我总觉得老师的讲解缺少了什么。
多年后,我做了小学语文老师,我总希望能引领学生走进古代经典诗词的殿堂,激发他们对这种根基文化的热爱与向往。教学中,我自然不愿采用枯燥的逐字讲解,可是文学鉴赏对于没有生活体验和诗词素养的小学生来说,无异于枯燥的讲解。朗读虽然备受重视,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当朗读遭遇古诗文时,那些重音、语气、节奏、停连等技巧立刻变得苍白无力,很难将古诗文特有的意境、内涵和韵律美传达出来。我也尝试过通过音乐、画面的辅助或语言渲染将学生带入诗词的情境中去,但这终究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导向。这些年来,学习我们自己的传统经典,竟成了许多中小学教师翻来覆去研究的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可是,我依然要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道路上迷茫、缓慢地蜗行摸索。
直到有一天,中央民族大学的徐建顺教授来为我们进行诗文吟诵的培训。刚开始的几节课,我同大家一样,总觉得吟诵有点怪怪的,但越听越亲切、越听越舒服,直至每一首经典诗文的吟诵都宛若天籁之声,让我心神往之,难以割舍。我终于明白,童年时姑婆的唱诵正是我执著于古典诗词的种子,而后,再也不用老师苦口婆心的督促,我总能自觉地记诵。种子的力量就在于此。我为何不能将这样的种子播撒给我的学生?
“老师,你读的有的字长音,有的字短音。”
“老师,你读得有点像唱戏,真好听。”
怎样吟诵?我力争用最简短的语言,教孩子最易掌握的方法。开始练读了,“洛阳”一词,“洛”字发声即收,“阳”则拖长音:一节拍,两节拍,三节拍,有的竟无限延长去,尾音变化多端,引得孩子们捧腹大笑,连说好玩!“长、短”有了分寸,我再说“依字行腔”,如“阳”第二声字,升而长。如果每个平声字都拖长音,那就会读得很辛苦,所以我们吟诵时以每行的二、四、六的字为严格遵守平长仄短的规定,如果尾音字是平声也要拖长音,其余各字则可模糊。“洛阳城里见秋风”一句,我以手势表现为:洛阳~~~∕城里ˇ∕见ˋ∕秋~~~风~。学生跟着我的吟诵,看着我的手势,一遍一又一遍,一时间,课堂上摇头晃脑,半唱半诵,妙趣横生。
当声音安静下来后,我又告诉学生任何一种能传达情感的有声语言,读、诵、吟、唱,都需要有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为此,要去静心品读文字……于是吟唱和对诗词的感受融为了一体!在吟唱中学生告诉我听到了秋风的萧瑟;看到了站在繁华都城中的张籍,不见繁华,只见秋风的孤寂以及行人匆忙离去之前又打开信封的神态、举止……在吟诵中孩子们触摸到了那颗思乡的心,而他们的内心也慢慢安静下来。
下课了,几个学生依然兴致未尽,将教材内的几首古诗标出平仄,长短错落的吟诵着。一个学生抬起头来对我说:“老师,古诗真了不起!原来还可以这样唱。” “喜欢吗?”我问。“喜欢!”几个孩子一起回答。
这是教学吟诵最简单的理由,也是最好的理由!(本文摘自<人民教育2009 年第 23 期)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