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人物的人生是存在疑憾的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历史上“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十大帝王
第十名 东晋明帝司马绍
死因: 病逝
享年: 27岁
后果:东晋此后一直皇权不振,权臣辈出,统治阶级的内斗极大的影响了北伐大业。
众所周知,西晋出了个**皇帝司马衷,引起了八王之乱,最后西晋也在内斗中被北方少数民族灭亡。西晋皇族司马睿在江南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在健康重新建立了东晋,让汉人王朝终于有了一块偏安之地。而捉摸不定的上天就像要补偿司马家族似的,赐给了司马睿儿子司马绍超群的智慧,而后者就是东晋第二位皇帝,也就是被史书称为“聪明绝顶”的晋明帝。
司马绍自小就聪明伶俐。三岁那年,有一次他正在父亲晋元帝司马睿议事的地方玩,刚好有一个长安的使者来了。等使者走了之后,司马睿有心考司马绍,便说:“你说是长安离我们远呢,还是太阳离我们远呢?”司马绍想也不想就说:“我看见有人从长安来,却没有看见有人从太阳来,当然是长安近太阳远!”
次日,司马睿设午宴会群臣时又向司马绍问道:“你再想想,是太阳离皇宫近呢,还是长安离皇宫近?”司马绍回答:“我们抬头就看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当然是太阳离我们近。”父亲心里暗暗称奇,同一件事有两个不同的答案,但都各有理据,这孩子果然机敏聪慧。
当然,靠小聪明是治理不好国家的,司马绍同样也拥有大智慧。即位第二年,大将军王敦起兵叛乱,明帝亲自率军讨伐,很快平定了叛乱。这时候东晋王朝内患已除,皇帝英明,本是有大作为的时候,然而仅仅过了一年,晋明帝司马绍就忽得暴疾而亡,东晋王朝就像一个失去了英明舵手的巨船,从此便在无休止的世族、皇族相争中消耗、沉沦下去。
第九名 汉章帝刘炟
死因: 病逝
享年: 31岁
后果: 带走了两汉王朝400年间最后的盛世,开启了东汉外戚和宦官轮流执政的黑暗时代。
汉章帝刘炟,东汉王朝的第三个皇帝,十九岁登基,即位第二年建年号为建初,后来又改元元和、章和,共在位十三年。
汉章帝统治时代是东汉皇朝臻于富强的极盛时期,章帝继续奉行光武帝、明帝之世所推行的发展社会生产、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而且在经济发展、政局稳定的基础上,章帝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经营,通过用兵,使得西域重新称藩于汉。所以历史上把他与汉明帝统治时期称为“明章盛世”。人们也有理由相信,东汉王朝在年富力强的章帝统治下,国力一定会蒸蒸日上。
然而,不幸的是汉章帝似乎被国事拖垮了身体,在31岁的黄金年龄骤然离世,以至于汉朝的黄金岁月也一去不返。因为汉章帝以后的历代皇帝,都是幼主即位,于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母后临朝,随之而来的就是外戚专权,而幼年的天子一旦成人,欲收回大权时,必然与外戚发生冲突,这时候皇帝往往借助从小一块玩乐的宦官密谋除掉外戚。就在这外戚宦此起彼伏的明争暗斗中,东汉的朝政逐渐败坏下去。
所以汉章帝一生最大的罪过就是--死的太早!
第八名 明宣宗朱瞻基
死因: 病逝
享年: 38岁
后果: 极盛的大明王朝开始走向衰落,间接促生了明朝第一个掌权的大太监。
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个天资英畅,颇有作为的皇帝,以体恤民情、节俭惩赃而被人称道。在他当政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仁宣之治”下的明朝,国力达到了两百七十余年来的巅峰。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明宣宗简直就是明朝的汉章帝,在留给大明一个九岁的继承人后,三十八岁的他于宣德十年带着对盛世无限的眷恋而离世。
九岁的明英宗朱祁镇显然对国事兴趣不大,但在精明能干的太皇太后张氏的过问下,在德高望重的辅政大臣们的操持下,朝政依然清明。不过朱祁镇最喜欢的人还是一个叫王振的太监,王振自幼入宫伺候那时还是太子的朱祁镇,年幼的皇帝对他有很深的感情。在太皇太后和辅政重臣相继去世后,王振终于凭借着皇帝的信任一举控制了朝政,在北京呼风唤雨,结党营私,打击朝中正值大臣,使得朝政日非、边防空虚。正统十四年,北方的蒙古族瓦剌部趁机南侵,王振鼓动年轻的英宗亲征。这次草率亲征的结果是导致了土木堡惨败:皇帝被俘,五十万精锐部队被歼灭。这次事件也就是明朝兴衰的转折点,从此大明王朝便进入了漫长的中衰年代。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宣宗能在多在位十几年,也许成人后的英宗就不会被王振蒙蔽于股掌之中,也许大明的盛世还能在延续很长的时间,宣宗的过早离世让我们又一次感慨,
为什么好的皇帝往往不长命呢。
第七名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死因: 病逝
享年: 33岁
后果: 一度强盛起来的北魏衰落下去,延长了南北朝分裂对峙的时间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之一,其短促的一生颇多传奇色彩:他五岁即位,十三岁开始掌政。当时整个北魏处于向封建化的过渡时期,社会矛盾极端尖锐,民族冲突非常严重,国力大大衰落。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冯氏的支持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第一,实行俸禄制。说起来比较好笑,北魏的官吏以前是不发工资的,中央官吏的收入来源于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皇帝的赏赐;地方官吏则更为舒服,只要上缴完朝廷规定的税金以后,那么你就可以任意在所辖地面上搜刮,不受限制。这就暴露出北魏奴隶制度的落后性,简直就是贪污无罪,(不但无罪,还受法律保护,呵呵。)针对这种情况,孝文帝下决心实行俸禄制,同时制定了严惩贪污的法律,这使北魏的吏治出现了崭新的局面,也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实行均田制。均田制不是平分土地,这项法令对于地主来说,一方面承认他的土地占有权,一方面又限制其兼并更多的土地(和我们的土改不一样);对于农民来说,既保护其手中的小块土地,又鼓励他们自主开发荒地;而对那些流浪汉来说,国家分给他们土地,则是为他们提供了自立门户的条件。这项政策的实施使许多农民摆脱了地主豪强的控制,对恢复和发展北魏的农业产生了积极作用。
第三,迁都与汉化。真正使北魏孝文帝名垂后世的,是迁都洛阳和全面汉化,尤其是后者。公元493年,孝文帝力排众议,在北魏实行全面彻底的汉化,改鲜卑姓为汉姓,令鲜卑人一律穿汉人服装,禁止说胡语等等。这对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对于中国后来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向来改革都是要经过一场激烈的斗争才能实现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也不例外。他的改革遭到了一些鲜卑旧贵族的阻挠和破坏,甚至连自己的太子元询也要起兵发动叛乱。孝文帝果断的囚禁并处死了元询,坚决的把改革进行了下去。
公元499年,一心想统一南方的孝文帝拓跋宏,病逝在南征的途中,年仅33岁。北魏随着他的去世而国政大坏,从此一蹶不振。35年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鲜卑族辉煌的历史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第六名 元英宗硕德八剌
死因: 被臣子弑杀
享年: 21岁
后果: 元朝政治从此不可逆转的愈加腐败和黑暗
提起元朝,我想很多人可能都不太承认它在中国历史上的正统地位,有人干脆直接斥之其为一个赤裸裸殖民王朝,这种现象和满清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甚至吹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究其原因,或许在于元朝的统治阶级从来没有把汉族作为共治国家的盟友有关。元朝是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所建立的王朝,但是家族优秀的基因往往也会种下内乱的种子。自元世祖以降,每一次的新皇即位往往都伴随着腥风血雨。这就导致了政治极端的腐败和黑暗,皇帝们往往把主要甚至全部精力用于剪除或防备异己皇族身上,同时由于元朝统治阶级把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汉族人列为三等和四等,人为的导致了社会矛盾极端尖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元朝统一中国40年后,元英宗硕德八剌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元英宗自幼受儒家教育,通汉族封建文化。十八岁登基的他眼看元朝就要走进历史的死胡同,便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挽救尚未病入膏肓的朝廷。首先,巩固自己的地位,极力抑制权臣答己、铁木迭儿一党的势力,在答己、铁木迭儿相继于第二年去世后,元英宗终于除去了施政路上的绊脚石。然后,他采取了一些改革性的措施:广泛起用汉族地主官员和儒士;发布《振举台纲制》,要求推举贤能,选拔人才;罢徽政院及冗官冗职,精简机构,节制财用,行助役法并减轻徭役;颁行《大元通制》,以加强法制,推行汉法;清除铁木迭儿余党,查处他们的贪赃枉法事件。在这一系列雷霆手段的重击下,元朝似乎瞬间醍醐灌顶般的清醒过来,朝野上下焕然一新。
这些措施理所当然的遭到一部分保守的蒙古贵族的反对,但年轻的皇帝对此并没有足够的警惕。至治三年八月,元英宗由上都启程返京,途中宿营于上都西南二十里南坡店,这时,蓄谋已久的铁木迭儿余党--御史大夫铁失突然发动了政变,年轻的皇帝被铁失一刀杀死,而他蒙汉共治的思想也惨烈的画上了句号。这件事情史称“南坡之变”。
“南坡之变”32年后,在元朝高压民族政策和水旱灾双重压迫下不甘屈辱的汉人揭竿而起,爆发了震惊全国的红巾军大起义,元朝的统治在风雨飘摇中也即将走入末路…
…
第五名 宋太祖赵匡胤
死因: 不明 ,疑被谋杀。
享年: 50岁
后果: 北宋逐渐由战略进攻转为被动防御,最终亡于北方政权。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黄袍加身”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政权,建立北宋。然而北宋当时在中国也仅仅是一个比较强的割据势力而已,如果它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一样,短短几十年而亡,人们也不会过多的表示惊讶。但是雄才大略的赵匡胤天才的通过“杯酒释兵权”和平解除了高级将领的威胁,铲除了五代以来“皇帝轮流坐,明天到我家”式的频繁政变的土壤,同时在国内进行了政治经济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经过短短数年的发展,北宋政通人和、经济繁荣,重新一统华夏的历史责任,也就当仁不让的被宋太祖承担了下来。从乾德三年开始,北宋在赵匡胤的指挥下,进行了捷报频传的大规模的兼并战争。
公元963年,慕容延昭剿灭南平
公元964年,王全斌、刘光义平定后蜀
公元970年,潘美攻占南汉
公元974年,曹彬征服南唐
公元975年,吴越国王望风而降
至此,南方基本收归北宋版图。
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的“统一之手”开始不可阻挡的指向了北汉,然而,死亡又一次葬送了华夏民族统一的愿望。当年10月,赵匡胤在给后人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谜团后,离奇的崩逝于汴梁万岁殿,享年五十岁。
宋太祖的离世,使北宋丧失了统一中国的大好良机。即位的太宗军事上显然远逊于太祖,虽然北宋随后灭亡了北汉,却两次大败于契丹,导致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燕云十六州始终未能收复。终北宋之世,这种巨大的战略被动一直压在皇帝和臣民的心头--一个连长城都被北方游牧民族占去的政权,究竟还能存在多久呢?
第四名 南朝宋武帝刘裕
死因: 病逝
享年: 60岁
后果:导致160多年的分裂和战乱
我们都知道,南朝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在这四个朝代中,最强盛的当数刘裕建立的宋朝。刘宋国力最盛时,甚至在失陷100多年的长安城头,重新插上了汉家王师的大旗,并成功的把南朝的防线由江淮向北推进到黄河南岸。同时在国内,刘宋政治清明,出身贫寒的刘裕力行节俭,大量的提拔有真才实学的“寒人”,打破了门阀的垄断,缓和了阶级矛盾,创造了东晋以来最好的政治局面。其时南朝人才济济,刘裕本人也拥有巨大的威望和超群的能力,如果刘裕进行大规模的北伐,相信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下的北方应该是唾手可得,大一统或许要提早160多年到来。然而不幸的是,犹如一首雄浑的交响乐突然间嘎然而止,刘裕在他登基仅仅三年后,就遗憾的病逝于建康西殿,而当时如丧考妣的大臣们也决不会料到,以南统北的不世功业,竟然会永远的被这位一生征战的皇帝带进了冰冷的坟墓。
刘裕死后仅仅几个月,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就趁机举兵进攻宋国,战争的结果是:北魏夺得司州全部(治所洛阳)、兖州和豫州大部,南北朝对峙从此正式拉开了帷幕……
第三名 唐宪宗李纯
死因: 被宦官所弑
享年: 43岁
后果: 唐朝无可救药的衰落下去,中国封建社会度也度过了顶峰时代,开始走向衰亡。
人们常常用诸如“汉唐雄风”、“强汉盛唐”之类的成语来形容唐朝的辉煌。的确,一个拥有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王朝是非常令人佩服和向往的。然而,唐玄宗天宝末年,胡人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把整个唐朝从金壁辉煌的顶峰拉到了凄凉悲惨的地狱。从此以后,唐朝陷入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之中,难道唐朝就再也不能回复到以前了吗?公元805年,安史之乱43年后,唐宪宗李纯在内忧外患中登上了皇帝宝座。
唐宪宗李纯自幼就聪明机敏,有一次,他的祖父唐德宗把他抱在膝上问道:“你是谁的儿子,坐在我怀里?”李纯回答:“我是第三天子。”这让德宗听了感到非常惊奇。李纯即位后,追思祖先的辉煌,很想有一番作为,以图中兴唐室。
当时唐朝的藩镇割据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政令的畅通和国家的统一,势力最大主要有两个地区:一个是互为奥援的河朔三镇,一个是飞扬跋扈的淮西地区。为了振兴大唐,唐宪宗开始了艰难的削藩战争。元和四年,朝廷开始讨伐河朔三镇中的成德镇,虽然无功而返,却使得三镇中的魏博开始归顺朝廷。元和九年,唐宪宗又开始讨伐淮西地区,经过三年艰苦的战争,成功的攻破蔡州,活捉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元和十四年,河朔三镇中的成德和卢龙也迫于压力归顺朝廷,唐宪宗的削藩战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在军事上进行削藩的同时,唐宪宗在政治经济上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并且厉行节俭。这时候元和朝名相名将辈出,人才济济,宪宗知人善任,驭下有术,在他统治的十五年间,唐朝犹如一个久病之人忽然得到了灵丹妙药,逐渐焕发出了久违的光芒。
就在大家沉浸在“元和中兴”的繁荣表象下的时候,元和十五年正月,唐宪宗李纯被被心怀怨恨的宦官所弑杀,谁也不会想到,这次大唐所焕发出的光芒,竟然只是无奈的回光返照。唐宪宗驾崩仅仅二年后,河朔三镇相继复叛,唐朝重又陷入藩镇割据和朋党相争的局面,从此再也没有从堕落的泥潭中走出…
…
第二名 明光宗朱常洛
死因: 精尽而亡
享年: 36岁
后果: 一、预示了明王朝的灭亡。二、中断了中国历史的自然进程,随后迎来了满清的极权统治。三、中国开始全面落后西方。
明光宗朱常洛一生悲剧色彩浓厚,他的父亲明神宗万历皇帝并不喜欢身为长子的他,而是宠爱郑贵妃和她所生的儿子朱常洵,所以一开始并不想立其为太子。值得安慰的是朝中大臣却异口同声的要皇帝立朱常洛,并且前赴后继的“争国本”,一争就是十五年,甚至逼的万历皇帝心灰意懒搞起了罢工。后来迫于压力,万历皇帝终于册封他为太子。可以想象的到,朱常洛的太子地位是岌岌可危的,甚至一个小错被人抓住就可能地位不保。但是朱常洛在随后的十九年间都没有给万历和郑贵妃这样的机会,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他隐忍的功力。毫无疑问,压抑和苦闷就是伴随他的两盏长明灯,险恶的政治环境使他小心翼翼、循规蹈矩,同时也让他对朝政的得失有了自己的看法。
有道是苦尽甘来,万历四十八年,明神宗终于驾崩,朱常洛加冕为新皇帝,出头之日来临了。朱常洛迫切的需要把自己当太子时的苦闷压抑一扫而光,于是首先选择了在宫里左拥右抱,起居无节。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只是朱常洛在成为万人之上的皇帝后的一种快乐的释放,就像现在某人升职后先选择美美的休个假期在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上来一样。朱常洛也一定是这么想的,因为大明王朝还需要他来治理万历皇帝留下来的千疮百孔。朱常洛即位后也不负众望的迅速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罢免了民怨沸腾的税矿官吏,然后给辽东开拨了二百万两白银的防务费,最后补齐了万历年间的官缺。这几项措施的实行让我们可以看出朱常洛整顿朝政的曙光,也许大明王朝在他将来的励精图治下重新兴盛起来,然而这一切却又随着朱常洛的天不假年而化为泡影,谁会想到皇帝竟然会骤然牺牲在房事上呢。
朱常洛的死使明朝未能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因为明朝接下来的统治者是文盲兼木匠的熹宗皇帝和有史以来权势最盛的宦官魏忠贤。甚至中国都要为他的死付出惨重的代价,因为接下来诞生的王朝是极端极权的满清,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就被消灭在了萌芽阶段,中国全面落后西方时代的大门从此缓慢而又固执的开启了。
第一名 周世宗柴荣
死因: 病逝
享年: 39岁
后果: 后周依然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一生的努力,只为他人做了嫁衣
唐朝灭亡以后,在以洛阳、开封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手握兵权的将领们在短短六十年中建立了五个王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仔细研究一下可以发现,这五个王朝的开国皇帝都是拥兵自重的节度使,而且都是依靠武力推翻前朝而建立自己的政权。可想而知的是,这使得中原地区成了兵戈大盛的战场,在王朝更替频繁,中央威权尽失的情况下,每一次新王朝的建立,带来的不是和平安定,而是新一轮的腥风血雨。历史逐渐厌倦了这样的厮杀,在唐末战乱七十年后,结束中原地区困顿离乱局面的人物终于应运而生,他,就是五代十国时期最出色的君王,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
柴荣是后周开国皇帝周太祖的养子,因为郭威的后代在战乱中全部丧生,所以立他为太子。周世宗柴荣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大权独揽,兢兢业业,励精图治,使后周很快的强盛起来,短短六年间,就初步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和时机。在军事上,周世宗刚一即位,就亲自率领部队迎击北汉的入侵,取得了高平大捷;随后,所向皆捷的后周精锐部队又夺取了南唐江北的所有州县,统一的趋势似乎越来越不可阻挡了。
公元959年,雄心勃勃的周世宗亲自率兵北伐,契丹沿途将领望风而降,后周兵不血刃的取得了燕南之地,兵锋直指幽州,正当形势一片大好之时,周世宗不幸染病,竟至一病不起,于当年6月遗憾的去世,年仅39岁。
周世宗曾经说过自己想要当30年皇帝,其中十年用来开拓天下,十年用来休养生息,十年在过太平日子,不想登基短短六年而亡,让人觉得造化弄人,无限惋惜。周世宗死后几个月,他留下的后周基业被禁军将领赵匡胤从他七岁儿子的手中夺了过来,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宋就此发端……
第十名 东晋明帝司马绍
死因: 病逝
享年: 27岁
后果:东晋此后一直皇权不振,权臣辈出,统治阶级的内斗极大的影响了北伐大业。
众所周知,西晋出了个**皇帝司马衷,引起了八王之乱,最后西晋也在内斗中被北方少数民族灭亡。西晋皇族司马睿在江南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在健康重新建立了东晋,让汉人王朝终于有了一块偏安之地。而捉摸不定的上天就像要补偿司马家族似的,赐给了司马睿儿子司马绍超群的智慧,而后者就是东晋第二位皇帝,也就是被史书称为“聪明绝顶”的晋明帝。
司马绍自小就聪明伶俐。三岁那年,有一次他正在父亲晋元帝司马睿议事的地方玩,刚好有一个长安的使者来了。等使者走了之后,司马睿有心考司马绍,便说:“你说是长安离我们远呢,还是太阳离我们远呢?”司马绍想也不想就说:“我看见有人从长安来,却没有看见有人从太阳来,当然是长安近太阳远!”
次日,司马睿设午宴会群臣时又向司马绍问道:“你再想想,是太阳离皇宫近呢,还是长安离皇宫近?”司马绍回答:“我们抬头就看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当然是太阳离我们近。”父亲心里暗暗称奇,同一件事有两个不同的答案,但都各有理据,这孩子果然机敏聪慧。
当然,靠小聪明是治理不好国家的,司马绍同样也拥有大智慧。即位第二年,大将军王敦起兵叛乱,明帝亲自率军讨伐,很快平定了叛乱。这时候东晋王朝内患已除,皇帝英明,本是有大作为的时候,然而仅仅过了一年,晋明帝司马绍就忽得暴疾而亡,东晋王朝就像一个失去了英明舵手的巨船,从此便在无休止的世族、皇族相争中消耗、沉沦下去。
第九名 汉章帝刘炟
死因: 病逝
享年: 31岁
后果: 带走了两汉王朝400年间最后的盛世,开启了东汉外戚和宦官轮流执政的黑暗时代。
汉章帝刘炟,东汉王朝的第三个皇帝,十九岁登基,即位第二年建年号为建初,后来又改元元和、章和,共在位十三年。
汉章帝统治时代是东汉皇朝臻于富强的极盛时期,章帝继续奉行光武帝、明帝之世所推行的发展社会生产、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而且在经济发展、政局稳定的基础上,章帝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经营,通过用兵,使得西域重新称藩于汉。所以历史上把他与汉明帝统治时期称为“明章盛世”。人们也有理由相信,东汉王朝在年富力强的章帝统治下,国力一定会蒸蒸日上。
然而,不幸的是汉章帝似乎被国事拖垮了身体,在31岁的黄金年龄骤然离世,以至于汉朝的黄金岁月也一去不返。因为汉章帝以后的历代皇帝,都是幼主即位,于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母后临朝,随之而来的就是外戚专权,而幼年的天子一旦成人,欲收回大权时,必然与外戚发生冲突,这时候皇帝往往借助从小一块玩乐的宦官密谋除掉外戚。就在这外戚宦此起彼伏的明争暗斗中,东汉的朝政逐渐败坏下去。
所以汉章帝一生最大的罪过就是--死的太早!
第八名 明宣宗朱瞻基
死因: 病逝
享年: 38岁
后果: 极盛的大明王朝开始走向衰落,间接促生了明朝第一个掌权的大太监。
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个天资英畅,颇有作为的皇帝,以体恤民情、节俭惩赃而被人称道。在他当政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仁宣之治”下的明朝,国力达到了两百七十余年来的巅峰。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明宣宗简直就是明朝的汉章帝,在留给大明一个九岁的继承人后,三十八岁的他于宣德十年带着对盛世无限的眷恋而离世。
九岁的明英宗朱祁镇显然对国事兴趣不大,但在精明能干的太皇太后张氏的过问下,在德高望重的辅政大臣们的操持下,朝政依然清明。不过朱祁镇最喜欢的人还是一个叫王振的太监,王振自幼入宫伺候那时还是太子的朱祁镇,年幼的皇帝对他有很深的感情。在太皇太后和辅政重臣相继去世后,王振终于凭借着皇帝的信任一举控制了朝政,在北京呼风唤雨,结党营私,打击朝中正值大臣,使得朝政日非、边防空虚。正统十四年,北方的蒙古族瓦剌部趁机南侵,王振鼓动年轻的英宗亲征。这次草率亲征的结果是导致了土木堡惨败:皇帝被俘,五十万精锐部队被歼灭。这次事件也就是明朝兴衰的转折点,从此大明王朝便进入了漫长的中衰年代。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宣宗能在多在位十几年,也许成人后的英宗就不会被王振蒙蔽于股掌之中,也许大明的盛世还能在延续很长的时间,宣宗的过早离世让我们又一次感慨,
为什么好的皇帝往往不长命呢。
第七名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死因: 病逝
享年: 33岁
后果: 一度强盛起来的北魏衰落下去,延长了南北朝分裂对峙的时间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之一,其短促的一生颇多传奇色彩:他五岁即位,十三岁开始掌政。当时整个北魏处于向封建化的过渡时期,社会矛盾极端尖锐,民族冲突非常严重,国力大大衰落。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冯氏的支持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第一,实行俸禄制。说起来比较好笑,北魏的官吏以前是不发工资的,中央官吏的收入来源于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皇帝的赏赐;地方官吏则更为舒服,只要上缴完朝廷规定的税金以后,那么你就可以任意在所辖地面上搜刮,不受限制。这就暴露出北魏奴隶制度的落后性,简直就是贪污无罪,(不但无罪,还受法律保护,呵呵。)针对这种情况,孝文帝下决心实行俸禄制,同时制定了严惩贪污的法律,这使北魏的吏治出现了崭新的局面,也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实行均田制。均田制不是平分土地,这项法令对于地主来说,一方面承认他的土地占有权,一方面又限制其兼并更多的土地(和我们的土改不一样);对于农民来说,既保护其手中的小块土地,又鼓励他们自主开发荒地;而对那些流浪汉来说,国家分给他们土地,则是为他们提供了自立门户的条件。这项政策的实施使许多农民摆脱了地主豪强的控制,对恢复和发展北魏的农业产生了积极作用。
第三,迁都与汉化。真正使北魏孝文帝名垂后世的,是迁都洛阳和全面汉化,尤其是后者。公元493年,孝文帝力排众议,在北魏实行全面彻底的汉化,改鲜卑姓为汉姓,令鲜卑人一律穿汉人服装,禁止说胡语等等。这对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对于中国后来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向来改革都是要经过一场激烈的斗争才能实现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也不例外。他的改革遭到了一些鲜卑旧贵族的阻挠和破坏,甚至连自己的太子元询也要起兵发动叛乱。孝文帝果断的囚禁并处死了元询,坚决的把改革进行了下去。
公元499年,一心想统一南方的孝文帝拓跋宏,病逝在南征的途中,年仅33岁。北魏随着他的去世而国政大坏,从此一蹶不振。35年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鲜卑族辉煌的历史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第六名 元英宗硕德八剌
死因: 被臣子弑杀
享年: 21岁
后果: 元朝政治从此不可逆转的愈加腐败和黑暗
提起元朝,我想很多人可能都不太承认它在中国历史上的正统地位,有人干脆直接斥之其为一个赤裸裸殖民王朝,这种现象和满清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甚至吹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究其原因,或许在于元朝的统治阶级从来没有把汉族作为共治国家的盟友有关。元朝是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所建立的王朝,但是家族优秀的基因往往也会种下内乱的种子。自元世祖以降,每一次的新皇即位往往都伴随着腥风血雨。这就导致了政治极端的腐败和黑暗,皇帝们往往把主要甚至全部精力用于剪除或防备异己皇族身上,同时由于元朝统治阶级把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汉族人列为三等和四等,人为的导致了社会矛盾极端尖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元朝统一中国40年后,元英宗硕德八剌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元英宗自幼受儒家教育,通汉族封建文化。十八岁登基的他眼看元朝就要走进历史的死胡同,便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挽救尚未病入膏肓的朝廷。首先,巩固自己的地位,极力抑制权臣答己、铁木迭儿一党的势力,在答己、铁木迭儿相继于第二年去世后,元英宗终于除去了施政路上的绊脚石。然后,他采取了一些改革性的措施:广泛起用汉族地主官员和儒士;发布《振举台纲制》,要求推举贤能,选拔人才;罢徽政院及冗官冗职,精简机构,节制财用,行助役法并减轻徭役;颁行《大元通制》,以加强法制,推行汉法;清除铁木迭儿余党,查处他们的贪赃枉法事件。在这一系列雷霆手段的重击下,元朝似乎瞬间醍醐灌顶般的清醒过来,朝野上下焕然一新。
这些措施理所当然的遭到一部分保守的蒙古贵族的反对,但年轻的皇帝对此并没有足够的警惕。至治三年八月,元英宗由上都启程返京,途中宿营于上都西南二十里南坡店,这时,蓄谋已久的铁木迭儿余党--御史大夫铁失突然发动了政变,年轻的皇帝被铁失一刀杀死,而他蒙汉共治的思想也惨烈的画上了句号。这件事情史称“南坡之变”。
“南坡之变”32年后,在元朝高压民族政策和水旱灾双重压迫下不甘屈辱的汉人揭竿而起,爆发了震惊全国的红巾军大起义,元朝的统治在风雨飘摇中也即将走入末路…
…
第五名 宋太祖赵匡胤
死因: 不明 ,疑被谋杀。
享年: 50岁
后果: 北宋逐渐由战略进攻转为被动防御,最终亡于北方政权。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黄袍加身”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政权,建立北宋。然而北宋当时在中国也仅仅是一个比较强的割据势力而已,如果它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一样,短短几十年而亡,人们也不会过多的表示惊讶。但是雄才大略的赵匡胤天才的通过“杯酒释兵权”和平解除了高级将领的威胁,铲除了五代以来“皇帝轮流坐,明天到我家”式的频繁政变的土壤,同时在国内进行了政治经济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经过短短数年的发展,北宋政通人和、经济繁荣,重新一统华夏的历史责任,也就当仁不让的被宋太祖承担了下来。从乾德三年开始,北宋在赵匡胤的指挥下,进行了捷报频传的大规模的兼并战争。
公元963年,慕容延昭剿灭南平
公元964年,王全斌、刘光义平定后蜀
公元970年,潘美攻占南汉
公元974年,曹彬征服南唐
公元975年,吴越国王望风而降
至此,南方基本收归北宋版图。
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的“统一之手”开始不可阻挡的指向了北汉,然而,死亡又一次葬送了华夏民族统一的愿望。当年10月,赵匡胤在给后人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谜团后,离奇的崩逝于汴梁万岁殿,享年五十岁。
宋太祖的离世,使北宋丧失了统一中国的大好良机。即位的太宗军事上显然远逊于太祖,虽然北宋随后灭亡了北汉,却两次大败于契丹,导致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燕云十六州始终未能收复。终北宋之世,这种巨大的战略被动一直压在皇帝和臣民的心头--一个连长城都被北方游牧民族占去的政权,究竟还能存在多久呢?
第四名 南朝宋武帝刘裕
死因: 病逝
享年: 60岁
后果:导致160多年的分裂和战乱
我们都知道,南朝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在这四个朝代中,最强盛的当数刘裕建立的宋朝。刘宋国力最盛时,甚至在失陷100多年的长安城头,重新插上了汉家王师的大旗,并成功的把南朝的防线由江淮向北推进到黄河南岸。同时在国内,刘宋政治清明,出身贫寒的刘裕力行节俭,大量的提拔有真才实学的“寒人”,打破了门阀的垄断,缓和了阶级矛盾,创造了东晋以来最好的政治局面。其时南朝人才济济,刘裕本人也拥有巨大的威望和超群的能力,如果刘裕进行大规模的北伐,相信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下的北方应该是唾手可得,大一统或许要提早160多年到来。然而不幸的是,犹如一首雄浑的交响乐突然间嘎然而止,刘裕在他登基仅仅三年后,就遗憾的病逝于建康西殿,而当时如丧考妣的大臣们也决不会料到,以南统北的不世功业,竟然会永远的被这位一生征战的皇帝带进了冰冷的坟墓。
刘裕死后仅仅几个月,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就趁机举兵进攻宋国,战争的结果是:北魏夺得司州全部(治所洛阳)、兖州和豫州大部,南北朝对峙从此正式拉开了帷幕……
第三名 唐宪宗李纯
死因: 被宦官所弑
享年: 43岁
后果: 唐朝无可救药的衰落下去,中国封建社会度也度过了顶峰时代,开始走向衰亡。
人们常常用诸如“汉唐雄风”、“强汉盛唐”之类的成语来形容唐朝的辉煌。的确,一个拥有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王朝是非常令人佩服和向往的。然而,唐玄宗天宝末年,胡人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把整个唐朝从金壁辉煌的顶峰拉到了凄凉悲惨的地狱。从此以后,唐朝陷入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之中,难道唐朝就再也不能回复到以前了吗?公元805年,安史之乱43年后,唐宪宗李纯在内忧外患中登上了皇帝宝座。
唐宪宗李纯自幼就聪明机敏,有一次,他的祖父唐德宗把他抱在膝上问道:“你是谁的儿子,坐在我怀里?”李纯回答:“我是第三天子。”这让德宗听了感到非常惊奇。李纯即位后,追思祖先的辉煌,很想有一番作为,以图中兴唐室。
当时唐朝的藩镇割据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政令的畅通和国家的统一,势力最大主要有两个地区:一个是互为奥援的河朔三镇,一个是飞扬跋扈的淮西地区。为了振兴大唐,唐宪宗开始了艰难的削藩战争。元和四年,朝廷开始讨伐河朔三镇中的成德镇,虽然无功而返,却使得三镇中的魏博开始归顺朝廷。元和九年,唐宪宗又开始讨伐淮西地区,经过三年艰苦的战争,成功的攻破蔡州,活捉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元和十四年,河朔三镇中的成德和卢龙也迫于压力归顺朝廷,唐宪宗的削藩战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在军事上进行削藩的同时,唐宪宗在政治经济上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并且厉行节俭。这时候元和朝名相名将辈出,人才济济,宪宗知人善任,驭下有术,在他统治的十五年间,唐朝犹如一个久病之人忽然得到了灵丹妙药,逐渐焕发出了久违的光芒。
就在大家沉浸在“元和中兴”的繁荣表象下的时候,元和十五年正月,唐宪宗李纯被被心怀怨恨的宦官所弑杀,谁也不会想到,这次大唐所焕发出的光芒,竟然只是无奈的回光返照。唐宪宗驾崩仅仅二年后,河朔三镇相继复叛,唐朝重又陷入藩镇割据和朋党相争的局面,从此再也没有从堕落的泥潭中走出…
…
第二名 明光宗朱常洛
死因: 精尽而亡
享年: 36岁
后果: 一、预示了明王朝的灭亡。二、中断了中国历史的自然进程,随后迎来了满清的极权统治。三、中国开始全面落后西方。
明光宗朱常洛一生悲剧色彩浓厚,他的父亲明神宗万历皇帝并不喜欢身为长子的他,而是宠爱郑贵妃和她所生的儿子朱常洵,所以一开始并不想立其为太子。值得安慰的是朝中大臣却异口同声的要皇帝立朱常洛,并且前赴后继的“争国本”,一争就是十五年,甚至逼的万历皇帝心灰意懒搞起了罢工。后来迫于压力,万历皇帝终于册封他为太子。可以想象的到,朱常洛的太子地位是岌岌可危的,甚至一个小错被人抓住就可能地位不保。但是朱常洛在随后的十九年间都没有给万历和郑贵妃这样的机会,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他隐忍的功力。毫无疑问,压抑和苦闷就是伴随他的两盏长明灯,险恶的政治环境使他小心翼翼、循规蹈矩,同时也让他对朝政的得失有了自己的看法。
有道是苦尽甘来,万历四十八年,明神宗终于驾崩,朱常洛加冕为新皇帝,出头之日来临了。朱常洛迫切的需要把自己当太子时的苦闷压抑一扫而光,于是首先选择了在宫里左拥右抱,起居无节。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只是朱常洛在成为万人之上的皇帝后的一种快乐的释放,就像现在某人升职后先选择美美的休个假期在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上来一样。朱常洛也一定是这么想的,因为大明王朝还需要他来治理万历皇帝留下来的千疮百孔。朱常洛即位后也不负众望的迅速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罢免了民怨沸腾的税矿官吏,然后给辽东开拨了二百万两白银的防务费,最后补齐了万历年间的官缺。这几项措施的实行让我们可以看出朱常洛整顿朝政的曙光,也许大明王朝在他将来的励精图治下重新兴盛起来,然而这一切却又随着朱常洛的天不假年而化为泡影,谁会想到皇帝竟然会骤然牺牲在房事上呢。
朱常洛的死使明朝未能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因为明朝接下来的统治者是文盲兼木匠的熹宗皇帝和有史以来权势最盛的宦官魏忠贤。甚至中国都要为他的死付出惨重的代价,因为接下来诞生的王朝是极端极权的满清,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就被消灭在了萌芽阶段,中国全面落后西方时代的大门从此缓慢而又固执的开启了。
第一名 周世宗柴荣
死因: 病逝
享年: 39岁
后果: 后周依然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一生的努力,只为他人做了嫁衣
唐朝灭亡以后,在以洛阳、开封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手握兵权的将领们在短短六十年中建立了五个王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仔细研究一下可以发现,这五个王朝的开国皇帝都是拥兵自重的节度使,而且都是依靠武力推翻前朝而建立自己的政权。可想而知的是,这使得中原地区成了兵戈大盛的战场,在王朝更替频繁,中央威权尽失的情况下,每一次新王朝的建立,带来的不是和平安定,而是新一轮的腥风血雨。历史逐渐厌倦了这样的厮杀,在唐末战乱七十年后,结束中原地区困顿离乱局面的人物终于应运而生,他,就是五代十国时期最出色的君王,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
柴荣是后周开国皇帝周太祖的养子,因为郭威的后代在战乱中全部丧生,所以立他为太子。周世宗柴荣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大权独揽,兢兢业业,励精图治,使后周很快的强盛起来,短短六年间,就初步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和时机。在军事上,周世宗刚一即位,就亲自率领部队迎击北汉的入侵,取得了高平大捷;随后,所向皆捷的后周精锐部队又夺取了南唐江北的所有州县,统一的趋势似乎越来越不可阻挡了。
公元959年,雄心勃勃的周世宗亲自率兵北伐,契丹沿途将领望风而降,后周兵不血刃的取得了燕南之地,兵锋直指幽州,正当形势一片大好之时,周世宗不幸染病,竟至一病不起,于当年6月遗憾的去世,年仅39岁。
周世宗曾经说过自己想要当30年皇帝,其中十年用来开拓天下,十年用来休养生息,十年在过太平日子,不想登基短短六年而亡,让人觉得造化弄人,无限惋惜。周世宗死后几个月,他留下的后周基业被禁军将领赵匡胤从他七岁儿子的手中夺了过来,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宋就此发端……
展开全部
太多啦
岳飞,不能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大胜之际被召回,冤死风波亭;
屈原,忠贞爱国却不被信任,被放逐;
诸葛亮,六出祁山伐中原,出师未捷身先死;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终不见王师北定中原日
谭嗣同,变法不成,只能“我自横刀向天笑”,血洒刑场
孙中山,创立共和,成果却被袁世凯窃取,只能长叹“革命尚未成功”
实在太多,举不胜举
岳飞,不能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大胜之际被召回,冤死风波亭;
屈原,忠贞爱国却不被信任,被放逐;
诸葛亮,六出祁山伐中原,出师未捷身先死;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终不见王师北定中原日
谭嗣同,变法不成,只能“我自横刀向天笑”,血洒刑场
孙中山,创立共和,成果却被袁世凯窃取,只能长叹“革命尚未成功”
实在太多,举不胜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太多了。比如
1 项羽乌江自刎,遗憾没统一全国。
2 汉武帝穷兵黩武打败匈奴,却把国家打的一穷二百。一向自负的他晚年也发了罪己诏。
3 王允用美人计害的吕布弑杀董卓,本来汉室有机会中兴。但是王允过于自大,非要把董卓手下的大将郭汜等判为反贼,结果二将果然被逼反,并攻破长安,血洗长安城。汉室因此丧失最后的喘息之机,彻底无法复兴。王允愧而自杀。
4 岳飞更不用说,一心抗金却身先死。
5 明代的于谦,袁承焕,曾与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结果都被奸人迫害而死。
6 民国时的蔡锷将军,胸怀大志却英年早逝。
7 王泽东主席,唯一的儿子毛岸英不幸在朝鲜战场牺牲。
1 项羽乌江自刎,遗憾没统一全国。
2 汉武帝穷兵黩武打败匈奴,却把国家打的一穷二百。一向自负的他晚年也发了罪己诏。
3 王允用美人计害的吕布弑杀董卓,本来汉室有机会中兴。但是王允过于自大,非要把董卓手下的大将郭汜等判为反贼,结果二将果然被逼反,并攻破长安,血洗长安城。汉室因此丧失最后的喘息之机,彻底无法复兴。王允愧而自杀。
4 岳飞更不用说,一心抗金却身先死。
5 明代的于谦,袁承焕,曾与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结果都被奸人迫害而死。
6 民国时的蔡锷将军,胸怀大志却英年早逝。
7 王泽东主席,唯一的儿子毛岸英不幸在朝鲜战场牺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个保个都有遗憾。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