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体的演变历程是怎样的?
书体的演变历程:
殷代金文,极为简单,一器一字或数字,且多配有象形物,甚至只有一个图形,全然没有文字的。又有既非文字,又非图画的,只好说为图象文字了。
西周前期金文,仍保留着殷代多子族卜辞特征,书体有流丽的曲线,其代表作有周公殷,笔划锐利,始终一贯,其中有肥笔的、粗笔的,更保留殷代金文生机勃发、笔力强轫的特点。
西周中期的金文,字形小而整齐,笔划减瘦,大体上纤细而缺少变化。西周后期金文,则已疏密平衡,雍容典雅,如毛公鼎,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
西周前期金文,仍保留着殷代多子族卜辞特征,书体有流丽的曲线,其代表作有周公殷,笔划锐利,始终一贯,其中有肥笔的、粗笔的,更保留殷代金文生机勃发、笔力强轫的特点。
草书的演变:
初期的草书,由隶书演化而来,名为“章草”。一般认为是书写章奏或章程所用的,比隶书简捷的书体。章草改变了横平竖直,笔笔间断的隶书写法,成为圆转牵连,粗细交替,形态检束的字体。字右仍有波磔,这是它保留隶意,不同于今草的特征。
相传章草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所创,流传至今的有他的“急就章”(书奏的折子等),后人因取其“章”字叫“章草”(前人讲“草”,也有草创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是,后汉章帝喜欢杜度的草书,叫他上奏本章时写成草书。
一、大篆演变为小篆和隶书
大篆
大篆产生于战国晚期,通行于秦代至西汉前期,是秦统一文字之前,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故字书体的总称。狭义讲,大篆可视为中国文字的源头。
小篆
小篆由大篆演变而来。秦统-六国后,推行“车同轨,书铜文”, 秦相李斯牵头,针对晋系、齐系、楚系、秦系等主流古文字,展开了一场蔚为壮观的汉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统-文字书体,即小篆,也称秦篆。
扩展资料
隶书字体
全称《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入《鲁相韩勑复颜氏繇发碑》、《韩勑碑》等。汉永寿二年(156年)刻,隶书。纵227.2厘米,横102.4厘米。藏山东曲阜孔庙。 无额。四面刻,均为隶书。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
行楷字体
行楷,近似行书的楷书。《金石林·绪论》:“行楷如二 王 诸帖之稍真者,十当八九。僧 怀仁 等所集《圣教》、《兴福》、《孔庙碑》之类是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赵松雪书杜集》:“ 赵松雪 手书 杜 诗一部,用朱丝栏,字作行楷。”《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老爷把那名帖揭过去,见底下那篇信是张虚白斋寸笺,上面写着绝小的蝇头行楷。”
书体可以分为哪几类-书体的演变(上)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