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1、发展肺呼吸,用肺呼吸空气中的O2 ;随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由单循环进化为不完善双循环。
2、皮肤初步角质化,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分蒸发。
3、发展五趾型附肢,使之能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及推动身体爬行。它是从总鳍鱼的偶鳍发展来的。
4、发展适应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尤其听觉器官,发展了中耳(鼓膜和听小骨),大脑半球完全分开。
二、两栖动物适应陆生的不完善的特点:
1、皮肤角质化程度低(仅是表层1-2层细胞轻微角质化),不能完全防止水分蒸发,所以还不能离开潮湿环境。
2、不能在陆地繁殖,必须回到水中生殖,卵子在水中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和生活。
3、五指型附肢较原始,四肢不能将躯体抬离地面,运动能力不强。
4、肺呼吸不够完善,还必须有皮肤辅助呼吸。
5、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具有休眠的习性。
主要动物水陆两栖动物主要有如下几种:
1、两栖动物。如:青蛙、蟾蜍、大鲵等。
特征: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在形态结构几乎完全不同,如:蝌蚪与青蛙);两栖动物用肺呼吸,皮肤作为辅助呼吸器官;卵生,体外受精(蝾螈除外)。
2、部分爬行类。
特征:体被有鳞或甲,可防止水分的蒸发,也有一定的保护自己的功能。 不是恒温动物
一、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①发展肺呼吸,用肺呼吸空气中的O2 ;随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由单循环进化为不完善双循环。
②皮肤初步角质化,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分蒸发。
③发展五趾型附肢,使之能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及推动身体爬行。它是从总鳍鱼的偶鳍发展来的。
④发展适应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尤其听觉器官,发展了中耳(鼓膜和听小骨),大脑半球完全分开。
二、两栖动物适应陆生的不完善的特点:
①皮肤角质化程度低(仅是表层1-2层细胞轻微角质化),不能完全防止水分蒸发,所以还不能离开潮湿环境。
②不能在陆地繁殖,必须回到水中生殖,卵子在水中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和生活。
③五指型附肢较原始,四肢不能将躯体抬离地面,运动能力不强。
④肺呼吸不够完善,还必须有皮肤辅助呼吸。
⑤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具有休眠的习性。
最大的两栖类“大鲵”
体大而扁平,一般全长582~834毫米,头体长310~585毫米,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00厘米以上。头大扁平而宽阔,头长略大于头宽;雄鲵肛部隆起,椭圆形,肛孔较大,内壁有乳白色小颗粒;雌鲵肛部无隆起,泄殖肛孔较小,周围向内凹入,孔内壁平滑,无乳白色小颗粒。
成鲵一般常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溪河深潭内的岩洞、石穴之中,以滩口上下的洞穴内较为常见,食性很广,主要以蟹、蛙、鱼、虾以及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等为食。
求采纳
①发展肺呼吸,用肺呼吸空气中的O2 ;随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由单循环进化为不完善双循环。
②皮肤初步角质化,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分蒸发。
③发展五趾型附肢,使之能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及推动身体爬行。它是从总鳍鱼的偶鳍发展来的。
④发展适应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尤其听觉器官,发展了中耳(鼓膜和听小骨),大脑半球完全分开。
两栖动物适应陆生的不完善的特点:
①皮肤角质化程度低(仅是表层1-2层细胞轻微角质化),不能完全防止水分蒸发,所以还不能离开潮湿环境。
②不能在陆地繁殖,必须回到水中生殖,卵子在水中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和生活。
③五指型附肢较原始,四肢不能将躯体抬离地面,运动能力不强。④肺呼吸不够完善,还必须有皮肤辅助呼吸。
⑤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具有休眠的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