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认知心理效应有哪些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在我们的教师招聘考试中,也经常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那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认识九个比较陌生的“心理效应”。
1.旁观者效应
指在紧急情况下,在有人在场时,个体出手帮助的概率与旁观者人数成反比。换句话说,旁观者数量越多,他们当中任何人进行援助的可能性越低。
2.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对认知对象的整体印象。一个人如果被判断为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好品质,反之亦然。
3.蝴蝶效应
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就能带动整个系统发生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的现象。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2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4.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效应)
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会产生强烈的影响。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5.马太效应
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一种现象。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从而具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6.登门槛效应(得寸进尺效应)
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7.墨菲定律
指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换句话说,任何一个事件,只要具有大于零的概率,就不能够假设它不会发生。
2024-05-11 广告
2018-07-26 · 走出校门,学习才刚刚开始。
指在社会认知中最先接受到的有关认知对象的信息对于形成有关该对象的印象起主要作用的方式。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E.阿施于1946年在关于印象形成的研究中提出。在印象形成、沟通过程中的说服教育和广告等场合,经常运用首因效应对信息进行不同的组合排列,以产生预期效果。
近因效应
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近得到的有关认知对象的信息对于形成有关该对象的印象起主要作用的方式。它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N.A.安德森等人在验证阿施关于印象形成的研究中发现的。这一效应和首因效应具有同样的心理作用,可以运用于印象形成、沟通中的说服教育、广告等场合。在同一社会认知过程中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的作用大小,依认知者的个性特征和价值取向、认知对象的特点,以及认知情境等主客观条件而定。
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指个体对认知对象的一些品质一旦有了某种倾向性的印象,就会用这种倾向性印象评价该对象的其余品质。这种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就像光环一样套在认知对象上,使认知对象的其余品质也受到光环的照映而反射出相同的色彩。例如,有的人对某人的外表有了良好的印象后,会对此人的个性品质更倾向于作出肯定性的评价。
价值效应
1960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怀斯纳在为了解释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之间矛盾的实验中发现的一种社会认知效应。指认知主体的价值观影响主体对认知对象的评价。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大小,取决于认知主体的价值系统。如果认知主体把首先得到的信息看成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则会出现首因效应;反之,如果把最近得到的信息看成是有价值的,则会出现近因效应。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1967)
范式:是一定的研究对象和特定研究思潮和方法的结合体。
范例:指一种概念的典型例子,用来规定这个概念的直接证明的定义。
抽象分析:将条件与结果加以对照即将输入和输出联系起来进行推理,以实现某以心理现象的内部心理机制。
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核心是揭示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减法反应时:通常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种过程,这两种反应时之差即为该过程的时间。基本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包含另一种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阶段。
相加反应时: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时以系列的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基本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以特定的加工阶段,这样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实验,从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就可以确定这以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
出声思考:在研究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如解决问题可利用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原理: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可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使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这样就可以直接观察人的思维过程。
问题行为图:使一种分析口语记录的方法,可直观的看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操作的序列。由两个部分组成:知识状态和操作。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做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心理加工过程,即认为信息加工方式是系列的或串行的。
部位标记说:将知觉看作刺激在神经系统湖泊脑中留下烙印,将知觉当作一种只具有直接性质的心理现象。
认知心理学将知觉看作一种主动的和富有选择性的构造过程,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即获得感觉信息的意义的过程。
自下而上的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叫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由于信息流程是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这加工的所有的阶段或水平。由于是由一般知识引导知觉加工,较高水平的加工制约较低水平的加入,这种类型的加工因而称为自上而下加工。
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的关系: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多余部分之和,整体决定着其他部分的知觉,整体是在其部分之前被知觉的,整体加工先与局部加工。
总体特征优先:知觉是从整体到部分的知觉过程开始于总体的组织,总体加工是处于局部分析之前的一个必要的知觉阶段。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中刺激结构,即刺激的组合。模式识别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图形是什么,并将之与其它模式区分开来。
常表现为把所知觉的模式纳入记忆中的相应的范畴,并加以命名。
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的现象。
结构优势效应:整体结构在模式识别中所起的有利的作用。
注意的实质和特征:选择性、集中性、搜寻、激活、定势、警觉。
认知心理学目前主要强调注意的选择性维度,将注意看作一种内部机制,借以实现对刺激选择的控制并调节行为,以便有效的加工信息。
知觉选择模型:其注意作用的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它意味着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这个模型也称为早期选择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注意的机制位于识别和反应之间,它意味着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识别,但只有一部分可引起反应。这种模型也称为晚期选择模型。
中枢能量理论的基本观点:1注意是心理能量或资源的分配与使用,总能量有限。2两种加工:资源有限加工和材料有限加工3注意的分配问题:如果两项加工对资源的总要求不超过资源总量,则可以同时进行4影响分配的因素A可供分配的能量受制于唤醒因素;B个人的长期倾向C当时的任务要求和目的
资源限制过程:是指其作业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种种过程顺利进行。
材料限制过程:是指其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
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的用于变化着的环境,这种加工是受人有意识的控制的,也称为注意性加工。
自动加工:是不受人控制的加工,无需用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是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两种记忆说认为,记忆不是一个单一的东西,存在着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不同的记忆。长时记忆是一个信息库,可以长期贮存大量的信息,因而称永久记忆,核心是承认在长时记忆以外还存在着短时记忆。
初级记忆:是一种直接记忆,它涉及直接的意识经验,提供感知到的事物的重视图像,具有暂时性质。而次级记忆是间接记忆,它是当前意识以外的过去经验的贮存,具有长期性质。
部分报告法:只要求被试将记住的东西一部分报告出来,而不是报告全部。
加工水平说的基本观点: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浅表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语义的分析。
加工水平说认为:记忆痕迹是层次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数。那些受到深入分析、参与精细的联想和表象的信息长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克持续较长的时间;而那些只受到浅表的信息,则指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
关于复述:加工水平说认为,记忆效果依赖于加工深度,对多贮存说所强调的复述作用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复述或简单的复述是一种机械的、默默的复诵识记项目。它被两种记忆说和多贮存说看作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和转入长时记忆的重要机制。加工水平说认为这种复述并不能导致较好的记忆效果或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关于加工系列:加工水平说以加工深度概念为核心,强调不同深度或水平的加工对记忆的决定性作用,而与两种记忆说和多贮存说相对立。
记忆分为:情景和语义,内隐和外显,陈述和程序性。
陈述性记忆:是指一个人对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适合于存储经加工处理后形成的任何具有意义联系的东西。
程序性记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通过练习后所逐渐获得的技能或经验的记忆。
内隐学习: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获得客观环境中的刺激信息或复杂知识与经验的过程。
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
编码:(对记忆来说)就是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成的加工过程。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包括:1短时记忆的感觉代码A听觉单元和AVL单元B视觉代码2短时记忆的语义代码:是一种与意义有关的抽象的代码,不带任何一个感觉道的特性。代码:经过编码所产生的具体的信息形式。
从头到尾的系列搜索是指对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都要要顺序检查一遍,即将识记项目与记忆集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比较一次,人后才判定测试项目是否与记忆集中的一个项目想匹配,看是否在记忆集中。
自我停止的系列搜索是指在记忆集中检查出所要的项目后,即停止比较,即在识记项目和记忆集中同一项目匹配以后就不再搜索下去。
平行扫描(平行加工、搜素):如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同时进行比较,那么被测的反应时将不会随识记数量或记忆集的大小而发生变化。
系列扫描(系列加工、搜索):如果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诸项目一个个的相继进行比较,那么被测的反应时将随着识记项目增多或记忆集增大而增大。
遗忘的原因:痕迹消退与干扰的结论:无论快速或慢速呈现数字正确的回忆率都随间隔数字或干扰项目的增加而减少,结果支持干扰说。
长时记忆的类型: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2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3按TULVING和PAVIO的类型划分:T着重与信息的类型P着重与信息编码形式。
情景记忆是接受和贮存关于个人的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时间-空间联系的信息(或是对个人在一定时空发生的事件的记忆),具有自传体性质。
语义记忆是运用语言所必需的记忆,是心理词库,是一个人所掌握的又关字词或其他语言符号,其意义和指代物及其间的联系,以及有关规则公式和操作这些符号、概念和关系的算法的又组织知识。具有抽象和概括的特性。
表象系统:以表象代码来贮存关于具体的客体或事件的信息。言语系统:以言语代码来贮存言语信息。
典型性效应:指对一个范畴或概念的典型成员的判断要快于对非典型成员的判断。
启动效应: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其的有利作用。
表象亦称意象,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表象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心理过程。1972NEISSER认为表象就是应用和知觉时所用的某些认知过程,只是这时无知觉刺激的输入,是由相应知识所激活的对知觉的期待,是类似知觉的自上而下的加工。KOSSLYN(1980)将视觉表象看作类似于知觉的人脑中的图画或类似图画的信息表征。
概念是事物本质的反映,是对一类事物进行的概括的表征。
概念形成:指个体掌握概念的过程。
概念结构指概念的表征由那些因素构成。关系:概念形成是获得事物的概括表征,概念结构则是这种表征的内部组织。
概念形成要涉及到概念的结构。任何一种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都体现出概念结构的某种看法,以前的概念形成的研究为概念结构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资料,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假设考验说的基本观点:人在概念形成中,需要利用自己已有的信息来主动提出可能的假设。
假设是认知的单元,是解决概念形成问题的行为的内部表征。这些假设构成一个假设库。在概念形成中,血药从假设库中抽取一个或几个假设并据此做出反应,对假设进行考验。考验假设的过程也就是概念的形成过程。
概念结构的特征表说的基本观点:该学说主张从一类个体具有的共同的重要特征来说明概念。将语义特征分为两类:一类是界说概念的重要特征,称作定义性特征;另一类为次要的特征,具有一定的描述功能,即所谓的特异性特征。所谓家族相似性是指一个家族成员的容貌都有一些相似,但彼此相似的情况又不一样。
问题解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甚至是思维活动的一个最普遍的形式。是指由一定情景引起,按照一定目标,应用一定认知操作或技能活动是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空间:是问题解决定一个基本范畴,指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
问题解决的表象形式:1问题行为图2树形图
同时性扫描:被试根据第一个肯定实例的部分属性来形成多个部分假设。
继时性扫描:应用于部分假设,一次只考验一个假设,费时,不符合“认知经济”。
保守性聚焦:应用于总体假设的考验。即以第一个肯定实例的全部属性作为焦点。优点:大大减轻记忆负担;只改变焦点的一个属性,通过反馈,可获得非常确定的信息;可减轻概念形成作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是一个更有系统性和更有效的策略
博弈性聚焦:应用于总体假设的考验。它一次改变焦点卡片的一个以上的属性。其弱点在于冒风险,长处在于被试可能很快的只做出一次选择就可以成功的把握概念
摘自《百度文库》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