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绵茵陈的学名是茵陈蒿,就是茵陈。
茵陈蒿的常见虫害为蝼蛄,成虫和幼虫均有破坏性,在土中咬食刚播种子的幼芽,咬断幼苗的根茎或咬成乱麻状,使幼苗倒伏,枯死。蝼蛄在土壤表层穿行形成隧道,使幼苗根部与土壤分离,使幼苗缺乏肥水而枯死。
防治方法
①进行水旱轮作,精耕细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②毒饵诱杀:用谷秕煮熟拌上90%敌百虫,撤于畦面、播种沟内、蝼蛄活动的隧道处;
③人工捕杀:早春,根据蝼蛄造成的隧道虚口查找虫窝进行捕杀;
④药剂防治:用5%辛硫磷颗粒剂每667m2 1~1.5 kg撒于地面,再耙入地里。
扩展资料: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辽宁、河北、陕西(东部、南部)、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东部、南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及四川等地。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前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分布。生于低海拔地区河岸、海岸附近的湿润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茵陈蒿
一样,绵茵陈的学名是茵陈蒿,就是茵陈。
茵陈蒿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B,并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20余种氨基酸,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在春天,多食用茵陈蒿亦能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与其它野菜一样,春季服食茵陈蒿方法很多,可蒸食,可凉拌,也可在煮粥时把茵陈蒿直接放入锅中同煮,茵陈蒿粥味道也比较鲜美。
扩展资料:
形态特征
半灌木状草本,植株有浓烈的香气。主根明显木质,垂直或斜向下伸长;根茎直径5-8毫米,直立,稀少斜上展或横卧,常有细的营养枝。
茎单生或少数,高40-120厘米或更长,红褐色或褐色,有不明显的纵棱,基部木质,上部分枝多,向上斜伸展;茎、枝初时密生灰白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后渐稀疏或脱落无毛。
头状花序卵球形,稀近球形,多数,直径1.5-2毫米,有短梗及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的上端或小枝端偏向外侧生长,常排成复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端组成大型、开展的圆锥花序。
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草质,卵形或椭圆形,背面淡黄色,有绿色中肋,无毛,边膜质,中、内层总苞片椭圆形,近膜质或膜质;花序托小,凸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茵陈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绵茵陈
一样,其实他们是一个东西,只是一年中采摘的时间不同,叫法不同,很多地区把春天的茵陈加上“绵”字,秋天的叫茵陈蒿,其实从药效来看两者都差不多,都有去除湿热,治疗黄疸肝炎和瘙痒的疗效。
首先,去除湿热方面,茵陈的效果其实非常好。很多人其实听都没听过这种药材,但我小时候曾经上山和父亲学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发现这种草药在山坡等地方几乎很常见,很多人都把它当成没用的杂草忽略了,其实茵陈和艾蒿的叶片比较相似,主要看它根部是硬还是软,硬的话就是茵陈了。茵陈除湿的疗效在中医界可是很出名的,如果觉得自身体内湿气过重,经常腰酸背痛,可以用茵陈煎药内服,效果非常好,但茵陈属于性寒的草药,一次切记不能服用过多,如果本来就是体质虚寒的人,还需要加一些生姜来煎熬,抵消茵陈本来就附带的寒气。
其次,茵陈也是很好的治疗黄疸肝炎的草药,中国药典和中药大辞典对治疗黄疸肝炎的效果都有清洗记载。黄疸其实是人体经常有的一种生命体征,严重的话可能导致肝炎的加重,根据中国药典的表述,作者对这味药材的描述增加了两个字“甚佳”,可见他的治疗效果非同一般了。因为黄疸肝炎属于人体内部脏器的疾病,所以应该内服来使用。
最后,茵陈还可以治疗瘙痒。茵陈的疗效虽然十分广泛,但它并不能治疗一切瘙痒,对于这个我们还需要理性看待,一般来说,湿疮瘙痒 可以用它来治疗。不过还是不推荐从野外采集这种药材的,消毒不一定到位不说,极有可能认错了药材,那就事倍功半了,建议到中药店买正规药材,才能充分发挥他的用处。
茵陈的功效:利湿退黄。
主治:各种黄疸。根据黄疸的病因不同,配伍不同的药物,可以治疗一切黄疸!
有清热利湿,退黄疸的作用。
一般在有黄疸时用。也可以在人体有湿热或寒湿时配合其他药一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