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故宫内廷
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内廷宫殿的大门——乾清门,左右有琉璃照壁,门里是后三宫。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皇帝与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不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
在故宫“内庭”最后面。重檐庑殿顶。坤宁宫是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后寝宫,两头有暖阁。清代改为祭神场所。雍正后,西暖阁为萨满的祭祀地。其中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均在此举行婚礼。
御花园
御花园
在坤宁宫北面的是御花园。御花园里有高耸的松柏、珍贵的花木、山石和亭阁。御花园原名宫后苑,占地11000多平方米,有建筑20余处。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紧凑、古典富丽。殿东北的堆秀山,为太湖石迭砌而成,上筑御景亭,名为万春亭和千秋亭的两座亭子,可以说是保存的古亭中最为华丽的花园了。
乾清宫
乾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绝山茄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
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 ,檐角置脊9个,檐下上层单翘双昂七踩斗栱,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金龙和玺彩画,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窗。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明间前檐减去金柱,梁架结构为减柱造形式,以扩大室内空间。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殿内铺墁金砖。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
乾清宫
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作为明代皇帝的寝宫,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于宫殿高大,空间过敞,皇帝在此居住时曾分隔成数室。据记载,明代乾清宫有暖9间,分上下两层,共置床27张,后妃们得以进御。由于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寝之处很少有人知道,以防不测。皇帝虽然居住在迷楼式的宫殿内,且防范森严,但仍不能高枕无忧。据记载,嘉靖年间发生“壬寅宫变”后,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唯握宫居住。万历帝的郑贵妃为争皇太后闹出的“红丸案”、泰昌妃李选侍争做皇后而移居仁寿殿的“移宫案”,都发生在乾清宫。明代乾清宫也曾作为皇帝守丧之处。
清代康熙以前,这里沿袭明制,自雍正皇帝移住养心殿以后,这里即作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属国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一些日常办事机构,包括皇子读书的上书房,也都迁入乾清宫周围的庑房,乾清宫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强。
雍正元年曾下诏,密建皇储的建储匣存放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康熙、乾隆两朝这里也曾举行过千叟宴。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太和门
太和门(奉天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称奉天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顺治三年(1646年)、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焚毁,次年重建。
太并察和门面阔9间,进深3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门前列铜狮一对,铜鼎四只,为明代铸造的陈设铜器。
太和门左右各设一门,东为昭德门(明代称弘政门),西为贞度门(明代称宣治门)。光绪十四年贞度门失火,殃及太和门与昭德门,第二年三门重建。太和门前有面积约26000平方米的广场,内金水河自西向东蜿蜒流过。河上横架五座石桥,习称内金水桥。广场两侧是排列整齐的廊庑,习称东、西朝房,并有协和门(明代称会极门)和熙和门(明代称归极门)东西对峙。东侧廊庑在明代用作实录馆、玉牒馆和起居注馆,清代改作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和内诰敕房。西侧廊庑在明代为编修《大明会典》的会典馆,清代改为繙书房和起居注馆。
太和门
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门听政、赐宴,后来“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满族统治者定鼎北京后的第一个皇帝福临即在太和门颁布大赦令。
太和殿
太和殿(奉天殿),俗称“金銮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其上为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米、重约4300公斤的大吻。檐角安放10个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
太和殿的装饰十分豪华。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米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音录)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甪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高8.13米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太和殿殿内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中和殿
中和殿(华盖殿、中极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后。中和殿高2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平方米。黄琉璃瓦单檐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四脊顶端聚成尖状,上安铜胎鎏金球形的宝顶,建筑术语上叫四角攒尖式。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行礼,然后进太和殿举行仪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庙之前,也要先在这里审阅一下写有祭文的“祝版”;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这里审视一下耕具。
保和殿
故宫三大殿
保和殿(谨身殿、建极殿)也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保和殿高29米,平面呈长方形,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黄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顶。屋顶正中有一条正脊,前后各有2条垂脊,在各条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条岔脊,连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条,建筑术语上叫歇山式。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保和殿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
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殿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基台三层重叠,每层台上边缘都装饰有汉白玉雕刻的栏板、望柱和龙头,三台当中有三层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在25000平方米的台面上有透雕栏板1415块,雕刻云龙翔凤的望柱1460个,龙头1138个。用这样多的汉白玉装饰的三台,造型重叠起伏,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上具有独特风格的装饰艺术。而这种装饰在结构功能上,又是台面的排水管道。在栏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龙头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3台雨水逐层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龙头流出,千龙喷水,蔚为壮观。这是科学而又艺术的设计。
养心殿
养心殿位于内廷后三宫的西侧,西六宫的南面。初建于明嘉靖年间(16世纪中),一直做为皇帝的便殿。自从清雍正朝开始,这里做为皇帝的主要居所和日常理政之处,遂成清代皇帝实际上的正寝。 “养心”意为涵养心性。
养心殿在宫中的位置比较便利,殿内空间布局丰富而功能集中,厅堂、书房、寝室以及分别用来批阅奏折、密谈、休憩、礼佛的小室等一应俱全,比大殿宇更宜于宵衣旰食的君主周旋其间,是清代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更适宜皇帝起居活动的场所。养心殿中最著名的是雍正皇帝的“勤政亲贤”室、乾隆皇帝的三希堂以及东暖阁的晚清垂帘听政处。[3]
弘义阁
弘义阁高23.8米,属前三殿区。黄琉璃瓦,庑殿顶,面阔9间, 进深3间,上下二层,四面出廊。
弘义阁侍立于太和殿西南侧。初建于明永乐年,名为武楼,明嘉靖朝改称武成阁,清初改为今名,意为弘扬大义。清代的弘义阁长期用于收储宫廷使用的金银器具等。现辟为“皇朝礼乐展”展厅。
畅音阁
畅音阁通高20.71米,在宁寿宫区的中部,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戏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嘉庆年(19世纪初)又增建扮戏楼。阁高20余米,从城墙外也能望见楼阁的绿琉璃瓦顶。“畅音”即尽情赏乐音之意。
高阁分上、中、下三层,分别为福、禄、寿台。寿台台面有五口井通地下室,上有三个天井通禄台。井下或井旁安设辘轳,演出时将人物和背景托出地面,或上下穿越楼台,营造神仙鬼怪上天入地的故事场面。上演大型戏剧时,三层均有演员,可容纳千人。此阁朝北,与帝后等赏戏的阅是楼相对。每逢年节,宫中即在此开演大戏,台上、台下都热闹非凡。
文渊阁
文渊阁是文华殿后的藏书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仿浙江藏书名楼“天一阁”建造。阁分上下两层,黑色琉璃瓦覆顶,绿色琉璃瓦剪边,色调深沉雅致,又寓含五行中黑色主水,以水克火的用意。
阁内藏《四库全书》与《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清代乾隆朝以后,除了皇帝来这里读书外,也允许臣工和学士们来此查阅图书。
储秀宫
储秀宫在西六宫区域东北部,初名寿昌宫,明嘉靖朝改名储秀宫。
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内廷宫殿的大门——乾清门,左右有琉璃照壁,门里是后三宫。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皇帝与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不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
在故宫“内庭”最后面。重檐庑殿顶。坤宁宫是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后寝宫,两头有暖阁。清代改为祭神场所。雍正后,西暖阁为萨满的祭祀地。其中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均在此举行婚礼。
御花园
御花园
在坤宁宫北面的是御花园。御花园里有高耸的松柏、珍贵的花木、山石和亭阁。御花园原名宫后苑,占地11000多平方米,有建筑20余处。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紧凑、古典富丽。殿东北的堆秀山,为太湖石迭砌而成,上筑御景亭,名为万春亭和千秋亭的两座亭子,可以说是保存的古亭中最为华丽的花园了。
乾清宫
乾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绝山茄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
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 ,檐角置脊9个,檐下上层单翘双昂七踩斗栱,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金龙和玺彩画,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窗。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明间前檐减去金柱,梁架结构为减柱造形式,以扩大室内空间。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殿内铺墁金砖。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
乾清宫
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作为明代皇帝的寝宫,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于宫殿高大,空间过敞,皇帝在此居住时曾分隔成数室。据记载,明代乾清宫有暖9间,分上下两层,共置床27张,后妃们得以进御。由于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寝之处很少有人知道,以防不测。皇帝虽然居住在迷楼式的宫殿内,且防范森严,但仍不能高枕无忧。据记载,嘉靖年间发生“壬寅宫变”后,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唯握宫居住。万历帝的郑贵妃为争皇太后闹出的“红丸案”、泰昌妃李选侍争做皇后而移居仁寿殿的“移宫案”,都发生在乾清宫。明代乾清宫也曾作为皇帝守丧之处。
清代康熙以前,这里沿袭明制,自雍正皇帝移住养心殿以后,这里即作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属国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一些日常办事机构,包括皇子读书的上书房,也都迁入乾清宫周围的庑房,乾清宫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强。
雍正元年曾下诏,密建皇储的建储匣存放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康熙、乾隆两朝这里也曾举行过千叟宴。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太和门
太和门(奉天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称奉天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顺治三年(1646年)、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焚毁,次年重建。
太并察和门面阔9间,进深3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门前列铜狮一对,铜鼎四只,为明代铸造的陈设铜器。
太和门左右各设一门,东为昭德门(明代称弘政门),西为贞度门(明代称宣治门)。光绪十四年贞度门失火,殃及太和门与昭德门,第二年三门重建。太和门前有面积约26000平方米的广场,内金水河自西向东蜿蜒流过。河上横架五座石桥,习称内金水桥。广场两侧是排列整齐的廊庑,习称东、西朝房,并有协和门(明代称会极门)和熙和门(明代称归极门)东西对峙。东侧廊庑在明代用作实录馆、玉牒馆和起居注馆,清代改作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和内诰敕房。西侧廊庑在明代为编修《大明会典》的会典馆,清代改为繙书房和起居注馆。
太和门
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门听政、赐宴,后来“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满族统治者定鼎北京后的第一个皇帝福临即在太和门颁布大赦令。
太和殿
太和殿(奉天殿),俗称“金銮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其上为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米、重约4300公斤的大吻。檐角安放10个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
太和殿的装饰十分豪华。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米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音录)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甪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高8.13米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太和殿殿内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中和殿
中和殿(华盖殿、中极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后。中和殿高2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平方米。黄琉璃瓦单檐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四脊顶端聚成尖状,上安铜胎鎏金球形的宝顶,建筑术语上叫四角攒尖式。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行礼,然后进太和殿举行仪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庙之前,也要先在这里审阅一下写有祭文的“祝版”;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这里审视一下耕具。
保和殿
故宫三大殿
保和殿(谨身殿、建极殿)也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保和殿高29米,平面呈长方形,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黄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顶。屋顶正中有一条正脊,前后各有2条垂脊,在各条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条岔脊,连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条,建筑术语上叫歇山式。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保和殿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
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殿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基台三层重叠,每层台上边缘都装饰有汉白玉雕刻的栏板、望柱和龙头,三台当中有三层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在25000平方米的台面上有透雕栏板1415块,雕刻云龙翔凤的望柱1460个,龙头1138个。用这样多的汉白玉装饰的三台,造型重叠起伏,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上具有独特风格的装饰艺术。而这种装饰在结构功能上,又是台面的排水管道。在栏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龙头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3台雨水逐层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龙头流出,千龙喷水,蔚为壮观。这是科学而又艺术的设计。
养心殿
养心殿位于内廷后三宫的西侧,西六宫的南面。初建于明嘉靖年间(16世纪中),一直做为皇帝的便殿。自从清雍正朝开始,这里做为皇帝的主要居所和日常理政之处,遂成清代皇帝实际上的正寝。 “养心”意为涵养心性。
养心殿在宫中的位置比较便利,殿内空间布局丰富而功能集中,厅堂、书房、寝室以及分别用来批阅奏折、密谈、休憩、礼佛的小室等一应俱全,比大殿宇更宜于宵衣旰食的君主周旋其间,是清代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更适宜皇帝起居活动的场所。养心殿中最著名的是雍正皇帝的“勤政亲贤”室、乾隆皇帝的三希堂以及东暖阁的晚清垂帘听政处。[3]
弘义阁
弘义阁高23.8米,属前三殿区。黄琉璃瓦,庑殿顶,面阔9间, 进深3间,上下二层,四面出廊。
弘义阁侍立于太和殿西南侧。初建于明永乐年,名为武楼,明嘉靖朝改称武成阁,清初改为今名,意为弘扬大义。清代的弘义阁长期用于收储宫廷使用的金银器具等。现辟为“皇朝礼乐展”展厅。
畅音阁
畅音阁通高20.71米,在宁寿宫区的中部,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戏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嘉庆年(19世纪初)又增建扮戏楼。阁高20余米,从城墙外也能望见楼阁的绿琉璃瓦顶。“畅音”即尽情赏乐音之意。
高阁分上、中、下三层,分别为福、禄、寿台。寿台台面有五口井通地下室,上有三个天井通禄台。井下或井旁安设辘轳,演出时将人物和背景托出地面,或上下穿越楼台,营造神仙鬼怪上天入地的故事场面。上演大型戏剧时,三层均有演员,可容纳千人。此阁朝北,与帝后等赏戏的阅是楼相对。每逢年节,宫中即在此开演大戏,台上、台下都热闹非凡。
文渊阁
文渊阁是文华殿后的藏书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仿浙江藏书名楼“天一阁”建造。阁分上下两层,黑色琉璃瓦覆顶,绿色琉璃瓦剪边,色调深沉雅致,又寓含五行中黑色主水,以水克火的用意。
阁内藏《四库全书》与《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清代乾隆朝以后,除了皇帝来这里读书外,也允许臣工和学士们来此查阅图书。
储秀宫
储秀宫在西六宫区域东北部,初名寿昌宫,明嘉靖朝改名储秀宫。
展开全部
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以陪巧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平日办事和他的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在坤宁宫北面的是御花园。御花园里有高耸的松柏、珍贵的花木、山石和亭阁。名为万春亭和千秋亭的两座亭子,可以说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华丽的了。
乾清门里是后3宫。乾清宫是封建皇帝的寝宫。坤宁宫在后,是皇后的寝宫。在两宫之间夹立着一座方殿,名叫交泰殿,是内廷的小礼堂。皇后每年过生日的庆典和所谓亲蚕典礼都在这里举行。清代的“宝玺”(印章)悉禅也收藏在这里。在后三宫东西庑,还有为皇帝存储冠、袍、带、履的端凝殿,放置图书翰墨的睁乱尘懋勤殿。南庑有皇子读书的上书房,有翰林学士承值的南书房,以及管理宫廷日常生活的处所。此外还有左右对称的日精门、月华门、龙光门、凤彩门、基化门、端则门、隆福门、景和门,通妃子居住的东西六宫。这种左右对称的平面布局,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之一
乾清门里是后3宫。乾清宫是封建皇帝的寝宫。坤宁宫在后,是皇后的寝宫。在两宫之间夹立着一座方殿,名叫交泰殿,是内廷的小礼堂。皇后每年过生日的庆典和所谓亲蚕典礼都在这里举行。清代的“宝玺”(印章)悉禅也收藏在这里。在后三宫东西庑,还有为皇帝存储冠、袍、带、履的端凝殿,放置图书翰墨的睁乱尘懋勤殿。南庑有皇子读书的上书房,有翰林学士承值的南书房,以及管理宫廷日常生活的处所。此外还有左右对称的日精门、月华门、龙光门、凤彩门、基化门、端则门、隆福门、景和门,通妃子居住的东西六宫。这种左右对称的平面布局,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之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您高巧还是看这个资戚运键料吧悄升:http://bk.baidu.com/view/5681.htm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