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以选择恐惧症为标题写篇作文 100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浅析“作文恐惧症”
作文“恐惧症”,时下在中学生中流行,且有愈来愈重之势。突出表现为:每到作文课,学生大有世界末日来临之感,他们惧怕作文,无话可说,不知道怎样下笔,只能在课堂上苦苦地受着煎熬,而真正觉得写作文快乐的学生并不多见。据笔者对所教班级(80人)调查统计:(1)觉得观察不清而感到写作困难的有56人,占70%;(2)感到没材料可写的有28人,占40%;(3)担心写不好的有16人,占20%。每每看到学生作文课上坐立不宁的样子,及面对作文题无可奈何的眼神,自己也曾产生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几年来也进行了许多尝试,但由于种种原因,均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今年,自己从多年的高三教学中退出,担任高一年级语文教学,开学后的第一次作文课,课堂上又出现了让人不愿看到的“恐惧症”:作文刚一布置,学生就一阵喧哗,“老师,写不出来!”“老师实在没有什么好写的!”牙齿咬碎了笔杆,作文本上还只字未写。即使写出来的,大部分都是逼出来、凑出来、编出来的,读来感觉如同嚼蜡。面对学生如此糟糕的作文现状,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又一次唤起了我改变的愿望。
“治病先探因”,我先认真冷静地思考了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寻找不足,同时与所带班级的同学进行广泛的交流,了解他们写作的苦恼,得出以下结论:
一、 中学生作文恐惧症普遍存在,主要根源在于中学作文教学长期运用僵化的命题作文形式,学生的写作习惯及兴趣未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写作热情被扼杀在程式化的被动写作之中。
我们的作文课,往往是两节课时间,死板的安排在每周固定时间段,它不管学生此时此刻头脑里是什么心绪,是否有写作的激情与灵感,而硬牵着学生鼻子写作,把学生的心灵画地为牢地人为束缚在一个小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作文非得在作文课里写,非得在四十五分钟内完成,非得按老师的命题,非得达到多少字数。这种种的限制完全剥夺了学生主动自由写作的权利。或许此时,正是学生不想写的时候,忧郁消极的心态,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思维迟钝,想象力受阻,从而造成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要么写出的多是应付交差之文,缺乏鲜活个性之作。
二、 作文“恐惧症”,也与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有一定关系。
如高一册新编教材,写作部分内容分编为,第一册五个单元: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思考生活;要善于联想和想象;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感,分别规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写作要求,每单元的练习重点不同。虽然练习中有不同的片段作文与整篇作文题目,但面对个性繁复的学生,其呆板与僵化是显而易见的,在加之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以教材中整篇作文的写作为主,这便形成了一种被动的写作程式,无情的浇灭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使其产生畏惧心理、逆反心理,导致了作文的空洞干瘪,文字少活气,篇章无灵魂,以致行文作假,敷衍拖拉,养成不良文风、学风,或者干脆逃课。
三、 作文“恐惧症”,与学生自身的素质也有绝大关系。
作为中学生,一般情况下,从他3岁到幼儿园,到18岁高中毕业,生活范围以家——学校为主,生活实践并不丰富,社会阅历也少,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定形,相当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动笔积累(日记、周记)的习惯,“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何况绝大部分学生尚未达到“巧妇”的水平?有些父母只要求子女读好书,其他事都不用管或少管,缺乏有意识地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孩子的作文便缺少了“生活的源泉”,就更容易陷入“写不好——恐惧——更写不好”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样,学生缺乏观察思考生活的习惯,导致写作时缺乏素材,加之许多学生没有读书积累的习惯,无妙笔妙词,文章难以生华,因而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
四、 从老师角度找原因。
从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来看,我们教作文的教师为了学生进步,常常“不经意”地以高一级标准要求评价学生写作,而且这个标准的度把握不好,常常是“跳一跳,够不着”。例如,要求学生写作文立意深刻,文采飞扬,或者批改时评语较笼统,挑缺点太多。在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看来(如果不是用赏识的眼光去评价)无论如何都是缺点比优点多的。语文教师不把写作要求降到“跳一跳,够得着”的标准,动辄用“优秀作文”来比较,学生作文没有恐惧症反而有些不正常了。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要想治疗学生作文“恐惧症”,使其在作文上发挥极致,也要改变他们的写作环境,让他们在自由的写作氛围中,满怀激情地去写。为此,我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课外练笔。
习惯和兴趣是促使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的根本保证。我的课外练笔尝试先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我先试着让学生选择:一个学期的作文任务,要么按照学校的规定命题作文八篇;要么"以我手写我心"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限时间,不限字数,不限体裁(小说,诗歌,童话,寓言、评论等等都行),但每周必须写出二篇,择抄四篇,写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每周积累千字左右,每周老师检查一次。有了内容的自由性,学生开始主动写作;有了检查的压力,学生几乎都能按时交来。但开始以模仿择抄为主,较少有"我手写我心”之作。面对此,我没有一味的批评,而是想,学生在厌倦了机械的照搬别人之后,他们会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生活。果然,渐渐地,学生抒写自己耳闻目见、喜怒哀乐的多了,他们的文章里再也看不到空话、套话、废话,而是充满了了真情实感,充满了鲜明的个性。对此我及时进行了鼓励,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现在,学生已形成了人人写,周周写,互相学习的风气。写作的内容,小到花草宠物、风雨雪月、家庭琐事、校园新闻、学习心得、人际交往;大到社会新闻、天下大事。写练笔成了学生的习惯,练笔本成了学生抒发感情的园地。一个同学深有体会的写道:“自从老师让我们'以我手写我心'后,原来作文不是枯燥乏味,令人头痛恐惧的事,而是这样的生动、有趣,而又有意义,我现在觉得写文章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一天不写什么,心里就会闷闷的。我再也离不开写作了……"
以前改学生的文章是最头痛的一件事,因为文章千篇一律,空话、套话、废话连篇,惟独不见一句真话。而现在,我一捧起学生的文章就爱不释手。我被他们一首首来自心灵的奏鸣曲所感动、所陶醉,有时拍案叫好,有时泪眼朦胧……
同时,课外练笔也造就了如高一(一)班的解婷、茹凝玉、杨冬、王亚宁,高一(二)班的赵亚唯、李婷、李蕾,高一(三)班的杨妙、岳少刚等一批“作文高手”,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
综合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课外练笔是克服学生作文恐惧症,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好的方式。它有以下优点:首先,这种写作,不拘形式,不限文体,不计篇幅,心意所向,笔触所至,贴近生活,远离作假,无被动之困惑,有随意之乐趣。其次,它有写作的经常性,利于学生形成随时写作的习惯。这样,天天练写,成了“日课”,像练功一样,“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克服了命题作文的阶段性。再次,更重要的是,课外练笔,变学生的“被动写”为“主动写”,养成了他们主动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能写出给自己看,记录人生的“真文”。
有人说“手中有笔,能写,是一种幸福”,我想,课外练笔,就是让学生心有所思,思有所得,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心灵回应,用来证明自己在人世间生活着,这应该是一种幸福。
作文“恐惧症”,时下在中学生中流行,且有愈来愈重之势。突出表现为:每到作文课,学生大有世界末日来临之感,他们惧怕作文,无话可说,不知道怎样下笔,只能在课堂上苦苦地受着煎熬,而真正觉得写作文快乐的学生并不多见。据笔者对所教班级(80人)调查统计:(1)觉得观察不清而感到写作困难的有56人,占70%;(2)感到没材料可写的有28人,占40%;(3)担心写不好的有16人,占20%。每每看到学生作文课上坐立不宁的样子,及面对作文题无可奈何的眼神,自己也曾产生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几年来也进行了许多尝试,但由于种种原因,均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今年,自己从多年的高三教学中退出,担任高一年级语文教学,开学后的第一次作文课,课堂上又出现了让人不愿看到的“恐惧症”:作文刚一布置,学生就一阵喧哗,“老师,写不出来!”“老师实在没有什么好写的!”牙齿咬碎了笔杆,作文本上还只字未写。即使写出来的,大部分都是逼出来、凑出来、编出来的,读来感觉如同嚼蜡。面对学生如此糟糕的作文现状,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又一次唤起了我改变的愿望。
“治病先探因”,我先认真冷静地思考了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寻找不足,同时与所带班级的同学进行广泛的交流,了解他们写作的苦恼,得出以下结论:
一、 中学生作文恐惧症普遍存在,主要根源在于中学作文教学长期运用僵化的命题作文形式,学生的写作习惯及兴趣未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写作热情被扼杀在程式化的被动写作之中。
我们的作文课,往往是两节课时间,死板的安排在每周固定时间段,它不管学生此时此刻头脑里是什么心绪,是否有写作的激情与灵感,而硬牵着学生鼻子写作,把学生的心灵画地为牢地人为束缚在一个小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作文非得在作文课里写,非得在四十五分钟内完成,非得按老师的命题,非得达到多少字数。这种种的限制完全剥夺了学生主动自由写作的权利。或许此时,正是学生不想写的时候,忧郁消极的心态,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思维迟钝,想象力受阻,从而造成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要么写出的多是应付交差之文,缺乏鲜活个性之作。
二、 作文“恐惧症”,也与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有一定关系。
如高一册新编教材,写作部分内容分编为,第一册五个单元: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思考生活;要善于联想和想象;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感,分别规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写作要求,每单元的练习重点不同。虽然练习中有不同的片段作文与整篇作文题目,但面对个性繁复的学生,其呆板与僵化是显而易见的,在加之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以教材中整篇作文的写作为主,这便形成了一种被动的写作程式,无情的浇灭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使其产生畏惧心理、逆反心理,导致了作文的空洞干瘪,文字少活气,篇章无灵魂,以致行文作假,敷衍拖拉,养成不良文风、学风,或者干脆逃课。
三、 作文“恐惧症”,与学生自身的素质也有绝大关系。
作为中学生,一般情况下,从他3岁到幼儿园,到18岁高中毕业,生活范围以家——学校为主,生活实践并不丰富,社会阅历也少,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定形,相当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动笔积累(日记、周记)的习惯,“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何况绝大部分学生尚未达到“巧妇”的水平?有些父母只要求子女读好书,其他事都不用管或少管,缺乏有意识地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孩子的作文便缺少了“生活的源泉”,就更容易陷入“写不好——恐惧——更写不好”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样,学生缺乏观察思考生活的习惯,导致写作时缺乏素材,加之许多学生没有读书积累的习惯,无妙笔妙词,文章难以生华,因而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
四、 从老师角度找原因。
从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来看,我们教作文的教师为了学生进步,常常“不经意”地以高一级标准要求评价学生写作,而且这个标准的度把握不好,常常是“跳一跳,够不着”。例如,要求学生写作文立意深刻,文采飞扬,或者批改时评语较笼统,挑缺点太多。在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看来(如果不是用赏识的眼光去评价)无论如何都是缺点比优点多的。语文教师不把写作要求降到“跳一跳,够得着”的标准,动辄用“优秀作文”来比较,学生作文没有恐惧症反而有些不正常了。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要想治疗学生作文“恐惧症”,使其在作文上发挥极致,也要改变他们的写作环境,让他们在自由的写作氛围中,满怀激情地去写。为此,我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课外练笔。
习惯和兴趣是促使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的根本保证。我的课外练笔尝试先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我先试着让学生选择:一个学期的作文任务,要么按照学校的规定命题作文八篇;要么"以我手写我心"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限时间,不限字数,不限体裁(小说,诗歌,童话,寓言、评论等等都行),但每周必须写出二篇,择抄四篇,写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每周积累千字左右,每周老师检查一次。有了内容的自由性,学生开始主动写作;有了检查的压力,学生几乎都能按时交来。但开始以模仿择抄为主,较少有"我手写我心”之作。面对此,我没有一味的批评,而是想,学生在厌倦了机械的照搬别人之后,他们会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生活。果然,渐渐地,学生抒写自己耳闻目见、喜怒哀乐的多了,他们的文章里再也看不到空话、套话、废话,而是充满了了真情实感,充满了鲜明的个性。对此我及时进行了鼓励,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现在,学生已形成了人人写,周周写,互相学习的风气。写作的内容,小到花草宠物、风雨雪月、家庭琐事、校园新闻、学习心得、人际交往;大到社会新闻、天下大事。写练笔成了学生的习惯,练笔本成了学生抒发感情的园地。一个同学深有体会的写道:“自从老师让我们'以我手写我心'后,原来作文不是枯燥乏味,令人头痛恐惧的事,而是这样的生动、有趣,而又有意义,我现在觉得写文章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一天不写什么,心里就会闷闷的。我再也离不开写作了……"
以前改学生的文章是最头痛的一件事,因为文章千篇一律,空话、套话、废话连篇,惟独不见一句真话。而现在,我一捧起学生的文章就爱不释手。我被他们一首首来自心灵的奏鸣曲所感动、所陶醉,有时拍案叫好,有时泪眼朦胧……
同时,课外练笔也造就了如高一(一)班的解婷、茹凝玉、杨冬、王亚宁,高一(二)班的赵亚唯、李婷、李蕾,高一(三)班的杨妙、岳少刚等一批“作文高手”,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
综合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课外练笔是克服学生作文恐惧症,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好的方式。它有以下优点:首先,这种写作,不拘形式,不限文体,不计篇幅,心意所向,笔触所至,贴近生活,远离作假,无被动之困惑,有随意之乐趣。其次,它有写作的经常性,利于学生形成随时写作的习惯。这样,天天练写,成了“日课”,像练功一样,“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克服了命题作文的阶段性。再次,更重要的是,课外练笔,变学生的“被动写”为“主动写”,养成了他们主动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能写出给自己看,记录人生的“真文”。
有人说“手中有笔,能写,是一种幸福”,我想,课外练笔,就是让学生心有所思,思有所得,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心灵回应,用来证明自己在人世间生活着,这应该是一种幸福。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