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雷锋在我身边》作文,要速度~~~
雷锋,相信我们都知道,他是个好人,为人们做事无怨无悔。雷锋是个好榜样,我身边就有一个活雷锋!让我来把他的事迹讲给你们听吧。
王爷爷已年逾古稀,有一天,他搬着板凳坐在外面晒太阳,见李大婶背着一袋面粉,很艰难的向前面走去,突然摔了一跤,王爷爷看见了马上跑过去,扶起李大婶。问:“他婶,这是怎么回事?” 李大婶说:“今天早上我去买面粉,可电车漏气了,我跑了一圈也没找到修电车的,只好把电车扔到我家的菜地里,自己背着面粉来了。”王爷爷听了,二话不说,使出吃奶的劲,才把面粉扛回李大婶家,李大婶马上激动的说:“谢谢您呀,要不是您,我的腰早累垮了,你在我们家吃饭吧。”“不用了,我们家那两口子已经把饭做好了正等着我去吃呢。”王爷爷说。“哎,您那么大岁数了,还让您帮我背面粉,这叫做什么事呀!”王爷爷马上说:“不要紧,一家人说什么两家话呀,别看我岁数大,其实身体硬朗得很,好了,我也该走了,他们俩该着急了。”
记得有一次,王爷爷对我说:“孩子,我来到这世界上最高兴的是什么吗?”我马上说:“可以经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不,孩子你只说对了一半,其实最高兴的是我也是个活雷锋,可以帮助别人,该你们继承雷锋了,孩子你要记住你是雷锋的后代。”我不知道我因王爷爷这句话而哭过几次,但我知道王爷爷把一生全部献给了人民。虽然王爷爷已经去世,但他这一生做的好事深刻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我爱王爷爷,我爱雷锋,我也愿意做一个当代的雷锋!从小事做起,从好事做起。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每当听到这首人们熟悉的歌曲,我们就会想起雷锋,想起雷锋的精神。然而,我会不禁的想起了身边的“雷锋”。请读者们耐心的听我讲一讲吧!
记得去年年底的一天,我和妈妈乘上了去青阳的公交车,刚上车,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座位,就高兴地叫妈妈坐下。我继续的等待座位,过了一站,又上来了三个人,老奶奶哪里坐呢?我心里想着。忽然一个急刹车,老奶奶踉跄了一下,我连忙把她扶着,心想:要是有人让个座位给老奶奶多好啊!就在这一刻一个清脆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阿婆,这个位置你坐吧!”我猛抬头一看,一个中年妇女笑嘻嘻地站了起来,请老奶奶坐她的位置。啊,她不就是“雷锋”吗?我心里好高兴,为身边这位“雷锋”感到自豪,因为她就是我的妈妈。哦,我可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呢。其实,在平时,我们的左邻右舍要是谁有困难,妈妈总会热心的去帮助他们。
在听我讲一个例子吧。就在前不久,一天下午放学后,天下起大雨,同学们一个个被家长接回家去了,我和小丽站在走廊上望着这宽大的雨幕,希望这场雨能快点停下来,我也盼望着妈妈快点来接我回家。一会儿,雨雾中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啊,是妈妈!妈妈看到我和同学在一起,就叫我们一块儿回家。小丽说:“阿姨,我的家跟你们不同方向,你们先走吧!”妈妈却认真地说:“没事,我们先送你回家。”小丽还要推辞,妈妈就拉着她到伞下来。我们三人一起走向雨幕……
妈妈,是我身边的“雷锋”,这也许是特殊一点,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雷锋”呢。我校有个特铺班,每年残疾日,同学们都纷纷捐出自己节约的零花钱,帮助他们买学习用品等等,平时,与他们建立了手拉手的合作伙伴,与他们活动,帮他们学习,使她们快乐成长。
学习雷锋好榜样,让我们的身边涌现更多的“雷锋”,让我们弘扬雷锋精神,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吧!
一个初夏的星期天,雷锋肚子疼得厉害,他在团部卫生连拿些药回来的时候,看见建筑工地的人们正在建一所小学,于是他忘记了疼痛,高兴地加入施工队中来,一直忙到中午。
当辽阳发生百年不遇的洪水时,雷锋毅然把自己积存的二百元钱全部捐献给了灾区人民。
出差在火车上见旅客拥挤的雷锋,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位老人。
战友小周的父亲得了重病,他悄悄地寄去十元钱。
战友小韩的棉裤有一个小洞,他在夜里一针一线地为他补好。
……
这也正实践了雷锋他自己所说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多次获得了荣誉称号,受到了许多中央领导人的称赞。他的名字,他的事迹,被万人传颂。
而今天,我们的二中校园也涌现出了一批批雷锋式的人物。在我们八(5)班,一位位“雷锋”热心帮助他人,为他人解决疑难,为班级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不信,请看:
()、()、()等同学在捡到他人餐卡时,主动交给了老师。
()同学在捡到胡俊杰同学的一百元钱时,毫不动心,将它如数归还。
()同学在老师两次多找给了他钱的情况下,主动送还给老师。
()等同学经常帮助腿脚不方便的()同学,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同学主动承担了班级的黑板报设计任务。
()同学在搬桌子时,不小心打破了别人的开水瓶,主动找老师,表示愿意赔偿。
()同学在操场上看到垃圾,把它捡起来,扔到了班级的垃圾桶内。
……
好了,我想不用再多举例了。其实,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我们都应该向他们学习。
同学们,雷锋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雷锋式的人物。你可以弯腰为他人捡起一本书;你可以扶盲人过马路;你可以为有需要的人让座;你可以扶起摔在地上的小朋友……这些都是毫不起眼的小事,只要你坚持做了,你就是别人心目中的雷锋。
同学们,二中的校园现在变得越来越美了,和谐校园的创建需要更多的雷锋出现。让我们像雷锋那样,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建设一个互助友爱的和谐校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望采纳、
在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事例,比如说 ,在一次乘车的时候······
一位老奶奶在你推我挤中才上了公交车,老奶奶吃力地挪动着,这时,一位六年级的小男生看见了,犹豫了一会儿,便起身,搀扶着老奶奶,让老奶奶坐在座位上。顿时,车上的乘务员说:“真棒!真棒!好孩子!”小男生自豪地说:“没事!这是我应该做的。”车上响起了排山倒海般地掌声。
还有一次,是在过马路时······
一位残疾的叔叔靠拐杖来走路,突然一位姐姐看到这位叔叔很不方便过马路,便微笑着迎上去对叔叔说:“叔叔,我来骑车载您过去吧,别客气嘛。”叔叔马上答应了,在这位姐姐的帮助,成功地过了马路。这位叔叔兴奋地说:“谢谢你了姑娘,要不是你我该怎么过马路。”这位姐姐很客气地说:“不用谢,不用谢!这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做的。”
瞧,多么多的“雷锋”在我们身边呀!当你帮助了一个人后,你一定会觉得很开心,很快乐的!
雷锋的生命,始终在千千万万中国人身上延续着;雷锋的故事,始终在由许许多多普通人继续书写着。
雷锋不死。他就在我们中间,就在我们身边,或者,就是你和我。
50年前,一个22岁的年轻士兵,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倒下。从那一刻起,他成为了当代中国不朽的传奇。
半个世纪过去了,他的事迹,他的精神,他的人格,至今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人。
在中国人心目中,雷锋,这个伟大的士兵,是美好品德与行为的化身。他代表着可以穿透岁月风霜而直抵人心的一份温暖。在不同年代,他也是人们用来衡量、评判社会道德风尚水准的标尺。每一次对雷锋的致敬和怀念,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社会风气与人际关系的期盼。
无数后继者受他的感召,以雷锋为榜样,用自己的行为传递爱心与善意,点点滴滴地改变着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环境,同时,塑造着社会主义中国的核心价值。
在雷锋离开我们整整50年之际,我们重温这个温暖的名字,在京城各个角落,探访身边的雷锋。
全楼大多数住家的备用钥匙,都在她家存放过
走进大兴区清源西里社区2号楼郎淑华大妈家,最显眼的就是墙上的一溜儿钥匙。
“这是501室任淑芳家的,这是三楼那对小两口的……”虽然钥匙颜色大小各异,郎大妈却记得门儿清。
这是社区居民们一个公开的秘密:把备用钥匙放在郎大妈家。最多的时候,全楼里多一半住户都在她家存了备用钥匙,忘带钥匙也不会发愁进不了家门。
郎大妈今年70岁。早些年家住西城,后来搬迁到了大兴。
住惯了平房的郎大妈刚住进楼房时,还真不适应。7000多名来自四面八方的搬迁户,住进44栋居民楼。屋门一关,谁也不认识谁。
“住平房院的时候,谁跟谁都特亲。咱能不能让楼里的邻居也一样亲?”热心的郎大妈主动申请当楼长,挨家挨户查电表,送报纸。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她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逐渐,郎大妈成了邻里最信任的人。楼里谁家暖气漏水,谁家吵个嘴,都来她家敲门。
八九年前了,有一天,楼上那对小夫妇回家,发现忘了带钥匙,这通着急,最后找了锁匠才把门打开。进了屋,小两口开始琢磨:要是万一再忘了,还得这么折腾,谁受得了啊。把备用钥匙放门垫底下?不安全。放亲戚家?太远。
“郎大妈!”眼前一亮。
第二天,小两口去配了一套门钥匙,找到了郎大妈,“大妈,我们信得过您,放您这儿。以后有什么事,就来找您拿。”
这句话,立马儿在街里街坊之间传开来。“这是好办法啊!”呼啦啦,大家伙儿赶集似地配钥匙、送钥匙,郎大妈家里一下成了钥匙库,几乎所有本楼居民的备用钥匙都在她家存放过。还有别的楼的,多的时候好几十把。
一天,一对小夫妻给郎大妈打来电话:“大妈,我们忘带钥匙了,下班后去您家取。”郎大妈满口答应,就开始等。
傍晚了,没人来。夜深了,没人来。天亮了,还是没人来。第二天一问,原来是下班太晚了,没好意思过来。郎大妈没告诉那小两口,那天她整宿没合眼,就那么一直等着呢。
这么多把钥匙,这么多户人家,万一出事,不怕担责任吗?看着墙上的一连串钥匙,记者忍不住问大妈。
“当时没想那么多,人家送来,就是对咱的信任,不论怎样,咱得守好这些钥匙,守住这份信任。”郎大妈的回答挺憨厚。
在邻居们眼里,郎大妈就是个雷锋,有难处的时候会想起她,能信任她。
家住西城区天桥街道禄长街社区的李祥坤,是个跟郎大妈一样的热心肠,他义务帮双双患病、缺人照看的邻居董观云两口子买菜做饭,已经四年。
董观云两口子住3单元,李祥坤一家住隔壁4单元。董观云身体一直不好,没有正式工作,吃低保;爱人智力残疾,什么都干不了……董家的困难,老李看在眼里,他越来越频繁地走进董观云一家的生活。连买菜,带做饭,一帮就是四年。
每天临近开饭时间,不用招呼,不必寒暄,老李直接捋胳膊挽袖子进董家厨房,就跟一家人一样。吃完饭,还陪遛弯……像个全能保姆。
“困难的时候搭把手,帮别人也是帮自己。”说这话的,是密云县北庄镇朱家湾村的养鸡专业户冯保芹。基于这样的信念,她经常把精心养到七八个月、马上就能下蛋的小鸡雏送给别人。
冯保芹送鸡雏,看谁家有困难就送给谁家:低收入户王明全,双侧股骨头坏死,干不了力气活;60多岁的宋秀芳,家里除了几棵果树,没啥来钱的道道……
六年时间,冯保芹白送出去的雏鸡有五六万只,价值十几万元。不光送鸡雏,还管技术指导、饲料配给、后期销售……因为得了冯保芹送的鸡雏而慢慢发展成为柴鸡养殖专业户的,足有100来户。
“没什么,就算给大伙儿带道儿了!”冯保芹说。
跟雷锋一样,郎淑华、李祥坤、冯保芹他们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不过是在周围人有需要的时候,尽自己之能,帮一把。可就是这些好人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帮的这一把,让我们心中感到温暖,让这个世界变得可亲。
21年义工当下来,他不仅会修电器,还学会了理发、修自行车,做木工、瓦工、钳工、管工也是把好手
2004年,马广明搬家了,从西城区金融街街道二龙路社区搬到了洋桥。老伴儿松了口气:老爷子这回该“退休”了吧?
没想到,马广明自己办了张月票,每天倒两次公交车,路上花两个小时,还回二龙路“上班”去。
上什么班?做义工。
马广明今年80岁,做义工21年了。1991年,当了30多年电工的他退了休,开始给街坊四邻修电器,家里成了免费维修部,送来的都是些半导体之类的小家电。
别人家不要的旧开关、路边掉的螺丝帽,马广明都往家拣。爱干净的老伴儿不乐意了:“屋子里整个就是杂货铺。”
“找我修的家电大部分都是落伍货,都找不到地方修。可人家舍不得扔,我就得努力帮人修好不是?人家生活不富裕,就得想法儿给人省钱。”
马广明义务修东西出了名,渐渐地,电风扇、电冰箱等大件儿也开始往家里送。马广明觉得手艺跟不上劲了,就自己跑到社会上报了一个技术班。
“班上都是小伙子,人家是为了学门手艺赚钱,就我一个老头儿,可学习成绩不比他们差,特有面儿!”回忆当初,马广明捂着嘴乐,像个孩子似的。
21年义工当下来,马广明不仅会修电器,还学会了理发、修自行车,做木工、瓦工、钳工、管工也是把好手。
2006年,媒体报道了马广明的事迹,远近都知道了二龙路有位老义工。马大爷“火”了,用居委会主任的话说,“电话一半都是找他,朝阳的、石景山的,天津的、河北的,全国各地都有,他比我们‘正式工’都忙。”
找的人多了,活儿多了,居委会专门腾出间屋给他。小小的屋子被桌子、文件柜占去大半,剩下的地方堆放着破破烂烂的旧电器:双卡收录机、电饭锅,洗衣机、电视机、VCD、淋浴热水器、电磁炉、饮水机……记者走进马广明的“工作室”时,他正坐在窗前的写字台旁拆一个老式电饭煲,鼻子上架着老花镜,手里拿着放大镜,前前后后挪动着找焦距。
“岁数大了,” 马广明说,“去年生病卧床休息了一阵子,手有点哆嗦,修东西的速度慢了。大家也都体谅我,谁也没挑理儿。也没什么可说的,我是爱鼓捣,闲不住,帮大家修修东西。”
二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是因为马广明看重肩上这一份自己加给自己的责任。
一天,老伴儿找居委会帮他请了两天假。居委会干部意识到马大爷可能病了,当天下午赶去看望,一进门,只见马广明半躺半坐在床上,腰上戴着又宽又厚的护腰围子,后边垫着高高的枕头垛,身前摆了个小桌子,平摊着改锥、电表等工具,一个修了一半的电熨斗烧得滚烫,直冒青烟。当场,就有人红了眼眶……
在大家眼里,马广明也是个雷锋,这么大岁数坚持做好事,一天都不肯放下。
北京第二打火机厂退休工人刘玉珍在天安门广场义务捡垃圾也有18年了。
清早7时,刘大妈一手拿着长木夹,一手拎个塑料袋,在天安门广场走走停停,不时从花坛里、地缝中扒拉出各种各样的垃圾:烟头、果皮、面巾纸……从1994年至今,不论寒冬酷暑,不论刮风下雨,每天早晨她都会到天安门广场义务捡垃圾。
18年前,刘大妈因为给闺女看孩子,常带着外孙到天安门玩,地上的垃圾让她心里别扭,“天安门可是咱的脸面,得干干净净的。”
那几年,她上天安门遛弯时总不忘顺手带个垃圾袋,走到哪儿捡到哪儿。等到小孙子、小孙女都不用她照顾了,刘大妈干脆当起了天安门广场的专职义务保洁员。
从正阳门到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周边的花池、游人们排队的广场便道,这是刘大妈给自己定的工作范围,她每天捡垃圾三四个小时,成百上千次地弯腰,中间基本不歇。大妈开玩笑地说:“咱东城有个指路大王特有名,我呢,就算个‘捡烟头大王’,谁捡的烟头也没我捡的多,有一天捡了2万多个。”
刘大妈所说的“指路大王”谢亮,在东直门交通枢纽给人义务指路也有十多年了。
2001年9月初,亚洲第一大交通枢纽站在东直门动工,许多公交车站移了位置,不但外地人找不到行走路线,就连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摸不着北。这让72岁的谢亮坐不住了。
举着自制的“义务指路点”的牌子,谢亮出现在东直门立交桥东北角,开始为行人义务指路。
为了能指出车站的准确位置和距离,谢亮往每个车站都走了三四个来回,用步子测量了东直门所有的车站,还挤时间骑车把东直门转了好几遍,把人们常打听的一些单位和建筑物都牢记心中。
十多年来,不管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总是按照时间表雷打不动地出现在指路点。每天早上7点到,中午11点半回家,下午2点多再出来,傍晚6点回家。粗略统计,他平均每天约为1500人义务指路,重大节假日能达三四千人。
年复一年的坚持,让再平淡无奇的故事也有了厚度和重量。人做一天好事不难,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做好事,矢志不移。马广明、刘玉珍、谢亮他们的坚持,是因为他们和雷锋一样,对社会、对人群、对环境怀着一种热忱的责任感,对这个城市、这个国家怀着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她说话很慢,一遍遍告诉你:‘没事,没有那么可怕啊,孩子’”
徐莲芝珍藏着一本影集,从未给别人看过。她说,等她死了,这本影集也要烧掉。
78岁的徐莲芝是著名艾滋病治疗专家。影集里收藏的,是许多艾滋病患者送给她的照片。
如今,这些患者很多已离开人世,但他们把安详的笑容留给了他们的“徐妈妈”。
1990年,56岁的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徐莲芝接诊了一位从国外务工回来的同胞,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到艾滋病人,这也是我国收治首例华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没有特效药,没有治疗办法,甚至没有专门病房。作为一个医生,徐莲芝对于艾滋病没什么特别的高招儿。但是,她成了治疗艾滋病的代言人。一个个打到佑安医院的电话,是很多艾滋病人最后的希望。
1996年,时年27岁的孟林被诊断为艾滋病毒感染者。除夕夜,他下定决心,把正陪母亲看春节晚会的哥哥叫出房间,和盘托出实情:“哥,再给我包几个饺子吧。”
吃完饺子,孟林带着几件简单的衣衫走出了家门。他给佑安医院打去电话:“我要见徐莲芝。”
得知消息,徐莲芝匆匆赶到医院,在电话旁守候了一天一夜,才等到孟林再度拨通电话。
这是孟林第一次听到徐莲芝的声音。“很亲切,非常慈祥,又让你有力量。”孟林这样形容,“她说话很慢,一遍遍告诉你:‘没事,没有那么可怕啊,孩子。’”
第二天一早,孟林戴着帽子、墨镜,把大衣领子竖得高高的,来到了佑安医院门口。他远远地看到了站在寒风中等他的徐莲芝,但他没有勇气走过去。徐莲芝就在那里伫立着,等候着。40分钟,孟林心里的冰化了。
从那天起,孟林的生活中有了“徐妈妈”。
这年生日,孟林收到了徐莲芝手书的纸条:“为儿唤起心中的彩虹,送上慈母的深深祝福,祝儿生日快乐!健康愉快,岁岁平安!”落款为“母亲”。他买了一面精致的相框,把纸片小心地镶在里面。
孟林至今健康地生活着。1998年12月,在佑安医院一间小平房里,徐莲芝和同事们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救助艾滋病的民间组织——爱心家园。2008年11月26日,孟林因参与防艾工作而获得英国贝利马丁奖,成为首个获得该奖的艾滋病患者。在获奖感言中,他说:“我决定将全部奖金捐献出来,设立‘徐莲芝爱心奖’,感念徐妈妈的恩德。”
在孟林眼里,徐妈妈也是个雷锋。当被人问起徐妈妈跟一般医生有什么不同时,他说:“我觉得是仁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