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大学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 知道合伙人体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校园生活
两年前搬进枫十四时,怎么都想不起校门的方向。一年的校庆施工后,学校终于从扬尘的工地中慢慢恢复了本来的样子。叶雅各先生留下的丰富植被是武大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厚厚一本《珞珈山植物图鉴》也讲不完这里的种种花草鸟。教五草坪上总有情侣坐着晒太阳,奥场在阳光下很美,理学楼103的窗子很复古,围着东湖走一圈吹吹风会感觉无比凉爽。樱顶是游客最爱,但我们在数院上课前会因爬楼梯累死。某个凉爽的夜晚一定要在樱顶破旧的大活看一出戏,听说那边原来还有名叫戈雅的情调咖啡馆。图书馆大概是最有大学感的地方,别在复习周去,随便挑本书,沙发柔软得让整个人都想陷进去。
学校的吃喝玩乐都算方便,校内菜市场的糯米包油条都上武汉美食榜了,听说东湖新村的麻将桌也特别火爆。谈恋爱是必须的,如果能在奥场一起拍毕业照是最好不过了。认识对象的方式有同班、社团、社交网络、各种联谊活动以及(电影中的)校园偶遇,告白可以在东湖边,可以在梅操电影后,喊楼和点蜡也不错。学生社团五花八门,自由选择。兴趣类的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同质化也不少,终归影响偏小。掌握实权又能保研的校级组织,官僚化和黑幕也会存在。埃塞克、模联这样的国际化社团普遍在武大影响不足。不知为何这样文艺的地方,戏剧市场也不大。
学业
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武大院系之间的差异太大,所以回答里会有人说“大家只是在谈自己院的就读体验”。当工学部某院每天六点多到操场上集合跑操,接受辅导员点名,有时还举行唱红歌比赛的时候,某文科院系学生还在睡梦之中,可能一年都认不全班上的同学。有的院学生下午就去为晚上的专业课占座,有的院专业课教室都坐不满三分之一。不同院系的同学在社团认识,又结成新的朋友圈。正是这些差异和多样性,让这所5166亩的大学别具魅力。
公选课选择多样是武大的一大特色。从我们这级的6个领域到2013级改革后的12个领域,几百门课程可以任意选择。此外还有跨专业、院系选课,武汉七校的双学位课程。很多人说课水,但我仍觉得个人努力占较大比重。如果选课时不遗余力只为找到不点名、给分高、混学分的课,那回报可能和付出也是成正比的吧。
可能是和武汉的地理位置有关,总体来看,学校的国际交往不算密切,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有限。和杜克大学合办的昆山杜克对本校学生的影响并不大。不如清华北大灵活的学分兑换规定也让一些交流生吃尽苦头。
教师团队有好有坏。有个性又用心给分又不差的老师最受欢迎。坏老师么,倒不是说人坏,可能只是不擅长教书,或是不用心,或是不愿与时俱进。整体看来,教师的社会影响力有限。特别是曾经引以为傲的文科,再国际化方面明显有所欠缺。
行政系统
如果不是做些校媒记者,大概四年都不会和教务部(现本科生院)、基建部、后勤保障集团、保卫部、学工部、校长办公室这么多部门打交道。一些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部门服务意识会较强,有些部门则觉得,学生只是接受管理的一方,所以不需要在做决定前征求意见,因为学生要做的仅仅是配合。之前沸沸扬扬的“欠学费事件”就是这样。学校的行政部门有着这个国家行政体系中的种种通病:效率低下,懒散推诿,形象工程,较差的服务意识和开放意识。不知为何,当他们作为个体身份出现时,都亲切近人。但在一定位置上,好像就多了一层隔膜。另一面是,学生的公民意识似乎也不如沿海地区突出。
总的来说,武大像武汉以及这所城市的尴尬位置,一面包容自由,一面庸俗保守,有时少了些棱角。但对每一个有机会来就读的人来说,这样的体验一定是独一无二的。怀念母校的时候,不如说也是在怀念自己的20岁和一起走过的那群人。
记得刚来学校时,和一个同院的姐姐吃饭,她说武大最大的影响是重新塑造了她的三观。当年很不理解,而现在的我也在切身感受变化。大学过去一半,在这里也算做下注脚。两年后再回来看看。
两年前搬进枫十四时,怎么都想不起校门的方向。一年的校庆施工后,学校终于从扬尘的工地中慢慢恢复了本来的样子。叶雅各先生留下的丰富植被是武大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厚厚一本《珞珈山植物图鉴》也讲不完这里的种种花草鸟。教五草坪上总有情侣坐着晒太阳,奥场在阳光下很美,理学楼103的窗子很复古,围着东湖走一圈吹吹风会感觉无比凉爽。樱顶是游客最爱,但我们在数院上课前会因爬楼梯累死。某个凉爽的夜晚一定要在樱顶破旧的大活看一出戏,听说那边原来还有名叫戈雅的情调咖啡馆。图书馆大概是最有大学感的地方,别在复习周去,随便挑本书,沙发柔软得让整个人都想陷进去。
学校的吃喝玩乐都算方便,校内菜市场的糯米包油条都上武汉美食榜了,听说东湖新村的麻将桌也特别火爆。谈恋爱是必须的,如果能在奥场一起拍毕业照是最好不过了。认识对象的方式有同班、社团、社交网络、各种联谊活动以及(电影中的)校园偶遇,告白可以在东湖边,可以在梅操电影后,喊楼和点蜡也不错。学生社团五花八门,自由选择。兴趣类的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同质化也不少,终归影响偏小。掌握实权又能保研的校级组织,官僚化和黑幕也会存在。埃塞克、模联这样的国际化社团普遍在武大影响不足。不知为何这样文艺的地方,戏剧市场也不大。
学业
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武大院系之间的差异太大,所以回答里会有人说“大家只是在谈自己院的就读体验”。当工学部某院每天六点多到操场上集合跑操,接受辅导员点名,有时还举行唱红歌比赛的时候,某文科院系学生还在睡梦之中,可能一年都认不全班上的同学。有的院学生下午就去为晚上的专业课占座,有的院专业课教室都坐不满三分之一。不同院系的同学在社团认识,又结成新的朋友圈。正是这些差异和多样性,让这所5166亩的大学别具魅力。
公选课选择多样是武大的一大特色。从我们这级的6个领域到2013级改革后的12个领域,几百门课程可以任意选择。此外还有跨专业、院系选课,武汉七校的双学位课程。很多人说课水,但我仍觉得个人努力占较大比重。如果选课时不遗余力只为找到不点名、给分高、混学分的课,那回报可能和付出也是成正比的吧。
可能是和武汉的地理位置有关,总体来看,学校的国际交往不算密切,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有限。和杜克大学合办的昆山杜克对本校学生的影响并不大。不如清华北大灵活的学分兑换规定也让一些交流生吃尽苦头。
教师团队有好有坏。有个性又用心给分又不差的老师最受欢迎。坏老师么,倒不是说人坏,可能只是不擅长教书,或是不用心,或是不愿与时俱进。整体看来,教师的社会影响力有限。特别是曾经引以为傲的文科,再国际化方面明显有所欠缺。
行政系统
如果不是做些校媒记者,大概四年都不会和教务部(现本科生院)、基建部、后勤保障集团、保卫部、学工部、校长办公室这么多部门打交道。一些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部门服务意识会较强,有些部门则觉得,学生只是接受管理的一方,所以不需要在做决定前征求意见,因为学生要做的仅仅是配合。之前沸沸扬扬的“欠学费事件”就是这样。学校的行政部门有着这个国家行政体系中的种种通病:效率低下,懒散推诿,形象工程,较差的服务意识和开放意识。不知为何,当他们作为个体身份出现时,都亲切近人。但在一定位置上,好像就多了一层隔膜。另一面是,学生的公民意识似乎也不如沿海地区突出。
总的来说,武大像武汉以及这所城市的尴尬位置,一面包容自由,一面庸俗保守,有时少了些棱角。但对每一个有机会来就读的人来说,这样的体验一定是独一无二的。怀念母校的时候,不如说也是在怀念自己的20岁和一起走过的那群人。
记得刚来学校时,和一个同院的姐姐吃饭,她说武大最大的影响是重新塑造了她的三观。当年很不理解,而现在的我也在切身感受变化。大学过去一半,在这里也算做下注脚。两年后再回来看看。
2015-08-20 · 知道合伙人公共服务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看落樱纷纷,四季分明,美食云集,美女如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非常的好玩、又有帅哥玩
追答
你想约吗?来武汉跟我约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找不到路。。。学习氛围刚刚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