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青铜工艺与商周相比有哪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0

 我来答
创作者934rO8jEOf
2020-01-14 · TA获得超过4048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060
采纳率:34%
帮助的人:153万
展开全部
青铜器进入春秋时期后有两个变化方向,一是制造粗糙的青铜器出现,二是青铜器的造型越发复杂、精美,表面刻镂越来越浅。这一系列变化表现了青铜工艺品越来越贴近生活,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内容丰富和充满情趣,打破了商周时期的那些严肃深刻、含有宗教方面神秘意义和用途的礼仪用造型(比如鼎),纹理图案也变得丰富而生动。
这一变化的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深刻社会变革。铁制工具的使用带来生产力的变革,人们的生活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旧的宗法制社会逐渐瓦解,人们的理性思维活动蓬勃开展,旧的礼乐制度被重新检验。这些方方面面的变革伴随人们精神风貌的变化,就反映在青铜器工艺的新特征。
dyzxdsl
2007-11-11 · TA获得超过6.8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2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亿
展开全部
  春秋早期青铜器的特点
  器类:
  王室和王臣的青铜器急剧减少,诸侯国的青铜器占主要地位。例如蔡侯匜、陈公子甗、陈侯簠,曾大保盆、邦季故公簋、杞伯簋和壶、齐侯匜、郑伯盘、芮公壶、芮太子鼎等等。春秋早期的考古资料并不多。

  陕西宝鸡县太公庙村发现的秦武公甬钟和纽钟(公元前697一前678年)可以视为标准器。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的发掘较为重要。其中自七鼎至一、二鼎等四个级别的数十座墓葬出土的青铜礼器,有相当一部分是春秋早期器。郏县太仆乡出土的一批青铜器,也是典型的春秋早期器。新郑的春秋墓葬很多,早期的曾国个别有所发掘,山东曲阜鲁故城发掘,曾发现过几座春秋早期的墓葬。黄县归城南埠村、关中地区秦公园陵北的八旗屯秦墓,春秋早期的随葬器物与上村岭虢国墓地基本相同。至今为止,这一时期所发掘的都是中小型墓。湖北随县所出的曾伯文簋和曾伯大父簋及京山郑家河水库出土的曾仲族父壶等器,虽非科学发掘,要之亦为春秋早期器。

  型制:
  这一时期青铜器的形制虽然是西周晚期体系,但也出现了几种新的器形。
  首先是盆的出现。传世的如曾大保盆。考古发现的有太仆乡日夭盆,鲁故城201墓的一式盆等,而在西周晚期的墓葬中,没有出土过这类青铜盆的明确记录。

  其次是椭杯的出现,这种横向两侧有耳的长圆形杯,其较深的有称之为和,如蔡大师和。旧称为舟(即尊彝的器座)的器,实际是饮器,山东曲阜鲁城春秋早期墓中皆出现数器,一种颇不多见的狭颈、宽肩、深腹的平底扁壶,大约亦在此时出现,大仆乡器群中就有这样的壶。春秋早期的罍大都颈短、宽肩而器体较低,与西周晚期器体偏高者有较大的区别。

  纹饰:
  春秋早期的纹饰与西周晚期相似,但有微小的变化,就是出现了龙类相交缠的纹饰。以前所述,颂壶上已有交龙纹出现,上村岭虢国墓地也有这类纹饰。春秋早期交龙纹与其它纹饰一样都显得粗疏,曾伯箂簠的交龙纹可能是春秋早期中较晚的新式样。
  铭文:
  这一时期的铭文长篇的甚少,内容多是诸侯、卿大夫等婚媾媵器和自作用器的记录。铭辞书体也无显著的变化。
  春秋中期青铜器的特点
  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至6世纪上半叶。
  器类:
  传世的秦公簋和宋代著录的秦公钟,铭记其先世有十二公,此十二公从秦仲算起,到十三世作器者为秦康公(公元前 620一前609年),秦公簋的形制尚是春秋早期式样,而其纹饰已是较为繁缛而重叠的卷龙纹或交龙纹了。河南光出黄君夫妇墓和山东沂水刘家店墓中所出土的黄大子白克盆,在某种意义上也有标准器的作用,黄国之灭在前648年,这些器大都比春秋早期的精丽,因而是春秋中期器,它的下限,自当早于前648年。河南信阳市平桥樊君夫妇墓也属春秋中期。此外吴者减钟的者减皮鹤即毕珍之子,为前650年以后之器。传世的青铜器有宋公戍钟,式样近于秦公钟,为宋平公器(前575—前532)。齐大宰蘬父盘和国差嶦,国差即国佐,大宰蘬父是其父,两者约当公元前七世纪末和六世纪之初。但是此时精湛的青铜器不会突然出现,很可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及其相邻地区,在前六世纪上半叶稍早时,青铜器的发展已有所变化。前六世纪上半叶当时春秋早期和春秋中期相交递的时期。春秋中期青铜器和西周中期有某些类似之处,即具有早期到晚期的过渡特点。
  型制:
  盂鼎类器盛行,除了沿用圜底的兽蹄足或垂腹的兽蹄足常见的式样,出现了浅腹平盖的盂鼎。双耳合口的盖簋仍继续行用,但器体上的横列沟条纹有的已经不采用了。
  盨已不再出现,簠仍然行用,器形有所变化,在口上另竖一道宽阔的边。食器中一个大的变化是敦的多次出现,这时的敦有三小足和圈耳,益可却置,还没有发展为上下对称的形式,但这种器物是前所少见的。
  这一时期壶类出现一种器口较宽的短颈壶,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的公铸壶,信阳平桥春秋墓的樊夫人壶和二墓的一对壶盖等,都是所发现的同类器形。
  此外,个别发现的还有甗形盉。
  青铜乐器在国君级的墓中既出成组的甬钟,也出平口的纽钟和铃钟。
  纹饰:
  春秋中期青铜器纹饰也存在着新旧交替的情形。变形动物纹、波曲纹等继续行用,但逐渐改变了粗犷的风格。显得愈益规矩和精丽。在上述纹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重叠的或相交的交龙纹结构,并且由早期抽象的甚至首尾不辨的动物纹,重新恢复龙或兽的具体形象。首、角、目等各部分愈来愈清晰。但是,变形的动物纹并未完全消失。出现了较为复杂和繁密的四方连续动物纹,如秦簋公等不少器上都布有这类复杂交缠的纹饰。春秋中期的纹饰在结构上虽然有新的式样,但在技巧上还不是精工细作,因而仍有某种粗犷的风味。
  春秋晚期青铜器的特点
  春秋晚期的青铜铸造业在生产技术、艺术水平和器物种类等许多方面,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在青铜器发展史上形成第二个高峰。
  器类:
  这一时期的标准器物在山东地区的有齐洹子孟姜壶、邾公华钟;在安徽、江、浙地区的有蔡侯产剑、徐王庚儿钟、吴王光鉴、吴王光戈、吴王夫差御鉴、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在江汉地区的有楚王领钟,昭王之湟簋;在中原地区的有宋公丝鼎;在山西地区的有浑源李峪村器群、赵孟介壶等等。这一时期或与达一时期有联系的重要考古发掘有安徽寿县蔡侯墓,固始侯古堆一号墓等,山西万荣庙前村春秋大墓,山东莒南县大店镇老龙腰莒墓,以上皆为较完整的大墓,中小型墓,如山西侯马上马村11号墓,15号墓,长子县东周墓之1、2、7、11号墓,河北邯郸百家村57号墓、山东莒南大店镇莒国殉人墓的编钟,长沙楚墓和江陵楚墓群中这一时期的墓葬等等。

  型制:
  春秋晚期青铜器的形制比较复杂,各个地区的器用也不尽相同,而有的地区发现甚少,情况未明。但总的来看,现存这一时期各个地区的青铜器,其形制与纹饰的共同点大于不同之点。
  纹饰:
  春秋晚期青铜器纹饰种类甚多,风格总的倾向是追求精丽细密,以繁缛为美,交缠各种龙蛇纹占有支配的地位,其构图有单体蚪结或复合的作各种形状交缠,排列成繁杂的四方连续,这种纹饰是春秋中期同类构图微型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都是文献中所记裁的卷龙或交龙之类,有许多纹饰是龙的形象缩微,有的是变形缩微,因为图像缩小得只有用极细的双钩来显示其结构,具体部位的表现只能省略变形了,如果以单独的龙纹为母题,则图象成为带状交缠,而龙的构图也很复杂,体躯上往往饰以细密而均匀的雷纹,智君子鉴和鸟兽龙纹壶等都有很典型的纹饰,山西长治、长子等地春秋晚期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以及侯马铸铜遗址中发现的陶范,甚多此类纹饰,那种有回旋状小羽翼密集的变形龙纹,其体躯多省略,主要只表现头部和突起的羽翼,是飞龙的纹样,整体看来如无数刺粒状,吴王光鉴、吴王夫差鉴、令尹子庚墓的甬钟等,都有这类纹饰。前一类纹饰的流行地区大约以中原三晋地区为主,后一类纹饰的流行地区大约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主。春秋晚期另一种新的纹饰是红铜镶的,包括龙、兽、凤、鸟,以及表现狩猎的各种题材。由于表现人之狩猎活动的图像出于初始时期,因而带有粗拙感。但是它已摆脱了青铜器纹饰的图案规律,而成为构图比较自然而生动的初级画像。
  铭文:
  春秋晚期青铜器铭文,重要的以山东地区某些诸侯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诸侯国的为多,中原和三晋地区的却反而少。这时遗存的铭文内容,以记载自作用器的为多,铭辞或长或短大体上有一定的格式,内容总以显彰器主本人的世家、地位和身分,及自诩品德之美为主,记载婚媵的铭文亦在少数。铭辞除了诸侯或主要的卿大夫之名可与史籍相印证,以及部分有史迹可资考查者外,关涉史料的内容不多,这是由于青铜器的社会功能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的缘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