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5
7个回答
展开全部
晏婴(约前585—前500),字仲,谥平,世称晏平仲,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齐大夫晏弱之子。是齐国杰出的政治家,也是齐国历史上唯一可与管仲并称的一代名相。他从公元前556年袭父爵为齐国大夫,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国君,齐景公时为国相。孟子曾赞之曰: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司马迁说:晏子“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为政期间,大力提倡以礼治国,省刑薄敛,宽政惠民,敬贤远佞,反奢倡俭;在尖锐复杂的外交斗争中,机智善辩,不辱使命。为政敢于犯颜直谏,以匡君过。因此,刘向称赞晏婴“尽忠及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附亲”。
晏婴当政期间,齐国公室日益衰微,大夫专权日益严重,并且屡屡发生子弑父、臣弑君、兄弟相残的现象。在这“礼崩乐坏”、 “国运靡常”的形势下,为了使国家稳定、社会安宁,晏婴提出了以礼治国的主张并付之于实践。晏婴指出: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晏婴认为,礼是一种维系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只要以礼治国,就会出现君正、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的良好社会秩序。如果国君不用礼,就不能治理国家;大夫不讲礼,就会杀掉他的国君;儿子不讲礼,就会杀掉他的父亲;兄弟之间不讲礼,就会互相残杀。因此,无礼或者有礼而不守礼,整个社会就处在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
晏婴认为,君主的守礼是十分重要的。他常常规劝景公要带头守礼。淳于国人献一美女给景公做妾,生了个儿子叫荼,景公很宠爱他。有些大臣商量想让景公废掉公子阳生而立荼为太子。晏婴知道了这件事,认为这告岩是违礼的举动,便规劝景公说: “不能这样做!以贱敌贵,是国家的大害;废大立小,是祸乱的根源。阳生年长而受国人拥戴,不能废掉他!”他又说: “立太子有一定的礼法制度,所以庶子不能僭越嫡长。希望君主能够用礼来教导荼,使他不要陷入邪恶;用大义引导他,使他不要贪婪于私利。长少各按其道行事,那么嫡庶长幼就有序不乱而合乎伦理了。”可是,景公不听晏婴的劝告,还是立荼为太子。结果景公死后, 田氏杀太子荼,立阳生为国君;后又杀了阳生,立了简公;最后又杀了简公将齐国据为已有。
晏婴还重视运用礼义来抑制私门的发展。景公十六年(公元前 532年)齐国发生了陈、鲍氏与栾、高氏的激烈战斗。据《左传·昭公十年》载:五月,庚辰日,齐景公、陈、鲍之军和栾、高之军在齐都的稷里作战,结果栾、高之军败北,接着他们又在齐都庄里被战败,齐都人民都追击栾、高,结果又在鹿门战败了他们,最后栾、高亡命鲁国。陈、鲍二氏要乘机瓜分栾、高两家的财产。可是晏婴却认为这是违背礼义的行为,他义正词严地告诉陈无宇说: “必致诸公,让,德之主也,让之谓懿德。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义,利之本也,蕴利生孽,姑使无蕴乎?可以滋长。”在晏婴看来,义和利相比,义是根本,只有用义御利,才能克制私欲,避免违礼的越规行为。否则,见利忘义,就必然招来祸患。他强硬地指出:必须把栾、高的财产献给君主。陈无宇听了晏婴的话,就把栾、高的财产都献给了齐景公,然后自请退隐莒国以养天年。晏婴就是这样,遏制卿大夫的利欲,从而维护了公室的利益。
另据《左传》、 《晏子春秋》的记载,田氏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势力和政治影响,在自己的封邑内,采取了小斗进、大斗出的惠民政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的生活,结果田氏笼络了民心,扩大了自己宗族的势力。面对田氏势力的迅速增长,齐景公十分担心自己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于是请晏婴帮助想办法来颤友键遏制田氏势力的增长。晏婴提出的遏制田氏势力的手段就是礼。他认为只有礼,才能阻止田氏代姜的进程。他说: “唯礼可以已之。在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这就是说,根据礼的规定和要求,大夫不能对国人妄施恩惠,百姓不能懈怠劳作,财货不能迁移,工商不能改行,士人不能失职,百官不能怠慢,大夫不能聚收国家的赋税。茄巧这样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就一心为国,就会避免 私人势力的强大。为了使臣民懂礼、守礼,保持社会稳定,抑制私人势力的发展,晏婴劝谏君主在守礼方面为天下百官和百姓做出表率。这样,天下有礼之士就会簇拥在齐侯的左右,从而为治国安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那些无礼之士就难以容身。这样,就会使姜齐政权得到稳定。
史称景公奢,由于其赋敛无度,刑罚苛重,使得百姓负担过重,上下矛盾异常尖锐。针对这一情况,晏婴采取了一系列政治上的改良措施,以缓和矛盾,稳定局面,概括地说,就是薄敛省刑,宽政惠民。
对于齐国的赋敛之重,晏婴早有觉察。 《左传·昭公三年》记载,当晏婴出使晋国,与叔向谈到齐国的状况时指出: “此季世也,吾不知,齐其为陈氏矣。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民叁其力,二人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这就是说:齐国统治者为了满足他们骄奢淫逸的生活需要,无限度地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把老百姓收获的三分之二,都纳入公室,只留下一分让其维持最低的衣食之用。结果是公室所积聚的粮食、财物都腐朽生虫,而百姓们却饥寒交迫。对于这种情况,晏婴是焦急不安的。
《左传·昭公二十年》载,当齐景公因久病不愈而欲诛祝史时,晏婴趁机劝说景公行仁政、薄赋敛,说: “处死祝史也解决不了问题。山中的木材,由衡鹿看守;沼泽的水草,由舟鲛看守;荒野的柴草,由虞候看守;海洋的渔盐,由祈望看守。因此,人民都无法取用。偏远乡野之人,也都来到齐都服役,靠近齐都的关卡向商旅横征暴敛,世袭大夫的家人,强行向商人索贿。处理政务不遵守法律,对人民谋求无度,可是宫殿却每天都在兴建,靡靡之音日夜不停,后宫的宠妃在市场上巧取豪夺,朝廷上的宠臣到各地去任意勒索,淫欲一天天强烈,如果不给,就诬陷人民入罪,人民痛苦不堪。祷告是有益处,诅咒却有坏处,从聊城、摄城以东算起,到姑水、尤水以西,齐国境内的人民很
多,不论祝史如何善于祭祀祷告,又怎能胜过千万愤怒人民的诅咒呢?贤君假若要诛杀祝史,还不如修好自己的品德而行仁政。”齐景公听了晏婴这番话,感到很有道理,就立刻下令各级官吏推行仁政,并且撤消首都各处的关卡,重新开放禁止百姓们进入的场所,最后减免租税,轻赋薄敛。景公自己也下罪己诏,向国人谢罪,从而使民受惠而国以安。
《晏子春秋·景公问古之圣君其行如何,晏子对以问道者更正》篇也载有晏子谏景公薄赋敛的内容:
晏子进谏景公说: “我听说,问道的人是想改行政道,明白了道理的会肃然起敬。现在君主的赋税繁重,所以百姓离心离德;市场上贸易欺诈诳骗,所以商旅断绝;玩好充斥市场,所以日常家用匮乏……身旁满是嗜欲贪婪之人,全国一片非议责骂声,而您却不加考虑。”景公听了晏婴的话,于是下令不要再进献玩好,市场贸易要公平,不准欺诈,宫室不要再修饰,没有完工的建筑停止修建,停止劳役,减轻赋税。晏婴还要求景公,要注重渔盐业和关口的管理,取缔奸商不法之徒。赋税,对农民只收取十分之一。晏婴关于薄赋敛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保证了齐国经济的正常发展。
齐景公时,由于严刑峻法,致使齐国“藉重而狱多,拘者满圄,怨者满朝”。在市场上则是“屦贱踊贵”。针对这种情况,晏子进行了一次次的进谏。景公要为晏子更换住宅,晏婴以靠近市场便于体察民情,有利于治国行政为由而拒之。齐景公问: “贤卿既然住在靠近市区的地方,你知道物价的高低吗?”晏婴回答说:“我既然住在市区,怎敢不知物价的高低呢?”齐景公问: “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便宜呢?”晏婴回答说: “义肢贵,鞋子便宜。”景公听言,知受断肢酷刑的人太多了,遂下令减轻酷刑。
《晏子春秋》中记载晏婴省刑之谏是很多的。如: “景公欲诛骇鸟人晏子谏止”、 “景公所爱马死欲诛圉人晏子谏止”、 “景公欲杀犯所爱之槐者晏子谏止”、 “景公以抟治之兵未成功将杀之晏子谏止”、 “景公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将加诛晏子谏止”等等,可以说是为了省刑,晏子谏君无所不及。
晏婴还要求景公: “减轻刑罚,如果是死罪的减为徒刑,如果是徒刑的减为惩罚,如果是惩罚的就免罪释放。”晏婴主张对严酷的刑罚加以改革,反对对民众滥施暴力,对于缓和当时齐国国内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百姓的安定生活,是有其积极社会意义的。
选贤任能、惩治谗佞是晏婴治国的重要内容。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没有大批的贤能之士,是根本办不到的。他曾总结了桓公得以称霸诸侯的历史经验,认为: “先君见贤不留(留迟滞),使能不怠。是以内政则民怀之,征伐则诸侯畏之。”当齐景公问晏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应当如何举措时,他明确地回答:“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则其道也。举贤官能,则民与若也。”反之,一个国家如果不能任用贤能之士,则是莫大的不祥。他说: “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在识贤方面,当景公问取贤得人之道时,晏婴指出: “观之以其游,说之以其行,君无以靡曼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不取。”这就是从其社会交往上,从其实际活动中的关键时刻,来具体考察人才的优劣,而不是靠道听途说和一面之辞来做决定。
在任贤方面,当景公问任人之道时,晏婴指出: “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这就是,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要注重其所长,不能过分究其短。晏婴对齐桓公拜管仲为相,任贤不避私仇;举宁戚为大司田,任贤不弃微贱的大度胸怀,极为赞赏,并努力效法之。据《史记》载:晏婴的车夫刚开始为其驾车时,以为自己是为国相驾车,神采飞扬,甚为得意。但不久这位车夫改变了态度,处处表现出一种谦让精神。晏婴见 他改变态度,便问其中的缘由。车夫如实地告诉了他。原来,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看到丈夫驾车时那种自得神态,等到车夫回家,便提出要离婚。车夫问其原因,妻子便对丈夫说: “晏婴身高不过六尺而做齐国的国相,并且名声显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神情安详,思虑深远,非常谦恭谨慎。你身高八尺,却为人驾车,而且神态非常自得,我因此要离去。”从此以后车夫就变得谨慎谦虚起来。晏婴因为车夫能听从妻子的劝告,自勉自强,一心向上,于是就把他推荐给景公做了大夫。
齐景公时,晋国举兵攻伐阿、甄。燕国也侵扰河上,齐国军队节节败退,景公非常忧虑。这时,晏婴向景公推荐了田穰苴。他说,田穰苴虽是田氏庶出,但很有才能,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景公听说后,急忙召见田穰苴,并和他谈论用兵之道。穰苴果然精通兵法谋略,景公很高兴,便任命田穰苴为将军,率军抵抗晋、燕之师。由于田穰苴治军严明并按军法斩杀了迟到的监军庄贾,军威大振。特别是由于他身先士卒,与土卒共甘苦,深得土兵的拥护,土气高涨。结果,晋军听说后撤军而去,燕军也渡水退回。田穰苴率兵追击,收复了全部失地,保证了国家的安全。
晏婴在主张举贤用贤的同时,积极主张惩治谗佞。他指出,恶人不去,贤人不进;谗佞不除,忠臣不用。尤其是君主身边的谗夫佞臣,依托君威,加害贤良,危害国家,故为国之大患,晏婴把这种人比做“社鼠”、 “猛狗”,力主惩之、除之。 《晏子春秋·景公问治国何患,晏子对以社鼠猛狗》篇曰:国家也有这类社鼠,国君的左右近侍有的就是。他们在宫内对君主隐瞒善恶,在宫外靠权势迫害百姓,不除掉他们,国家就要混乱;但要诛杀他们,他们却被国君保护而受到宠爱,这些人就是国家的社鼠……国家也有猛狗,这就是某些当权的人。有道德有知识的人,想来求见您这大国的君主,可是他们都迎上去咬他们,这些人也就是国家的猛狗啊!君主的左右亲近是社鼠,当权的人是猛
狗,君主怎能不被蒙蔽?国家怎么能没有忧患呢?因此,明君贤臣治国,必须尊贤、举贤、用贤、去谗、除佞,如此则国治民安。
齐景公时,奢侈腐败是齐国朝政的一个突出问题。 《淮南子·要略》篇说: “齐景公内好声色,外好狗马,猎射亡归,好色无辨,作为路寝之台,族铸大钟,撞之庭下,郊雉皆响,一朝用三千钟赣。”景公如此奢侈腐化,而齐国百姓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为了国家政局的稳定,晏婴一次次地进谏景公止奢侈,行廉政。一年大雨连绵下了17天,但是,景公仍然是日以继夜地饮酒作乐,并且派人巡视国中,罗致善歌的人。晏婴听说后,愤然去见景公说: “大雨连绵下了17天,房屋毁坏的每乡都有数十户,缺粮挨饿的百姓每村都有好几家,年老体弱的人,天寒受冻连一件粗布衣都得不到,忍饥挨饿连一顿糟糠都吃不上。他们走投无路,求告无门。然而君主却日夜饮酒作乐,令人到处罗致歌人不止。用国库的粮食喂马,用牛羊肉养狗,三宫姬妾都饱食膏粱肥肉,您对狗马姬妾不是太优厚吗?对乡民百姓不是太薄情了吗?我身为国家大臣,忝居百官之列,却让百姓灾民受冻挨饿,使君主贪恋酒色以失去民心而不知忧虑,我的罪过实在是太大了。”景公纳晏婴谏,授权晏子赈济灾民。三日期满,官吏赈灾完毕。晏子上报说:受灾贫民一万七千家,用去赈灾粮九十七万钟,柴薪一万三千车。毁坏房屋的二千七百家,用去修缮费用三千金。景公听毕,然后回到宫内,降低了饮食标准,不再击鼓奏乐。晏婴又请求景公裁减侍从和使君主移情丧志的歌儿舞女,结果三千歌儿舞女被辞退。
景公曾问晏子说: “我想穿古代圣王那样的衣服,住古代圣王那样的房屋,如果这样,诸侯就会来归顺吧?”晏婴趁机讲明了行德政,施仁义,爱民节用的道理。他说: “夏禹、商汤、周文王并不穿同样的衣服而统治天下,并不是靠服装来使诸侯归服的,而是真诚地爱护百姓,成功地施行善政。古时曾有身穿极为简朴的衣服而享有天下的,天下人并不礼拜他们的服饰,而是归顺他们的德政。古时曾有居住木巢洞穴而享有天下的,天下人并不礼拜他们的居室,而是归顺他们的仁政。”他又说: “现在君主您把楼台阁榭修得没法再高了,把池塘挖得没法再深了,还极力追求雕镂的精巧、花纹的精美而不知满足,那么这乃是在与百姓结仇啊。我想这样下去,国家恐怕要危险了,您也不得安享了。您竟然还想使诸侯来归服,不是也太难了吗?”晏子谏止了齐景公的奢行。
在反对奢侈腐败的同时,晏婴“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虽然晏婴身居相国高位,但他严以律己,廉洁从政,他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十分节俭,为百官做出了榜样。吃的是“脱粟之食”, “肉不足”,穿的是粗布衣,仅有的一件皮衣,竟穿了三十年。住的是“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上朝时,常坐敝车,驾驽马。在婚姻方面,仍以老妻为伴。晏婴生活如此俭朴,可他一再辞去景公赐予的封邑、千金、狐裘、宅第、市租、辂车、乘马等,为百官做出表率。
晏婴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是因为他认识到,清廉则为福,贪欲则为祸,而且能够自觉做到以德抑欲,以义御利。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齐国平定崔庆之乱后,功臣都受到封赏。景公曾赏赐给晏子邶殿(今山东昌邑)附近六十邑,晏子不肯接受。子尾问晏子: “富,人之所欲也,何独不欲?”晏子说: “庆氏由于贪图封邑而招致灭亡,而我之所以有今天,就是控制欲望的结果。反之一旦增加邶殿的封土,这固然可以满足我的欲望,然而欲望满足了,死亡的日子也就快到了。这并不是我讨厌财富,而是深怕因此丧失财富。况且富有如布帛的宽度,最好是加以适当限制,而不让它任意变化。人都想在富裕中生活,因为只有如此才能随心所欲地享用。因此就用道德来规范限度,不可以过分富有,这就叫做财富的限度。财富过多,欲望太大就会惹祸,因此我才不敢贪婪太多的财富。”《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载,景公派梁丘据给晏子送去华车好马,一连几次,晏子辞而不受。他对景公说: “君主您让我统理百官,我要率先节简衣食,给百官、百姓做榜样,就是这样做还担心他们奢侈浪费而不检点自己的行为。现在华车好马,在上面君主乘坐,在下面我也乘坐,那么百官、百姓都来效法,就没办法禁止了。”可见晏婴的倡俭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措施。不仅为了改变齐国奢侈腐败的政风,同时也是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以安定国家,稳定人心。
晏婴身为相国,曾多次代表国君,或接待使者,或出使四方。在历次外交活动中,晏婴总是以其机智善辩,折冲樽俎,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务,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晋平公准备攻打齐国,派范昭前往齐国观察刺探有关情况。齐景公设宴招待他。酒喝到尽兴时,范昭故意挑衅试探,先是提出要用景公用过的杯子饮酒,接着佯醉让奏周王的乐曲。晏婴识破了使者的心计,给以针锋相对地回击,全都拒绝了他。事后他向景公解释说: “范昭为人,不是浅陋而不懂礼仪,而是想试探我们君臣,所以拒绝了他。”后来,范昭回国报告晋平公说: “齐国是不可以攻伐的,我想试探一下他的礼法行为,而被晏子识破了。”对此孔子高度评价说: “夫不出于樽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可谓折冲矣。”意为不出筵席之间,而退敌于千里之外。从而阻止了一次不义之战,维护了国家的安全。晏婴重视以礼治国,他把重礼的思想成功地运用到外交活动中去。强调诸侯相交以礼为先,反对诸侯间的无礼和非礼之交,让列国宾服。
有一次晏婴出使吴国,吴王听说晏婴非常机敏且善于辞令,便想嘲弄晏婴一番。当晏子到达吴国时,掌管接待的侍从官按吴王的吩咐对晏婴说: “天子请见!”晏婴一听非常吃惊,心想齐、吴都是诸侯国,吴王怎么可以自称天子呢?这不是有意蔑视齐国吗?随后他想出了对付的办法,但并未动声色。 “天子请见!”侍从官连喊三声,晏婴装聋作哑,一声不吭。侍从官飞报吴王,吴王只好亲自出来接见晏婴。晏婴见吴王出来,便首先施礼,然后问吴王: “我 是受齐君之命来贵国的。我是一个糊涂人,而糊涂人常常受骗。方才听侍从官高喊天子请见。您既然以天子自称,那我今天就是踏上天子之朝了。不过请允许我大胆问一句:原来的吴王应放在哪里?”吴王听后十分恼怒,但又无可奈何,只好改变了称呼,行了诸侯国的礼节,与晏婴正式相见。吴国朝廷中的官员见到这般情景,私下里无不赞叹:晏婴真是一位勇敢机智的外交家。
晏婴经常出使各国,他虽然身材矮小,但他庄重的举止,威严的气势,应对如流的言辞,倾倒了各国诸侯,完成了与诸侯修好的外交使命。晏婴出访鲁国时,鲁昭公问他怎样才能使国家安定,民众归服?晏婴回答说: “我听说傲慢大国,轻视小国,国家就危险;轻率断案,加重赋税,百姓就会离散。事奉大国,扶助小国,是安定国家的根本保证,谨慎断案,减轻赋税,是聚集百姓的办法。”此后晏婴又出使鲁国时,鲁昭公却突然说: “我听说贵国的君主是一位邪僻不正的君主,为什么凭您的德行,却去侍奉他呢?”晏婴略加考虑后回答说: “我没出息,我的族人又不如我,依靠维持祭祀祖先的族人有五百家,因此我不敢选择国君。”晏婴走后,鲁昭公对人说: “晏婴是仁德的人啊!他使齐国外无诸侯侵扰的忧患,内无国家不振的忧虑,却不自夸炫耀;谦虚不自满,本是安邦定国,却托辞是为了供养族人,晏子可称得上是仁慈仁德之人了。”
晏婴奉命出使楚国,因为当时楚强齐弱,楚王便想羞辱晏婴借以显示自己的威风。楚王与群臣设下圈套,单等晏婴就范。晏婴来到楚都东门,但守门者却不给他开门,硬要在大门之侧的小门接引他,晏婴明白了这是楚国君臣在设法戏弄自己,便大声对守门的官员说: “出使狗国,才从狗门进,我今天是出使楚国,不该从这小门进。”于是守门者只得从大门迎入晏婴,进见楚王。楚王见了晏婴便问: “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婴从容答道: “齐国都城临淄有若干里巷,人们举起袖子可以遮住太阳,挥把汗就像下雨,人比肩继踵,到处都是,怎么是没有人呢?”楚王问: “既然是这样,为 什么让先生担任使臣呢?”晏婴回答说: “齐国任命使臣,各有相应的对象,那些贤德的使臣出使贤明的国家,不才无能的使臣出使不才无能的国家。我最无才无德,所以最合适出使楚国了。”楚王宴请晏婴饮酒,喝得酒兴正浓时,两个官员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楚王看着晏婴说: “齐国人本性善于偷盗吗?”晏婴反唇相讥说: “我听说,桔树长在淮水以南就结桔子,生长在淮水以北,就成了枳子,叶子空白相似,那果实的味道却不一样。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水土不同啊。现在这个人生活在齐国不偷盗,进到楚国就偷盗,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吗?”晏婴的回答使楚王瞠目结舌。他心悦诚服地对晏婴说: “圣人是不可以戏弄的,寡人反而自讨没趣了。”晏婴使楚,当受到楚国君臣侮辱时,以机智善辩,讽嘲了楚王的无礼和愚蠢,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提高了齐国的声誉,更使自己名显诸侯。
晏婴相齐,敢于直谏,匡君救失;为政尚礼、重民、举贤,节俭身体力行,从而使趋于衰势的姜齐政权,能够在列国争雄中不失其大国地位,从而得到了诸侯的敬佩、后世的景仰,被称为一代贤相。以致太史公不得不由衷赞叹: “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王佐之才 晏子是个聪明,口才好,机灵,爱国,机智勇敢,能言善辩,用智慧维护自己祖国尊严的人
晏婴当政期间,齐国公室日益衰微,大夫专权日益严重,并且屡屡发生子弑父、臣弑君、兄弟相残的现象。在这“礼崩乐坏”、 “国运靡常”的形势下,为了使国家稳定、社会安宁,晏婴提出了以礼治国的主张并付之于实践。晏婴指出: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晏婴认为,礼是一种维系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只要以礼治国,就会出现君正、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的良好社会秩序。如果国君不用礼,就不能治理国家;大夫不讲礼,就会杀掉他的国君;儿子不讲礼,就会杀掉他的父亲;兄弟之间不讲礼,就会互相残杀。因此,无礼或者有礼而不守礼,整个社会就处在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
晏婴认为,君主的守礼是十分重要的。他常常规劝景公要带头守礼。淳于国人献一美女给景公做妾,生了个儿子叫荼,景公很宠爱他。有些大臣商量想让景公废掉公子阳生而立荼为太子。晏婴知道了这件事,认为这告岩是违礼的举动,便规劝景公说: “不能这样做!以贱敌贵,是国家的大害;废大立小,是祸乱的根源。阳生年长而受国人拥戴,不能废掉他!”他又说: “立太子有一定的礼法制度,所以庶子不能僭越嫡长。希望君主能够用礼来教导荼,使他不要陷入邪恶;用大义引导他,使他不要贪婪于私利。长少各按其道行事,那么嫡庶长幼就有序不乱而合乎伦理了。”可是,景公不听晏婴的劝告,还是立荼为太子。结果景公死后, 田氏杀太子荼,立阳生为国君;后又杀了阳生,立了简公;最后又杀了简公将齐国据为已有。
晏婴还重视运用礼义来抑制私门的发展。景公十六年(公元前 532年)齐国发生了陈、鲍氏与栾、高氏的激烈战斗。据《左传·昭公十年》载:五月,庚辰日,齐景公、陈、鲍之军和栾、高之军在齐都的稷里作战,结果栾、高之军败北,接着他们又在齐都庄里被战败,齐都人民都追击栾、高,结果又在鹿门战败了他们,最后栾、高亡命鲁国。陈、鲍二氏要乘机瓜分栾、高两家的财产。可是晏婴却认为这是违背礼义的行为,他义正词严地告诉陈无宇说: “必致诸公,让,德之主也,让之谓懿德。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义,利之本也,蕴利生孽,姑使无蕴乎?可以滋长。”在晏婴看来,义和利相比,义是根本,只有用义御利,才能克制私欲,避免违礼的越规行为。否则,见利忘义,就必然招来祸患。他强硬地指出:必须把栾、高的财产献给君主。陈无宇听了晏婴的话,就把栾、高的财产都献给了齐景公,然后自请退隐莒国以养天年。晏婴就是这样,遏制卿大夫的利欲,从而维护了公室的利益。
另据《左传》、 《晏子春秋》的记载,田氏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势力和政治影响,在自己的封邑内,采取了小斗进、大斗出的惠民政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的生活,结果田氏笼络了民心,扩大了自己宗族的势力。面对田氏势力的迅速增长,齐景公十分担心自己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于是请晏婴帮助想办法来颤友键遏制田氏势力的增长。晏婴提出的遏制田氏势力的手段就是礼。他认为只有礼,才能阻止田氏代姜的进程。他说: “唯礼可以已之。在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这就是说,根据礼的规定和要求,大夫不能对国人妄施恩惠,百姓不能懈怠劳作,财货不能迁移,工商不能改行,士人不能失职,百官不能怠慢,大夫不能聚收国家的赋税。茄巧这样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就一心为国,就会避免 私人势力的强大。为了使臣民懂礼、守礼,保持社会稳定,抑制私人势力的发展,晏婴劝谏君主在守礼方面为天下百官和百姓做出表率。这样,天下有礼之士就会簇拥在齐侯的左右,从而为治国安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那些无礼之士就难以容身。这样,就会使姜齐政权得到稳定。
史称景公奢,由于其赋敛无度,刑罚苛重,使得百姓负担过重,上下矛盾异常尖锐。针对这一情况,晏婴采取了一系列政治上的改良措施,以缓和矛盾,稳定局面,概括地说,就是薄敛省刑,宽政惠民。
对于齐国的赋敛之重,晏婴早有觉察。 《左传·昭公三年》记载,当晏婴出使晋国,与叔向谈到齐国的状况时指出: “此季世也,吾不知,齐其为陈氏矣。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民叁其力,二人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这就是说:齐国统治者为了满足他们骄奢淫逸的生活需要,无限度地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把老百姓收获的三分之二,都纳入公室,只留下一分让其维持最低的衣食之用。结果是公室所积聚的粮食、财物都腐朽生虫,而百姓们却饥寒交迫。对于这种情况,晏婴是焦急不安的。
《左传·昭公二十年》载,当齐景公因久病不愈而欲诛祝史时,晏婴趁机劝说景公行仁政、薄赋敛,说: “处死祝史也解决不了问题。山中的木材,由衡鹿看守;沼泽的水草,由舟鲛看守;荒野的柴草,由虞候看守;海洋的渔盐,由祈望看守。因此,人民都无法取用。偏远乡野之人,也都来到齐都服役,靠近齐都的关卡向商旅横征暴敛,世袭大夫的家人,强行向商人索贿。处理政务不遵守法律,对人民谋求无度,可是宫殿却每天都在兴建,靡靡之音日夜不停,后宫的宠妃在市场上巧取豪夺,朝廷上的宠臣到各地去任意勒索,淫欲一天天强烈,如果不给,就诬陷人民入罪,人民痛苦不堪。祷告是有益处,诅咒却有坏处,从聊城、摄城以东算起,到姑水、尤水以西,齐国境内的人民很
多,不论祝史如何善于祭祀祷告,又怎能胜过千万愤怒人民的诅咒呢?贤君假若要诛杀祝史,还不如修好自己的品德而行仁政。”齐景公听了晏婴这番话,感到很有道理,就立刻下令各级官吏推行仁政,并且撤消首都各处的关卡,重新开放禁止百姓们进入的场所,最后减免租税,轻赋薄敛。景公自己也下罪己诏,向国人谢罪,从而使民受惠而国以安。
《晏子春秋·景公问古之圣君其行如何,晏子对以问道者更正》篇也载有晏子谏景公薄赋敛的内容:
晏子进谏景公说: “我听说,问道的人是想改行政道,明白了道理的会肃然起敬。现在君主的赋税繁重,所以百姓离心离德;市场上贸易欺诈诳骗,所以商旅断绝;玩好充斥市场,所以日常家用匮乏……身旁满是嗜欲贪婪之人,全国一片非议责骂声,而您却不加考虑。”景公听了晏婴的话,于是下令不要再进献玩好,市场贸易要公平,不准欺诈,宫室不要再修饰,没有完工的建筑停止修建,停止劳役,减轻赋税。晏婴还要求景公,要注重渔盐业和关口的管理,取缔奸商不法之徒。赋税,对农民只收取十分之一。晏婴关于薄赋敛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保证了齐国经济的正常发展。
齐景公时,由于严刑峻法,致使齐国“藉重而狱多,拘者满圄,怨者满朝”。在市场上则是“屦贱踊贵”。针对这种情况,晏子进行了一次次的进谏。景公要为晏子更换住宅,晏婴以靠近市场便于体察民情,有利于治国行政为由而拒之。齐景公问: “贤卿既然住在靠近市区的地方,你知道物价的高低吗?”晏婴回答说:“我既然住在市区,怎敢不知物价的高低呢?”齐景公问: “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便宜呢?”晏婴回答说: “义肢贵,鞋子便宜。”景公听言,知受断肢酷刑的人太多了,遂下令减轻酷刑。
《晏子春秋》中记载晏婴省刑之谏是很多的。如: “景公欲诛骇鸟人晏子谏止”、 “景公所爱马死欲诛圉人晏子谏止”、 “景公欲杀犯所爱之槐者晏子谏止”、 “景公以抟治之兵未成功将杀之晏子谏止”、 “景公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将加诛晏子谏止”等等,可以说是为了省刑,晏子谏君无所不及。
晏婴还要求景公: “减轻刑罚,如果是死罪的减为徒刑,如果是徒刑的减为惩罚,如果是惩罚的就免罪释放。”晏婴主张对严酷的刑罚加以改革,反对对民众滥施暴力,对于缓和当时齐国国内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百姓的安定生活,是有其积极社会意义的。
选贤任能、惩治谗佞是晏婴治国的重要内容。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没有大批的贤能之士,是根本办不到的。他曾总结了桓公得以称霸诸侯的历史经验,认为: “先君见贤不留(留迟滞),使能不怠。是以内政则民怀之,征伐则诸侯畏之。”当齐景公问晏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应当如何举措时,他明确地回答:“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则其道也。举贤官能,则民与若也。”反之,一个国家如果不能任用贤能之士,则是莫大的不祥。他说: “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在识贤方面,当景公问取贤得人之道时,晏婴指出: “观之以其游,说之以其行,君无以靡曼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不取。”这就是从其社会交往上,从其实际活动中的关键时刻,来具体考察人才的优劣,而不是靠道听途说和一面之辞来做决定。
在任贤方面,当景公问任人之道时,晏婴指出: “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这就是,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要注重其所长,不能过分究其短。晏婴对齐桓公拜管仲为相,任贤不避私仇;举宁戚为大司田,任贤不弃微贱的大度胸怀,极为赞赏,并努力效法之。据《史记》载:晏婴的车夫刚开始为其驾车时,以为自己是为国相驾车,神采飞扬,甚为得意。但不久这位车夫改变了态度,处处表现出一种谦让精神。晏婴见 他改变态度,便问其中的缘由。车夫如实地告诉了他。原来,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看到丈夫驾车时那种自得神态,等到车夫回家,便提出要离婚。车夫问其原因,妻子便对丈夫说: “晏婴身高不过六尺而做齐国的国相,并且名声显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神情安详,思虑深远,非常谦恭谨慎。你身高八尺,却为人驾车,而且神态非常自得,我因此要离去。”从此以后车夫就变得谨慎谦虚起来。晏婴因为车夫能听从妻子的劝告,自勉自强,一心向上,于是就把他推荐给景公做了大夫。
齐景公时,晋国举兵攻伐阿、甄。燕国也侵扰河上,齐国军队节节败退,景公非常忧虑。这时,晏婴向景公推荐了田穰苴。他说,田穰苴虽是田氏庶出,但很有才能,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景公听说后,急忙召见田穰苴,并和他谈论用兵之道。穰苴果然精通兵法谋略,景公很高兴,便任命田穰苴为将军,率军抵抗晋、燕之师。由于田穰苴治军严明并按军法斩杀了迟到的监军庄贾,军威大振。特别是由于他身先士卒,与土卒共甘苦,深得土兵的拥护,土气高涨。结果,晋军听说后撤军而去,燕军也渡水退回。田穰苴率兵追击,收复了全部失地,保证了国家的安全。
晏婴在主张举贤用贤的同时,积极主张惩治谗佞。他指出,恶人不去,贤人不进;谗佞不除,忠臣不用。尤其是君主身边的谗夫佞臣,依托君威,加害贤良,危害国家,故为国之大患,晏婴把这种人比做“社鼠”、 “猛狗”,力主惩之、除之。 《晏子春秋·景公问治国何患,晏子对以社鼠猛狗》篇曰:国家也有这类社鼠,国君的左右近侍有的就是。他们在宫内对君主隐瞒善恶,在宫外靠权势迫害百姓,不除掉他们,国家就要混乱;但要诛杀他们,他们却被国君保护而受到宠爱,这些人就是国家的社鼠……国家也有猛狗,这就是某些当权的人。有道德有知识的人,想来求见您这大国的君主,可是他们都迎上去咬他们,这些人也就是国家的猛狗啊!君主的左右亲近是社鼠,当权的人是猛
狗,君主怎能不被蒙蔽?国家怎么能没有忧患呢?因此,明君贤臣治国,必须尊贤、举贤、用贤、去谗、除佞,如此则国治民安。
齐景公时,奢侈腐败是齐国朝政的一个突出问题。 《淮南子·要略》篇说: “齐景公内好声色,外好狗马,猎射亡归,好色无辨,作为路寝之台,族铸大钟,撞之庭下,郊雉皆响,一朝用三千钟赣。”景公如此奢侈腐化,而齐国百姓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为了国家政局的稳定,晏婴一次次地进谏景公止奢侈,行廉政。一年大雨连绵下了17天,但是,景公仍然是日以继夜地饮酒作乐,并且派人巡视国中,罗致善歌的人。晏婴听说后,愤然去见景公说: “大雨连绵下了17天,房屋毁坏的每乡都有数十户,缺粮挨饿的百姓每村都有好几家,年老体弱的人,天寒受冻连一件粗布衣都得不到,忍饥挨饿连一顿糟糠都吃不上。他们走投无路,求告无门。然而君主却日夜饮酒作乐,令人到处罗致歌人不止。用国库的粮食喂马,用牛羊肉养狗,三宫姬妾都饱食膏粱肥肉,您对狗马姬妾不是太优厚吗?对乡民百姓不是太薄情了吗?我身为国家大臣,忝居百官之列,却让百姓灾民受冻挨饿,使君主贪恋酒色以失去民心而不知忧虑,我的罪过实在是太大了。”景公纳晏婴谏,授权晏子赈济灾民。三日期满,官吏赈灾完毕。晏子上报说:受灾贫民一万七千家,用去赈灾粮九十七万钟,柴薪一万三千车。毁坏房屋的二千七百家,用去修缮费用三千金。景公听毕,然后回到宫内,降低了饮食标准,不再击鼓奏乐。晏婴又请求景公裁减侍从和使君主移情丧志的歌儿舞女,结果三千歌儿舞女被辞退。
景公曾问晏子说: “我想穿古代圣王那样的衣服,住古代圣王那样的房屋,如果这样,诸侯就会来归顺吧?”晏婴趁机讲明了行德政,施仁义,爱民节用的道理。他说: “夏禹、商汤、周文王并不穿同样的衣服而统治天下,并不是靠服装来使诸侯归服的,而是真诚地爱护百姓,成功地施行善政。古时曾有身穿极为简朴的衣服而享有天下的,天下人并不礼拜他们的服饰,而是归顺他们的德政。古时曾有居住木巢洞穴而享有天下的,天下人并不礼拜他们的居室,而是归顺他们的仁政。”他又说: “现在君主您把楼台阁榭修得没法再高了,把池塘挖得没法再深了,还极力追求雕镂的精巧、花纹的精美而不知满足,那么这乃是在与百姓结仇啊。我想这样下去,国家恐怕要危险了,您也不得安享了。您竟然还想使诸侯来归服,不是也太难了吗?”晏子谏止了齐景公的奢行。
在反对奢侈腐败的同时,晏婴“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虽然晏婴身居相国高位,但他严以律己,廉洁从政,他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十分节俭,为百官做出了榜样。吃的是“脱粟之食”, “肉不足”,穿的是粗布衣,仅有的一件皮衣,竟穿了三十年。住的是“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上朝时,常坐敝车,驾驽马。在婚姻方面,仍以老妻为伴。晏婴生活如此俭朴,可他一再辞去景公赐予的封邑、千金、狐裘、宅第、市租、辂车、乘马等,为百官做出表率。
晏婴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是因为他认识到,清廉则为福,贪欲则为祸,而且能够自觉做到以德抑欲,以义御利。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齐国平定崔庆之乱后,功臣都受到封赏。景公曾赏赐给晏子邶殿(今山东昌邑)附近六十邑,晏子不肯接受。子尾问晏子: “富,人之所欲也,何独不欲?”晏子说: “庆氏由于贪图封邑而招致灭亡,而我之所以有今天,就是控制欲望的结果。反之一旦增加邶殿的封土,这固然可以满足我的欲望,然而欲望满足了,死亡的日子也就快到了。这并不是我讨厌财富,而是深怕因此丧失财富。况且富有如布帛的宽度,最好是加以适当限制,而不让它任意变化。人都想在富裕中生活,因为只有如此才能随心所欲地享用。因此就用道德来规范限度,不可以过分富有,这就叫做财富的限度。财富过多,欲望太大就会惹祸,因此我才不敢贪婪太多的财富。”《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载,景公派梁丘据给晏子送去华车好马,一连几次,晏子辞而不受。他对景公说: “君主您让我统理百官,我要率先节简衣食,给百官、百姓做榜样,就是这样做还担心他们奢侈浪费而不检点自己的行为。现在华车好马,在上面君主乘坐,在下面我也乘坐,那么百官、百姓都来效法,就没办法禁止了。”可见晏婴的倡俭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措施。不仅为了改变齐国奢侈腐败的政风,同时也是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以安定国家,稳定人心。
晏婴身为相国,曾多次代表国君,或接待使者,或出使四方。在历次外交活动中,晏婴总是以其机智善辩,折冲樽俎,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务,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晋平公准备攻打齐国,派范昭前往齐国观察刺探有关情况。齐景公设宴招待他。酒喝到尽兴时,范昭故意挑衅试探,先是提出要用景公用过的杯子饮酒,接着佯醉让奏周王的乐曲。晏婴识破了使者的心计,给以针锋相对地回击,全都拒绝了他。事后他向景公解释说: “范昭为人,不是浅陋而不懂礼仪,而是想试探我们君臣,所以拒绝了他。”后来,范昭回国报告晋平公说: “齐国是不可以攻伐的,我想试探一下他的礼法行为,而被晏子识破了。”对此孔子高度评价说: “夫不出于樽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可谓折冲矣。”意为不出筵席之间,而退敌于千里之外。从而阻止了一次不义之战,维护了国家的安全。晏婴重视以礼治国,他把重礼的思想成功地运用到外交活动中去。强调诸侯相交以礼为先,反对诸侯间的无礼和非礼之交,让列国宾服。
有一次晏婴出使吴国,吴王听说晏婴非常机敏且善于辞令,便想嘲弄晏婴一番。当晏子到达吴国时,掌管接待的侍从官按吴王的吩咐对晏婴说: “天子请见!”晏婴一听非常吃惊,心想齐、吴都是诸侯国,吴王怎么可以自称天子呢?这不是有意蔑视齐国吗?随后他想出了对付的办法,但并未动声色。 “天子请见!”侍从官连喊三声,晏婴装聋作哑,一声不吭。侍从官飞报吴王,吴王只好亲自出来接见晏婴。晏婴见吴王出来,便首先施礼,然后问吴王: “我 是受齐君之命来贵国的。我是一个糊涂人,而糊涂人常常受骗。方才听侍从官高喊天子请见。您既然以天子自称,那我今天就是踏上天子之朝了。不过请允许我大胆问一句:原来的吴王应放在哪里?”吴王听后十分恼怒,但又无可奈何,只好改变了称呼,行了诸侯国的礼节,与晏婴正式相见。吴国朝廷中的官员见到这般情景,私下里无不赞叹:晏婴真是一位勇敢机智的外交家。
晏婴经常出使各国,他虽然身材矮小,但他庄重的举止,威严的气势,应对如流的言辞,倾倒了各国诸侯,完成了与诸侯修好的外交使命。晏婴出访鲁国时,鲁昭公问他怎样才能使国家安定,民众归服?晏婴回答说: “我听说傲慢大国,轻视小国,国家就危险;轻率断案,加重赋税,百姓就会离散。事奉大国,扶助小国,是安定国家的根本保证,谨慎断案,减轻赋税,是聚集百姓的办法。”此后晏婴又出使鲁国时,鲁昭公却突然说: “我听说贵国的君主是一位邪僻不正的君主,为什么凭您的德行,却去侍奉他呢?”晏婴略加考虑后回答说: “我没出息,我的族人又不如我,依靠维持祭祀祖先的族人有五百家,因此我不敢选择国君。”晏婴走后,鲁昭公对人说: “晏婴是仁德的人啊!他使齐国外无诸侯侵扰的忧患,内无国家不振的忧虑,却不自夸炫耀;谦虚不自满,本是安邦定国,却托辞是为了供养族人,晏子可称得上是仁慈仁德之人了。”
晏婴奉命出使楚国,因为当时楚强齐弱,楚王便想羞辱晏婴借以显示自己的威风。楚王与群臣设下圈套,单等晏婴就范。晏婴来到楚都东门,但守门者却不给他开门,硬要在大门之侧的小门接引他,晏婴明白了这是楚国君臣在设法戏弄自己,便大声对守门的官员说: “出使狗国,才从狗门进,我今天是出使楚国,不该从这小门进。”于是守门者只得从大门迎入晏婴,进见楚王。楚王见了晏婴便问: “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婴从容答道: “齐国都城临淄有若干里巷,人们举起袖子可以遮住太阳,挥把汗就像下雨,人比肩继踵,到处都是,怎么是没有人呢?”楚王问: “既然是这样,为 什么让先生担任使臣呢?”晏婴回答说: “齐国任命使臣,各有相应的对象,那些贤德的使臣出使贤明的国家,不才无能的使臣出使不才无能的国家。我最无才无德,所以最合适出使楚国了。”楚王宴请晏婴饮酒,喝得酒兴正浓时,两个官员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楚王看着晏婴说: “齐国人本性善于偷盗吗?”晏婴反唇相讥说: “我听说,桔树长在淮水以南就结桔子,生长在淮水以北,就成了枳子,叶子空白相似,那果实的味道却不一样。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水土不同啊。现在这个人生活在齐国不偷盗,进到楚国就偷盗,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吗?”晏婴的回答使楚王瞠目结舌。他心悦诚服地对晏婴说: “圣人是不可以戏弄的,寡人反而自讨没趣了。”晏婴使楚,当受到楚国君臣侮辱时,以机智善辩,讽嘲了楚王的无礼和愚蠢,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提高了齐国的声誉,更使自己名显诸侯。
晏婴相齐,敢于直谏,匡君救失;为政尚礼、重民、举贤,节俭身体力行,从而使趋于衰势的姜齐政权,能够在列国争雄中不失其大国地位,从而得到了诸侯的敬佩、后世的景仰,被称为一代贤相。以致太史公不得不由衷赞叹: “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王佐之才 晏子是个聪明,口才好,机灵,爱国,机智勇敢,能言善辩,用智慧维护自己祖国尊严的人
展开全部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曾在齐灵公、庄公和景公三朝任事,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候。他爱国昌御轿忧民,敢于直谏,在诸候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相传为晏婴撰,现在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书名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汉书·艺文志》称《晏子》,列在儒家类。全书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内、外篇。主要记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语言简炼,情节生动,写出了晏婴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书中寓言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性强,对后世寓言有较大的影响。
晏子是春秋时齐国的名臣,他足智多谋,清正廉洁,大公无私,被委任为东阿地方长官。只任职三年,就有好多人四处告状,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包括其手下和身边左右的人,都告晏子治理东阿不力,没有政绩,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齐王召见他说,我也无可奈何,虽然我知道你有本事,但众怒难平,只有罢免你了。晏子很严肃地立下军令状,保证能让齐王在全国听到晏子的好名声。三年后,果如其然,齐王很高兴,大宴群臣,就要提拆拿拔重用。这时,晏子向大家说,过去三年,我尽全力耐肆为老百姓做实事。修路筑桥,动用民力,整顿社风,那些懒惰的人怪我劳民伤财,那些行为不轨的人不喜欢对他们整顿;因为审理案件时不听权责打招呼,他们来东阿,我也从不迎来送往,搞超规格接待,他们对我意见很大;身边左右的人、还有亲戚里道求我帮忙,我总是公事公办以致他们得不到好处,也非常反感我。整整三年都是这样,谁会有好名声呢?后来三年,我万事不管,一心对上迁就,忙于应酬,也不搞什么实事,身边的人有要求,我都尽力设法满足。三年下来,天下人都说我是一个好官。其实,前三年要惩罚我,那正是我应该受到表彰奖赏,现在要提拔我,正是我应该受到惩罚呀!同一个晏子,在同一个地方工作三年,因为作法和效果截然不同,前后评价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实在令人深思。
首先,晏子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干部考核完全是自上而下,由职位最高的齐王一人说了算,“说行就行,说不行就不行”。作为现代的领导干部,与晏子一样,掌握着一定的权力。所不同的是,晏子作为旧时代的官吏,他代表的是君王的、统治阶级的利益,全然不顾老百姓;而现代的领导干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老百姓,全然没有自己的利益。因此,对干部的评价,就能以之为鉴,从我们的干部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既不能让少数人定了终身,又不能因为为群众做了事情而误了真正的好干部。要准确考核一名干部,必须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彻底打破由少数人说了算,而应由群众,真正意义上的群众说了算。
正常情况下,民意测验得票最多的一般是群众公论好、受欢迎的,但也绝不能唯票选人定政绩。做人和做事是两码事,前三年晏子光做事不管“做人”,而后三年光琢磨“做人”而不去做事,结果前三年“票少”,后三年“票多”,做的事多,得罪人多,“不合格”、“不称职”也就多了;不做事,当好好先生,同流合污,没有不利的名声,既轻松自在,又能重用提拔,只苦了百姓群众,得“优秀”票当然不少。那么怎样才能解除这一怪现象干扰?就在于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听真话,听逆耳的话,听反对的话,即使反对意见是少数,也决不可轻易否定,只有深入群众,看是不是真正体现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事实说话,分析社会议论和群众的话是不是一回事,这就决不会被假象所迷惑,决不会被那些恶意散布的流言所蒙蔽。
其次,对干部的行为,要多方位,辩证地看,不能用同一标准评价不同的干部所作的不同的工作,不可听一面之辞或受众口一词的影响。比方说评价独断专行、作风不民主,实际上有可能是事业心、责任感和开拓进取精神强或对下属要求严格。有的因为环境过于困难而工作难见成效,这就要同德才平庸、不思进取区别开来;有的是改革过程中因某些政策界定不明,造成了工作失误,这就要同干部自身素质区别开来;有的注重基础建设,在培植发展后劲,这就要同只求一时政绩而牺牲长远利益区别开来。
另外,第一年反映晏子有问题,应该马上跟踪考察,真是不行,没有本事也没有做正事,政绩也没有,早就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肯定其优点,可以让他到合适的岗位上去,以适得其所。真是行,尽全力做正事做实事,政绩突出,就不该有罢免决定。决不能因为告状的人多了,对他的印象不好了就随便作出决定。
评价干部是一面旗帜,选拔任用干部主要依靠对干部本身的评价,这项工作鲜明地反映着领导者的意图,有时正反映出用人现念、用人路线、用人标准甚至是个人好恶、亲疏恩怨、价值取向。
晏子的故事
齐桓公称霸后国家很强盛。后来到了齐景公做国君的时候,齐国出现了一个很有才干的相国(大臣中权力最大的官),他的名字叫晏(yàn)婴,又叫晏平仲。他既有丰富的知识,又聪明机敏。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敢于批评国君的错误,是齐景公的主要助手。老百姓都尊敬地叫他“晏子”。有一本书《晏子春秋》,专门记录了他的故事。现在介绍其中的一则。
鸟
齐景公特别喜欢鸟。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zhúzōu)的人专门负责养这只鸟。可是几天后,那只鸟飞跑了。齐景公气坏了,要亲手杀死烛邹。晏子站在一旁请求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您再杀了他,让他死得明白。”齐景公答应了。
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第一条。使国君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这件事如果让其他诸侯知道了,都会认为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老百姓的性命,从而看不起我们,这是第三条。所以现在要杀死你。”说完,晏子回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
听了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他干咳了一声,说:“算了,把他放了吧。”接着,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说:“若不是您的开导,我险些犯了大错误呀!”
这就是晏子用自己的智慧规劝国君的一个故事。
华而不实
齐景公对晏子说:“东海里边,有古铜色水流。在这红色水域里边,有枣树,只开花,不结果,什么原因?”
晏子回答: “从前,秦缪公乘龙船巡视天下,用黄布包裹着蒸枣。龙舟泛游到东海,秦缪公抛弃裹枣的黄布,使那黄布染红了海水,所以海水呈古铜色。又因枣被蒸过,所以种植后只开花,不结果。”
景公不满意地说:“我装着问,你为什么对我胡诌?”
晏子说:“我听说,对于假装提问的人,也可以虚假地回答他。”
晏子发笑
齐景公往牛山游览,向北登临齐国都城时,突然哭道:“人生怎么像奔腾咆哮的流水,离开这美好的山河而死去呢!”艾孔、梁丘据听了,也哭泣起来了。晏子却在发笑。齐景公怒问他为何发笑。
晏子回答:“如果使贤能的国君,长久地据守齐国,那么,太公、桓公将长久地据有齐国了;如果让勇猛的国君,长久地占有齐国,那么庄公,灵公将要长时间地享有齐国了!那么,您怎么能得到国君的宝座而立身于世呢? 而您偏偏独自因为这事流泪伤情,这是不符合仁义道德的。不仁道的国君我看到一个, 馅谀的近臣我见到两个,这就是我私自发笑的原因啊!”
晏子数罪
齐景公喜欢捉鸟玩,便派烛邹专门管理鸟儿,可是烛邹不慎让鸟飞逃了。景公大为恼火,下令杀死他。晏子说:“浊邹有三条罪状,让我数落他一番。然后再杀,让他死个明白。”齐景公高兴地说: “好。”于是把烛邹叫进来。
晏子便一本正经地说:“烛邹!你知罪吗?你为国王管鸟却让它逃走,这是第一条罪状;使国王为了鸟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这事传出,让天下人认为我国重小鸟而轻士人,败坏我们国王的名誉,这是第三条罪状。 你真是罪该万死!”说完,马上请求景公下令斩杀。
可是景公却说:“不要杀他了,我接受你的指教了。”望采纳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相传为晏婴撰,现在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书名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汉书·艺文志》称《晏子》,列在儒家类。全书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内、外篇。主要记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语言简炼,情节生动,写出了晏婴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书中寓言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性强,对后世寓言有较大的影响。
晏子是春秋时齐国的名臣,他足智多谋,清正廉洁,大公无私,被委任为东阿地方长官。只任职三年,就有好多人四处告状,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包括其手下和身边左右的人,都告晏子治理东阿不力,没有政绩,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齐王召见他说,我也无可奈何,虽然我知道你有本事,但众怒难平,只有罢免你了。晏子很严肃地立下军令状,保证能让齐王在全国听到晏子的好名声。三年后,果如其然,齐王很高兴,大宴群臣,就要提拆拿拔重用。这时,晏子向大家说,过去三年,我尽全力耐肆为老百姓做实事。修路筑桥,动用民力,整顿社风,那些懒惰的人怪我劳民伤财,那些行为不轨的人不喜欢对他们整顿;因为审理案件时不听权责打招呼,他们来东阿,我也从不迎来送往,搞超规格接待,他们对我意见很大;身边左右的人、还有亲戚里道求我帮忙,我总是公事公办以致他们得不到好处,也非常反感我。整整三年都是这样,谁会有好名声呢?后来三年,我万事不管,一心对上迁就,忙于应酬,也不搞什么实事,身边的人有要求,我都尽力设法满足。三年下来,天下人都说我是一个好官。其实,前三年要惩罚我,那正是我应该受到表彰奖赏,现在要提拔我,正是我应该受到惩罚呀!同一个晏子,在同一个地方工作三年,因为作法和效果截然不同,前后评价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实在令人深思。
首先,晏子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干部考核完全是自上而下,由职位最高的齐王一人说了算,“说行就行,说不行就不行”。作为现代的领导干部,与晏子一样,掌握着一定的权力。所不同的是,晏子作为旧时代的官吏,他代表的是君王的、统治阶级的利益,全然不顾老百姓;而现代的领导干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老百姓,全然没有自己的利益。因此,对干部的评价,就能以之为鉴,从我们的干部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既不能让少数人定了终身,又不能因为为群众做了事情而误了真正的好干部。要准确考核一名干部,必须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彻底打破由少数人说了算,而应由群众,真正意义上的群众说了算。
正常情况下,民意测验得票最多的一般是群众公论好、受欢迎的,但也绝不能唯票选人定政绩。做人和做事是两码事,前三年晏子光做事不管“做人”,而后三年光琢磨“做人”而不去做事,结果前三年“票少”,后三年“票多”,做的事多,得罪人多,“不合格”、“不称职”也就多了;不做事,当好好先生,同流合污,没有不利的名声,既轻松自在,又能重用提拔,只苦了百姓群众,得“优秀”票当然不少。那么怎样才能解除这一怪现象干扰?就在于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听真话,听逆耳的话,听反对的话,即使反对意见是少数,也决不可轻易否定,只有深入群众,看是不是真正体现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事实说话,分析社会议论和群众的话是不是一回事,这就决不会被假象所迷惑,决不会被那些恶意散布的流言所蒙蔽。
其次,对干部的行为,要多方位,辩证地看,不能用同一标准评价不同的干部所作的不同的工作,不可听一面之辞或受众口一词的影响。比方说评价独断专行、作风不民主,实际上有可能是事业心、责任感和开拓进取精神强或对下属要求严格。有的因为环境过于困难而工作难见成效,这就要同德才平庸、不思进取区别开来;有的是改革过程中因某些政策界定不明,造成了工作失误,这就要同干部自身素质区别开来;有的注重基础建设,在培植发展后劲,这就要同只求一时政绩而牺牲长远利益区别开来。
另外,第一年反映晏子有问题,应该马上跟踪考察,真是不行,没有本事也没有做正事,政绩也没有,早就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肯定其优点,可以让他到合适的岗位上去,以适得其所。真是行,尽全力做正事做实事,政绩突出,就不该有罢免决定。决不能因为告状的人多了,对他的印象不好了就随便作出决定。
评价干部是一面旗帜,选拔任用干部主要依靠对干部本身的评价,这项工作鲜明地反映着领导者的意图,有时正反映出用人现念、用人路线、用人标准甚至是个人好恶、亲疏恩怨、价值取向。
晏子的故事
齐桓公称霸后国家很强盛。后来到了齐景公做国君的时候,齐国出现了一个很有才干的相国(大臣中权力最大的官),他的名字叫晏(yàn)婴,又叫晏平仲。他既有丰富的知识,又聪明机敏。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敢于批评国君的错误,是齐景公的主要助手。老百姓都尊敬地叫他“晏子”。有一本书《晏子春秋》,专门记录了他的故事。现在介绍其中的一则。
鸟
齐景公特别喜欢鸟。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zhúzōu)的人专门负责养这只鸟。可是几天后,那只鸟飞跑了。齐景公气坏了,要亲手杀死烛邹。晏子站在一旁请求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您再杀了他,让他死得明白。”齐景公答应了。
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第一条。使国君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这件事如果让其他诸侯知道了,都会认为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老百姓的性命,从而看不起我们,这是第三条。所以现在要杀死你。”说完,晏子回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
听了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他干咳了一声,说:“算了,把他放了吧。”接着,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说:“若不是您的开导,我险些犯了大错误呀!”
这就是晏子用自己的智慧规劝国君的一个故事。
华而不实
齐景公对晏子说:“东海里边,有古铜色水流。在这红色水域里边,有枣树,只开花,不结果,什么原因?”
晏子回答: “从前,秦缪公乘龙船巡视天下,用黄布包裹着蒸枣。龙舟泛游到东海,秦缪公抛弃裹枣的黄布,使那黄布染红了海水,所以海水呈古铜色。又因枣被蒸过,所以种植后只开花,不结果。”
景公不满意地说:“我装着问,你为什么对我胡诌?”
晏子说:“我听说,对于假装提问的人,也可以虚假地回答他。”
晏子发笑
齐景公往牛山游览,向北登临齐国都城时,突然哭道:“人生怎么像奔腾咆哮的流水,离开这美好的山河而死去呢!”艾孔、梁丘据听了,也哭泣起来了。晏子却在发笑。齐景公怒问他为何发笑。
晏子回答:“如果使贤能的国君,长久地据守齐国,那么,太公、桓公将长久地据有齐国了;如果让勇猛的国君,长久地占有齐国,那么庄公,灵公将要长时间地享有齐国了!那么,您怎么能得到国君的宝座而立身于世呢? 而您偏偏独自因为这事流泪伤情,这是不符合仁义道德的。不仁道的国君我看到一个, 馅谀的近臣我见到两个,这就是我私自发笑的原因啊!”
晏子数罪
齐景公喜欢捉鸟玩,便派烛邹专门管理鸟儿,可是烛邹不慎让鸟飞逃了。景公大为恼火,下令杀死他。晏子说:“浊邹有三条罪状,让我数落他一番。然后再杀,让他死个明白。”齐景公高兴地说: “好。”于是把烛邹叫进来。
晏子便一本正经地说:“烛邹!你知罪吗?你为国王管鸟却让它逃走,这是第一条罪状;使国王为了鸟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这事传出,让天下人认为我国重小鸟而轻士人,败坏我们国王的名誉,这是第三条罪状。 你真是罪该万死!”说完,马上请求景公下令斩杀。
可是景公却说:“不要杀他了,我接受你的指教了。”望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百科名片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目录
故事原文
作者
晏子使楚
文章出处
晏子简介
《晏子春秋》
注解
古今异义词
涉及成语及特殊句式
通假字
智慧评点
《晏子使楚》课本剧
人物形象
晏子使吴
晏子使晋
晏子逐高缭
包含了多个成语故事原文
作者
晏子使楚
文章出处
晏子简介
《晏子春秋》
注解
古今异义词
涉及成语及特殊句式通假字智慧评点《晏子使楚》课本剧人物形象晏子使吴晏子使晋晏子逐高缭包含了多个成语展开 编辑本段故事原文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让缺”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道:“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编辑本段作者
晏婴(前578-前500),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编辑本段晏子使楚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因为他身材矮小,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洞,让晏子从小洞中进去。晏子不肯进去,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租滑数狗洞中进去。现在我出使的是楚国,不应该是从此门进去吧。”迎接的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了吗?派遣你作使者”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三百多户人家,张开衣袖连在一起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肩挨着肩,脚跟着脚,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主张规矩,那些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贤明君主(的国家),不贤、没有德才的人就派遣他出使无能君主(的国家),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 带犯人上来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言辞的人,现在他将要来,我想要侮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回答说:“当他到来时,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人?’我们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 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去。 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坐席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 楚王弊首苦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编辑本段文章出处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著作。
编辑本段晏子简介
晏子(公元前500年)名婴,字平仲,史称“晏平仲”。春秋时齐国的大夫,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晏子是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曾在齐灵公、庄公和景公三朝任事。晏子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
编辑本段《晏子春秋》
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相传为晏婴撰,现在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书名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汉书·艺文志》称《晏子》,列在儒家类。全书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内、外篇。主要记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语言简炼,情节生动,写出了晏婴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书中寓言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性强,对后世寓言有较大的影响。
编辑本段注解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 以:因为。 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命: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主:主张,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国君。 不肖:不贤、这里指没有德才的人。 王闻之: 之:这个消息,代“晏子将使楚”这件事。宜:适合。 谓左右曰 谓……曰:对……说 左右: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习辞者:善于辞令的人。习,熟练。辞,言辞。 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捆绑 诣:到……去。 今:现在。 方:将要。 何以也:即“以何也”,用什么方法呢? 以:用。 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 吾欲辱之:我想要羞辱他。之,他,代晏子。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诣:到(尊长者那里去)。 曷:通“何”,什么。 为:相当于“于”,当。 过:经过。 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避:离开。 枳:一种灌木类植物,果实小而苦。 徒:只,仅仅。 其实:他们的果实。 所以然者何:然:这样。所以:……的原因。 对曰:下对上的回答。 固:本来。 得无:莫非。 熙:通“嬉”,开玩笑。 反取病焉:反而自讨没趣了。病,辱。
编辑本段古今异义词
其实(其实味不同):古义:它们的果实。 今义:真实情况。 谓左右曰,左右,古义:近旁的人。 今义:左右表方位,约数(如:600字左右)。 反取病焉,病,古义:辱。 今义:疾病,患病。 齐之习辞者也,习:古义:熟练 。今义:学习。 何坐,坐:古义:犯罪,今义:坐下,动词。延,作动词用,就是请的意思。 今方来,方:古义:将要,今义:方,一种形状。 叶徒相似,徒:古义:只,今义:徒弟,学生。 入楚则盗,则:就
编辑本段涉及成语及特殊句式
涉及成语 张袂成阴:张开袖子能遮掩天日,成为阴天。形容人多。 挥汗如雨:挥洒汗水就如同下雨,形容十分劳累或热得汗出得多。 比肩接踵:肩挨着肩,脚跟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南橘北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改变。 特殊句式 1.何以也 宾语前置:以何也 2.何坐 宾语前置:坐何 3.吏二缚一人诣王 定语后置:二吏缚一人诣王
编辑本段通假字
1.曷:通“何”,什么。 2.熙:通“嬉”,开玩笑,嬉笑。 3道:通“导”
编辑本段智慧评点
外交无小事,尤其在牵涉到国格的时候,更是丝毫不可侵犯。晏子以"针尖对麦芒"的方式,维持了国格,也维护了个人尊严。晏婴是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勇敢大胆、不畏强权的人。 晏子:语言委婉,机智善辩,巧妙斗争又不失礼节,捍卫祖国尊严,具有爱国情怀。 能赢得这场外交的胜利的原因: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用语委婉,头脑清晰。
编辑本段《晏子使楚》课本剧
表演者: 晏子---- 楚王---- 武士---- 齐王---- 大臣---- 投稿人: 第一场 开幕:(春秋时期,齐国) 齐王:晏子,本王想派你去访问楚国,楚国现在很强大,你争取让楚国和我们结成盟国。 晏子:是的,大王,我一定不负你的重托。(跪地) (楚国大殿,一大臣来报) 大臣:报告大王,齐国将派晏子来访问我国。 楚王:哼,小小齐国胆敢访问我泱泱大国,看我怎么羞辱使者。 (众大臣哈哈大笑,然后在一起窃窃私语) 第二场 (楚国城门,两武士手持长刀站岗,大臣等候晏子。城门紧闭。) 晏子:(走上前去)见过大人。 大臣:使者,这边请。(手指“狗洞”) 晏子:(朝着大臣,不紧不慢地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大臣退,与楚王窃窃私语。) 大臣:(来到晏子面前)使者,请。(手指城门,武士开门) 第三场 (楚国大殿) 晏子:(抱手,行跪拜礼)见过楚王。 楚王:(冷笑)难道齐国没人了吗? 晏子:(严肃地)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晏子:(为难地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楚王:(不屑地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笑) 楚王:(陪笑)今晚我设宴招待使者。 (众人下) 第四场 (楚国大殿,众人坐在酒桌旁)(大家说说笑笑) (两个武士押着一个犯人,从堂下走过) 楚王:站住,(武士停)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 (犯人反抗,一武士将其制服,让其跪下。另一武士跪地回话。) 武士: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 楚王:(朝着晏子,笑嘻嘻地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 (楚国大臣得意地大笑) 晏子:(面不改色)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楚王:(赔笑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晏子:(拱手)哪里?其实,敝国想与贵国结成盟国,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楚王:(笑)好,那我们两国就此结成盟国吧,从此一同对付敌人吧。 (众人笑,举杯,做饮酒状。随后退下)
编辑本段人物形象
晏子:有理有礼,聪明,机智,思维敏锐,能言善辩,敏辩,善于辞令,不卑不亢,勇于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并且能掌握分寸,不扩大事件,引起不必要的战争,有高超的语言艺术。 楚王:仗势欺人,傲慢无礼,自作聪明,但以大局为重,敢于承认错误。 楚国傧者:不分黑白,一味执行不该做的任务。只不过各司其主,倒也不能怪他。
编辑本段晏子使吴
又一年,晏婴奉命出使吴国。一天清晨,晏婴来到宫中等候谒见吴王。不一会儿,侍从传下令来:“天子召见。”晏婴一怔,吴王什么时候变成天子了?当时周天子虽已名存实亡,但诸侯各国仍称周王为天子,这是他独享的称号。晏婴马上反应了过来,这是吴王在向他炫耀国威呀。于是,他见机行事,装作没听见。侍卫又高声重复,晏婴仍不予理睬。侍卫没有办法,径直走到他跟前,一字一顿地说:“天子请见。”晏婴故意装作惊诧的样子,问道:“臣受齐国国君之命,出使吴国。谁知晏婴愚笨昏聩,竟然搞错了方向,走到天子的朝廷上来了。实在抱歉。请问何处可以找到吴王?”吴王听门人禀报后,无可奈何,只得传令:“吴王请见。”晏婴听罢,立刻昂首挺胸走上前拜见吴王,并向他行了谒见诸侯时当行的礼仪。吴王本来是想利用这个办法来难为晏婴的,结果却自讨没趣,好不尴尬。但是他并没有死心,还想继续难为晏婴。他故意装作非常诚恳的样子对晏婴说:“一国之君要想长久保持国威,守住疆土,该怎么办?”晏婴不假思索地答道:“先人民;后自己;先施惠,后责罚;强不欺弱,贵不凌贱,富不傲贫。不以威力击败别国国君,不以势众兼并他国,这是保持国威的正当办法。否则;就很危险了。” 自命不凡的吴王听完晏婴的一番慷慨陈词,再也想不出什么难题为难晏婴了。晏婴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动声色地又一次取得了出使的胜利。
编辑本段晏子使晋
还有一次,晏婴出使晋国。晋国的大夫叔向见晏婴的装束很寒酸,感到颇为不解,酒席宴上委婉地问道:“请问先生,节俭与吝啬有什么区别?”晏婴明白叔向的用意,也不动怒,认真地答道:“节俭是君子的品德,吝啬是小人的恶德。衡量财物的多寡,有计划的加以使用,富贵时没有过分地加以囤积,贫困时不向人借贷,不放纵私欲、奢侈浪费、时刻念及百姓之疾苦,这就是节俭。如果积财自享而不想到赈济百姓,即使一掷千金,也是吝啬。”叔向听了肃然起敬,不敢再以貌取人,小视晏婴了。 作为被载入史册的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晏婴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应变,该柔则柔,该刚则刚,面对大国的淫威和责难,不卑不亢,刚柔并济,一次次地化解难题,出使不受辱,一次又一次维护和捍卫了齐国的尊严,也为自己在诸侯国之间赢得了很崇高的声誉。从此,晋公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编辑本段晏子逐高缭
高缭在晏子手下做官,晏子把他辞退了。随从的官员们向晏子提出劝阻说:“高缭已跟你做了三年的工作,一直没有给他一个职位,而且还要辞退他,于道义不合啊。”晏子说,“我是一个狭窄浅薄的人,要大家都像撑开大网的绳子那样,拉紧了,这张大网才能稳固,才能立国。到现在为止,高缭在我身边工作三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纠正我办事失误的话,这就是我要把他辞退的原因。”
编辑本段包含了多个成语
《晏子使楚》中这一课就包含了多个成语,有的是故事本身产生的成语,有的是故事中包藏的成语。 自取其辱 挥汗如雨 比肩继踵 南橘北枳 1、整个故事就是一条成语:自取其辱。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子贡问怎样交朋友。孔子说:“忠言相告,好话对导,他不听就算了,不要自找羞辱。”但是多数后人对这个成语的了解来自本篇课文。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结果不但轻而易举被晏子化解了,最后反被晏子侮辱了。成语的意思是说自己所受到的侮辱难堪,都是因为自己造成的。 2、面对楚王的第二次侮辱,晏子这样回击楚王:“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晏子的这段话里,至少含藏着两个成语: 一是挥汗成雨:挥,甩掉;大家用手汗,洒出去的汗珠就像下雨一样,形容人很多。当然,这一成语后来也形容出汗很多,就不是原先的意义了。二是比肩继踵:比,并;比肩,肩膀靠肩膀;踵,脚跟;继踵,脚尖碰脚跟。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多,拥挤。这一成语也写作“摩肩接踵”。这两个成语见于《晏子春秋》,属于古书中的语句,是现成的;课文作者解释出它们的意思,写在晏子的回话中了。 3、当楚王取笑齐国人偷盗时,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这段话中包含了一个成语:南橘北枳。枳:落叶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会变成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后人遂用“南橘北枳”来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现代汉语中似乎用于贬义稍多些,形容某种事物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异化”或者“变质”。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目录
故事原文
作者
晏子使楚
文章出处
晏子简介
《晏子春秋》
注解
古今异义词
涉及成语及特殊句式
通假字
智慧评点
《晏子使楚》课本剧
人物形象
晏子使吴
晏子使晋
晏子逐高缭
包含了多个成语故事原文
作者
晏子使楚
文章出处
晏子简介
《晏子春秋》
注解
古今异义词
涉及成语及特殊句式通假字智慧评点《晏子使楚》课本剧人物形象晏子使吴晏子使晋晏子逐高缭包含了多个成语展开 编辑本段故事原文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让缺”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道:“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编辑本段作者
晏婴(前578-前500),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编辑本段晏子使楚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因为他身材矮小,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洞,让晏子从小洞中进去。晏子不肯进去,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租滑数狗洞中进去。现在我出使的是楚国,不应该是从此门进去吧。”迎接的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了吗?派遣你作使者”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三百多户人家,张开衣袖连在一起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肩挨着肩,脚跟着脚,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主张规矩,那些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贤明君主(的国家),不贤、没有德才的人就派遣他出使无能君主(的国家),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 带犯人上来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言辞的人,现在他将要来,我想要侮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回答说:“当他到来时,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人?’我们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 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去。 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坐席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 楚王弊首苦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编辑本段文章出处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著作。
编辑本段晏子简介
晏子(公元前500年)名婴,字平仲,史称“晏平仲”。春秋时齐国的大夫,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晏子是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曾在齐灵公、庄公和景公三朝任事。晏子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
编辑本段《晏子春秋》
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相传为晏婴撰,现在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书名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汉书·艺文志》称《晏子》,列在儒家类。全书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内、外篇。主要记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语言简炼,情节生动,写出了晏婴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书中寓言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性强,对后世寓言有较大的影响。
编辑本段注解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 以:因为。 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命: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主:主张,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国君。 不肖:不贤、这里指没有德才的人。 王闻之: 之:这个消息,代“晏子将使楚”这件事。宜:适合。 谓左右曰 谓……曰:对……说 左右: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习辞者:善于辞令的人。习,熟练。辞,言辞。 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捆绑 诣:到……去。 今:现在。 方:将要。 何以也:即“以何也”,用什么方法呢? 以:用。 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 吾欲辱之:我想要羞辱他。之,他,代晏子。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诣:到(尊长者那里去)。 曷:通“何”,什么。 为:相当于“于”,当。 过:经过。 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避:离开。 枳:一种灌木类植物,果实小而苦。 徒:只,仅仅。 其实:他们的果实。 所以然者何:然:这样。所以:……的原因。 对曰:下对上的回答。 固:本来。 得无:莫非。 熙:通“嬉”,开玩笑。 反取病焉:反而自讨没趣了。病,辱。
编辑本段古今异义词
其实(其实味不同):古义:它们的果实。 今义:真实情况。 谓左右曰,左右,古义:近旁的人。 今义:左右表方位,约数(如:600字左右)。 反取病焉,病,古义:辱。 今义:疾病,患病。 齐之习辞者也,习:古义:熟练 。今义:学习。 何坐,坐:古义:犯罪,今义:坐下,动词。延,作动词用,就是请的意思。 今方来,方:古义:将要,今义:方,一种形状。 叶徒相似,徒:古义:只,今义:徒弟,学生。 入楚则盗,则:就
编辑本段涉及成语及特殊句式
涉及成语 张袂成阴:张开袖子能遮掩天日,成为阴天。形容人多。 挥汗如雨:挥洒汗水就如同下雨,形容十分劳累或热得汗出得多。 比肩接踵:肩挨着肩,脚跟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南橘北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改变。 特殊句式 1.何以也 宾语前置:以何也 2.何坐 宾语前置:坐何 3.吏二缚一人诣王 定语后置:二吏缚一人诣王
编辑本段通假字
1.曷:通“何”,什么。 2.熙:通“嬉”,开玩笑,嬉笑。 3道:通“导”
编辑本段智慧评点
外交无小事,尤其在牵涉到国格的时候,更是丝毫不可侵犯。晏子以"针尖对麦芒"的方式,维持了国格,也维护了个人尊严。晏婴是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勇敢大胆、不畏强权的人。 晏子:语言委婉,机智善辩,巧妙斗争又不失礼节,捍卫祖国尊严,具有爱国情怀。 能赢得这场外交的胜利的原因: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用语委婉,头脑清晰。
编辑本段《晏子使楚》课本剧
表演者: 晏子---- 楚王---- 武士---- 齐王---- 大臣---- 投稿人: 第一场 开幕:(春秋时期,齐国) 齐王:晏子,本王想派你去访问楚国,楚国现在很强大,你争取让楚国和我们结成盟国。 晏子:是的,大王,我一定不负你的重托。(跪地) (楚国大殿,一大臣来报) 大臣:报告大王,齐国将派晏子来访问我国。 楚王:哼,小小齐国胆敢访问我泱泱大国,看我怎么羞辱使者。 (众大臣哈哈大笑,然后在一起窃窃私语) 第二场 (楚国城门,两武士手持长刀站岗,大臣等候晏子。城门紧闭。) 晏子:(走上前去)见过大人。 大臣:使者,这边请。(手指“狗洞”) 晏子:(朝着大臣,不紧不慢地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大臣退,与楚王窃窃私语。) 大臣:(来到晏子面前)使者,请。(手指城门,武士开门) 第三场 (楚国大殿) 晏子:(抱手,行跪拜礼)见过楚王。 楚王:(冷笑)难道齐国没人了吗? 晏子:(严肃地)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晏子:(为难地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楚王:(不屑地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笑) 楚王:(陪笑)今晚我设宴招待使者。 (众人下) 第四场 (楚国大殿,众人坐在酒桌旁)(大家说说笑笑) (两个武士押着一个犯人,从堂下走过) 楚王:站住,(武士停)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 (犯人反抗,一武士将其制服,让其跪下。另一武士跪地回话。) 武士: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 楚王:(朝着晏子,笑嘻嘻地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 (楚国大臣得意地大笑) 晏子:(面不改色)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楚王:(赔笑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晏子:(拱手)哪里?其实,敝国想与贵国结成盟国,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楚王:(笑)好,那我们两国就此结成盟国吧,从此一同对付敌人吧。 (众人笑,举杯,做饮酒状。随后退下)
编辑本段人物形象
晏子:有理有礼,聪明,机智,思维敏锐,能言善辩,敏辩,善于辞令,不卑不亢,勇于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并且能掌握分寸,不扩大事件,引起不必要的战争,有高超的语言艺术。 楚王:仗势欺人,傲慢无礼,自作聪明,但以大局为重,敢于承认错误。 楚国傧者:不分黑白,一味执行不该做的任务。只不过各司其主,倒也不能怪他。
编辑本段晏子使吴
又一年,晏婴奉命出使吴国。一天清晨,晏婴来到宫中等候谒见吴王。不一会儿,侍从传下令来:“天子召见。”晏婴一怔,吴王什么时候变成天子了?当时周天子虽已名存实亡,但诸侯各国仍称周王为天子,这是他独享的称号。晏婴马上反应了过来,这是吴王在向他炫耀国威呀。于是,他见机行事,装作没听见。侍卫又高声重复,晏婴仍不予理睬。侍卫没有办法,径直走到他跟前,一字一顿地说:“天子请见。”晏婴故意装作惊诧的样子,问道:“臣受齐国国君之命,出使吴国。谁知晏婴愚笨昏聩,竟然搞错了方向,走到天子的朝廷上来了。实在抱歉。请问何处可以找到吴王?”吴王听门人禀报后,无可奈何,只得传令:“吴王请见。”晏婴听罢,立刻昂首挺胸走上前拜见吴王,并向他行了谒见诸侯时当行的礼仪。吴王本来是想利用这个办法来难为晏婴的,结果却自讨没趣,好不尴尬。但是他并没有死心,还想继续难为晏婴。他故意装作非常诚恳的样子对晏婴说:“一国之君要想长久保持国威,守住疆土,该怎么办?”晏婴不假思索地答道:“先人民;后自己;先施惠,后责罚;强不欺弱,贵不凌贱,富不傲贫。不以威力击败别国国君,不以势众兼并他国,这是保持国威的正当办法。否则;就很危险了。” 自命不凡的吴王听完晏婴的一番慷慨陈词,再也想不出什么难题为难晏婴了。晏婴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动声色地又一次取得了出使的胜利。
编辑本段晏子使晋
还有一次,晏婴出使晋国。晋国的大夫叔向见晏婴的装束很寒酸,感到颇为不解,酒席宴上委婉地问道:“请问先生,节俭与吝啬有什么区别?”晏婴明白叔向的用意,也不动怒,认真地答道:“节俭是君子的品德,吝啬是小人的恶德。衡量财物的多寡,有计划的加以使用,富贵时没有过分地加以囤积,贫困时不向人借贷,不放纵私欲、奢侈浪费、时刻念及百姓之疾苦,这就是节俭。如果积财自享而不想到赈济百姓,即使一掷千金,也是吝啬。”叔向听了肃然起敬,不敢再以貌取人,小视晏婴了。 作为被载入史册的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晏婴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应变,该柔则柔,该刚则刚,面对大国的淫威和责难,不卑不亢,刚柔并济,一次次地化解难题,出使不受辱,一次又一次维护和捍卫了齐国的尊严,也为自己在诸侯国之间赢得了很崇高的声誉。从此,晋公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编辑本段晏子逐高缭
高缭在晏子手下做官,晏子把他辞退了。随从的官员们向晏子提出劝阻说:“高缭已跟你做了三年的工作,一直没有给他一个职位,而且还要辞退他,于道义不合啊。”晏子说,“我是一个狭窄浅薄的人,要大家都像撑开大网的绳子那样,拉紧了,这张大网才能稳固,才能立国。到现在为止,高缭在我身边工作三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纠正我办事失误的话,这就是我要把他辞退的原因。”
编辑本段包含了多个成语
《晏子使楚》中这一课就包含了多个成语,有的是故事本身产生的成语,有的是故事中包藏的成语。 自取其辱 挥汗如雨 比肩继踵 南橘北枳 1、整个故事就是一条成语:自取其辱。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子贡问怎样交朋友。孔子说:“忠言相告,好话对导,他不听就算了,不要自找羞辱。”但是多数后人对这个成语的了解来自本篇课文。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结果不但轻而易举被晏子化解了,最后反被晏子侮辱了。成语的意思是说自己所受到的侮辱难堪,都是因为自己造成的。 2、面对楚王的第二次侮辱,晏子这样回击楚王:“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晏子的这段话里,至少含藏着两个成语: 一是挥汗成雨:挥,甩掉;大家用手汗,洒出去的汗珠就像下雨一样,形容人很多。当然,这一成语后来也形容出汗很多,就不是原先的意义了。二是比肩继踵:比,并;比肩,肩膀靠肩膀;踵,脚跟;继踵,脚尖碰脚跟。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多,拥挤。这一成语也写作“摩肩接踵”。这两个成语见于《晏子春秋》,属于古书中的语句,是现成的;课文作者解释出它们的意思,写在晏子的回话中了。 3、当楚王取笑齐国人偷盗时,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这段话中包含了一个成语:南橘北枳。枳:落叶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会变成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后人遂用“南橘北枳”来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现代汉语中似乎用于贬义稍多些,形容某种事物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异化”或者“变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曾在齐灵公、庄公和景公三朝任事,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候。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候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嫌轿搭相提并论。
晏子是春秋时齐芹拿国的名帆派臣,他足智多谋,清正廉洁,大公无私,被委任为东阿地方长官。
希望能帮到你。。。。。
晏子是春秋时齐芹拿国的名帆派臣,他足智多谋,清正廉洁,大公无私,被委任为东阿地方长官。
希望能帮到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治国之道
仁者长寿,和则养生
“仁”是儒家“仁政爱民”的主要学说,也是掘游瞎晏子施政的中心内容。 晏子使楚
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 平时于天下”必须“始于爱民”。他坚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遇有灾荒,国家不发粮救灾,他就将自家的粮食分给灾民救急,然后动谏君主赈灾,深得百姓爱戴。对外则主张与邻国和平相处,不事挞伐。齐景公要伐鲁国,他劝景公“请礼鲁以息吾怨,遗其执,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鲁”。
廉洁无私,心胸坦荡
晏子辅佐齐国三公,一直勤恳廉洁从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判空,德之主也”。他管理国家秉公无私,亲友僚属求他办事,合法者办,不合法者拒。他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都被他辞绝。不仅如此,晏子还时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禄送给亲戚朋友和劳苦百姓。
生活简朴,清心寡欲
晏子生活十分俭朴,吃的是“脱粟之食”、“苔菜”,可谓“食菲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粗茶淡饭素食当家;穿的是“缁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车驽骊;住的是“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的陋仄磨蠢之室。 晏婴见齐景公
他不仅如孔子所说的“戒得”,也十分注意“戒色”。景公见晏子妻“老且恶”,欲以爱女嫁他,他坚辞不纳。他说;“去老者,为之乱;纳少者,为之淫,且夫见色而忘义,处富贵而失伦,谓之逆道”。
乐观豁达,处其自然
晏子虚怀若谷,闻过则喜。孔子赞他是“不以已之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义也夫!”表明了他随和大度,注重自身修养的品格。晏子生性乐观,对生死淡然视之。他说人都是要死的,不论仁者、贤者、贪者、不肖者概莫例外,因此从来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规律。他始终保持乐观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仁者长寿,和则养生
“仁”是儒家“仁政爱民”的主要学说,也是掘游瞎晏子施政的中心内容。 晏子使楚
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 平时于天下”必须“始于爱民”。他坚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遇有灾荒,国家不发粮救灾,他就将自家的粮食分给灾民救急,然后动谏君主赈灾,深得百姓爱戴。对外则主张与邻国和平相处,不事挞伐。齐景公要伐鲁国,他劝景公“请礼鲁以息吾怨,遗其执,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鲁”。
廉洁无私,心胸坦荡
晏子辅佐齐国三公,一直勤恳廉洁从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判空,德之主也”。他管理国家秉公无私,亲友僚属求他办事,合法者办,不合法者拒。他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都被他辞绝。不仅如此,晏子还时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禄送给亲戚朋友和劳苦百姓。
生活简朴,清心寡欲
晏子生活十分俭朴,吃的是“脱粟之食”、“苔菜”,可谓“食菲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粗茶淡饭素食当家;穿的是“缁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车驽骊;住的是“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的陋仄磨蠢之室。 晏婴见齐景公
他不仅如孔子所说的“戒得”,也十分注意“戒色”。景公见晏子妻“老且恶”,欲以爱女嫁他,他坚辞不纳。他说;“去老者,为之乱;纳少者,为之淫,且夫见色而忘义,处富贵而失伦,谓之逆道”。
乐观豁达,处其自然
晏子虚怀若谷,闻过则喜。孔子赞他是“不以已之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义也夫!”表明了他随和大度,注重自身修养的品格。晏子生性乐观,对生死淡然视之。他说人都是要死的,不论仁者、贤者、贪者、不肖者概莫例外,因此从来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规律。他始终保持乐观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