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所有皇帝
唐朝一共21个皇帝,分别是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
唐穆宗李恒 、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晔、唐哀帝李柷。
1、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565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出生于长安,是中国唐朝的开国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
635年6月25日,李渊驾崩。李渊死后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2、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
生于开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
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3 、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为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
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4、唐中宗李显
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汉族,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
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被韦后毒杀,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山)。
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神龙三年八月三日加尊号为应天神龙皇帝,景龙四年六月二日壬午日半(710年7月3日)被毒死于神龙殿,终年55岁,庙号中宗,谥号孝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景云元年十一月己酉葬中宗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龙泉山)。
5、唐睿宗李旦
唐睿宗李旦简介(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唐睿宗,名旦,又名旭轮,汉族,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为其兄长。
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在位时间文明元年至载初二年(684年至690年)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至712年),共在位8年。
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称太上皇,居五年,崩,享年五十五,葬于桥陵。谥号玄真大圣大兴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世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君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旦
1、唐太宗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2、唐高祖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生于长安 [1] 。唐朝开国皇帝、军事统帅。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七岁袭封唐国公。因隋文帝独孤皇后是其姨母,得隋文帝垂爱,历千牛备身,谯、陇、岐三州刺史。大业九年(613年),迁卫尉少卿。
隋炀帝征高句丽,督运粮草于辽东。大业十一年(615年),率兵击破毋端儿起义军于龙门。大业十二年(616年),率兵御突厥,屡捷。大业十三年(617年),升任太原留守。时隋朝土崩瓦解,李渊与李世民等于五月杀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晋阳。
建大将军府,与李建成、李世民等率兵3万南下。攻克霍邑,斩宋老生;又招降关中孙华起义军。十一月,攻取长安。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改元义宁,自为大丞相,封唐王。
次年五月,隋炀帝被杀后,逼杨侑让位,自立,国号唐,建元武德。即位不久,命秦王李世民率兵击败割据陇西的薛举之子薛仁杲。武德二年(619年)至三年,遣世民率兵东渡黄河,击退了刘武周、宋金刚。
又命世民东击据洛阳称帝的王世充,四年,击灭援救王世充的窦建德,迫降王世充。此后各地农民起义军及地方割据势力相继被剪除,从而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玄武门之变后,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八月,传位于李世民,自称太上皇。
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上元元年(674年)改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754年)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3、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字为善,祖籍陇西成纪,唐朝第三位皇帝(649至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太子李承乾与四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史称“永徽之治”。高宗还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扰。
显庆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皇后乘机开始参与国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唐高宗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灭百济(660年)、灭高句丽(668年)。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三十二年。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驾崩于紫微宫贞观殿, [3] 享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宝八年(749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4、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通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长治)别驾。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
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
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
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5、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chén)(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外,846年—859年在位),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初名李怡,长庆元年(821年),封光王。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后,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登基为帝。
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喜读《贞观政要》。他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皇亲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对外关系上,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
尤其是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之一。李忱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繁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李忱性格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思咏他,称其为“小太宗”。
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李忱因服长生药中毒,于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三年。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葬于贞陵。后加谥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隆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世民
包括唐穆宗在内直至唐朝灭亡的9任皇帝中,有7任皇帝是宦官拥立的,只有唐穆宗之子唐敬宗李湛和唐朝末帝哀皇帝李柷不是由宦官拥立。
唐穆宗李恒是唐宪宗李纯第三子。元和七年(812),立为太子。虽然被立为太子,但是李恒的太子之位并不稳固,他的二哥李恽在宦官吐突承璀支持下一直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暴崩。宦官梁守谦、王守澄等人抢在李恽之前,拥立太子李恒登基,是为穆宗。李恒登基后,喜欢宴游,怠于国事,亲信奸佞,疏远忠臣。河朔复失,藩镇割据加剧。长庆元年(821),与吐蕃议和,立《长庆会盟碑》。二年十一月,与宦官击鞠禁中,惊恐致病。由此宦官王守澄与宰相李逢吉勾结,权倾朝野。四年(824)正月,因服金丹致死。
穆宗死后,太子李湛即位,是为敬宗。李湛并不是由宦官拥立,但却是被宦官杀害的。李湛即位后,日事游宴、击鞠、奏乐,赏赐宦官、乐人,亲昵群小,大臣罕得进见,致使朝政混乱。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夜猎还宫,酒酣入室,被宦官刘克明和击球军将苏佐明等杀死。
宝历二年(826)十二月,敬宗遇害,王守澄、梁守谦率禁军迎穆宗第二字、敬宗弟李昂即位,是为文宗。李昂喜读《贞观政要》 ,有意太宗政道,但无太宗之才。朝中牛李党争,更迭弄权,无制御之术,慨叹“去河北贼非难,去此朋党实难”。与李训等谋杀宦官陈弘志、王守澄。谋泄,宦官仇士良杀宰王涯等,族诛李训、郑注等十余家,事在太和九年(835),史称“甘露之变”。开成五年(840)正月卒。
文宗死后,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矫诏废太子李成美,迎穆宗第五子李炎即帝位,是为武宗。李炎即位后,即召淮南节度使李德裕入朝为宰相,内政外事俱有改善。武宗迷信方术神仙,服食金丹,性加躁急,喜怒失常。会昌六年(846)三月,因服方士金丹致死。
会昌六年(846)三月,武宗卒,宦官马元贽等迎立宪宗第十三子、武宗叔李忱为帝,是为宣宗。宣宗即位后,改武宗之政,罢李德裕党,重用牛僧孺党。恢复并增建佛寺,诛杀道士赵归真等人。任用裴休,改善漕运。悉复陇右故地。大中八年(854),与宰臣令狐绹谋去宦官,事泄,南衙北司关系更加紧张,地方兵变不断发生。晚年好方士神仙之术,祈求长寿。十三年(859)八月,因服药致死。
唐宣宗驾崩后,宣宗长子李㴶在宦官王宗实拥立下监国,随后即位,是为懿宗。懿宗游宴无度,怠于政事。听任宦官擅权,所用宰相韦保衡等亦非人才。骄奢淫逸,朝政混乱。咸通十四年三月,遣使诣法门寺迎佛骨,群臣谏者甚众,不听,并说:“朕生得见之,死亦无恨!”当年七月卒。
咸通十四年(873)七月,懿宗死,懿宗第五子李儇为宦官刘行深等拥立即位,是为僖宗。即位初,僖宗年幼,政事全由宦官田令孜处置,呼为阿父。而他则专务游戏,好蹴鞠、斗鸡,尤善击球。时南诏及岭南战事加剧,水、旱、蝗灾频繁,赋役苛重,民不聊生。乾符元年(874)、二年,王仙芝、黄巢相继起义。广明元年(880)底,黄巢攻占洛阳、长安,僖宗仓皇逃奔蜀中。中和五年(885),才回到京城,不久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等就兵逼京畿,遂再次逃出。此时,藩镇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江淮赋税不入京师,国力空虚。文德元年(888)三月卒。
僖宗卒后,宦官杨复恭等人拥立懿宗第七子、僖宗同母弟李晔为帝,是为昭宗。昭宗攻书好文,尤重儒术,尊礼大臣,意在恢张旧业。但是时逢宦官专权,朋党倾轧,藩镇跋扈,无力扭转局势。宰相崔胤谋借藩镇兵诛宦官,密召汴州朱温入援。他被神策军中尉(宦官)韩全晦劫持至凤翔,依附节度使李茂贞。朱温趁机兴兵,围凤翔三年。后兵罢还长安,制赐朱温“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名。朱温尽诛宦官,神策军不复存在,凡事皆受朱温挟制。及朱温杀崔胤,被胁迫迁都洛阳。天祜元年(904)八月,在椒殿被杀。
昭宗是唐朝最后一位被宦官拥立的皇帝,在他之后的皇帝是他的第九个儿子李柷则是被朱温拥立的傀儡皇帝,也是唐朝最后一位皇帝哀皇帝。
唐朝皇帝李温其实就是唐懿宗李漼,李漼原来的名字就是李温,后来叫做李漼就很少人知道这个名字了。李温是唐宣宗和元昭皇太后的儿子,其实他当上皇帝还是有点靠运气的,因为他的父皇唐宣宗病死之后,他就被那些太监和朝廷里主要人物推上了皇椅,当上了这个皇帝。
唐朝李温是个只顾着享乐,不顾朝政的皇帝,子不教父之过,关于唐朝李温的父亲是谁史书上有着明确的记载,李温的父亲是唐宪宗十三子唐宣宗,作为十三子,能够登上皇位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唐宣宗的母亲只是个妾室,没有实际力量支持他登上皇位。在他叔叔唐武宗病死前都没有立下遗嘱,也没有确立太子是哪位。所以等到唐武宗快死了之前,唐武宗身边的宦官立刻拥立李忱为皇帝,封号唐宣宗。
810年,在唐宪宗李纯的后宫中又有一位皇子诞生了,这位皇子就是李忱,在当时排行十三。原本,他身为皇子理应享受众人的尊敬,但却因为生母郑氏的身份过于卑微而备受欺压。郑氏在入宫前是唐朝叛将的一位侍妾,因为丈夫谋逆被杀,所以就被送到皇宫中当宫女。郑氏长得极为貌美,一下就被皇帝看中,受到了几次宠幸,就这样生下了皇子李忱。
对于一般皇子来说,皇宫的生活充满的华贵和雍容,但是对于李忱来说却是危险重重,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从小就不爱说话,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他“不慧”,行为宛如傻子一样。据说,早年间他常常梦到自己乘坐一条巨龙扶摇而上,梦醒后他将这件事情告诉了自己的母亲,他的母亲却对他说不要将这件事告诉任何人,避免惹祸上身,就这样他变得更加不爱言语。
他毕竟是皇帝的儿子,按照规矩成年后就被封为了“光王”。因为出生时间较晚,所以当时和他年纪相仿的几个王爷是他哥哥的儿子,也就是他的侄儿。其中有3个侄儿先后都当上了皇帝,多年来一直对他心存戒备,经常在宴会上刁难、取笑他,强迫他当众说话,看看他是不是真的痴傻,后来竟然将此当为乐趣,并且称呼他为“光叔”。
可就是这样“痴傻”了37年的人,却有朝一日登上了皇位。唐武宗重病的时候,当时的太监马元贽在朝堂中一手遮天,马元贽为了能夺得大权,打算让痴傻的李忱当自己的傀儡,于是就将他立为了皇位的继承人。
846年,37岁的李忱正式登基,史称唐宣宗。谁也没有想到,他当上皇帝后就像立马换了一个人,完全不是一副痴傻的样子,雷厉风行的手段让众人目瞪口呆。首先,他就将在后宫霸权多年的太监们一网打尽,其中就包括妄图控制他的马元贽。
推荐于2017-09-24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1.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唐武德元年(高句丽婴阳王二十九年,隋天寿元年,隋皇泰元年,高昌义和五年,618年)至唐武德九年(高句丽荣留王九年,高昌延寿三年,626年)在位;
2.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高祖第二子,唐武德九年(高句丽荣留王九年,高昌延寿三年,626年)至唐贞观二十三年(高句丽宝藏王八年,蒙高祖元年,649年)在位;
3.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太宗第九子,唐贞观二十三年(高句丽宝藏王八年,蒙高祖元年,649年)至唐弘道元年(蒙世宗十年,683年)在位;
4.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李显,高宗第七子,唐弘道元年(蒙世宗十年,683年)至唐嗣圣元年(蒙世宗十一年,684年)在位;
5.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高宗第八子,唐文明元年(蒙世宗十一年,684年)至唐载初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在位;
6.则天皇后武曌,周天授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至周神龙元年(蒙世宗三十二年,渤海太祖八年,705年)在位;
4.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李显复辟,唐神龙元年(蒙世宗三十二年,渤海太祖八年,705年)至唐景龙四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7.炀皇帝李重茂,中宗第四子,唐唐隆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5.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复辟,唐景云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至唐延和元年(蒙世宗三十九年,渤海太祖十五年,712年)在位;
8.谯王李重福,中宗第二子,唐中元克复元年(唐景云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9.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唐先天元年(蒙世宗三十九年,渤海太祖十五年,712年)至唐天宝十五载(蒙赞普钟五年,渤海大兴二十年,燕圣武元年,756年)在位;
10.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玄宗第三子,唐至德元载(蒙赞普钟五年,渤海大兴二十年,燕圣武元年,756年)至唐宝应元年(蒙赞普钟十一年,渤海大兴二十六年,燕显圣二年,762年)在位;
11.岐王李珍,睿宗孙,唐正德元年(唐上元二年,蒙赞普钟十年,渤海大兴二十五年,燕显圣元年,761年)在位;
12.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肃宗长子,唐宝应元年(蒙赞普钟十一年,渤海大兴二十六年,燕显圣二年,762年)至唐大历十四年(蒙长寿十一年,渤海宝历六年,779年)在位;
13.广武王李承宏,高宗曾孙,唐□□元年(唐宝应二年,蒙赞普钟十二年,渤海大兴二十七年,763年)在位。
14.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李适,代宗长子,唐大历十四年(蒙长寿十一年,渤海宝历六年,779年)至唐贞元二十一年(蒙□□×年,渤海正历十二年,805年)在位;
15.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丘帝李诵,德宗长子,唐贞元二十一年(蒙□□×年,渤海正历十二年,805年)在位;
16.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李纯,顺宗长子,唐永贞元年(蒙□□×年,渤海正历十二年,805年)至唐元和十五年(吐蕃彝泰五年,蒙全义五年,渤海建兴二年,820年)在位;
17.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宪宗第三子,唐元和十五年(吐蕃彝泰五年,蒙全义五年,渤海建兴二年,820年)至唐长庆四年(吐蕃彝泰十年,蒙大丰元年,渤海建兴七年,824年)在位;
18.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李湛,穆宗长子,唐长庆四年(吐蕃彝泰十年,蒙大丰元年,渤海建兴七年,824年)至唐宝历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兴九年,826年)在位;
19.绛王李悟,宪宗第六子,唐宝历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兴九年,826年)在位;
20.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李昂,穆宗第二子,唐宝历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兴九年,826年)至唐开成五年(吐蕃彝泰二十六年,蒙天启元年,渤海咸和十一年,840年)在位;
21.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李炎,穆宗第五子,唐开成五年(吐蕃彝泰二十六年,蒙天启元年,渤海咸和十一年,840年)至唐会昌六年(蒙天启七年,渤海咸和十七年,846年)在位;
22.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李忱,宪宗第十三子,唐会昌六年(蒙天启七年,渤海咸和十七年,846年)至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启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在位;
23.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李漼,宣宗长子,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启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至唐咸通十四年(礼建极十五年,渤海宽明三年,873)在位;
24.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李儇,懿宗第五子,唐咸通十四年(礼建极十五年,渤海宽明三年,873)至唐文德元年(封民大同×年,渤海宽明十八年,888年)在位;
25.襄王李煴,肃宗五世孙,唐建贞元年(唐光启二年,封民承智×年,渤海宽明十六年,871年)在位;
26.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晔,懿宗第七子,唐文德元年(封民大同×年,渤海宽明十八年,888年)至唐光化三年(长和安国二年,渤海庆成八年,900年)在位;
27.德王李裕,昭宗长子,唐光化三年(长和安国二年,渤海庆成八年,900年)在位;
26.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晔复辟,唐光化四年(长和安国三年,渤海庆成九年,901年)至唐天佑元年(长和安国六年,渤海庆成十二年,904年)在位;
28.哀皇帝李柷,昭宗第九子,唐天佑元年(长和安国六年,渤海庆成十二年,904年)至唐天佑四年(长和安国九年,渤海文德二年,蜀天复七年,晋天复七年,西汉金山天复七年,契丹太祖元年,907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