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各类答题技巧,求标准答案的范例!答得好加100.

语文做各类题目的技巧,例如去掉什么词可不可以,为什么?把这种题目的答案范例给我一份。最好有几十种题目多给多得,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有利于作者抒发感情、增加表达的音韵节奏美【... 语文做各类题目的技巧,例如去掉什么词可不可以,为什么?把这种题目的答案范例给我一份。最好有几十种题目多给多得,

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有利于作者抒发感情、增加表达的音韵节奏美 【类似于这种回答】不是说把阅读答案拉过来,当然,如果阅读答案也是这种的话,我也接受。
可以套用别人的,越多越好!先给5分,答得好给100.

千万不要跟我说什么自己多看之类的,我只是把这个打印下来复习用。听不懂人话的就别回答了。
展开
 我来答
063300279153
2012-03-13 · TA获得超过118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3万
展开全部
一、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1.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 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3.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4.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5. 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6.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7. 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8. 修辞方法及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9、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
10、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11、记叙文中议论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2、记叙文中抒情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3、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 
14.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二、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1、说明文的分类
1、从说明对象: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2、从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2、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3、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4、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事物____特征  
  2.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的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  
  3.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死海不死》关于死海含盐量的一系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死海含盐量高,浮力大的原因及特征。)  
  4.打比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特征。(《中国石拱桥》“石拱桥的形状就像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形状特征。)  
  5.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向沙漠进军》沙漠危害人类的两种方式:游击战、阵地战)  
  6.作比较:使被说明的事物特点突出。(答题要结合内容)突出了……(寻找比较点)  
  7.列图表:直观形象的写出了……  
  8.作诠释:对事物的某些特征作一番的解释  
  9.摹状貌:(类似于描写)比较生动形象
5、引用说明有哪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6、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7、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三、议论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3、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4、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5、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6、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7、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作用有:(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作用:(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8、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9、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10、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4:“结尾的内容”回答。
追问
很全面啊,不过最好能每个举几个实例。不出意外的话,就你了、
lwc023
2012-03-13 · TA获得超过56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5万
展开全部
古诗鉴赏答题模式大全

设问角度
设问示例
答题步骤
答题范式
考题直击
答案解析







法 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
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
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公式】表现手法赏析的表述: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情感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情?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对湖上亭的深情。







法 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简要析。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①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②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
③再作用分析 (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公式】同上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写活了行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写尽了行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式 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
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 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
【公式】抒发情感的理解的表述:通过什么(表达技巧[间接考查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说明】此公式是对未知情感的分析。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情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①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
②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
③最后确定具体的感情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诗词感情分析题的表述:诗词感情(作者心情)+理由(能说明该感情的意象[间接考查点]+表现这种感情的动词、形容词或名词)
【说明】此公式是对已知情感的分析。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问: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评 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①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形式?整体局部?表现手法?);
②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③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
④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观点的依据。 (1)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不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公式】词语在诗句中含义、诗歌意象分析的表述: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表层含义) + 该字词描述的景象 + 该字句表达的情感或意境。
炼字(动词)分析题的表述: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 子夜吴歌 • 秋歌 李 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问:前人曾说过:“余窃谓删去末两句做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请说说理由。 ①同意。理由:第四句中的“玉关情”写的是女子思念征人,而女子思念征人的哀怨已经涵盖了诗歌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诗意,删除后不会影响诗意的表达,反而更显精炼含蓄。②不同意。理由:最后两句“何日…远征”加深了对前面“玉关情”的内容的表达,由亲人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升华了诗歌的境界。







赏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①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②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研究;③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 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第二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
【公式】古诗鉴赏表述: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 + 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 + 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 + 起到了(某某)表达作用。 禾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释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问:两首诗都描写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意义是否相同?请简析。 不同。《禾熟》中的"老牛"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像老牛一样早点了却“役债”,舒闲疲惫身心的渴望,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长期仕途坎坷而积于胸中的郁闷之情。《病牛》中的牛在未病之前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在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但仍念“但得众生皆得饱”,这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诗人以牛自喻,写出了自己坎坷与辛酸的遭遇,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甘愿奉献到底的心志。








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2.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
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公式】词语在诗句中含义、诗歌意象分析的表述: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表层含义) + 该字词描述的景象 + 该字句表达的情感或意境。

鹧鸪天[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词人为何写杜鹃的啼叫声?

诗人用杜鹃的意象, 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 ,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委婉含蓄地(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解说相关诗句;
②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
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公式】诗歌意境的体味的表述: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主观感受(营造的氛围特点)+交融的感情。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栖树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
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上乌鸦停止了聒噪,
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
的桂花。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将别离思聚的情意
表现得非常委婉运人。抒发了诗人望月情怀的乡愁。








1.这首诗中某个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
2.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个字不同,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何?
3.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4.品味作品某字,并加以简要分析。

①准确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
③明确答题方向:A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X一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炼字(动词)分析题的表述: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颔联与颈联中的“直”和“圆”两字用得精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一下。
直和圆精当而形象地写出了孤烟与落日的形状,两相对
应,极富立体感;并把它们置于一个广袤的边塞空间中,
营造了一种阔大、雄浑而又苍凉的意境,衬托出诗人
出塞后的孤寂。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2.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有人说某字是全诗的诗眼,你同意吗?说说你理由。
①准确找到诗眼字或诗句;
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诗眼的表达作用;
③明确答题方向: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诗眼“X”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炼字(动词)分析题的表述: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请简要分析“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① “空” 在诗中的意思是白白地,②形象地写出了“楼上人”盼归无望,白白等候的落寞神情, ③也传达出那人苦盼无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




格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①先用若干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
②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
③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诗在语言上…(写出特色或风格),通过对…的描写,写出了…(主要内容),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诗词风格赏析题的表述:(按层次顺序解答)表达方式+语言特点+意境体味及效果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榭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乌衣巷》一诗语言含蓄深沉,通过对野草野花在曾经繁华的朱雀桥边肆意蔓延和斜阳残照笼罩着曾经繁华而今冷落凄凉的乌衣巷的今昔对比描写,寓情于景,借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同时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抒发了诗人对人事沧桑、兴衰无常的深沉感慨。






1、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诗句)”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 ①找出诗词中描写形象的相关语句。
②概括形象的特征。
③结合诗词主旨,指出所写形象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这首诗描写了…(特定的环境或氛围)的一个…(特征、性格、思想)的…形象。
【公式】描写内容+。思想、性格、特征+形象称谓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追问
给点现代文阅读,古诗太多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