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电影《狂怒》观后感
今天是感恩节,难得天气晴好,上午工作完成后与老婆在万达广场碰头,随便吃点鸡肉汉堡喝点可乐便一头扎入影城。
二战片是我们共同的爱好,老婆最爱《兵临城下》里裘德洛饰演的狙击手瓦西里,经常要我推荐二战大片给她。这次看坦克大战也是预谋很久了。之前看过一些影评,吐槽这部所谓美帝主旋律作品里五个坦克兵大战德军一个营的场面,和我们的手撕鬼子片有一拼。但是也有一些介绍说这部电影采用了现今存世的唯一一辆能开动的德国虎式坦克,作为军迷也甚是期待在大屏幕上看到它的再世。
周四的中午影城里人影寥寥无几,选个中央的皇帝位,有一种包场的感觉。首先就排除了周围人山人海议论纷纷的干扰,得以静下心来慢慢体验。不得不说电影一开始的气氛就营造得很到位,巨大的炮弹轰炸声足以让午餐后昏昏欲睡的我毫无倦意。硝烟弥漫的战场,血肉模糊的尸体,支离破碎的房屋和死气沉沉的战车具有难得的代入感,脑子里飞快的在将这些布景和道具与之前的《拯救大兵雷恩》等大片做对比。
皮特扮演的车长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德语和鬼子叫阵,也能将圣经倒背如流,恩威并重博得下属尊重,也能随机应变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尤其是在和虎式坦克交手那一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文武双全高大上的老帅哥英雄自然是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最后被德军狙击手的步枪打中三下也不会立刻挂掉,还有精力说一堆废话并秒杀一个鬼子简直是超人附身。二战后期德军的虎式坦克皮粗肉厚,88毫米炮确实无人能挡,但是片头导演的字幕其实忽略了盟军强大的后勤能力以及绝对的制空权,那个OUTGUNNED和OUTNUMBERED用得有些矫情,无非是为了后面的坦克大战做些铺垫罢了。而且为了凸显狂怒的厉害,另外三辆谢尔曼坦克居然都没有装备口径大点儿的坦克炮,打在老虎的身上就一个疤,纯粹打酱油来凸显主角的。
这样看来,我们的战争片里带上主角光环的英雄们也不寂寞。我突然理解了守着电视不停换频道在神剧间切换的老爸,我们对英雄的期待其实并无差别,只是美国人的电影里道具更真实(不会出现日本人开捷达,游击队用AK47的笑话)罢了,所有正面人物都能中枪不死,所有敌人都是一枪N个,所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都是好人才能体会的专利。没法,老百姓就是爱看,只要别手撕就行。
然后是罗根饰演的诺曼,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打字员成长为杀敌不眨眼的勇士,电影的铺垫虽略嫌生硬,但是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战争中的变化。当然你要说被扭曲了我也同意。杀掉一个投降的俘虏似乎算不得好汉,但是考虑到那德国兵穿着美军大衣,排除是间谍的可能性(盟军吃了不少冒充美军的德军的苦头,在《圣战士》里有非常精确的描写,此文不赘述),也至少说明此人杀过不少美国大兵。这点和他们美国人打完仗都要搜刮一下德国兵尸体同理。战争中没有情面可讲,所以不能说对错。
其实不管是《拯救大兵》还是《狂怒》,美帝主旋律电影要想展现G.I.JOE大兵的最终胜利,背景都得设置在战争即将结束,敌人已经是强弩之末的时候。我想是没人愿意去拍摄敦刻尔克大撤退或者麦克阿瑟逃亡菲律宾的故事的,太丢人了是不?这样看来,全是娃娃兵的纳粹面对几个美国老爷们儿被秒杀得丢盔弃甲也是情理之中了。最后电影谢幕时,以狂怒为中心,周围成片的德军尸体实在是让导演和观众都大大的YY了一把,过瘾!
其实走出影城看到外面的好天气,总要为自己生活在和平的时代而松一口气。战争如此毁人不倦,是万万不要发生在我的时代才好的。今年已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百年纪念了,从这个意义上看,《狂怒》或许在军迷眼里有这样那样疏漏,仍然不失为一部好的反战电影。反战电影以战争形式体现,如同坦克是对付坦克的最好武器一般。
今天是感恩节,难得天气晴好,上午工作完成后与老婆在万达广场碰头,随便吃点鸡肉汉堡喝点可乐便一头扎入影城。
二战片是我们共同的爱好,老婆最爱《兵临城下》里裘德洛饰演的狙击手瓦西里,经常要我推荐二战大片给她。这次看坦克大战也是预谋很久了。之前看过一些影评,吐槽这部所谓美帝主旋律作品里五个坦克兵大战德军一个营的场面,和我们的手撕鬼子片有一拼。但是也有一些介绍说这部电影采用了现今存世的唯一一辆能开动的德国虎式坦克,作为军迷也甚是期待在大屏幕上看到它的再世。
周四的中午影城里人影寥寥无几,选个中央的皇帝位,有一种包场的感觉。首先就排除了周围人山人海议论纷纷的干扰,得以静下心来慢慢体验。不得不说电影一开始的气氛就营造得很到位,巨大的炮弹轰炸声足以让午餐后昏昏欲睡的我毫无倦意。硝烟弥漫的战场,血肉模糊的尸体,支离破碎的房屋和死气沉沉的战车具有难得的代入感,脑子里飞快的在将这些布景和道具与之前的《拯救大兵雷恩》等大片做对比。
皮特扮演的车长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德语和鬼子叫阵,也能将圣经倒背如流,恩威并重博得下属尊重,也能随机应变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尤其是在和虎式坦克交手那一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文武双全高大上的老帅哥英雄自然是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最后被德军狙击手的步枪打中三下也不会立刻挂掉,还有精力说一堆废话并秒杀一个鬼子简直是超人附身。二战后期德军的虎式坦克皮粗肉厚,88毫米炮确实无人能挡,但是片头导演的字幕其实忽略了盟军强大的后勤能力以及绝对的制空权,那个OUTGUNNED和OUTNUMBERED用得有些矫情,无非是为了后面的坦克大战做些铺垫罢了。而且为了凸显狂怒的厉害,另外三辆谢尔曼坦克居然都没有装备口径大点儿的坦克炮,打在老虎的身上就一个疤,纯粹打酱油来凸显主角的。
这样看来,我们的战争片里带上主角光环的英雄们也不寂寞。我突然理解了守着电视不停换频道在神剧间切换的老爸,我们对英雄的期待其实并无差别,只是美国人的电影里道具更真实(不会出现日本人开捷达,游击队用AK47的笑话)罢了,所有正面人物都能中枪不死,所有敌人都是一枪N个,所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都是好人才能体会的专利。没法,老百姓就是爱看,只要别手撕就行。
然后是罗根饰演的诺曼,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打字员成长为杀敌不眨眼的勇士,电影的铺垫虽略嫌生硬,但是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战争中的变化。当然你要说被扭曲了我也同意。杀掉一个投降的俘虏似乎算不得好汉,但是考虑到那德国兵穿着美军大衣,排除是间谍的可能性(盟军吃了不少冒充美军的德军的苦头,在《圣战士》里有非常精确的描写,此文不赘述),也至少说明此人杀过不少美国大兵。这点和他们美国人打完仗都要搜刮一下德国兵尸体同理。战争中没有情面可讲,所以不能说对错。
其实不管是《拯救大兵》还是《狂怒》,美帝主旋律电影要想展现G.I.JOE大兵的最终胜利,背景都得设置在战争即将结束,敌人已经是强弩之末的时候。我想是没人愿意去拍摄敦刻尔克大撤退或者麦克阿瑟逃亡菲律宾的故事的,太丢人了是不?这样看来,全是娃娃兵的纳粹面对几个美国老爷们儿被秒杀得丢盔弃甲也是情理之中了。最后电影谢幕时,以狂怒为中心,周围成片的德军尸体实在是让导演和观众都大大的YY了一把,过瘾!
其实走出影城看到外面的好天气,总要为自己生活在和平的时代而松一口气。战争如此毁人不倦,是万万不要发生在我的时代才好的。今年已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百年纪念了,从这个意义上看,《狂怒》或许在军迷眼里有这样那样疏漏,仍然不失为一部好的反战电影。反战电影以战争形式体现,如同坦克是对付坦克的最好武器一般。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