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谱对应的五线谱调节步骤是需要用手弹奏,然后会有额外的加线,再利用耳朵来听就可以为五线谱定调了。最早的发源地是希腊,它的历史要比数字形的简谱早得多。在古希腊,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声乐。到了罗马时代,开始用另一种符号来表示音的高低,这种记谱法称为“纽姆记谱法”。具体操作如下:
1、有时五条线不够用,就会有额外的加线,比如中央C就在高音谱表的下加一线上,在低音谱表的上加一线上。
2、找到了中央C,可以此类推出1,2,3,4,5,6,7了。
3、由于简谱只用7个数字来表示整个音域,所以会在数字上下加点来表示高八度。
4、五线谱中的音符如果上面加点,将不再是表示高八度了,而是顿音记号 ,表示这个音要演奏得非常短促。
5、音符右边加点的音符叫作附点音符,表示增加该音符时值的一半, 这一点与简谱相同。
6、符头的位置决定音调的高低,而符干和符尾的形态决定音符节拍长度。
注意事项:
根据停顿长度不同,分为全休止符、二分休止符、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十六分休止符等。
总结:两线之间的音符与这两条线上的音符,相差一度,表现简谱上就是数字相差1。且位置越高,音调越高。有时五条线不够用,就会有额外的加线,比如中央C就在高音谱表的下加一线上,在低音谱表的上加一线上。对应简谱是1。
1、在五线谱中,音调的高低取决于音符的头所占据的位置,比如中央C就在高音谱表的下加一线上,在低音谱表的上加一线上。对应简谱是1。最下面第一条线叫做“第一线”,往上数第二条线叫“第二线”,再往上数是“第三线”、“第四线”,最上面一条线是“第五线”。
2、找到了中央C,就可以此类推出1,2,3,4,5,6,7了。初学者的方法就是从do一个一个往上数,是“线”与“线”之间的地方叫做“间”,这些间也是自下往上数的。同“线”一样,最下面的一间叫做“第一间”,往上数是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
3、由于简谱只用7个数字来表示整个音域,所以会在数字上下加点来表示高八度或低八度。比如头上加点的1,可以直接表示成7上面一度占据第三间的那个音。
4、但是,表示这个音要演奏得非常短促,可在五线谱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加线及加间各分别称为上加第1线、上加第1间,下加第1线、下加第1间等。
5、另外,音符右边加点的音符叫作附点音符,表示增加该音符时值的一半, 这一点与简谱相同。
6、音符符头的位置决定音调的高低,而符干和符尾的形态决定音符所持续的节拍长度。如全音符为四拍,以此类推。简谱也有相应的表示,用的是短横线和下划线。升记号(♯)表示将基本音级升高半音。
7、简谱中的0表示停顿的休止符,在五线谱中,由专门的符号来表示,根据停顿长度不同,分为全休止符、二分休止符、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十六分休止符等。重升记号(×)表示将基本音级升高两个半音(一个全音)。
注意事项:
G谱号 表示小字一组的g,记在五线谱的第二线上,又叫高音谱号;另外有记在第一线上的,叫古法国式高音谱号。
F谱号 表示小字组的f,记在五线谱的第四线上,也叫低音谱号;另外还有记在第五线上的,叫倍低音谱号。
C谱号上下均等,最中间的部分对准哪一条线,在这条线上标出的音就唱(do)。以此上下类推。C谱号 表示小字一组的c,可记在五线谱的任何一线上。
五线谱和简谱都是看谱子的方式 ,五线谱看起来没有简谱直观,数字简谱以可动唱名法为基础,用1、2、3、4、5、6、7代表音阶中的7个基本音级,读音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O表示。每一个数字的时值名相当于五线谱的4分音符。
五线谱的每根线以及线与线之间的空间,自下而上分别称为第1线、第2线、第3线、第4线、第5线和第1间、第2间、第3间、第4间。线和间如不够使用,可在五线谱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加线及加间各分别称为上加第1线、上加第1间;下加第1线、下加第1间等,各代表1个音级。这些音级的固定高度根据所用的谱号来决定。谱号有 3种:高音谱号,亦称G谱号;低音谱号,亦称F谱号;中音谱号,亦称C谱号。
现在我遇到的是这两个,要是以后遇到其他的怎么自己判断呢?有没有相关的资料可以给我发一份吗?
这样的资料网上太多了,搜一下“乐理”就是。
如果怕看起来太复杂,可以用简单的办法来数,比如说没有记号的五线谱,主音就是C,即C大调,一个升记号就是主音往上升5度,CDEFG,也就是C调里的第5个音,即G,那么一个升记号就是G大调。同理,一个降记号就是主音下降5度,CBAGF,就是F大调。2个降记号就是从1个降记号F大调再下降5度,但这里就是FEDB(bB),在F大调里没有A这个音的。如果这个都不明白的话你就去搜一下音程和大调式的构成,虽然有点复杂但肯定比看完整本乐理书要简单。
1=降E还原到C大调上需要三个降号吗?降BEA?
那要是1=降B呢?
对
1=降B是两个降号 降B和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