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初中物理课堂生活化
展开全部
一、理论支持:建构主义理论
1、学习观: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2、教学观: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3、提倡情境性教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从下图中的例子,很好的能说明建构主义理论。同在一池塘的鱼和青蛙,一天青蛙对鱼说我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鱼说行啊,你把看到的好的事情给我讲讲。青蛙看到了一头牛,并且把它看到的牛的模样向鱼描述了一下,于是鱼就把牛的模样想象成了图中的样子。
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述和他本人的思考,对同一知识的掌握因为个体差异而不同,很有可能把所学内容变形走样,有些学生没见过青砖绿瓦,没见过鹅毛大雪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们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物理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物理教学由原来关注理性、抽象的科学世界,回归到学生的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世界里,构建一个良好的建构环境,使学生在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中,领略到物理世界美妙、和谐的科学内涵和人文内涵,进而提升学生未来的生活质量。那么物理课堂教学如何生活化?
1、引入课题情景生活化
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要充分挖掘物理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物理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从中引出物理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物理问题的存在,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问题展开探究,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教学时借助于生活情境的创设,把教材中所提出来的问题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使得课题一开始就能使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感到亲切友好多了,就对它打开了接受之门。例如:在我们学习“怎样区分声音”时,引导大家回忆生活中常见的事。如收银员通过听用力弹钞票时发出的声音,来区分钞票的真假;挑选西瓜时通过拍打西瓜听其发声的音调,来判断西瓜的成熟程度;从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情景引入到怎样区分声音。这些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走进课堂学习。
2、课堂教学、讲解、举例生活化
新的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是在课程中整合“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因此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社会密切联系的意识。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探索其中隐藏的物理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并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在讲解各个知识点时所列举的例子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因而学生具有探究的能动性。如:学习“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时,举例说:炒菜时闻到香味较浓,菜凉了闻到的香味也就没有那么浓了;冰糖放到热水里比放到冷水里溶得快;在讲运动的相对性时,可举坐车子时觉到树木、房子向后退的例子等等这些密切与身边的生活、生产相关的实例,通过对这些事例的分析、解释,使学生确信物理既有趣又有用,学习物理的兴趣稳定持久、学习的主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就像在体验快乐的生活,怎么还会觉得物理难学呢?
3、作业、练习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它为我们指明了物理教学活动的方向:物理就在你的身边,生活需要物理,物理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用于巩固学习内容、提高能力的练习与作业应避免为练习而做练习,为做作业而布置作业。教师在布置练习、作业时应精心创设生活化情境,能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从而获得认识、感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例如在学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时,如果设计这样的一道题:一个物体的质量多少,体积多少,求它的密度。这样虽然也能起到巩固练习密度公式的作用,但是跟学生生活完全脱离,学生感觉就是做练习。如果改成这样:小红同学星期天在一装饰品店买回一戒指,测得其质量为8.9克,投入装水的量筒排开水的体积10ml,请你来做技术员,根据以上数据和所学的密度知识初步判断小红同学买的是不是纯金戒指?这样的题目与其说是做作业还不如说是在解决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其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把这样一段生活经历摆出来,就让学生感觉到这不是在做题,而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解决一个生活实际问题,有用的问题,有了内在动力,那么学习的心情自然不同了,让他产生愉快的情感,思维活跃地投入学习,产生的效果自然就好。
三、从物理走向社会
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是课堂的延伸,是知识的升华。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1、开创课堂社会探究模式
社会探究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对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通过真实的探究过程,学生应学会给这些问题定义,学会和别人一起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以及在尽可能多的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作为中学生我们的要求不可能这么高,我们可以以课堂作为舞台,创设课堂上小社会环境,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学习“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一节时,我首先为学生提供以下有关资料:酸雨的危害的实例,大气污染的程度数据,家庭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讨论:我们城市空气污染的来源,近几年政府的努力有哪些改善措施,你将来对净化我们的大气有何建议等。
2、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肯定要遇到许多困难,有一些是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解决的。例如学生安装一些简单的电路,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更换保险丝等。在学校里,怎样做到安全用电,对课本上的实验怎样利用学校现有的器材进行改进,在生活中怎样改进家庭中的燃具,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减少大气污染。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物理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的物理实践活动,应选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实践内容,例如:人类的哪些活动可以形成城镇中的热岛效应?你家里使用的主要能源有哪些?你的家庭、学校或社区有哪些不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地方?这些实践的内容都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从探究这些学生熟悉的实践内容,不仅能帮助他们复习、理解、记忆学过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吸引他们探索新的物理现象和规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学习观: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2、教学观: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3、提倡情境性教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从下图中的例子,很好的能说明建构主义理论。同在一池塘的鱼和青蛙,一天青蛙对鱼说我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鱼说行啊,你把看到的好的事情给我讲讲。青蛙看到了一头牛,并且把它看到的牛的模样向鱼描述了一下,于是鱼就把牛的模样想象成了图中的样子。
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述和他本人的思考,对同一知识的掌握因为个体差异而不同,很有可能把所学内容变形走样,有些学生没见过青砖绿瓦,没见过鹅毛大雪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们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物理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物理教学由原来关注理性、抽象的科学世界,回归到学生的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世界里,构建一个良好的建构环境,使学生在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中,领略到物理世界美妙、和谐的科学内涵和人文内涵,进而提升学生未来的生活质量。那么物理课堂教学如何生活化?
1、引入课题情景生活化
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要充分挖掘物理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物理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从中引出物理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物理问题的存在,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问题展开探究,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教学时借助于生活情境的创设,把教材中所提出来的问题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使得课题一开始就能使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感到亲切友好多了,就对它打开了接受之门。例如:在我们学习“怎样区分声音”时,引导大家回忆生活中常见的事。如收银员通过听用力弹钞票时发出的声音,来区分钞票的真假;挑选西瓜时通过拍打西瓜听其发声的音调,来判断西瓜的成熟程度;从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情景引入到怎样区分声音。这些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走进课堂学习。
2、课堂教学、讲解、举例生活化
新的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是在课程中整合“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因此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社会密切联系的意识。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探索其中隐藏的物理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并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在讲解各个知识点时所列举的例子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因而学生具有探究的能动性。如:学习“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时,举例说:炒菜时闻到香味较浓,菜凉了闻到的香味也就没有那么浓了;冰糖放到热水里比放到冷水里溶得快;在讲运动的相对性时,可举坐车子时觉到树木、房子向后退的例子等等这些密切与身边的生活、生产相关的实例,通过对这些事例的分析、解释,使学生确信物理既有趣又有用,学习物理的兴趣稳定持久、学习的主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就像在体验快乐的生活,怎么还会觉得物理难学呢?
3、作业、练习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它为我们指明了物理教学活动的方向:物理就在你的身边,生活需要物理,物理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用于巩固学习内容、提高能力的练习与作业应避免为练习而做练习,为做作业而布置作业。教师在布置练习、作业时应精心创设生活化情境,能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从而获得认识、感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例如在学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时,如果设计这样的一道题:一个物体的质量多少,体积多少,求它的密度。这样虽然也能起到巩固练习密度公式的作用,但是跟学生生活完全脱离,学生感觉就是做练习。如果改成这样:小红同学星期天在一装饰品店买回一戒指,测得其质量为8.9克,投入装水的量筒排开水的体积10ml,请你来做技术员,根据以上数据和所学的密度知识初步判断小红同学买的是不是纯金戒指?这样的题目与其说是做作业还不如说是在解决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其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把这样一段生活经历摆出来,就让学生感觉到这不是在做题,而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解决一个生活实际问题,有用的问题,有了内在动力,那么学习的心情自然不同了,让他产生愉快的情感,思维活跃地投入学习,产生的效果自然就好。
三、从物理走向社会
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是课堂的延伸,是知识的升华。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1、开创课堂社会探究模式
社会探究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对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通过真实的探究过程,学生应学会给这些问题定义,学会和别人一起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以及在尽可能多的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作为中学生我们的要求不可能这么高,我们可以以课堂作为舞台,创设课堂上小社会环境,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学习“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一节时,我首先为学生提供以下有关资料:酸雨的危害的实例,大气污染的程度数据,家庭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讨论:我们城市空气污染的来源,近几年政府的努力有哪些改善措施,你将来对净化我们的大气有何建议等。
2、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肯定要遇到许多困难,有一些是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解决的。例如学生安装一些简单的电路,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更换保险丝等。在学校里,怎样做到安全用电,对课本上的实验怎样利用学校现有的器材进行改进,在生活中怎样改进家庭中的燃具,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减少大气污染。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物理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的物理实践活动,应选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实践内容,例如:人类的哪些活动可以形成城镇中的热岛效应?你家里使用的主要能源有哪些?你的家庭、学校或社区有哪些不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地方?这些实践的内容都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从探究这些学生熟悉的实践内容,不仅能帮助他们复习、理解、记忆学过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吸引他们探索新的物理现象和规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8-07-05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一、理论支持:建构主义理论
1、学习观: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2、教学观: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3、提倡情境性教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从下图中的例子,很好的能说明建构主义理论。同在一池塘的鱼和青蛙,一天青蛙对鱼说我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鱼说行啊,你把看到的好的事情给我讲讲。青蛙看到了一头牛,并且把它看到的牛的模样向鱼描述了一下,于是鱼就把牛的模样想象成了图中的样子。
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述和他本人的思考,对同一知识的掌握因为个体差异而不同,很有可能把所学内容变形走样,有些学生没见过青砖绿瓦,没见过鹅毛大雪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们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物理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物理教学由原来关注理性、抽象的科学世界,回归到学生的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世界里,构建一个良好的建构环境,使学生在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中,领略到物理世界美妙、和谐的科学内涵和人文内涵,进而提升学生未来的生活质量。那么物理课堂教学如何生活化?
1、引入课题情景生活化
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要充分挖掘物理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物理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从中引出物理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物理问题的存在,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问题展开探究,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教学时借助于生活情境的创设,把教材中所提出来的问题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使得课题一开始就能使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感到亲切友好多了,就对它打开了接受之门。例如:在我们学习“怎样区分声音”时,引导大家回忆生活中常见的事。如收银员通过听用力弹钞票时发出的声音,来区分钞票的真假;挑选西瓜时通过拍打西瓜听其发声的音调,来判断西瓜的成熟程度;从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情景引入到怎样区分声音。这些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走进课堂学习。
2、课堂教学、讲解、举例生活化
新的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是在课程中整合“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因此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社会密切联系的意识。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探索其中隐藏的物理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并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在讲解各个知识点时所列举的例子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因而学生具有探究的能动性。如:学习“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时,举例说:炒菜时闻到香味较浓,菜凉了闻到的香味也就没有那么浓了;冰糖放到热水里比放到冷水里溶得快;在讲运动的相对性时,可举坐车子时觉到树木、房子向后退的例子等等这些密切与身边的生活、生产相关的实例,通过对这些事例的分析、解释,使学生确信物理既有趣又有用,学习物理的兴趣稳定持久、学习的主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就像在体验快乐的生活,怎么还会觉得物理难学呢?
3、作业、练习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它为我们指明了物理教学活动的方向:物理就在你的身边,生活需要物理,物理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用于巩固学习内容、提高能力的练习与作业应避免为练习而做练习,为做作业而布置作业。教师在布置练习、作业时应精心创设生活化情境,能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从而获得认识、感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例如在学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时,如果设计这样的一道题:一个物体的质量多少,体积多少,求它的密度。这样虽然也能起到巩固练习密度公式的作用,但是跟学生生活完全脱离,学生感觉就是做练习。如果改成这样:小红同学星期天在一装饰品店买回一戒指,测得其质量为8.9克,投入装水的量筒排开水的体积10ml,请你来做技术员,根据以上数据和所学的密度知识初步判断小红同学买的是不是纯金戒指?这样的题目与其说是做作业还不如说是在解决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其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把这样一段生活经历摆出来,就让学生感觉到这不是在做题,而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解决一个生活实际问题,有用的问题,有了内在动力,那么学习的心情自然不同了,让他产生愉快的情感,思维活跃地投入学习,产生的效果自然就好。
三、从物理走向社会
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是课堂的延伸,是知识的升华。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1、开创课堂社会探究模式
社会探究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对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通过真实的探究过程,学生应学会给这些问题定义,学会和别人一起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以及在尽可能多的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作为中学生我们的要求不可能这么高,我们可以以课堂作为舞台,创设课堂上小社会环境,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学习“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一节时,我首先为学生提供以下有关资料:酸雨的危害的实例,大气污染的程度数据,家庭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讨论:我们城市空气污染的来源,近几年政府的努力有哪些改善措施,你将来对净化我们的大气有何建议等。
2、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肯定要遇到许多困难,有一些是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解决的。例如学生安装一些简单的电路,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更换保险丝等。在学校里,怎样做到安全用电,对课本上的实验怎样利用学校现有的器材进行改进,在生活中怎样改进家庭中的燃具,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减少大气污染。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物理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的物理实践活动,应选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实践内容,例如:人类的哪些活动可以形成城镇中的热岛效应?你家里使用的主要能源有哪些?你的家庭、学校或社区有哪些不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地方?这些实践的内容都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从探究这些学生熟悉的实践内容,不仅能帮助他们复习、理解、记忆学过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吸引他们探索新的物理现象和规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学习观: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2、教学观: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3、提倡情境性教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从下图中的例子,很好的能说明建构主义理论。同在一池塘的鱼和青蛙,一天青蛙对鱼说我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鱼说行啊,你把看到的好的事情给我讲讲。青蛙看到了一头牛,并且把它看到的牛的模样向鱼描述了一下,于是鱼就把牛的模样想象成了图中的样子。
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述和他本人的思考,对同一知识的掌握因为个体差异而不同,很有可能把所学内容变形走样,有些学生没见过青砖绿瓦,没见过鹅毛大雪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们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物理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物理教学由原来关注理性、抽象的科学世界,回归到学生的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世界里,构建一个良好的建构环境,使学生在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中,领略到物理世界美妙、和谐的科学内涵和人文内涵,进而提升学生未来的生活质量。那么物理课堂教学如何生活化?
1、引入课题情景生活化
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要充分挖掘物理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物理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从中引出物理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物理问题的存在,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问题展开探究,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教学时借助于生活情境的创设,把教材中所提出来的问题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使得课题一开始就能使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感到亲切友好多了,就对它打开了接受之门。例如:在我们学习“怎样区分声音”时,引导大家回忆生活中常见的事。如收银员通过听用力弹钞票时发出的声音,来区分钞票的真假;挑选西瓜时通过拍打西瓜听其发声的音调,来判断西瓜的成熟程度;从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情景引入到怎样区分声音。这些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走进课堂学习。
2、课堂教学、讲解、举例生活化
新的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是在课程中整合“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因此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社会密切联系的意识。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探索其中隐藏的物理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并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在讲解各个知识点时所列举的例子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因而学生具有探究的能动性。如:学习“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时,举例说:炒菜时闻到香味较浓,菜凉了闻到的香味也就没有那么浓了;冰糖放到热水里比放到冷水里溶得快;在讲运动的相对性时,可举坐车子时觉到树木、房子向后退的例子等等这些密切与身边的生活、生产相关的实例,通过对这些事例的分析、解释,使学生确信物理既有趣又有用,学习物理的兴趣稳定持久、学习的主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就像在体验快乐的生活,怎么还会觉得物理难学呢?
3、作业、练习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它为我们指明了物理教学活动的方向:物理就在你的身边,生活需要物理,物理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用于巩固学习内容、提高能力的练习与作业应避免为练习而做练习,为做作业而布置作业。教师在布置练习、作业时应精心创设生活化情境,能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从而获得认识、感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例如在学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时,如果设计这样的一道题:一个物体的质量多少,体积多少,求它的密度。这样虽然也能起到巩固练习密度公式的作用,但是跟学生生活完全脱离,学生感觉就是做练习。如果改成这样:小红同学星期天在一装饰品店买回一戒指,测得其质量为8.9克,投入装水的量筒排开水的体积10ml,请你来做技术员,根据以上数据和所学的密度知识初步判断小红同学买的是不是纯金戒指?这样的题目与其说是做作业还不如说是在解决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其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把这样一段生活经历摆出来,就让学生感觉到这不是在做题,而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解决一个生活实际问题,有用的问题,有了内在动力,那么学习的心情自然不同了,让他产生愉快的情感,思维活跃地投入学习,产生的效果自然就好。
三、从物理走向社会
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是课堂的延伸,是知识的升华。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1、开创课堂社会探究模式
社会探究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对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通过真实的探究过程,学生应学会给这些问题定义,学会和别人一起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以及在尽可能多的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作为中学生我们的要求不可能这么高,我们可以以课堂作为舞台,创设课堂上小社会环境,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学习“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一节时,我首先为学生提供以下有关资料:酸雨的危害的实例,大气污染的程度数据,家庭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讨论:我们城市空气污染的来源,近几年政府的努力有哪些改善措施,你将来对净化我们的大气有何建议等。
2、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肯定要遇到许多困难,有一些是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解决的。例如学生安装一些简单的电路,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更换保险丝等。在学校里,怎样做到安全用电,对课本上的实验怎样利用学校现有的器材进行改进,在生活中怎样改进家庭中的燃具,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减少大气污染。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物理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的物理实践活动,应选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实践内容,例如:人类的哪些活动可以形成城镇中的热岛效应?你家里使用的主要能源有哪些?你的家庭、学校或社区有哪些不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地方?这些实践的内容都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从探究这些学生熟悉的实践内容,不仅能帮助他们复习、理解、记忆学过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吸引他们探索新的物理现象和规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