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从电子角度解释pnp的放大原理?
经过一年学习,终于搞清楚了,就是一个能带,价带,能级分裂问题。掺杂3价杂质,杂质能级距离价带很近,使得价带顶电子容易激发到杂质带上,从而留下空穴,由于电子的共有化运动,为了方便,从空穴代替了实际上大量电子的运动。哎!求人不如求己-_-# 展开
三极管具有电流放大作用的根本原因,在于PN结内部结构的特殊性,包括三个方面:
1)为了便于发射结发射电子,发射区半导体的掺杂溶度远高于基区半导体的掺杂溶度,且发射结的面积较小。
2)发射区和集电区虽为同一性质的掺杂半导体,但发射区的掺杂溶度要高于集电区的掺杂溶度,且集电结的面积要比发射结的面积大,便于收集电子。
3)联系发射结和集电结两个PN结的基区非常薄,且掺杂溶度也很低。
这三方面的结构特点是三极管具有电流放大作用的内因,而实现电流放大的外因是:
b-e加正向电压,b-c加反向电压(见图示)。
当b-e加正向电压时,在b区电子流走,发射结迅速减小,反向电压急剧降低,阻力减少,电子大量涌入基区,但由于基区掺杂的溶度很低,所以,基极电流Ib也很小。扩散到基区的大量电子除了从b极流走一小部分外,更多的电子将在惯性的作用下继续向集电结扩散,由于集电结面积大,这些电子绝大部被c区吸收,从C极流出,形成集电极电流。
由于边际效应,集电结对电压非常敏感,该结上少量电子的变化就会对P-N的变化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故,b-e间微小的电压变化,会引起P-N结很大的变化,也就是引起e-c间电流很大的变化。这样最终形成了三极管的放大效果。
。

2025-08-07 广告
半导体三极管实现放大有内部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由三极管的结构保证,即发射区高掺杂,基区极薄,且掺杂浓度最低,集电结又加了反向电压,所以扩散到基区的空穴只有极少部分与电子复合,由于集电结加反向电压且其结面积较大,扩散到基区的空穴其余部分均作为基区的非平衡少子在外电场作用下达到集电结,形成漂移电流。在基区复合一个载流子,就有β个载流子被集电极收集,其关系是Ic≈Ie,Ic≈βIb。
放大是针对变化量而言,其实质是利用三极管的控制作用,将直流电源提供的直流功率转换为随信号变化的交流功率输出。
其实对于我们理工科的学生,主要是掌握三极管的放大条件,输入、输出特性。弄明白如何组成单极放大电路,以实现不失真放大,以及如何计算、分析放大器的性能指标。不必过多拘泥详细的放大原理。
建议你有时间在优酷搜一下华成英教授的模电教学视频看看。
。
。
切,不需要这种书面肤浅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