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水平
展开全部
一、现代文阅读能力指的是什么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现代文阅读能力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从总体上看,现代文阅读能力可具体归纳为以下七点:
1.能准确地理解字、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2.阅读一般的记叙文,能理清层次,弄清思路,能正确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会语言特点和表现。
3.阅读一般的说明文,能理清层次,领会内容的性和语言的准确性,能分析文章所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能区分不同类型的说明文的特点及侧重点。
4.阅读一般的议论文,能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能分析议论方法和方式。
5.阅读文学作品能理清情节线索,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典型意义;能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能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能领会文学语言的优美生动,即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6.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能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能迅速从阅读材料中获取所须的信息。
7.能充分运用注释及背景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 学生学不好语文的原因分析
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的理科好的学生经常抱怨语文难学,成绩提高难,答高分更难。每年中考,都会有一些数理化都学得不错的学生,因为语文的影响而没有升入理想中的重点高中。语文达到140分以上更是凤毛麟角。
在中考的各科目中,学生大多数不爱学语文。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存在语文是民族语言,不用怎么学都会的思想误区,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背东西,也不愿读书,加上历次考试数理化都能得高分,而语文却达不到高分,他们体验不到成功感,所以对语文也提不起兴趣。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有自己的特点。语文是以文字为载体,文章中承载着知识,记录着作者的经历,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反映着作者独特的心理体验。它更强调理解与感知,而非记公式或者套公式就能做题。现代文阅读更是如此。一个语段阅读题一般5——7道,但是分值却能达到15——20分。每一道题考查一部分阅读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对全文的理解程度,考查他们是否有自己的独特阅读体验。因此,语文的灵活性更大,开放性更强,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更高。所以语文难以答高分。
另外,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并不是学了书本知识,就能学好语文。更何况中考语文考试已经将课外阅读作为阅读考查内容。所以,语文的学习又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难度。语文可以紧扣时代脉搏,可以与科技、文化、政治、历史、经典著作等等结合起来。学生语文学习的面很广,仅仅靠书本学习远远不够,特别是不能死学书本。不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孩子只靠背也学不好语文,或者说得不了高分。
我们大家都经历过中考、高考,知道这其中的酸辛。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而又能够得到高分,才是我们教师应当思考的。
语文素养的高低,小而言之,关系到孩子的命运,大而言之,关乎民族的素质。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培养高分学生,更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在这方面语文是重要的工具性学科。
三、 如何解决语文难学的问题?
我觉得应当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下手。经历了几届中考,我在教学中边教边思考,并坚持写教学后记,经过一个阶段后我试着总结一下自己的成功做法,渐渐地发现我竟然找到了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方法,也不知道是否对大家有用,姑且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
关键词:兴趣 技巧 训练 持之以恒
一、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 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中生的学习,同样离不开对学科的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1、 引领学生读课文,走进课本的世界
语文教材文质兼美,为学生展现的是无比生动的画卷,这里有山水风景花鸟虫鱼,这里有人间冷暖温情世界,这里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走进语文教科书,学生就仿佛走进了美丽的大自然,走进了神奇的科学世界、奇幻世界,课文带领学生在文海畅游,带领学生阅古览今。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教科书的世界,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世界的丰富。培养学生读课文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最简便易行的途径。教材中有很多适合朗读的材料,像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高尔基的《海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透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笔下的世界。语文教材的丰富性,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读课文,带领学生走进课本的世界,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引领学生悟情境,走进作者的世界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学习课文,不只是学习文字,还要注意把握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通过读课文,学生可以和作者进行一种心理的交流,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也可以与作者进行思想的碰撞,当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发生共鸣时,学生就会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是非一般物质享受所能达到的。教材选编的课文,内容非常丰富,是学生积累和吸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具有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特点。然而作者生活的时代与学生相比也有很大的跨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都要讲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学生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思想,进而把握课文的主题。如学习《藤野先生》,引领学生了解鲁迅进化论思想如何形成的,特别是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学习《背影》,引领学生理解朱自清父亲当时的处境,更好地理解父爱。
3、教师创设情境,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轻松、活泼、有序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我们每个当老师的一种追求,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课堂气氛紧张、压抑、沉闷,学生的学习自然是被动的。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就要给他们展示的舞台,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从去年十一月开始,丹东十四中学在学习了东港小甸子中学的教学改革经验后,也开展了 “学案导学,分组联动”的教学模式研究。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个体学习转变为集体学习,团队成员互相帮助。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学生已经有了强烈的学习意识,教师的提问抑或学生主持的提问都是给了学生锻炼的机会。
开展语文课前5分钟活动。主持人由学生担任,内容包括积累名言、故事、佳片赏析、演讲、读书心得等,也可尝试让学生当小老师,独立讲课。在活动前,老师对主持人进行一定地指导,让学生认真查找资料,备好课。舞台交给学生,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已经点燃,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小老师只有自已先学会,才能教会他人。为了让同学们喜欢自己的教学,他们深入挖掘教材。如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诗词曲五首,我示范讲解了一首,然后让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尝试让学生讲诗。老师给了他们机会,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如讲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一个小组使用了MP3,播放王菲的歌曲导入新课,受到同学的欢迎。另一个小组受到启发,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进行《过零丁洋》的教学。这些平常老师教学采取的手段,小老师运用地也很灵活,下面的同学们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被挖掘出来了。
“学案导学,分组联动”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为了小组的利益,争先恐后的发言,课堂氛围空前高涨起来了。这些学来的经验在我的课堂上发挥了作用。学生每天都盼着上语文课。因为语文课上他们可以更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有更多的展示机会。语文课堂气氛是轻松快乐的,阅读教学是充满挑战性和刺激性的,学生们怎能不爱学语文?
4、教师的激情感染,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生命力
语文教师与其他教师不同之处,就是他们的激情。他们的语言要抑扬顿挫,要随着教学内容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时而如微风拂过水面,时而如疾风骤雨,时而如山间清泉潺潺流水,时而如大雨滂沱白浪滔天。教师不仅是组织者,也同样是一名读者,是阅读教学的参与者,是学生情感的扣动者。在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不可能是平静的。教师的范读是最集中的激情释放。十七中学的唐迪老师到七中交流时,我听过他的课,她喜欢范读,她能用她富于变化的语音语调把学生的心弦扣动,让学生身上的血液沸腾,感觉每个毛孔都仿佛被熨烫过似的。她给我的启发是语文老师就应当是一个出色的演员,你的才学会让学生爱屋及乌的,从而喜欢学习语文。
5、开拓阅读空间,让学生从课外书中汲取力量
过去在七中任教时,学校给基础学年的学生安排校本课程——阅读课。阅读课设立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并且给学生创造一个涉猎课外知识的机会。前面咱们说过,语文的外延很广阔,包括课外阅读,尤其是经典名著的阅读。学生平日里很难挤出大段时间阅读名著,而且有的学生家中既没有藏书,也没有时间看书。所以利用好学校开设的阅读课,我们语文老师可以大作文章。通过上阅读课,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逐渐培养学生安静读书的习惯,并教会他们做好读书笔记的方法,引导学生写读后感。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头脑储备就会丰富,语言就会变得丰富起来,阅读速度也会提上来,学语文的兴趣进一步得到提高。
到了十四中,学校领导提出了“文化立校,读书立人”的口号,班班都有书架,而且间周一次阅读课,每次课两个课时。学校新购大量的文质兼美的图书,充分满足学生需求,给学生“充电”。同时,班级的书架上也由同学捐献家中闲散的图书来充实。学生可以在午休前尽情浏览,广泛涉猎。这些做法,都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
6、开设第二课堂活动,将课内外学习衔接起来。
在七中,我们学校成立了绿风文学社,开办了校园广播站,办了学生自己的期刊。绿风文学社的社员有小记者的培训,报道校内新闻,特别是大型活动,如运动会。文学社有自己的广播——绿风之声,由学生撰稿、编辑、主持、播报。社员们积极地参加学社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将课内所学与实际结合起来,从某种角度促进了学生对语文的喜爱。
到了十四中学,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更具规模。学生自由选课,组成兴趣小组,不仅是语文,其他学科都开设了第二课堂。我感觉第二课堂更加注重知识的拓展,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有很大的帮助。
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形式。它既是认识语言的过程,同时又是使用语言的过程,那么如何去提高阅读能力呢?
除了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阅读,增加学生自我阅读的实践外,还要突破教材局限,拓宽阅读领域,注重平时的阅读积累。老师应该指导并鼓励学生读各种各样的文章,凡是内容健康而又读得懂的都可以读,不可局限于课本。把阅读扩展到课外去,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去阅读。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天读一篇课外文章,坚持看《新闻联播》,并且定期总结交流或者通过课前活动等形式来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使学生能在阅读交流中不断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
有了兴趣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方面的专门训练。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才可能把潜能变成能力。。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现代文阅读能力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从总体上看,现代文阅读能力可具体归纳为以下七点:
1.能准确地理解字、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2.阅读一般的记叙文,能理清层次,弄清思路,能正确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会语言特点和表现。
3.阅读一般的说明文,能理清层次,领会内容的性和语言的准确性,能分析文章所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能区分不同类型的说明文的特点及侧重点。
4.阅读一般的议论文,能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能分析议论方法和方式。
5.阅读文学作品能理清情节线索,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典型意义;能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能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能领会文学语言的优美生动,即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6.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能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能迅速从阅读材料中获取所须的信息。
7.能充分运用注释及背景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 学生学不好语文的原因分析
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的理科好的学生经常抱怨语文难学,成绩提高难,答高分更难。每年中考,都会有一些数理化都学得不错的学生,因为语文的影响而没有升入理想中的重点高中。语文达到140分以上更是凤毛麟角。
在中考的各科目中,学生大多数不爱学语文。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存在语文是民族语言,不用怎么学都会的思想误区,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背东西,也不愿读书,加上历次考试数理化都能得高分,而语文却达不到高分,他们体验不到成功感,所以对语文也提不起兴趣。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有自己的特点。语文是以文字为载体,文章中承载着知识,记录着作者的经历,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反映着作者独特的心理体验。它更强调理解与感知,而非记公式或者套公式就能做题。现代文阅读更是如此。一个语段阅读题一般5——7道,但是分值却能达到15——20分。每一道题考查一部分阅读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对全文的理解程度,考查他们是否有自己的独特阅读体验。因此,语文的灵活性更大,开放性更强,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更高。所以语文难以答高分。
另外,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并不是学了书本知识,就能学好语文。更何况中考语文考试已经将课外阅读作为阅读考查内容。所以,语文的学习又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难度。语文可以紧扣时代脉搏,可以与科技、文化、政治、历史、经典著作等等结合起来。学生语文学习的面很广,仅仅靠书本学习远远不够,特别是不能死学书本。不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孩子只靠背也学不好语文,或者说得不了高分。
我们大家都经历过中考、高考,知道这其中的酸辛。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而又能够得到高分,才是我们教师应当思考的。
语文素养的高低,小而言之,关系到孩子的命运,大而言之,关乎民族的素质。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培养高分学生,更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在这方面语文是重要的工具性学科。
三、 如何解决语文难学的问题?
我觉得应当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下手。经历了几届中考,我在教学中边教边思考,并坚持写教学后记,经过一个阶段后我试着总结一下自己的成功做法,渐渐地发现我竟然找到了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方法,也不知道是否对大家有用,姑且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
关键词:兴趣 技巧 训练 持之以恒
一、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 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中生的学习,同样离不开对学科的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1、 引领学生读课文,走进课本的世界
语文教材文质兼美,为学生展现的是无比生动的画卷,这里有山水风景花鸟虫鱼,这里有人间冷暖温情世界,这里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走进语文教科书,学生就仿佛走进了美丽的大自然,走进了神奇的科学世界、奇幻世界,课文带领学生在文海畅游,带领学生阅古览今。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教科书的世界,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世界的丰富。培养学生读课文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最简便易行的途径。教材中有很多适合朗读的材料,像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高尔基的《海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透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笔下的世界。语文教材的丰富性,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读课文,带领学生走进课本的世界,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引领学生悟情境,走进作者的世界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学习课文,不只是学习文字,还要注意把握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通过读课文,学生可以和作者进行一种心理的交流,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也可以与作者进行思想的碰撞,当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发生共鸣时,学生就会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是非一般物质享受所能达到的。教材选编的课文,内容非常丰富,是学生积累和吸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具有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特点。然而作者生活的时代与学生相比也有很大的跨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都要讲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学生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思想,进而把握课文的主题。如学习《藤野先生》,引领学生了解鲁迅进化论思想如何形成的,特别是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学习《背影》,引领学生理解朱自清父亲当时的处境,更好地理解父爱。
3、教师创设情境,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轻松、活泼、有序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我们每个当老师的一种追求,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课堂气氛紧张、压抑、沉闷,学生的学习自然是被动的。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就要给他们展示的舞台,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从去年十一月开始,丹东十四中学在学习了东港小甸子中学的教学改革经验后,也开展了 “学案导学,分组联动”的教学模式研究。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个体学习转变为集体学习,团队成员互相帮助。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学生已经有了强烈的学习意识,教师的提问抑或学生主持的提问都是给了学生锻炼的机会。
开展语文课前5分钟活动。主持人由学生担任,内容包括积累名言、故事、佳片赏析、演讲、读书心得等,也可尝试让学生当小老师,独立讲课。在活动前,老师对主持人进行一定地指导,让学生认真查找资料,备好课。舞台交给学生,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已经点燃,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小老师只有自已先学会,才能教会他人。为了让同学们喜欢自己的教学,他们深入挖掘教材。如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诗词曲五首,我示范讲解了一首,然后让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尝试让学生讲诗。老师给了他们机会,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如讲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一个小组使用了MP3,播放王菲的歌曲导入新课,受到同学的欢迎。另一个小组受到启发,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进行《过零丁洋》的教学。这些平常老师教学采取的手段,小老师运用地也很灵活,下面的同学们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被挖掘出来了。
“学案导学,分组联动”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为了小组的利益,争先恐后的发言,课堂氛围空前高涨起来了。这些学来的经验在我的课堂上发挥了作用。学生每天都盼着上语文课。因为语文课上他们可以更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有更多的展示机会。语文课堂气氛是轻松快乐的,阅读教学是充满挑战性和刺激性的,学生们怎能不爱学语文?
4、教师的激情感染,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生命力
语文教师与其他教师不同之处,就是他们的激情。他们的语言要抑扬顿挫,要随着教学内容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时而如微风拂过水面,时而如疾风骤雨,时而如山间清泉潺潺流水,时而如大雨滂沱白浪滔天。教师不仅是组织者,也同样是一名读者,是阅读教学的参与者,是学生情感的扣动者。在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不可能是平静的。教师的范读是最集中的激情释放。十七中学的唐迪老师到七中交流时,我听过他的课,她喜欢范读,她能用她富于变化的语音语调把学生的心弦扣动,让学生身上的血液沸腾,感觉每个毛孔都仿佛被熨烫过似的。她给我的启发是语文老师就应当是一个出色的演员,你的才学会让学生爱屋及乌的,从而喜欢学习语文。
5、开拓阅读空间,让学生从课外书中汲取力量
过去在七中任教时,学校给基础学年的学生安排校本课程——阅读课。阅读课设立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并且给学生创造一个涉猎课外知识的机会。前面咱们说过,语文的外延很广阔,包括课外阅读,尤其是经典名著的阅读。学生平日里很难挤出大段时间阅读名著,而且有的学生家中既没有藏书,也没有时间看书。所以利用好学校开设的阅读课,我们语文老师可以大作文章。通过上阅读课,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逐渐培养学生安静读书的习惯,并教会他们做好读书笔记的方法,引导学生写读后感。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头脑储备就会丰富,语言就会变得丰富起来,阅读速度也会提上来,学语文的兴趣进一步得到提高。
到了十四中,学校领导提出了“文化立校,读书立人”的口号,班班都有书架,而且间周一次阅读课,每次课两个课时。学校新购大量的文质兼美的图书,充分满足学生需求,给学生“充电”。同时,班级的书架上也由同学捐献家中闲散的图书来充实。学生可以在午休前尽情浏览,广泛涉猎。这些做法,都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
6、开设第二课堂活动,将课内外学习衔接起来。
在七中,我们学校成立了绿风文学社,开办了校园广播站,办了学生自己的期刊。绿风文学社的社员有小记者的培训,报道校内新闻,特别是大型活动,如运动会。文学社有自己的广播——绿风之声,由学生撰稿、编辑、主持、播报。社员们积极地参加学社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将课内所学与实际结合起来,从某种角度促进了学生对语文的喜爱。
到了十四中学,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更具规模。学生自由选课,组成兴趣小组,不仅是语文,其他学科都开设了第二课堂。我感觉第二课堂更加注重知识的拓展,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有很大的帮助。
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形式。它既是认识语言的过程,同时又是使用语言的过程,那么如何去提高阅读能力呢?
除了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阅读,增加学生自我阅读的实践外,还要突破教材局限,拓宽阅读领域,注重平时的阅读积累。老师应该指导并鼓励学生读各种各样的文章,凡是内容健康而又读得懂的都可以读,不可局限于课本。把阅读扩展到课外去,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去阅读。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天读一篇课外文章,坚持看《新闻联播》,并且定期总结交流或者通过课前活动等形式来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使学生能在阅读交流中不断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
有了兴趣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方面的专门训练。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才可能把潜能变成能力。。
展开全部
一、明确阅读的重要性 抛弃错误的认识
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体现语文实际能力的重要窗口,阅读能力反映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以及学生今后是否能适应进一步学习或工作的需要。阅读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不仅如此,阅读还是识字积词、扩大知识面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泉州市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占了40多分,它直接决定了学生升学的命运。同时,还要让学生改变语文只要死记硬背或临场发挥就好了的错误认识。让学生们认识到阅读是一种复杂的高层次思维形式,做到勤于动脑、动手进行积极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二、明确阅读要求 养成阅读习惯
要想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首先让学生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现代文阅读的一些基本要求。
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6.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7.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8.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9.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10.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
教师让学生明确以上这些对于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在做阅读题时就会有针对性,就能胸有成竹,有的放矢,不会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叮。学生明确了阅读的要求是迈出了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步。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才能事半功倍。阅读教学中,我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现代文阅读的一些基本要求,以教材为范例,把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去阅读,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去悟,进而在认真反复的品读中发现问题,提出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和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品味文章的精妙之处。学生少走了不少弯路。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也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对于这个“例子”广大教师要给学生质疑解难的具体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
同时,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就要致力于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首先是预习,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才能够发现问题,然后在课堂上等待老师答疑解惑。其次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标注”,如对关键性字词、重点语句等进行圈、点、勾、划。遇到不懂的字词、语句也要标明,不怕查工具书,不怕请教老师或同学,养成这些好习惯。此外,必须在书本的空白处随手写上阅读心得、联想、疑惑等,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在疑问中积极展开思维,反复琢磨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古人也曾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要求学生要多读,虽不能读到百遍,但至少也要读三到五遍,从浏览到精读,由浅到深,循序渐进,无论通读、翻读、查读、跳读,注意力越集中,目标就越明确,效果也就越明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过程中,还要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把阅读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学课文与学生活、学做人结合起来,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阅读和应用实践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
三、重视名著阅读 厚积才能薄发
阅读教学仅靠课本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延伸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才能使学生具有丰富全面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在课外阅读建议中列举出14部名著,其中童话、寓言各2部,诗歌1部,散文1部,长篇文学名著中国3部,外国5部。2004年以来,泉州中考语文试题对名著阅读的考查一年比一年更重视。考查范围集中在六部中外名著,内容丰富,形式灵活,题型多样。
名著以其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尤其在现代,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中考制度的不断改革,阅读名著已成为中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并将名著阅读训练系统化、科学化。每学期伊始都要求同学们购买名著或借阅名著,并做好不少于20篇的读书笔记。由于学生素质不同,教师可以给语文底子稍差些的同学规定阅读任务。也可以让这些同学口述某些章节的内容和自己读了这篇文章之后的感受,或者问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在同学口述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对于文学功底较好的同学,老师要求这部分同学详细地写出自己的读书笔记,及时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鉴于此,我挑最精彩的名著情节,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开展讲名著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提高大家对名著的认知度。在多媒体教室,寻找名著中相应的视频播放供同学们观看,加深名著在他们脑海中的印象,让学生对名著感兴趣,效果还是不错的。笔者细心发现不少学生,如果能够喜欢阅读名著,认认真真读完我们推荐的名著,认认真真的写好读书笔记,那么做现代文阅读题,就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所以说,厚积才能薄发。
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体现语文实际能力的重要窗口,阅读能力反映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以及学生今后是否能适应进一步学习或工作的需要。阅读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不仅如此,阅读还是识字积词、扩大知识面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泉州市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占了40多分,它直接决定了学生升学的命运。同时,还要让学生改变语文只要死记硬背或临场发挥就好了的错误认识。让学生们认识到阅读是一种复杂的高层次思维形式,做到勤于动脑、动手进行积极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二、明确阅读要求 养成阅读习惯
要想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首先让学生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现代文阅读的一些基本要求。
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6.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7.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8.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9.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10.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
教师让学生明确以上这些对于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在做阅读题时就会有针对性,就能胸有成竹,有的放矢,不会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叮。学生明确了阅读的要求是迈出了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步。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才能事半功倍。阅读教学中,我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现代文阅读的一些基本要求,以教材为范例,把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去阅读,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去悟,进而在认真反复的品读中发现问题,提出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和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品味文章的精妙之处。学生少走了不少弯路。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也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对于这个“例子”广大教师要给学生质疑解难的具体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
同时,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就要致力于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首先是预习,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才能够发现问题,然后在课堂上等待老师答疑解惑。其次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标注”,如对关键性字词、重点语句等进行圈、点、勾、划。遇到不懂的字词、语句也要标明,不怕查工具书,不怕请教老师或同学,养成这些好习惯。此外,必须在书本的空白处随手写上阅读心得、联想、疑惑等,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在疑问中积极展开思维,反复琢磨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古人也曾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要求学生要多读,虽不能读到百遍,但至少也要读三到五遍,从浏览到精读,由浅到深,循序渐进,无论通读、翻读、查读、跳读,注意力越集中,目标就越明确,效果也就越明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过程中,还要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把阅读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学课文与学生活、学做人结合起来,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阅读和应用实践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
三、重视名著阅读 厚积才能薄发
阅读教学仅靠课本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延伸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才能使学生具有丰富全面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在课外阅读建议中列举出14部名著,其中童话、寓言各2部,诗歌1部,散文1部,长篇文学名著中国3部,外国5部。2004年以来,泉州中考语文试题对名著阅读的考查一年比一年更重视。考查范围集中在六部中外名著,内容丰富,形式灵活,题型多样。
名著以其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尤其在现代,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中考制度的不断改革,阅读名著已成为中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并将名著阅读训练系统化、科学化。每学期伊始都要求同学们购买名著或借阅名著,并做好不少于20篇的读书笔记。由于学生素质不同,教师可以给语文底子稍差些的同学规定阅读任务。也可以让这些同学口述某些章节的内容和自己读了这篇文章之后的感受,或者问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在同学口述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对于文学功底较好的同学,老师要求这部分同学详细地写出自己的读书笔记,及时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鉴于此,我挑最精彩的名著情节,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开展讲名著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提高大家对名著的认知度。在多媒体教室,寻找名著中相应的视频播放供同学们观看,加深名著在他们脑海中的印象,让学生对名著感兴趣,效果还是不错的。笔者细心发现不少学生,如果能够喜欢阅读名著,认认真真读完我们推荐的名著,认认真真的写好读书笔记,那么做现代文阅读题,就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所以说,厚积才能薄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如何真正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这一直是许多中学语文教师所迷惑的问题,更是他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多次考试之后,总有不尽人意之处。老师们也往往苦不堪言,劳动与所得不成比例,学生也大失所望,怨天载道。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呢? 通过二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地阅读,充分调动他们读的积极性,真正体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也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对于这个“例子”广大教师要给学生质疑解难的具体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想、方法去领悟问题,达到释疑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矛盾”之处着手,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可抓住文章开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一句来分析,提出问题:为什么既用“似乎”又要运用“确凿”,从而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掌握从课文“矛盾”之处产生疑问,从分析课文,感知课文,回顾课文中释疑的方法。这样,围绕“疑”有的放矢地阅读就能逐渐达到解难释疑的目的,从而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同时,教师指导,阅读课文时,针对阅读内容,因势利导地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因地制宜创设情境,搭桥铺路,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而启发引导他们阅读的兴趣。教师在讲解课文时,结合教材,循循善诱地推荐,介绍一些与课文中内容上或形式上相似的作品学生阅读。例如,我们学习了《背影》,可以推荐学生读一些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月色》等,也可组织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如:读书会、读书讨论,开展书评等,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要注意充分运用教材,更新教学观念,改革陈旧教法,强化阅读训练 现行教材现代文文体齐备,范文较多,结构合理,语言准确、生动、鲜明,是我们进行阅读训练的极好的材料,关键在于改变那种仅着眼于课文内容的死板的教条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中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作为准则,因文制宜地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回答问题,有计划地把一些讲授课上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阅读基本规律的新型课。这样,至少避免了“碗外讨米”,另觅阅读材料进行训练的麻烦。省时、省力,既减轻学生理解的负担,又能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三、要注意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在做现代文阅读题时,不必急于解答,首先浏览一下所有的问题,带着问题针对性的阅读。同时,注意阅读材料所属文体的有关知识,并以其引导学生的思维,争取理解这些题目,全面认识,理解材料,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同时,在现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教给学生预习、复习、使用工具书的方法等等。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把阅读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学课文与学生活、学做人结合起来,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阅读和应用实践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 诚然,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勤于总结,积极探索,不断进取,定会找到更好的方法、途径,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