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命的角度说说校园暴力有什么危害
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身心影响:恐惧、消沉抑郁、创伤后遗症、忧虑、胃痛、吸毒、酗酒、自残、自杀,自己也成为欺凌者,可能是校园枪击案的原因之一。
其他影响:常常缺席、对老师不恭敬。
被欺凌者性格内向、害羞、怕事。在同学间不受重视,只有很少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缺乏与同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有身体障碍者、有智力障碍者。沉默、表达能力不佳者。性格或行为上有异于他人。
扩展资料
校园暴力成了现在学生中流行的一股邪风 根据教育署系2002至2003年度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学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约七百多宗。若扣除学校假期,则平均每日三宗。
亦有调查结果显示,于同一年中学训导老师曾处理六百四十三宗欺凌同学个案,数目占中学生人数的零点一四百分比。可见欺凌个案在校园是多么严重的一件事。
其实,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欺凌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长期欺负别人,会很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理心等等,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等等。
同时间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所以,欺凌是学校须正视并加以制止及预防的问题。但同学和家长的合作也很重要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反校园暴力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校园欺凌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国外许多学者就开始研究校园暴力。对什么是校园暴力也有不同的界定。美国预防校园暴力中心将“任何违背了教育的使命和目的,破坏教育教学和学校治安秩序以及危害到学校在预防人身、财产以及暴力犯罪的努力等方面的行为”都归纳为校园暴力行为。挪威卑尔根大学的著名心理学教授丹·奥尔沃斯把学生间最简单纯粹的“校园欺负行为”定义为校园暴力。国际卫生组织(WHO)把在校园里发生的“蓄意的运用躯体的力量或者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者社会进行威胁或者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益的剥夺”的现象称为校园暴力。我国学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关注校园暴力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以及媒体网络的迅速发展,校园暴力一词大量出现在媒体网络上,人们发现校园暴力行为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社会各界才真正对校园暴力问题从不同角度加大了研究力度,
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讨论的校园暴力主要指校园欺凌现象。
(一)校园暴力的界定。从校园欺凌的层面看,构成校园暴力有三个要素:人物、地点和欺凌现象。第一、人物。人物包括事件的双方,一是受暴者,主要是学生;二是施暴者,主要是学生和其同伙。第二、地点,地点发生在校园以及其他学校内教育教学和师生生活区域,包括学校周边师生经常活动的公共场所;第三、欺凌现象。有欺凌手段和后果发生。所以,校园暴力是指在学校内教育教学和师生生活区域和校周边师生经常活动的公共场所在学生之间以及非学校人员对学校学生身体、精神、财产等权利造成伤害的欺凌行为。
(二)校园暴力的特征。近年来我国中小学以打架斗殴、敲硒勒索、恃强凌弱、残害师生、逞凶作歹、性侵害为代表的校园暴力相当突出,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数量增多,手段残忍。从目前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看,主要呈现三个特征:一是随意性。施暴者普遍思维模式比较简单,不考虑事件的后果,行为冲动,随意的给受害者造成极大的伤害;二是团伙性。施暴者大多具有群体作案,甚至勾结社会社会闲杂人员作案;三是施暴主体呈低龄化发展态势,在校学生犯罪率逐年增加,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调查数据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不但影响了处于成长中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不仅给青少年自身造成的危害性较大,不同程度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到其正常学习生活; 甚至造成他的身体伤害和心灵健康,致残致死。
(三)校园暴力多发的原因。校园暴力高发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有家庭教育的原因、有学校管理的原因、有社会环境原因。
第一、从学生自身视角看。中小学生的自我中心的意识和攻击性行为是重要原因。这一代12—20岁的中小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因而,在生长发育过程的关键时期,生理发育较快,体内各种激素分泌较为旺盛,而心理发育相对较晚,因此,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使他们情绪不稳,容易兴奋、冲动,甚至控制不了自身的攻击性行为,所以,很容易演化为校园暴力。也正由于这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以自我为心中意识强烈,自私、任性,相容性差,产生一点矛盾就武力相向。
第二、从家庭教育的视角看。溺爱、专制、放任等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校园暴力的首要原因。一是由于过分的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是孩子渐渐地变得霸道、无理,稍不顺心,就会动手;二是由于过分的专制,使孩子长期心情压抑,处事极端,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拳脚相加;三是由于过分的放任,使孩子不懂得约束自己,接受的是家长的以牙还牙、以暴制暴教育。与之同时,一些家长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心态和不理性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暴力的泛滥。
第三、从学校管理的视角看。教育思想陈旧落后普遍现象依然存在,长期以来忽视素质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最终酿造后果。一些学校平时对学生的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尊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缺位。中小学生正处在心理、思想以及价值观的转型时期,随着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大,其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宣泄,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遇到一些小矛盾和纠纷,就容易采取过激的行为。目前,一部分学校在管理中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缺少精准地引导和管理,对校园暴力的突发性、偶然性缺少预警措施,使校园暴力事件没有能得到有效地预防。
第四、从社会环境的视角看。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是造成校园暴力行为的重要原因。社会上的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风气较重,伦理道德被轻视,社会生活经常出现以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染。在现代社会里,充斥于电视、电影、网络、书刊、游戏、动漫里的暴力描写,使中小学生学到的暴力行为被不断。社会上盛行的丛林法则、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潮,使得倚强凌弱的观念在中小学生中进一步根深蒂固。一旦他们遇到他人的言语侮辱或行为攻击时,就会自然而然地用拳头说话。
在诸多因素中,自身素养是内因,没有自身的自我意识膨胀和攻击性行为强烈,就没有校园暴力;家庭教育是基础,影响学生行为的不是家庭,而是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教育,会形成不同的后果;学校管理是关键,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影响并改变着学生的暴力倾向。社会环境是催化剂、孵化器、染色缸,当前的社会,戾气越来越重,使学生变得跟加浮躁。在学校、家庭、社会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校园暴力现象愈演愈烈,不断攀升。
(四)校园暴力的危害。校园暴力发生后,对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一是校园暴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会造成严重的伤害,从受害人角度来讲,暴力行为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伤害。遭受暴力后有些学生不敢与家长沟通,容易导致心理压抑甚至扭曲,长此以往可能出现报复性心理,有的学生性格发生变化,整天沉默寡言、孤僻古怪。施暴者轻则被学校给予校纪处分,重则被学校开除,从而自暴自弃,和社会闲杂人员混在一起,沦为社会的对立面。二是校园暴力事件会给家庭成员造成思想负担、精神负担、经济负担。三是校园暴力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和管理,影响学校的声誉和风气,甚至会影响学校的文化。四是校园暴力影响社会秩序,会形成社会副能量,并储存一批反社会的力量。
二、校园暴力事件的精准治理
校园暴力暴力事件是多因果事件。治理的重要前提是针对性。必须采取系统的、综合的、精准地措施,遏制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和蔓延。在学校层面,坚持训导、训练、训诫相结合,建立有效的治理体系。
(一)学生层面:建立“训导-训练—训诫”体系
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重要基础。要在学生的认知层面、行为层面进行指导和训练,使施暴者意识到实施校园暴力的后果,使受害人提升自我保护能力。从而进行有效预防 第一、训导为先,形成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